第一图书网

寂寞红颜-张学良夫人于凤至的悲情人生

窦应泰 北方文艺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北方文艺  

作者:

窦应泰  

页数:

296  

Tag标签:

无  

前言

张学良和于凤至婚姻之谜 窦应泰 关于张学良和他结发妻子于凤至的婚姻,多年来就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笔者作为于凤至的乡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这一填补历史空白的工作。曾经有多篇与此相关的文字流传于世,现在借再版的机会,还想就这老话题再讲几句话。 张学良、于凤至结婚之谜 在“文革”发生以前的若干年问,关于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婚事,即便在于凤至女士的故乡,也没有任何相关的文字传世。熟知她和她的家族的知情者,在政治运动迭起的环境中均对此事避而不谈。一直到“文革”后的1972年,因笔者当时从事的地方志编修工作的需要,才有了系统研究于凤至的机会。因此也极想将张、于联姻的轶事作为一个历史谜团的破译选题进行研究,然而这时熟知于凤至的直系亲友大多谢世,这给笔者摸清这段史实脉络的计划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然而,笔者并没有见难却步,而是为了搞清张学良和于凤至当年在古镇郑家屯(今双辽市委所在地)订婚与在奉天成婚的经过,无数次前往于凤至的出生地——吉林省怀德县(今公主岭市)、于凤至父亲于文斗出生地山东省海阳县、于凤至母亲于钱氏的出生地——吉林省伊通县满井乡、张学良的出生地辽宁省台安县桑林子乡、沈阳市大帅府张氏纪念馆和辽宁省政协等地多方寻找知情者,进行不厌其烦的走访与考证。其间于凤至和张学良在大陆的直系亲属多已过世,有幸谋面并接受采访的有于凤至的侄儿于兆瀛(当时在怀德县一家印刷厂工作,张作霖皇姑屯遇难时曾亲往沈阳参与公祭)、张学良在天津教书的八弟张学诠(与张学良系同父异母,寿夫人之子),当时健在的张学良机要秘书刘鸣九先生(时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以及辽宁省政协文史办主任、曾经亲往台湾和美国采访张学良的赵杰先生等等。 经过笔者长达两年时间在东三省与北京天津等地对知情人数次采访,终于在1979年写出《于凤至夫人》一稿。该文虽然只有几千字,然而消耗笔者精力的时间却是巨大的。因而此文由团结出版社以《张学良往事与近事》为题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 史实有时也有谬误 当时在国内流传一时的张学良和于凤至结婚内幕,多来源于笔者的如下史实考证。 一、关于于凤至的身世。“于凤至于1897年农历五月初八日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大泉眼(今南崴子乡)。其父于文斗,经商出身,祖籍山东省海阳县司马庄。……于文斗本人亦升任县商务会长,买卖暂由靳菊丰代为经营。在‘丰聚长’之外又开设一家‘丰聚当’,从粮食生意扩展到经营当铺。当时这一带土匪猖獗,为了避风险,于文斗特意将家室安置在邻县的农村——怀德大泉眼。于凤至自幼聪颖好学,性情温柔贤淑,十来岁时,她由大泉眼来郑家屯学馆求学。在延师读书期间,于凤至是同辈男女中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她熟稔《四书》、《五经》,就连《左传》和《论语》也过目成诵。她不但才学聪敏,并且容貌端丽,是郑家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家闺秀。” 