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教学基础理论

谢利民,郑百伟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2-1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

谢利民,郑百伟  

页数:

395  

前言

  21世纪,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新时代。在新世纪之初,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我们已经走过的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几十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替的日新月异,使得整个世界发生了超出人们想象的巨大变化:政治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科学的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经济的一体化,等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今社会正在走向“学习化社会”的时代,终身教育的理念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越来越积极的影响。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人类已有的固定性的知识,知识的传授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性目标。今天,学校教育的重心之一就是遵循现代社会的人才规格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学习者的新型的自由人格。  今天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以往教会学习者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和指导他们养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实践,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和共同生活,以达到学会在现代社会如何生存的目的。面对时代赋予学校教育这样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作为教育者,尤其是学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然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重要和刻不容缓了。

内容概要

  21世纪,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新时代。在新世纪之初,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变革。在我们已经走过的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几十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替的日新月异,使得整个世界发生了超出人们想象的巨大变化:政治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科学的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经济的一体化,等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今社会正在走向“学习化社会”的时代,终身教育的理念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越来越积极的影响。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人类已有的固定性的知识,知识的传授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性目标。今天,学校教育的重心之一就是遵循现代社会的人才规格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学习者的新型的自由人格。

作者简介

  谢利民,1949年生,吉林省珲春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学科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师范大学报(教育版)》副主编;兼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受聘为西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数所高校兼职和客座教授。独立与合作出版了《现代教学论纲要》等专著,教材16部。  郑百伟,上海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兼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师资培训研究会理事。发表《上海青年教师岗位培训的实践和探索》、《关于高师师资培训的几点思考》、《完善中学教师职务培训体系的构想》等论文20余篇,与人合著《教育伦理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教学及其理论研究发展第一节 教学概念的理解第二节 教学理论发展概述第三节 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观第四节 教学的基本任务与功能第二章 教学目标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概念和功能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确定第三章 教学内容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选择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组织第三节 校本课程第四章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矛盾运动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功能第四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第五节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第五章 教学原则第一节 教学原则的意义第二节 教学原则思想与教学原则体系第三节 教学原则的贯彻实施第六章 教学方法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第二节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七章 教学组织形式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第二节 班级教学第三节 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第八章 教学环境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第二节 教学环境的特点与功能第三节 教室物理环境的创设第四节 教室心理环境的创设第九章 教学工作环节第一节 教学设计第二节 教学实施第十章 教学模式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第二节 现代国外教学模式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学模式第十一章 教学艺术第一节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第二节 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三节 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制约因素第四节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第二节 学业成就评价第三节 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第四节 课程评价

章节摘录

  二、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  教学活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种复杂的动态性过程。由于教学活动的多因素性和复杂性,因此对教学活动构成要素有着多种论述。审视这些不同的论述,可以发现这些论述对教学活动的主体结构性要素的认识是共同的,即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媒体)三大要素,这种主体结构要素的界定是19世纪自赫尔巴特以来人们建构教学要素的最经典的范式。因此,构成学校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当然,除了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基本要素之外,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还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组织等因素。  (一)教师: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性要素。教师的主体行为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  1.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重构和驾驭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不是简单地向学生重现教材内容的过程,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论的加工、开发与重构。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重构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教材教法研究问题,教师在这一活动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内化过程。这一过程简单而言,就是要把教材的知识变成教师自己的知识。这个知识内化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师对课程与教材的二次开发,其核心就是要激活和活化知识。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重现教材知识,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传播的是这种具有生命活力的个性化的知识。  2.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展示和表达知识。教师传播知识的方式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体现了教师主体作用的质量与水平,同样也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教学基础理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