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执意纯粹

王受之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作者:

王受之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执意纯粹 PDF格式下载



  寒假闲暇之余看了王受之著的“执意纯粹”。当初被它吸引是因为它的名字,那时正苦于自己的设计手法过于琐碎,太过装饰太过罪恶。“执意纯粹”这样的标题无疑是直击内心的一枪,犹如一见钟情。于是便欣然借下,也就有了下面的一些思考。
  在书中,王受之以散文的形式,从巴黎漫步谈起,谈法国现代主义,之后谈几个目前世界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家的作品,谈日本的现代主义,再切入正题,谈久米设计事务所,最后谈水晶郦城。这样的基本模式注定此书不会像其他专业书籍如是枯燥,这也是我能坚持读下去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纯粹情结
  既然书名叫“执意纯粹”,那当然要好好讲讲“纯粹”。在封面上王受之如是写道“纯粹是一种境界。就像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纯粹的极致也不容许一丝杂质。精减精减再精减,只留下最具创意的本体,而抛弃一切华而不实的表象,把最广阔的空间留给想象,因而更显内涵丰富,变幻无穷。简洁而不简单,洞悉本质,强调细节,执着品质,谓之极限纯粹,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所在。”这段话固然有作为封面标语的噱头,但去掉枝节之后表达出的也正是作者朴素的纯粹主义情结。
  其实我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纯粹情结,我们的纯粹情结源于对事物本质的追求。最初的我们都喜欢最纯净最真实的东西,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当人们习惯了面具生活之后,一切的一切便流于表象,人们只会看上司的脸色行事,只会对着毛爷爷哈哈大笑,忘却了对内心对本质的追求。于是人们会在发夹上无缘无故安一个米奇头像,仅仅是为了所谓的好看,会在朴实的民房上嫁接一个欧式柱廊,谓之欧陆风情。老师说过,当一件东西从使用走向装饰时,它也便走向了死亡,如同中国古建中的斗拱。如是看来,欧洲中世纪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兴起与衰败,以及上世纪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迅速兴起和迅速衰败,也并非历史的偶然。
  在这样一个浮躁奢华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所要做的是能守住自己的纯粹情结,这是一种设计态度。作为设计师,我们所要清楚的是我们的设计不是为了迎合现今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我们的设计是要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生活观,是要带给人们幸福的,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设计师。(扯远了~~扯大了~~~
  纯粹的现代主义
  书中,作者毫不做作,毫不保留的表达了他对现代主义的热爱,因为它够纯粹。
  现代建筑发展了这么多年,前前后后也出现了很多种风格,从文丘里在20实际60年代开始向现代主义挑战以来,设计上有两个发展的主要脉络,其中一个是后现代主义的探索,采用古典主义和各种风格来装饰化角度丰富现代建筑,另外一个则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包括对于现代建筑的结构进行解构处理的解构主义,突出表现现代科学技术特征的“高技派”,和对现代主义进行纯粹化,净化的新现代主义。当然风格无所谓优劣,只要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便是好的。但新现代主义风格无疑是最能体现当代社会精神的一个,这样说,当然也不是全然否定了主要以装饰手法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只要手法运用的纯粹,一样也可以出效果,只是单单这点已经刷掉了一大批垃圾建筑。看看我们周围的住宅楼盘,东拼西凑,到国外转了一圈,回来就有了什么美式格调、德国小镇、地中海风情,更离谱的是杜撰个“欧陆”风,卖弄点法式浪漫、欧式风情,实在令人作呕。我们的现代主义风格还没站稳脚,就去学别人的后现代主义,于是便出现如是可笑的场面,令人深思的悲剧。我们可以跑的比别人慢,但我们不能以为穿上耐克跑鞋就可以赶上别人了。我们的风格主义发展还得靠自己多思索多探究。
  我们的现代主义
  随着大量的现代建筑的兴起,就不得不遇到古建筑的保护与搬迁问题。众所周之,我们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好。作者在书中谈到北京和重庆的现代故事的时候,也深深的表达了自己对这方面的思考和忧虑。是不是应该保留一些传统建筑?是不是应该在新建筑中加入一些中国式的思考。但中国的建筑速度太快了,这些迟疑的结果是千千万万的珍贵建筑烟飞灰灭,是大量缺乏文化内涵的丑陋建筑的蜂拥而来。等到我们意识到迟疑的后果的时候,什么都晚了。
  北京的四合院在渐渐的消失,重庆的“吊脚楼”已成为过去。在这场世界一体化的洪流下,我们没能守住自己最后的底线,我们正在失去一些最重要的东西。现在到任何中国一个大城市,中等城市,找栋高楼上去看看,放眼望去,基本没有中国式的建筑,没有民族,没有东方,有的只是廉价的现代,冰冷的钢筋混泥土。
  这些年来,的确有些人开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他们的做法实在令人可笑。上学期去小河直街写生,当时那边还都在修建,过去后才发现原来他们所谓的古建筑群就是在混泥土外贴了张木板,我不知道这样一群没有内涵的古建筑有些什么价值,不禁觉得好悲哀。就在前几天元宵节看新闻,外景主持人在修葺一新的小河直街看灯会报道,说好像在古代一般,感受着浓浓的历史风情。我不禁冷笑,对面这样一群木板打包的钢筋混泥土还能抒发如此感慨,真是佩服。这在我看来,和穿了马夹就以为自己是忍者神龟一样的可笑。
  中国的历史底蕴已经经不起这样三番五次的建筑文化强奸了。
  