其二:张、于两家联姻。“1908年,绿林出身的张作霖被清朝招抚后,担任前路巡防营统领,被奉天总督徐世昌派驻郑家屯。张作霖来郑后,将总部设在于文斗的商号‘丰聚长’院内。由于于文斗平生多次受土匪骚扰,加之他极善结交,故而欢迎张作霖在家里居住。日久天长,张作霖和于文斗便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后来,张作霖因保奉天督军有功,发迹于沈阳。他曾经回到郑家屯来找于文斗叙旧,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作霖在于家小客厅目睹于之长女凤至的丰采,心中不由暗暗称赞于凤至的美貌和贤淑。又一次,于文斗请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刚刚1、算完毕,卦帖尚未收拾时,门外忽传‘张统领到’!于文斗便与张作霖促膝闲聊开来。无意中,张作霖发现桌上于家诸子女的卦帖,便从中寻出于凤至的庚帖,只见上面有‘凤命’二字。……张作霖回去后,认定张学良这‘将门之子’和于凤至的‘凤命千金’,乃是天合地造的良缘。加之张作霖已见过于凤至本人,便决计张、于联姻。委托‘丰聚长’的掌柜张杏天作伐。当时张学良正在奉天讲武堂就读,便遵从父帅之命,与于凤至女士缔结姻缘,待于凤至读完私塾,于1914年在郑家屯订婚,当时张学良14岁,于凤至17岁。两年后,16岁的张学良与年长他三岁的于凤至完婚。” 以上便是笔者对张、于联姻调查考证后撰写的文稿。不过,当张学良和于凤至先后辞世以后,尽管上述经过多方考证的主要史实是经得起历史推敲的,但在张学良和于凤至分别对自己的婚姻进行历史的回顾时,居然发生了让笔者难以适从的记忆混淆。 2002年6月,台湾历史智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将《杂忆随感漫录——张学良自传》出版。这是张学良1954年在台湾清泉奉蒋介石之命亲笔撰写的回忆录,应该说这是张学良在幽禁期间留下的一部较为真实、完整的《自传》。 张学良在这部《自‘传》中特别写了一节《早婚》,这是记述他当年与于凤至结合经过的唯一一篇亲笔书记的文字。因此其可靠性是值得肯定的。 张氏在《早婚》中这样记述张、于联姻的历史:“我14岁仍在读书时代,就同于凤至结了婚,她父亲同我父亲是最好的朋友,在辽源县(辽源县即为双辽县,郑家屯即为该县政府所在地,郑家屯现为吉林省双辽市所在地——引者注)经商,我才9岁她12岁时,由于父母之命就订了婚。她17岁那年,我的岳丈不幸去世了,辽源地方正值二十一条之后,日本军队因强修四洮铁路问题(指四平至洮南的铁路线——引者注),进占辽源。到处滋事,人心惶惶,我的岳母,孤孀弱女,催促我家早日接亲。我们俩在结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一面。更谈不到感情和爱情。虽然说不上美满,也就这样地过了数十年的共同生活。” 张学良作为张、于联姻的当事人之一,他的上述记述应该是最具权威性的。与笔者早年调查考证稍有不同的是,他与于凤至订婚的时间要比我所写的还要早,不是14岁而是9岁就订了婚;而于凤至17岁是结婚的时间,订婚时居然只有12岁。当然,张氏夫妇的订婚结婚年龄有误,是可以理解的。亲友等知情者毕竟没有当事人对年龄记得更为清楚,问题在于,同是这桩婚事的当事人,于凤至女士在生前也口授了一篇“回忆录”,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篇“回忆录”竟然在同一事情上与张学良有截然不同的说法。 应该指出的是,于凤至的生前回忆,系在她去世的一年前——1989年,由于风至本人口述,她义子萧朝智先生代笔记录下来的。