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化经济学

胡惠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2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胡惠林  

页数:

28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我国高校的文科建设中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广泛的文化经济领域,是文化学和经济学研究中一个充满生机而又富有个性的领域。这是一项全新的艰巨的研究工作,出色地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有许多理论上的创新,还要作许多努力。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一节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一 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同构、互动和一体化二 文化增长和经济总量增长三 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四 文化和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文化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一 文化经济学的产生二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三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 文化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 文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二 文化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 文化生产第一节 现代文化生产的划分和产品差异一 现代文化生产的形成二 现代文化生产形态的划分三 现代文化产品的差异第二节 现代文化生产的性质和特征一 现代文化生产的产业性质二 现代文化生产的生产劳动性质三 现代文化生产的特征第三节 现代文化生产的双重运动一  价值规律及其在现代文化生产中的一般运动二  文艺规律在现代文化生产中的运动特性第三章 文化需求、供给和均衡第一节 文化需求一 文化需求的产生及类型二 文化需求规律三 文化需求的弹性四 影响文化需求的其他因素第二节 文化供给一 文化供给及其类型二 文化供给规律和弹性三 影响文化供给的其他因素第三节 文化供求的均衡及调节一 文化供求的矛盾运动二 文化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三 文化供求的调节

章节摘录

  由于人类一切为生存和发展而发生的经济行为都具有文化的意义和意味,它们也就都是文化行为。文化在经济中的存在,不仅存在于人的行为过程中,而且存在于人以劳动将自己对象化了的物质财富之中。因此,在这一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经济结构,都是人类文化生长的物质表现形态——物质文明,这种文明形态的每一次提升,都是当代意义上的文化形态每一次提升的结果。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揭示的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所要回答的正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而以精神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文化行为——精神的行为,则是在这同一生长过程中文明表现的另一种形态——精神文明。这一文明形态的符号系统和意义系统,全面展示了人在进行物质文明创造过程中的思想、意识、感情及精神世界体系。正是这种浸透于物质对象之中,又通过物质对象的存在形式的深刻变动而表现出来的意义世界和形态系统的存在,把人与动物世界本质地区别开来了。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在生长过程中,文化和经济的演进的同步性,文化结构与经济结构在质的规定性上呈现出一种力的同构关系:农耕文化与自然经济相适应,工业文化只能是以蒸汽机革命为代表的大工业经济的产物。而每一次经济结构的革命性变动,必然伴随着一次巨大的文化革命。同样,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必然给经济结构的革命以历史趋势的指引。这种力的同构关系,决定了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即一定的经济结构必然有存在其中或建立其上的文化结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定的文化结构又必然地以其特殊的形态——知识和心理结构,以及由这两者构成的全部意义系统——生动地表现经济结构全部的丰富性,并随着经济结构的运动变化而发生与之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辩证运动。经济结构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结果。这是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的全部历史动力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种同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力学运动,才使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生长出大文化因子——一种关于存在意义的心理学指向,不断地向文化领域全方位地交叉拓展,致使大经济现象中的文化含量日益突出,在大经济的层面上形成广泛的经济的文化现象,①一切以人为本,文化附加值构成了一般商品重要的价值成分,不仅形成了文化化的商品产业群,而且出现了诸如技术美学和人类工程学这样关于技术人文的科学研究系统和学科群;才使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日益生长出大经济因子——一种关于价值的经济学指向,不断地向经济领域全方位地交叉生长,致使大文化现象中的经济含量日益突出,在大文化的层次上形成了广泛的文化的经济现象,“买椟还珠”,精神消费的需求实现了对于物质消费需求的本体性超越,使得一切关于知识和美的精神文化创造获得了财产和财富的价值认同,以文化的经济价值为追求目标的产业——文化产业应运而生,从而在全新的意义和层面上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这是文化与经济的历史学,是文化与经济在历史的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关系和基本规律。      书摘1  三、现代文化生产的特征  现代文化生产的发展,与其他生产行为相比较,呈现许多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使它与其他生产行为相区别,而且还使它与传统文化生产行为相区别。研究这些特征,对于进一步把握文化生产的本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考文化发展战略,完善文化市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较高的知识、技术和智能的综合性。  现代文化生产,本质上是知识的转移和智力的开发,是较高水平的智力运动。无论是艺术表演、激光唱片的生产,还是影视制作、图书出版,没有知识、技术和智能的综合效应就没有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生产。这种综合性越强,文化的社会有效性就越明显。许多文化产品往往是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劳动者利用各自的劳动技能工具、设备和文化材料,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联系,才能达到有效的发明和创造。当前许多科学技术门类越分越细,而现代文化生产各学科与部门间的综合性联系却越来越紧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渗透人文化和艺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手段,文化产品的文化与科技的界限正在日益淡化,有不少文化产品如音像制品,既是文化产品。又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多学科交叉、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形成的相互渗透状况的不断涌现。使得文化的生产和传递日益综合化。  2.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  文化生产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生产。文化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和社会的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无论是有形的生产还是无形的生产,现代文化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自己的成果,满足人们和社会发展所提出来的多种文化消费层次的需要。其中既包括休闲时的审美娱乐,也包括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索。它要靠文化生产者发挥最大限度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前人已有的探索、创造和发现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回答,把人类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探寻和研究推向更深广的空间领域,并以此促进文明的承传和积累。特别是关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带根本性的文化命题的提出和回答,对于创作新作品、拓展新学科都具有根本性的突破作用。从这个意义讲,现代文化生产不论是哪一种形式,本质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劳动。  3.文化和知识的再生产性。  现代文化生产是人们发明、创造和转化各种文化和知识的运动过程,它通过文化和知识流的运动和反馈,使社会原有的文化和知识结构处在不断的积累、创造的运动中。特别是社会文化人格的整体塑造和文化决策,就是原有的文化和知识经过脑力和智力劳动的加工综合,运用现代生产手段产生巨大智慧效益的过程。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行为,文化生产也创造价值,它所从事的是知识和文化的扩大再生产。与一般的物质再生产相比,现代文化生产的投人和  产出主要是人类的智力和精神的成果,它的扩大再生产使整个社会接受和消费文化的能力不断扩大,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使人的智力不断提高。