  一些小小的思考,有些不免稍显低俗肤浅。“执意纯粹”还是一本值得推介的好书。
  无敌总结,中国设计够我们一起努力~~~
  


  数学。
  总让一群人感到无助嘶哑困惑甚至绝望,我便是其中之一。
  
  从内角和求证到几何图形的边角求解,记忆中,我从未用满那法定的120分钟,就潇洒交卷去享受那死缓般的假期,在这个没有神的国度,我唯一的祈祷都是用来避开这个法号“数学”的恶魔,直到大学,我才把这种祈祷兑换为现金,合法化的将专业从计算机涂改为广告设计。
  
  若干年后,这种貌似本能的反抗终被时间软化,特别当你面对着一座座不朽的建筑,那种被艺术幻化的视觉冲动瞬间会填满你所有对缺陷的恐惧,在披上意识形态的外衣之后,几何第一次展露出性感的身体,让人不禁掏出禁錮许久的双手,去触摸那曾视作老鼠夹的直角和锐角。
  
  顺着干净的文字,六小时内翻完了《执意纯粹》,剥掉那些冗长的建筑大师姓名,王受之摇身一变成为一名维和战士,它用文字的阴谋将两个冲突升级的个体拉上了谈判桌,一个是柔软感性的灵感创意,一个是刚性拘谨的几何构成,直到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它们没有再兴风作浪。这漫步世界建筑的158页旅程,得感谢那个伟大的巴黎和记录他的文字,还有它背后那些诸如科布西耶、奥斯曼等等用灵感在呆板几何上纵情舞蹈的建筑师们(规划师)。
  
  而王小波则是另一种建筑,它诡怪的思维向文理界限进行着更猛烈的讨伐,那些含着试验室发散物味道的高温文字,转眼间就将文理不相容的偏见倾刻蒸发,然后又点燃另一根试管,将“老三届”和“流洋派”这不相干的一撇一捺烧成一个八字。他就像一间奇怪的自习室,总让文理科生挤在一起,然后会在一半黑板上写下理科生今天的课题:爱因斯坦理论里那辆超快速的火车,到底能让车箱内时间变慢多少?而另一半黑板文科生的主题则是:如果车厢内时间真的慢下来,你会在里面做什么生意?
  
  如果《达芬奇密码》的导演有王小波一半风趣,也许就不至于让人在电影院昏昏欲睡,抹去片中沉重的宗教信仰诉说,剩下给我们观众的,好像只剩下一堆机械的密码破解过程,直到最终APPEL这五个字母引出科学泰斗牛顿,这个被无数历史、科学元素所冲涨的臃肿身体,才真正宣告竣工。但想想,这种缺乏全球性的独立元素堆砌,除了那极少数宗教学的文科生,可能没有几个中国人会买帐。
  
  密码,是一个数字,喜欢咬字眼的人也叫它“秘密的码字”。这无所谓,重要的是那些习惯造句的人如果突然有天发现形容词弹尽粮绝,不妨尝试用另一种方式来形容自己,包括这个世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