1990年3月17日于凤至在美国洛杉矶与世长辞之前,她就叮嘱此“回忆录”定要等当时健在的张学良百年过世之后。才可以公布。 此文公诸于众之前,萧朝智先生(美国东北同乡会会长、东北军将领萧振瀛之子)曾在香港一内部杂志上发文,谈到于凤至这篇“回忆录”的口授与整理经过,萧说:“于凤至的口述历史,主要说明了张学良和她受难后的·心态历程、思想转折以及他们两人的相识、相约、相许。秉此,她在五十多年的岁月里一直奋斗到最后一息。十二年了,我未敢忘。每回忆她边说边泣的情景,我不禁涕泪交流。那是她向天、向世人的呐喊;是她五十年在异国漂泊、孤苦奋斗、磨难重重下,受尽委屈的过程。现二老已在天国相会。今年清明,我们这些过去到过她家的人来到她的墓园,为她扫墓。我向她的在天之灵说:‘我将整理出您的满腹心酸话,告诉世人。’……”如此重要的一部“回忆录”,凡是研究张学良历史的大陆学者,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于凤至乡人,自然翘望多时,极盼多从中解读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萧朝智先生终于在于凤至和张学良先后去世之后,于2005年12月在祖国大陆首次公布于凤至生前口授的这部“回忆录”。该文系以《我和汉卿的一生》为题,在南京政协主办的《钟山风雨》上连载。然而,当这部经萧朝智先生整理十余年的于凤至回忆录问世的时候,却让笔者大失所望。 在这部口述“回忆录”里,当于凤至谈到她和张学良订婚的往事时这样说:“我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大泉眼村,我父亲在本县郑家屯开粮店,我从小在郑家屯上学、长大。当时的驻军一度住在粮店,驻军统领张作霖和我父亲结识,相交很好,拜了把兄弟。张作霖看我读书用功,常夸我是女秀才。后来,他向我父亲提亲,说他大儿子汉卿(即张学良——引者注)很听话,肯上进,将来也要在军队发展,需要我这样的女秀才帮助。那时代的婚姻就是父母包办决定,我爹娘疼爱我,认为当官的都三妻四妾,会受委屈,拒绝了这提亲,说我的婚姻需我自己同意才行。张作霖同意这说法,他叫汉卿来郑家屯住住,让我们两人相处,相熟,自行决定。汉卿处处依着我,听我的话,他这种态度使我很满意。当他拉住我的手,说他永远听从我的话,决不变心时,我点了头,这样才定了亲,我和他是姻缘啊!” 如果上述这段话确实是于凤至本人的口述记录,那么就让笔者不能不产生如下疑问: 1.于凤至说:“我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大泉眼村,我父亲在本县郑家屯开粮店。”这句严重与事实不符。于凤至作为在怀德县大泉眼村出生的人,她怎么可能不知道郑家屯这个晚清民国时期一度舟船往来、穿梭于辽河上的商埠小镇,自清光绪三年建立县治以来,从来都隶属于辽源县(此县原归奉天省管辖,民国八年起归吉林省管辖),而怀德县虽与辽源县相融一条西辽河,却是从古至今从不属同一县治。不错,据笔者掌握的历史资料表明,辽源县确曾在历史上有过两县合并的情况发生,不过那是建国前夕辽源县与双山县的合并,但辽源县从来就不曾与怀德县发生合并。既然如此,不可能不熟悉自己出生地与求学地的于凤至本人,怎么会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既自称出生在“怀德县大泉眼”,又称乃父在“本县郑家屯”开粮店呢? 2.于凤至在“回忆录”中说张作霖提亲后遭到她的拒绝,并称:“张作霖同意这说法,他叫汉卿来郑家屯住住,让我们两人相处,相熟,自行决定。汉卿处处依着我,听我的话,他这种态度使我很满意。当他拉住我的手,说他永远听从我的话,决不变心时,我点了头,这样才定了亲,我和他是姻缘啊!” 此文读后亦让人感到困惑不解。一是,于凤至记述的这段经过与张学良本人在《自传》中《早婚》一节所说的景况截然不同。