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鱼和它的自行车

陈丹燕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4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陈丹燕  

页数:

19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鱼和它的自行车》故事讲述的是,在七十年代柏林的女权运动高潮中,女权主义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叫:一个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一条鱼不需要自行车一样。到了九十年代,柏林的一家女子婚姻介绍所的名字,叫做:鱼在找它的自行车。  一个北京的妇女问题研究者认为,上海市民阶级的妇女,在生活中看不见内心的理想,安身于小康的生活,沉湎于都市的时尚,生活的激情对于她们,就像自行车对于一条鱼一样。  一个上海女子认为。对生活的激情,对过一种不平凡的生活的要求,对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感情,这些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鱼和自行车的关系。

作者简介

  陈丹燕,1958年生于北京,八岁起移居上海。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年以前的创作以儿童文学和少女题材小说为主,有《女中学生三部曲》等作品,后开始成人文学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纽约假日》等。1997年出版《独生子女宣言》,1998年出版《上海的风花雪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他离一个浪漫故事实在相差太远了。  那时我并没有学会遗憾,这是大人才有的感情,我只是愤怒,怒为中烧。  第二章我感到自己像一朵白花,在绿色的癌病室的背景前,极慢,但不能阻挡地伸展自己的硕长的骨朵,又娇嫩、又茁壮……  第三章他什么都装做不知道,照样天天晚上按时回家,在桌子旁边看书,查词典、或者发呆,像一只热水瓶,或者一只冰箱,我觉得里面有东西,可在外面一点也看不出里面藏着什么东西。

