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四军中上海兵

本书编委会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7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本书编委会  

页数:

538  

Tag标签:

无  

前言

  《新四军中上海兵》是由上海的新四军后代提议发起,在新四军老战士和上海广播新闻中心的热情支持下,又特约了部分军旅作家、老战士和后代撰稿,并收集部分文稿编撰而成。全书披露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爱国青年和一些知名人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接受了进步思想,抛弃城市生活,排除艰难险阻投奔新四军的史实。他们在新四军中锻炼成长,在各条战线上贡献壮丽青春,更有无数优秀儿女牺牲了宝贵生命。读着这些震撼心扉的事迹,不禁把我的思绪带进了当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  1938年,上海地下党(中共江苏省委)按照党中央指示,陆续调派党员到上海附近地区组织抗日武装;同时组织难民、进步青年和知名人士到皖南参加新四军。我在皖南新四军第二支队担任宣传队副队长时,就接待过上海下来的爱国青年,包括著名作家、艺术家和医护技术人员。到了1940 年秋,谭震林同志领导的新江抗,考虑到上海地下党的安全,直接组织扩军小组到敌占区上海扩军。1942年底我来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担任政治处主任,发现这里的上海兵比较集中,从团政治处的股长,干事,到营长、营教导员、连长、连指导员、文化教员,直到班里的战士,到处能听到上海人讲话的口音。这些大城市来的同志知识面广,政治觉悟高,个个朝气蓬勃,是我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有力助手。团里办的《工农兵报》,无论战斗多么频繁紧张,都能照常出版,连队俱乐部和墙报也能正常坚持。办文教班,开展小足球活动,进行歌咏比赛,建立工农兵文艺社,帮助干部战士识字学文化,他们又是这些活动的骨干力量。那年在宝应安丰镇我曾主持过一次全团歌咏比赛,从团政治处到各营连,大都是以上海兵为骨干的文化教员们组织实施。黄苇同志以我团在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事迹谱写的几首歌曲,在全团产生很大的反响。著名的《你是游击兵团》,作为团歌一直唱到全国解放,至今留在人民解放军的“沙家浜”部队中。  人们称五十二团人人都唱歌,处处有歌声,连队就是歌队,战士就是歌手,我觉得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浓厚的政治空气,活跃的文化氛围,激励了部队高昂的战斗士气和扎实的战术技术训练,使五十二团成为主力团之一,驰骋大江南北,扬威朝鲜战场。同时我要指出,担任营、连、排干部的上海兵,以及文化、医务技术人员,伤亡也相当大,书中写到的那么多来自上海的烈士,都是我们永远怀念的优秀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文化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著名的文学艺术家! 鸦片战争以来,上海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上海人民近百年来传承了奋起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优良传统。“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攻上海,激起广大市民群众抗日救国的怒潮,以各种方式进行对敌斗争,把自己的骨肉亲人输送到新四军,便是有力的证明。据不完全的统计,有组织输送到新四军的就达二万余人,还有许多上海青少年通过自己寻找的线索,突破层层封锁,来到华中各根据地参加新四军的更是不计其数,不仅是补充了兵员,也为新四军干部储备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过去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少而分散,许多感人事迹鲜为人知。在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的时候,《新四军中上海兵》的出版,将渐被散失的史迹集中发掘昭之于世,对于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的指示,发扬光大热爱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树立“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综合素质,启迪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磨练成长,无疑能起积极作用。本书对于研究新四军历史和上海抗战史提供了真实的资料,为我们的后代传承上海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作了有益的尝试。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漫长征途中,我特别期望青少年们学习先辈,志存高远,报效祖国,成就自我,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内容概要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八路军新四军成立70周年而出版的《新四军中上海兵》正式揭示了新四军在上海扩军,上海地下党组织和人民支持新四军发展的史实。全湖讴歌了黄浦江儿女用青春和热血谱写拯救民族危亡的壮丽诗篇,颂扬了上海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爱国主义传统,记录了上海兵在新四军中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守纪律的奉献精神,是一部慰先烈、励后人、飨读者的好教材。