张学良说:“我们俩在结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一面。”笔者认为这段话的真实性相当高。首先张学良在写这段经历的时候,蒋介石和台湾当局绝对不会对张氏的“早婚”发生任何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因此影响张学良是否“出山”。所以张学良没有必要在与于凤至结婚前是否见过面上“作伪”;再就是,张学良和于凤至订婚和结婚都在民国初年,于凤至所说张作霖“让我们两人相处,相熟,自行决定。汉卿处处依着我,听我的话,他这种态度使我很满意”等语,显然是不符合民国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背景。依当时张学良在沈阳的社会地位,追求他及托媒人希望与张学良结成百年之好的豪门贵胄,不胜枚举,而张学良对父亲在远离沈阳的小小古镇为他订的一门亲事,本来就怀有百般反感,依当时张学良的处境他当然不想屈尊跑到郑家屯这样的小镇上去“住住”,更不能拉着她的手以“永远听我的话,决不变心”作为许诺,苦求一个乡下姑娘的婚姻。张学良称“我们俩在结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一面”倒是符合当时历史环境和东北民俗的特点。 3.于凤至在《我和汉卿的一生》这部“回忆录”中,提及结婚情况时这样写道:“我们大了,对于我们的结婚,我娘提出汉卿的母亲已故世,婚礼要在郑家屯举办,张作霖也同意了。我爹当时念叨:张家是讲情义,看重我们这老兄嫂啊!我娘说:这是他们看重咱们孩子,我也就放心了。我们的婚礼是由张作霖的部下吴俊升主持操办,就在他的郑家屯的宅子办的。婚礼后去沈阳,住进张作霖的宅院。……”云云。 于凤至的上述“回忆”更加无法让人信服的是,它再次与张学良在《杂忆随感漫录——张学良自传》中关于早婚的说法南辕北辙。张学良明确说过,他和于凤至结婚之前,也就是于凤至17岁那年其父于文斗“不幸去世了”。而岳母于钱氏主动要求张作霖娶亲的理由就是,日本兵二十一条后因四洮铁路闹事, “我的岳母,孤孀弱女,催促我家早日接亲”。于文斗这时早已去世,于凤至居然在“回忆录”中说于母提出在郑家屯举行婚礼,“我爹当时念叨:‘张家是讲情义’……”云云。如此说法,岂不自相矛盾? 张学良和于凤至离婚之谜 于凤至和张学良自1916年在沈阳结婚,直到1940年于凤至由贵州经上海飞往美国求医,她和张学良在一起生活了24年(其间1934年至1936年于凤至在欧洲照顾孩子读书)。于凤至先后为张学良生有一女三儿,幼子张闾琪早夭于沈阳。其余一女二子在张学良失去自由后,均随于凤至在伦敦和纽约等地生活。 关于张学良和于凤至婚后的感情,仅从于凤至生前口述的《我和汉卿的一生》这篇回忆录中,可以看出,她对张学良的感情自始至终是真挚的。正如于凤至晚年对从大陆来访的张学良旧部、曾经担任过铁道部长的郭维城所说的那样:“汉卿这人好啊,很热情厚道,极富有正义感,一生从不负人。我们夫妻感情一直是很好的。”于凤至不但这样说,而且在她的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即便到了人生的暮年,她也没有将张学良淡忘。甚至还在死前用炒股票积存下来的一些钱,在洛杉矶的比佛利山上为张学良购买一座别墅,希望有一天张学良能获得自由并来美国定居时使用。当于凤至进入人生暮年岁月,自知在她有生之年无法看见张学良来美国与她会面,在洛杉矶购买自己墓地的时候,在自己的墓穴旁边,为张学良空留一穴,以期张学良百年之后能够与她同眠于此。然而,在张学良的遗稿《杂忆随感漫录——张学良自传》中却很少提及他们二人的婚姻生活,有的只是这样一句话:“谈不到感情和爱情,虽然说不上美满,也就这样地过了数十年的共同生活。” 