章节摘录

  在我的少女时代,在漫长的临睡之前的清醒的时刻,我总是合上眼,躺在枕头上,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我曾经想象过多少次将要和我手拉着手向前走的那个男人。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把爱情想象成两个人手拉着手,在有梧桐树的马路上走路。  那时和我手拉手的人,是一个佩剑的白发苍苍的将军,而且是外国人。这样的奇迹当然没有出现。那时我是一个由于不平衡和害羞而非常严肃的女孩,甚至没有机会在校园里与一个男孩有哪怕是很朦胧的感情。我非常洁白也非常寂寞地从中学毕了业。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我认真看不起那些骄傲但又惶惑不安的同龄的男孩子,我仿佛生来就期待着有阅历的男人,以及有军队背景的男人。这是我对男人的一种至高的礼赞,男人就应该是勇猛的、威武的而且是历经沧桑的,所谓侠骨柔肠吧。  在睡前的种种含混不清的幻想故事中,这样的理想一次次闪烁着,好像幻想一样含混不清,而且又光辉四射的。但是这一个晚上,突然英文老师的脸出现了,他在那儿,像一盆风干的花一样,等着我,让我起鸡皮疙瘩。  进口的糖果贵极了,但是很好看,买的人也不少。我也买了一斤。进口的糖果每粒都很大,放进嘴里的时候,我还不习惯。我看到一个女人称了一斤进口的糖,又称两斤国产的玻璃纸水果糖,然后让营业员把它们混在一起装。我马上懂得了她的聪明。水果糖是用最简单的透明玻璃纸抱着的,一点也不抢眼,正好和漂亮抢眼的进口糖混在一起,看上去又多,又好看。于是,等那个聪明女人走了以后,我也像她一样,称了两斤透明玻璃纸包的水果糖。糖果柜台的营业员们,到底是淮海路上大店的营业员,脸上有种很矜持的样子,个个都烫了头发,用白色的帽子轻轻压着头发,生怕把鬈发给压瘪了。她们也喜欢聪明人,遇到纠缠不清的人,她们就凶人家。  当沙沙把他的手再一次伸进来的时候,我推开了他。我不能,也不肯让他打碎我心里的幻想。肉体的爱情是生活中的男人和女人要有的,是我和魏松的,可我和沙沙不是这种关系。  沙沙张着他的两条长长的胳膊,他望着我问:“你不爱我吗?”  我过去抱着他的脖子,我想要说,可我还是不知道怎么说,从哪里开始,说什么。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沙沙安静下来,他用自己的嘴唇来擦我的眼泪,我从前总是为流泪而害羞的,总是认为眼泪是最没有用处的东西,是魏松用江北话嘲笑的那种“大抒情”,我总是强忍住眼泪。到了吐鲁番,我在沙沙面前成了一个爱哭的人了。  他说:“你们汉人都是这样的吗?”  我说:“也许别人不这样,可我是这样的。”  他叹了一口气,重新抱紧我:“我会一直记得你的,你是河流上的冰山。为什么你把日子过得那么累,要想那么多呢?”  我说:“我不是你,沙沙,我得回家去,我得住在离吐鲁番那么远的地方,我可不想把水罐不小心打碎了,因为我来不及再走一次取水了。我得很小心很小心。”  沙沙点头说:“我真想看见你在我家门口的大草场上骑着马的样子,你一定是个好看的女人。”  我说:“等我的下一世,一定会投生到那里去。我就做那样一个女孩子,骑着马,唱着情歌来找你。我经过你家的门口,等着你出来”。  到了深秋的时候,我去医院做毕业实习。我被分配在9病室,癌病房。  这个病室最初原来是私立医院时的调养楼,所以坐落在医院的花园中央。它算是医院里最独立的病室,所以用来给最重的病人住。那时候,大家的概念里.癌症差不多就是等死的意思。病室的房间小而舒适,只是干燥的陈旧的绿色墙面,里面像是飘动着一些烟。病人大多数都坐在床上,像等着什么。一路慢慢走过去,总有眼睛看我。那些眼睛像镜子,我从那里照出来自己是个健康无邪的小姑娘,正乖乖地在地板上走,嘴唇很红,脸也很红。  一个护士悄没声地推着一辆白漆小车和我擦肩而过,拐了一个小弯,这时,我发现走廊的另一边,靠阳台那儿,还有一段极短但很暗的凹廊,通向一扇门。门楣上亮着老式的玻璃罩灯。护士进去,用脚勾上门。就在门打开的那一刻,我突然闻到一股捂得很久了的烂苹果味。  阳台上有些旧了的藤条椅,有个又瘦又高的男人坐在椅上,穿着病员的紫袍子。他惊醒了似地看我。他的脸很白,所以头发和眼晴眉毛就分外黑.几乎像孩子。  我的心剥剥地跳了几下。才松松地回到原处。  我想到了英文老师,遥远地在我的脑海里一浮,我的心里剥剥地渴望着。  我在那个男人低沉而惊奇的眼光里面,终于远远地离开了英文老师的阴影。大概有什么事情又要发生了吧!我心花怒放地想。  我把手插进护士服的衣兜里,接着往前走,这样含着胸,背影会很柔和。今天早晨大家都找出各种借口折腾打扮,经过一个暑假.芬已经有了男朋友,她只穿了一件毛衣,还叫着热啊热啊,把毛衣脱了。而我,头天晚上就想好了穿薄毛衣,所以就对芬笑得明镜一般。连林  小育这样纯洁的人,都在清早就起来,辛辛苦苦在帐子里做好了一个蓬松无比的刘海,不过被医院派来的护理带教老师毫不客气地全都塞到护士帽里去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时刻,我们不像贵族小姐.十八岁开一个大舞会宣告进入成人生活。第一次实习的第一天.就是我的大舞会。走过去,不回头,如果他在看我,我不去破坏我的形象,如果他已经不看了,我也用不着伤心。我的后背上一片灼热,我突然想到芬说,我的屁股太大,像妇女一样。我几乎立刻就想逃走。  突然,一股烂苹果气味,甜腥腥地漫过来。一间病房靠门的床上.笔直地盘坐了一个老太太。那干瘦无比的老太太紧紧抓着一块西番尼吃,把好好的点心捏得烂柿子一样。她的眼睛明亮如刀锋。她叫:“小姑娘是新来的?”  我点头。  她看看我的身体:“你不冷啊?”  “不冷。”我脸哗地烧上来。  “怎么会不冷!’’她反驳我,尖锐地看我,特别像尺一样量了量我胸围,她一定看出来了,如果我加上件毛衣,会将仅有的一点曲线全掩埋起来了,于是,她就抿住嘴笑。  我赶快往护士办公室逃去。  她在我身后很响亮地说:“去加件衣服,小姑娘,保暖比好看重要。”  阳台上那人仍旧在看着我。  护士办公室在走廊底,护士长正在配药间忙着。我走进去,看到洗手池里鲜红一片,是血。护士长说,是个白血病人死了,抢救时接的血.用了一点,就死了。她是个面容聪明的高个子,很白,眉毛却淡淡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七十年代柏林的女权运动高潮中,女权主义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叫:一个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一条鱼不需要自行车一样。到了九十年代,柏林的一家女子婚姻介绍所的名字,叫做:鱼在找它的自行车。  一个北京的妇女问题研究者认为,上海市民阶级的妇女,在生活中看不见内心的理想,安身于小康的生活,沉湎于都市的时尚,生活的激情对于她们,就像自行车对于一条鱼一样。  一个上海女子认为。对生活的激情,对过一种不平凡的生活的要求,对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感情,这些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鱼和自行车的关系。  这本小说,通过一个上海女子从十七岁的女孩,到为人妻母的成长过程,她像气球一样每当吹大,就会破灭的爱情,踏雪爱情她像雀斑一样可以因为防护而变浅,但永不会消退的痛苦,通过她和大多数上海女子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故事,再现了鱼到底事怎样找它的自行车的。找到了以后,鱼又是怎样照顾它的自行车。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条鱼,还有一辆自行车。


编辑推荐

  《鱼和它的自行车》通过一个上海女子从十七岁的女孩,到为人妻母的成长过程,她像气球一样每当吹大,就会破灭的爱情,她像雀斑一样可以因为防护而变浅,但永不会消退的痛苦,通过她和大多数上海女子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故事,再现了鱼到底是怎样找它的自行车的。找到了以后鱼又是怎样照顾它的自行车。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条鱼,还有一辆自行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鱼和它的自行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