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愫细怨

施叔青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施叔青  

页数:

39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凭什么?他到底凭什么?  愫细的心在抽紧,  热泪像珠子成串滚下,  再怎样她也料不到自己会在这段不相配的恋情中,  扮演如此凄惨的角色,  她竟失败得如此彻底。  男人是世间最不牢靠的东西,  情爱嘛,激情过后,迟早会过去的,  这是女将们在身经百战之后得到的结论。

作者简介

  施叔青,十七岁就以处女作《壁虎》登上文坛,小说中那扎根于西方精神分析理论的奇异风范,引人注目,被奉为台湾六十年代现代派小说的经典之作。她,从曼哈顿获纽约市立大学戏剧硕士后,一边从事传统的京剧、地方歌仔戏的研究,一边继续小说创作,写下了大量的探讨女性婚姻、生活的作品,在台湾女作家中自成一格。她,多年来,致力于用文学来探索香港这个奇特的城市,以细腻的笔调、敏锐的触角、鲜活的语言来描绘香港五光十色的众生相,勾画香港百多年的历史,“香港三部曲”和系列“香港传奇”,流韵直追白先勇的“台北人”。  她,充满激情和勇气,风尘仆仆地走进一个个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世界艺术的汇集处,用智慧的头脑、独特的视角,深刻写下了一个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崭新领悟。

书籍目录

壁虎那些不毛的日子倒放的天梯约伯的末裔摆荡的人常满姨的一日台湾玉愫细怨——香港的故事之一窑变——香港的故事之二票房——香港的故事之三冤——香港的故事之四一夜游——香港的故事之五情探——香港的故事之六


编辑推荐

  她,十七岁就以处女作《壁虎》登上文坛,小说中那扎根于西方精神分析理论的奇异风范,引人注目,被奉为台湾六十年代现代派小说的经典之作。她,从曼哈顿获纽约市立大学戏剧硕士后,一边从事传统的京剧,地方歌仔戏的研究,一边继续小说创作,写下了大量的探讨女性婚姻、生活的作品,在台湾女作家中自成一格。她,多年来,致力于用文学来探索香港这个奇特的城市,以细腻的笔调、敏锐的触角、鲜活的语言来描绘香港五光十色的众生相,勾画香港百多年的历史,“香港三部曲”和系列“香港传奇”,流韵直追白先勇的“台北人”。她,充满激情和勇气。风尘仆仆地走进一个个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世界艺术的汇集处,用智慧的头脑、独特的视角,深刻写下了一个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崭新领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愫细怨 PDF格式下载



  看了《愫细怨》后,心里抖抖地疼,害怕。害怕自己会成为愫细那样的女子,就为了贪恋那一点点的温存,始终不能全部推开。可是,又不甘心那样委屈地嫁给一个气场不如自己的人,就这样左右摇摆着,荒芜着年华。
  直到最后,自己觉得不能这样耽误光阴了,决定全心全意地在一起时,却又发现,原来这个男人,不是完全属于你的,你根本就没有完全占有过他。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下贱的,且免费的妓女。
  看了《后街》,同样,也是很害怕,总是这样,让我心里在害怕。


  她們都是漂泊在香港的异饗人。
  她們的根都不在這裏。
  她們或者來自台灣,或者海外歸來,或者剛剛逃離大陸。她們只是因緣際會,然後就把歲月留在了這裏。
  
  她們的故事都嗄然而止。沒有尾聲。
  她們的現在進行時只有斷斷幾天。
  我們只能從故事裏了解來龍,却無法知道去脉。
  
  她們都被現實的社會壓抑。
  各自苦惱。在這個紛紛擾擾的萬丈紅塵中。
  她們只是芸芸衆生中的一員。
  她們只是在被作者的筆打撈出來。然後又隨故事的結束而重新沉沒。
  她們只是香港物質社會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片斷。
  一閃而過。


  
   在看施叔青的《愫细怨》。不觉得香港系列的前几个故事(前六个故事)有多好,语言粗糙是其一,大概看多了台湾的文字,相似调味的只能看文字的高下;寓意表张的也不够深刻,私觉还是浅了点,如果成势之美到了“存在”的地分,倒了不得,这是其二;其三,类型比较同一,范围狭了些,情节也是如此,性格塑造,角色拟出也不够鲜明。
   《票房》和《冤》是六个里不大一样的,前者从唱戏—戏人—时世的模式写人写世,相对丰满,也有暗自冷清,独取清华的韵味,倒想起了《台北人》里的《游园惊梦》。后者怎么瞧着,像《狂人日记》,实虚交割,明暗相调,有些意思,只是文字和剧情上浅薄了点。
   施叔青是台湾人,在香港写的“香港系列”,共11个故事。所看的6个故事,是系列中前六。(04/24/04)
  
   又想《台北人》,14个短篇。周六因闷来单位上网,其时看完前六个香港故事,晚上趁势全本看完,开心。
   喜欢《那些不毛的日子》,《摆荡的人》。总是有些奇怪,喜欢的东西多半不是作者成熟期所作,也许正因为还没塑成自己特立的风格,殷殷之情流洒,努力而为,又不张致,伴生相濡的豪情诗意,一路走来。
   两篇都用了意识流的技法,前者的创作时间可能在前,缘于阴暗细节的穿插胜于后者,猜测作者对近乎鬼气的素材的偏爱,有其创作和思想上的次序更迭。后者稳妥了些,创作上也更具野心,如果说前者的意气风发还只是一个人个性思绪的恣意书写,有写给自己看的沉因,那么后者结构上的繁复,篇章的编排和核心的表达,则揭示了作者的创作野心,她想用“摆荡”一词为矛,直刺此间中人的内心世界。
   可我想这篇作品成功之处倒还不在“摆”的本旨,毕竟两种文化“夹缝”中的直面,这一题材很容易流于形式,说大家都说过的话,再有类似作品并不乏见,譬如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白先勇《冬夜》,作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被结构形式的精巧和“戏中戏”的母本影响/弥补了。这给读者某种新颖又非轻佻,而且整部作品作者对鬼气的迷恋仍漫其中,算是绵延许久,也给读者几点欣慰。(04/26/04)
  
   翻出当时的读书笔记,真是吓了一跳,尤其当时对“香港的故事”的批评,和昨晚记下的重读时的感受,云泥之别。六个故事里最喜欢地落到《愫细怨》身上,八十年代的香港,三十年前的月亮,不想提张,又不能不提,也是祖宗没得选的病兆——可喜的是不故做张致,一段情,明明白白,是了非了。
   从短篇到长篇,香港三部曲里能找出多少短篇时的影子?
   前几天看到对萨冈的一篇文字,说她如何保有对三两人爱恋故事的钟爱,施的短篇,迷恋小格局里的爱恨情愁,有模有样,只是,那些皮相的质素,如何才能真正留下来。
   从香港三部曲到《维多利亚俱乐部》再到《微醺彩妆》,香港旧事似了,开始布置新的故事,颜色与气味,世纪末的人世情结,施也少不得要闹腾一回。
   看文字的轨迹,犹如看人,太清楚了,就无趣了。(02/20/06)
  
   书目:
   花城版《李昂 施叔青散文精粹》、《遍山洋紫荆》、《寂寞云园》;
   上海文艺版《愫细怨》、《微醺彩妆》。
  


我喜欢《情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