至于于凤至和张学良晚年的离异,在张学良的所有遗稿中几乎没有只言片语。可是,在于凤至的“回忆录”中却首先提及了此事,她甚至认为张学良上世纪60年代从台湾给她寄来的一份协议离婚书,以及后来张学良和赵一荻在台湾的结婚,都是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策划的“一场戏”。她说:“他们违反法律,违反人民,囚禁汉卿终生,在世人指责和要求给汉卿自由的压力下。策划出所谓离婚和结婚这场戏。一方面断绝汉卿来美国和妻子儿女团聚,取得自由的路;一方面使汉卿难以摆脱从内到外的羁绊、监视。” 关于同意在张学良寄来的离婚协议上签字一事,1988年当于凤至在洛杉矶别墅里会见从大陆来访的郭维城时,也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她说:“汉卿的事情,戒都是无条件支持的,只要对汉卿有好处,叫我死我就死!” 对于这件事,于凤至女士去世以后,大陆一位纪实文学作家赴美访问时,于凤至的义子萧朝智先生在和他谈起张、于离婚这件事时,曾经这样表示:关于于凤至为什么同意和张学良离婚,他不赞成外界这样的报道,“一是说张将军为了履行基督教的教规,不得已才提出和于凤至离婚的。再是说于凤至为了成全张将军和赵四小姐的爱情,自愿在离婚书上签了字”。萧朝智先生还向这位作家表示:于凤至所以这样大义凛然地在离婚书上签字,是“因为我的干妈也懂得什么是政治。当时,她亲自对我说,汉卿是他们笼子里的一只鸟,他们随时都会把他掐死的。几十年来,我为了汉卿死都不怕,还怕在离婚书上签个字吗?所以,干妈是为了张将军更好地活下去才同意离婚的”。 笔者以为,萧朝智先生的这些解释,很可能就是于凤至当时同意在张学良寄来的离婚协议书上签字的主要原因。 于凤至虽然在形式上同意并与张学良解除了婚姻关系,可是,在此后几十年的岁月中,她身在美国却仍然怀念着远在台湾的张学良,并且始终把张学良视为自己的丈夫。她在洛杉矶为张学良购买房产和墓地两件事,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而且于凤至在美国始终以张学良夫人身份出现,正如萧朝智对来访者所言:“谁要说她(于凤至)不是张夫人,她就把谁视为仇人!”从这些小事中也不难看出于凤至至死忠实于自己与张学良婚姻的坚贞情愫,以至于她身后留下的这部“回忆录”,也署以“张于凤至”四字。 笔者深感于凤至女士对爱情的忠贞,坦率地说,像她这样在美国孤身幽居五十年而爱心不移的女性确实世间少见。然而却从2002年7月×××女士(哥伦比亚大学对张口述历史小组成员)在纽约《世界日报》上所发表的《访谈录》中发现,张学良在世时对结发妻子曾有过微词。这些可能伤害亡妻的微词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流露出来的,都显与于凤至至死不变的坚贞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010年5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她,出身于古镇上的小家碧玉,才貌双全,19岁依父母之命嫁给张学良,成为风光一时的少帅夫人,但好景不长,丈夫移情别恋,自己罹患癌症,大洋彼岸独自承担抚养儿女的责任;异国漂泊一去五十年,故土难归,三个儿子早夭离世,痛断肝肠;66岁毅然签下一纸离婚书,成全了丈夫与情人的爱情,写就了千古绝唱。
她,不惜重金在美国为张学良买了墓地,希望和他生不同衾死同穴,但最终安息在张学良身边的却是赵四小姐,唯一的遗愿也成空。
于凤至的一生,没有赢得爱情,但赢得了尊重。
《寂寞红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张学良夫人于凤至的悲情一生。
《寂寞红颜》由 窦应泰编写。

