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第三卷)
2004-4
上海教育
蒋锡武
366
284000
无
山东杜宇先生有信说到“编辑章法”(见卷末“《艺坛》谈”) ,对一、二卷拙编,贬褒各半,意见自是极好的;只是所谓“把握主旨”, 实有苦衷,是在组稿不易。好比一席佳肴,配菜在先,然搭配是否妥帖,又在原材料。《艺坛》出版,时有延宕,也多系于一时搭配不齐、不好;佳作何能求之而得,尚祈作文的、读文的诸君,都能关注。 本卷文字编讫,想到“主旨”问题,环顾首尾,因忆及画坛南宋四家之一的李唐,有诗,日:“云里烟杖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是李唐的牢骚,他抱怨的,是时人的“好色”。看来,时人“好色”,古今一也。这多少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眼下更有“视觉冲击”之谓,“吸引眼球”大为行时,似有难以遏止之势。不过,进而推想,抱怨归抱怨,明知“作之难”,李唐还是要迎难而上,去画他的“云里烟村雨里滩”的;总归是媚时之“胭脂牡丹”,似乎还不曾见。这倒是该效仿的。由彼时而及于今天,有出息的艺术家们,是不是也能坚持在台上,少一些“时人眼”的顾盼,少来点“胭脂牡丹”,去画你的“云里烟村雨里滩”呢?哪怕一时困难而画不就,那么多一些抱怨之声也好,有抱怨总比没抱怨强,更无妨说,有抱怨就有希望。《艺坛》这些年,亦不过抱怨矣,也算是一种定位吧,可说是与面对“小众”的定位相表里。于此“抱怨”, 人谓“站着说话腰不疼”,或日“不过清谈”。站着能说的话,弯着腰的,怕是说不大出来;“清谈”,也未必就一定“误戏”,中国知识界向有“议而不治”的传统,“站着说话”、“清谈”,能多少“议”出些名堂来,赖的正是少了“治”的功利。所谓旁观者清,又有何不可? 《艺坛》 一直得到王元化先生的关注、支持;今更得先生的撮合、促成,《艺坛》 第三卷终能落户于上海教育出版社,三生之幸也!
百年聚焦 王元化 蒋锡武 关于即兴表演的对话 程永江 砚秋先生的异见 张肖伧 皮黄的将来 徐慕云 老谭改词 李少春 京剧界应以实际行动来拥护汉语规范化 顾乐真 面临新世纪的困惑艺坛百题 刘润恩 昆曲原理说略 躲斋 贡献与局限 关于徐慕云《中国戏剧史》的读解 张炼红 人地江湖:从禁令文告看地方戏曲活动的社会影响 丁修询 思梧书屋昆曲戏画艺苑春秋 许姬传 梅兰芳记事(1955年1-5月)名人和戏 躲斋 穆藉初与昆曲人物品藻 俞汝捷 花朝长忆蜕园师砚边馀渖 刘涛 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艺林摭拾 黄宗江 追记王少楼 拙翁 顾曲杂识 万文武 诗中别趣红氍纪梦 吴小如 《鸟瞰富连成》后编艺海钩沉 张古愚 似京非京似海非海的林树森 翁偶虹 梨园夜话 顾颉刚 名伶剧谱 翁思再 余慧清谈孟小冬汉皋剧事 石受成 武汉京剧史话书摘书品 焦菊隐 京朝派与外江派 岫云 警惕“真正的危机”《艺坛》谈 杜宇等 《艺坛》谈
无
钩沉京剧往事,海纳百家之言。很好。好像只见过三、四卷,早期的不好找。看其他书好像还见过引用第五卷的文字,不知哪里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