一般劳动力的再生产时间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而文化劳动力的再生产时间与知识接受能力成反比,与文化生产劳动时间成正比,即从事文化加工、处理和反馈的劳动时间越多,文化生产能力越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社会生产力的一般发展水平。这就是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般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因此,一定时期内,文化和知识的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如何。不仅一般地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文化力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且特别地反映出一定社会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现代文化生产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文化生产,就在于它的整个生产都是文化和知识的扩大再生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再生产。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文化生产力中的文化劳动力再生产已经快速而有效地成为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劳动力的质量的提高)。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也使得文化生产者的智力不断扩张,文化生产手段不断现代化,接受知识和文化的容量不断膨胀。这种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已经越过了一般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  4.过程和结果的双重存在性。  一般来说,进人流通领域可供交换的商品,都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存在的形式,生产者的行为和过程并不作为商品而进行交换。但是,在文化生产中,“甚至当这种生产纯粹是为交换而进行,因而纯粹生产商品的时候,也可能有两种情况:(1)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画以及一切脱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品……(2)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教师等等的情况”①。“一个歌唱家为我提供的服务,满足了我的审美需要;但是,我所享受的,只是同歌唱家本身分不开的活动,他的劳动即歌唱一停止,我的享受也就结束;我所享受的是活动本身”②,因而我们所用的交换的文化消费行为也结束。虽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现代文化生产采用录像和录音复制的方式,将艺术家们的表演和歌唱所提供的服务与艺术家、文化人_奉身分离开来,但是,人们之所以仍愿意现场聆听帕瓦罗蒂的歌唱,现场日睹杨丽萍的优美舞姿,就因为现代文化消费作为传统文化消费的一种延展,文化消费者的文化参与和审美投入依然是满足最佳文化消费的承要途径。在这种过程中,消费者所获得的是他在录像或录音等一切先进的音像视盘制晶所无法带来的满足。正如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戏剧系教授、全美戏剧教育学会副会长布罗凯特所说:“戏剧冲动是人类的天性,无法根除。戏剧不一定永远受欢迎,戏剧所供给的娱乐有时会被别种活动取代,但是戏剧将永远以各种形式面目出现,永远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①因此,无论是作为生产方式还是交换方式,文化生产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并存,都将作为它的独特性而展现生产行为的特殊品质。  第三节现代文化生产的双重运动  现代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劳动行为。它以脑力劳动为支柱,以创造性生产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高科技产品为物质外壳。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它都兼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生产,它受制于这两个不同领域的运动规律的作用,兼有这两种规律的双重性,并由此构成它全部的运动。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面向2l世纪文化管理系列教材》是为适应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该领域高级经营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编写的,也是我国高校编写的第一种关于文化管理的系列教材。  、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110)和进一步融入现代世界体系,在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全球化的巨大挑战。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原则在中国的实行,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面临着来自世界文化市场竞争空前巨大的压力。国内文化市场历史性地成为国际文化市场。它不仅意味着中国在文化领域里的“游戏规则”将发生许多重大变化,而且同时也要求在这一领域里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和队伍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重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严重忽视了对文化经济、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从而使得“入世”后在这方面的压力变得比其他任何领域里的压力都要大。因此,大规模地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也就历史性地提到了“入世”后的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管理者的面前。然而,迄今为止,能满足这种迫切需求的专门性教材还相当缺乏,原有的高校文科教材已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对文化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呼唤着这样的系列教材早日问世。《面向21世纪文化管理系列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编写的。  文化艺术管理是一门跨学科、宽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的文科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是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于1993年率先在国内创办这一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学科体系国内尚无先例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情况下,上海交大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实际需要出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同类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科体系的文明成果,探索性地建立了以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学等为主干和特色的课程体系,  并为国内多所高校同类专业所采用。《面向21世纪文化管理系列教材》就是以这个基本构架为基础,吸收了国内有关高校的课程设置的新鲜内容,根据发展了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  这套教材的撰写工作得到了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上海交通大学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的支持。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司长刘玉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晓明、章建刚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花建研究员、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文史部陈立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胡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化管理系黄飚副教授、李康化博士等,参加了这套教材的研究和撰写。  上海交通大学将这套系列教材的研究和建设,列入了校“985”重点建设项目。  在这套教材中有的是国家“九五”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成果(刘玉珠、柳士发《文化市场学》),有的是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成果(胡惠林《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有的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也有的是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因此,在体例和风格  上也就呈现出多样性。  ……


编辑推荐

  “文化经济学”在我国高校的文科建设中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广泛的文化经济领域,是文化学和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充满生机而又富有个性的领域。本书对文化经济学进行了系统简明的论述,是一部优秀的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化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