作者简介

窦应泰,男,汉族,1946年12月10日出生,辽宁铁岭人,中共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文创中心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河西客、叶知秋、雪帆等。1963年毕业于吉林双辽市一中。下过乡,当过工人、宣传干事、工会干部。1980年后历任双辽市志编辑室副主任。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长,吉林省作协聘任制作家。1992年被吉林省授予自学成才称号。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东北史专家及张学良历史专题研究学者。堪称国内张学良纪实性文学作品出版量最多、涉猎面最广的作家之一。
长篇作品多以近代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描写对象。1984年以来已发表纪实性文学作品逾千万言。近年来其长篇小说《手相》、《偏方》出版后广受好评。其小传曾被收入《当代辽北文艺界知名人士传略》、《中国名人大辞典》、《世界人物辞海》和《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柳王》》一书为作者的第36部长篇作品。
其他作品还有《大导演李翰祥》,《民国伪钞第一案》,《香草美人邓丽君》等。

书籍目录

张学良和于凤至婚姻之谜(代序)
卷一◎关东结缡内幕
第1章 史实与传说
联姻的前因
令人不满意的古镇相亲
于凤至曾经意欲毁婚
后路巡防营统领巧做冰人
名画为媒成为千古绝唱
第2章 侯门深如海
在张作霖几位姨太中间周旋
寿夫人及其他
“不参政”原则,有时也有例外
卷二◎从旅欧到赴美
第1章 美国,一个陌生的地方
机场上不见昔日迎宾的队伍
詹森和莉娜
到美国方敢透露事变真相
切除乳房的打击让于凤至几乎昏倒
第2章 困境感受亲情冷暖
悬念欧洲的子女
公使夫人成了于凤至的特使
他乡遇故知,美国飞行员来到医院
卷三◎遥望英伦思游子
第1章 “铣电”之谜
一向美国飞行员倾吐“事变”内幕
蒋夫人来到哈克尼斯医院
在政争面前友情变得黯然失色
第2章 寻找泰晤士河畔的游子
在伦敦找到了中国孩子
一个儿子在战争中惊疯了
把三个孩子送到纽约
卷四◎纽约岁月
第1章 隐居哈得孙河边
报上透露了张学良近况
詹森伉俪丢官而归
于凤至密访伦敦
伊雅格慨然相助
于凤至与宋家三姐妹
第2章 困境中出现了一丝曙色
炒股票,莫非真能赚钱吗?
华尔街股市的第一桶金
宋子文说:“应该让孩子去见父亲!”
张闾圩梦想成真
卷五◎夫君·子女·友人
第1章 感受生离死别
黑色的1956年冬天
莉娜的葬礼和闾开的噩耗
第2章 割不断的情丝
那个思念的人开始有些许自由
张闾殉之死
毅然离去另有隐情
卷六◎索然独居的凄凉晚景
第1章 人在旧金山,心却飞向台湾
初居旧金山
在政治观点方面,宋美龄往往按蒋意旨行事
第2章 为了汉卿,情愿做出牺牲
张岳军在关键时刻出场
少帅已纯乎变成了一个老农
“当初结婚是逼婚,如今离婚又是逼离!”
于凤至“只要对汉卿有好处,叫我死我就死!”
卷七◎人生最后的驿站:洛杉矶
第1章 迁往洛城
想起了故乡的血案
多树城来了贵客
洛杉矶莫非真潜伏着商机?
第2章 一代才女殒落异国他乡
虽然思念少帅,却宁死不去台湾
在詹森和莉娜的铜棺面前
有朋自台湾来,不亦乐乎?
在洛城购买地产,是于凤至的夙愿
最后看一眼为汉卿购买的房产
临终前欣获台北喜讯
两座女人的墓碑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于凤至将信将疑地望了望张乐怡,又望着沉默不语的宋子文说:“自由恐怕是有限的吧?几年前闾瑛和女婿曾到那里去看过他。他们亲眼看到了汉卿到底有多少自由。现在即便有所改善,也怕不会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吧?”宋子文和妻子对视一眼,他欲语又止,不由想起了上次和张学良见面的情景。眼前似又出现了四周由碧绿棕榈树组成天然屏障的庭院。那幢依山而筑的灰色小楼前,一盆盆兰花在阳光下吐出幽幽的馨香,一位布衣皓首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一片香气浓郁的花海深处。他和张乐怡就是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和张学良、赵一荻见面的。张学良还像当年在西安和北平时那么乐观和健谈,身处便衣特务的监控之下谈起往事来仍然谈笑风生。“子文兄,现在我的处境确实比从前好多了!”宋子文耳边仿佛传来张学良的声音。那天晚上,他和张乐怡就是在复兴岗小楼里和张学良、赵一荻在灯影下进餐的。菜肴自然十分丰盛,那天是赵一荻亲自下厨烧菜。这是宋子文自与张学良结识以来头一次品尝到赵一荻亲自烧的中国东北菜。在幽幽的灯光下,他发现张学良已经苍老了许多,当年在东北沈阳第一次相见时的勃勃英气早巳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两鬂斑斑白发和秃光的额头。他那位红粉知己也不见了早年的风姿神韵,苍白的脸上失去了年轻女人所特有的娇艳。席间,张学良几杯水酒下肚,对宋子文伉俪袒露胸怀:“我记得当年在南京与你们最后分手前,子文兄和戴雨农曾经对我说,委员长希望你休息几年。派刘乙光是为了保护你,你尽可以在屋子里看书,也可以到屋外去散步、打球、游泳和钓鱼。刘乙光他不得限制你的自由。但是你们离开我以后又怎么样呢?子文兄,刘乙光他把我当成了江洋大盗,唯恐我越狱逃跑,又怕我自杀。处处限制我,给我难堪。不管我受得了受不了,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实在做得太过分了!”


