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阅读与写作基础学习指导

陆亚萍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1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陆亚萍  

页数:

32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学习指导》是与《阅读与写作基础》配套的辅助教材。本书分课程总述、课文学习指导、参考试卷、对照阅读四大部分。  课程总述部分主要为本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明确指出重点篇目与具体要求,纲目清晰,可作教与学的总纲。  课文学习指导部分为教材所有课文的学习要点,我们尽可能使内容切实,行文简洁,并使所设思考题贴近文章内涵。

书籍目录

一、课程总述二、课文学习指导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三、参考试卷四、对照阅读希望         鲁迅《二十四孝图》    鲁迅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迷人的北平      林语唐儿女         朱自清故都的秋       郁达夫给我的孩子们     丰子恺陶然亭的雪      俞平伯箱子岩        沈从文北平         李健吾一个偏见       钱钟书更衣记        张爱玲下放记别       杨绛怀念萧珊       巴金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余光中美女与厉鬼的风景   张承志白发苏州       余秋雨红狐         贾平凹我与地坛       史铁生关于贫穷       王小波

章节摘录

  对官场的逃避实际上就是对体制的逃避。体制是以权力来维持的,而权力天然具有反民众、反人性的属性。中国古代的隐士现象,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个人的道德选择,但一些隐士对体制的避之唯恐不及,实有避免体制约束的原因在。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个人的所谓“建功立业”,往往是指当世事功,更多的时候更直接体现为个人在体制中的地位:官职的高低、权力的大小等等。所以,合乎逻辑地,一个人要保有自己的个性自由,逃避体制,他就必连带否认功名。在陶渊明的时代,要追求功名,不仅要牺牲个陸,甚至要搭上性命——淋漓的鲜血与纷纷滚落的人头一再把这个事实展示出来。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终于摆脱了弥漫士林的生命恐惧,他可以待在家里,静等生命大限的到来。他退出体制而“纵浪大化中”,所以能“不忧亦不惧”。他坦然而从容的三首挽歌及一篇自祭,见出他对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的有把握,《与子俨等疏》对后事的从容安排,足见他心灵的平静。对于死亡,他是哀伤的,但不再是恐惧的。他的生命,是他与自然大化之间的约定,别人不得干预了。  回归田园在陶渊明看来,实际上是从官场上体制中赎回了自己,使自己重获自由。那能拥有自己的人有福了。陶渊明就是这么一个有福的人。幸福不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却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没有”什么。如果从“有什么”的角度来看陶渊明,那陶渊明所拥有的太少了:名声、地位、财富,他都缺乏。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令后人无限羡慕的幸福的人。因为他“没有”我们一般人所不能摒弃的庸俗之心趋利之心得失之心荣辱之心——一句话,那一切使我们大不起来的“小”人之心,他都没有。我很喜欢汉语中“安心”这个词,它比“安身”更重要。安顿好我们这颗心,对人对事安好心,对自己安平常心,做  到了这些,我们也就有福了。陶渊明实际上也就一直在与自己谈“心”,又对我们交“心”的。他告诉我们“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他说他“心念山泽居”,他还自得地说他“虚室有余闲”,什么叫“虚室”呢?庄子有言:“虚室生白”,意思是说,清空而无世俗欲念的心灵才能充满阳光。心灵充满阳光,可不就得大从容大安宁大幸福;可不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的一个幸福的人。  他的诗,除了四言就是五言,没有杂言,没有乐府,拟古也不是真拟古,这在那个时代是很特别的。四言是诗歌中最安详静穆的形式,五言是诗歌中最从容不迫的形式,它们与陶渊明人生的从容、心态的安详相吻合。在他田园生活的后期,他一再陷入窘困,以至于饿得白天盼天黑,夜里盼天亮,生活变成了肠胃与时间的较量;同时,官场那边又有人在不断地向他招手,赠以粱肉;邻居这里也有人不断地劝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家里妻子更是抱怨生活的穷困——但他仍然坚定不移:吾驾不可回。谁能像他这样在四面楚歌中悠然见南山?种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之一)  我注意到了这首诗中的三个圆形意象:豆、露、月。它们代表了陶渊明生活中的三种境界:豆代表着现实生活的圆满,露代表着道德上的纯净,而月则代表着精神世界的高超。梭罗在他的《湖滨散记》中问自己:“我为什么喜欢种豆?”然后他自答:“只有上帝知道。”假如有人问:陶渊明为什么喜欢种豆?我会回答:我知道。只是,欲辩已忘言。  (鲍鹏山《陶渊明》)  相关问题:  一、读了这篇文章和背景材料,你是否有更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为人与诗文的想法?如果有,你认为实现这种此种想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能否克服?  答题提示:略。  二、在文章第二段,陶渊明说自己:“白余为人,逢运之贫”,在文章最后,又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你如何理解这样悲怆的句子?  答题提示:陶渊明生当浊世而有一颗赤子之心,生当乱世而有大自在之境界。要在浊世中保有赤子之心,何其艰难?要在乱世中自居大自在境界,更是需要心灵的崇高与清洁,态度的  从容与优游。但正如鲁迅指出的,陶渊明也不是一味的“静穆”,面对黑暗与无道,他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对自己人生境遇的艰辛与逼仄,他也有愤愤不平的表现。“逢运之贫”是骂世;“死如之何”,是自绝于世。陶子真的不是一味的“悠然见南山”,他更怒目向无道!刘义庆 《世说新语》一则关键词:王子猷(王徽之) 戴安道(逵)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背景材料: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颐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跳的诗,郦道元、杨街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宏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人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极致。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的哲学时代,一些超卓的哲学天才——佛教的大师,也是生在这个时代。  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史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  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浓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阅读与写作基础学习指导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