编辑推荐

《寂寞红颜:张学良夫人于凤至的悲情人生》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寂寞红颜-张学良夫人于凤至的悲情人生 PDF格式下载



了解于凤至-这位伟大的女性的一本好书!!书的内容比较详细,而且有照片,读起来耐人寻味与感动!!!


对于凤至的悲情一生有了了解


我很喜欢窦应泰的书。


,买的书太多,慢慢看吧。


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人 让我很钦佩


很喜欢书的内容,书本质量也好,大爱


书的内容比较详细,而且有照片,读起来耐人寻味与感动!!!


收到书,还没开始读~应该不错吧~


内容很丰富,很喜欢,收货很大,赞


妈妈很喜欢,说写的真好


好书,内容好,值得一读,有深度,有阅读性。


很喜欢他们的爱情故事,很值哦


挺好看的,有点伤感。


了解风致的好书!


内容还没有细读,看着很不错。


我喜欢这种书籍非常好看


她承受着心灵和肉体无限的折磨,战胜病魔与孤独,只在心灵深处为争取丈夫的自由而活着,东北第一家族夫人,一代才女于凤至,她的坚强智慧坚守都太令人感动了,多少泪都不够流!而张学良真的是欠了她一份永远还不上的情!


一直对张学良很感兴趣,所以买了这本书,还没仔细看,感觉应该很不错。


于凤至只身在美国与疾病作斗争,后又为生存在股市与房地产界拼搏,实在是令人佩服。值得一看


一直对于凤至作为少帅夫人的悲情人生怀有好奇心,所以买回来一口气读完了,感觉还可以。


象小说类,不是写实作品


包装很好,但是拆开后,发现书的边角有些皱,能看就是了,还是正版,好评吧


是正品,印刷和纸质很好,内容也很吸引人,比实体店和别的网站都便宜,以后就认亚马逊了。


内容不错,感觉纸薄了一点点~


粗略看下就揪出了特别明显的错误,书的倒数第二页上写于凤至的墓碑上写了中英双语,二紧挨着最后一页就写了于凤至的墓碑上只写了英文。而且美国乡下哪里有那么多黑人啊。作者都没有怎么亲身去美国走访体验,如何写出笃定的文字?


一下买了好几本,这本还没来得及看呢


作者是张学良历史的研究者,所以写的比较权威可靠。从这里,可以看到张学良夫人于凤至的一生的故事,很全面。大部分讲的是于凤至在美国的经历。


经典的书,很是喜欢。


找了很久了的


都是泪啊


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


您的评价通过审核后


非常好看,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