书籍目录

序芦荡火种浙东抗日根据地地下党动员参军 新“江抗”上海扩军难民工作委员会的教育、动员工作七百健儿皖南参军行到上海去扩军扩军手记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太短了上海兵——在战斗中成长秘密通道显神通新四军上海“地下兵”热血青年 从军抗日控诉日寇罪恶,参加新四军抗日参军记从童工到战士阿爸,我的运气来了孤岛时期报童学校的抗日活动兄妹离别战乱起,抗敌相逢烽火中(特邀稿)——忆母亲曹炎、舅舅曹刚冲出牢笼 奔向抗日我是怎样“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国破家难全奔向希望与光明——忆母亲王琪罢工斗老板 参军打日寇投笔从戎将军与新兵——初见谭震林同志一本珍贵的影集风雨育新人 烽火助成长支队长笑我哪像个兵难忘的战斗岁月一师服务团生活琐记一段难忘的战斗生活两记耳光把我扇到新四军大智大勇程特青郑大方杭村缴大炮反“清剿”后方突围记在敌顽扫荡中转移在淮南淮北解放区银元千里送军部归队发现英雄战士——王杰抗日英烈 血洒沙场怀念故乡战友褚学潜我的革命引路人郭守信大姐柳肇珍与姐夫罗忠毅华侨赤子心 抗日留英名“孤岛”子弟兵陶祖全怀念我的叔叔谢永锐怀念爷爷汤江声烈士我的教导员汤江声魂兮归来怀念一对孪生哥哥我和裘氏兄弟四团出击,柳汀、亦明身先士卒指导员给教导员写的悼文缅怀哥哥柳汀陈祖馨喋血砀山城血战谢家集——记谢申冰同志的英雄事迹一介书生 临危受命——追忆堂弟张锦如抗日英雄朱小羊文艺为武器 舞台当战场“老虎团”的文化兵永远的艳阳天——记作家石言连队文化工作散记“流寇队长”吃鸡翅我为军旅谱战歌战地“青年剧团”纪事鲜血染红了大地——缅怀文学家丘东平、戏剧家许晴沙场碧血映忠魂——忆芸石把生命交给战斗——祭陆起扬州三进话沧桑——悼念周吉修勤,我们永远怀念你真挚的人——记编辑家、作家王传洪薛伯青与新四军电影活动白衣战士 救死扶伤第一个来“民抗”部队的上海医生后方医院遭袭记赵熙烈士(两篇)我在连队当卫生员被称为“拼命三郎”的女护士——回忆妈妈颜露急性子的伤员陈冰你在哪里?白衣天使吴秀瑛舍身护伤员九年生还母泪干上海兵轶事难忘的记忆 无尽的怀念忆亡兄传馥集中营不屈的女战士壮丽的青春皖南突围记吹尽狂沙始见金——新四军优秀财经工作者蔡悲鸿魔窟显英豪俞祖耀赋诗酬壮志国际主义战士程叶文传奇郑大方和他的一家对“老牛”——陶剑华同志的点滴回忆他念着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上海兵怀念粟司令往事历历怀洪泽浦江儿女 奔向浙东浦江健儿转战浙东血战大鱼山岛夕阳中的背影永远的怀念抗日小英雄杨来西战火中的生死恋女记者虎穴斗敌顽年轻的烈士司马正忆杨奚江西路307弄的故事上海建承中学同学在浙东春风又绿江南岸 壮士十年归故乡三临黄浦江瓷器店里打老鼠露宿南京路子弟兵打回上海滩重返上海后的小故事一场看了九年的大戏陈老总帮助我婆婆找儿子寻找牺牲战友家属《白毛女》进军大上海毛主席为我的毛选签名重回参军地战斗在“孤岛”的上海进步青年附录寻找叔叔探访英雄部队,寻找父辈足迹“沙家浜连”获赠抗战初期花名册76名上海籍战士跃然纸上一条永远的红色通道后记重版后记

章节摘录

  1939年11月6日,后方医院出来的36个伤病员,重新举起抗日大旗,奉命组建“江抗”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同时,原常熟、嘉定、昆山、青浦等地的留守人员,也重新组织武装,至1941年夏天全盛时期,已发展到4600人,控制沪宁、沪杭、苏嘉三铁路两侧的大片地区。这一带正是汪伪的腹地,于是鬼子调集3个旅团和伪军共1万8千之众,从1941年夏开始了残酷的清乡。我军经过上百次战斗,最后被迫又一次大撤离,告别江南父老。我军除一部分突围去铁路以南及留少量在江南原地坚持外,大部分部队进入苏北的扬州地区,经过整编,编成两个乙种团,已不足两千人。开始新的战斗历程。  这支部队怎能发展得如此快呢?其成员除小部分是当地农民加入外,大部分成员均来自上海。单我们新“江抗”二支队(起始36个伤病员)在 1940年就从上海扩军千余人。就按1942年2连的花名册看,红军和外地介绍来的2名,当地农民15人,解放过来的10人,上海下来的就有76人。在江南时,上海兵的比例要超过80%,大量上海兵中的先进骨干调出充实新的部队。青昆支队靠上海近,交通方便,因而上海兵的比例更大。所以,也可以说,我们这支部队实际是上海子弟兵。由于上海下来的人众多,部队中通用的语言就是上海话或带有各地口音的上海话。即便红军干部也基本能听懂上海话,也会说“阿拉勿来时”、“触那,跟我冲”等简单上海话。  这支部队由于活跃在敌人心脏地区,在梅花桩里穿插,所以,战斗频繁,数千人的武器装备,就是通过大量的战斗缴获来的,尤其遇到反扫荡,一天就要打好几仗。例如太仓的一日三战,澄西粉碎鬼子十路大扫荡就打了一天,青昆支队在昆山大风湾与鬼子血战,周支队长英勇牺牲,上海兵班长江军同志腹部负伤,肠子外露,不下火线,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数名鬼子同归于尽。为此,上海地下党曾在浦东大楼召开大风湾七烈士追悼会( 悼念这7位由上海地下党介绍来部队的战士),扩大了我军在“孤岛”的影响。  我们二支队扩军工作组长住上海,有3个组,其中2个组各有3—5人,组长就曾在上海地下党工作过,负责扩军的只和组长单线联系,另一个组专负责交通,把新兵带到根据地来。在那个年代。农村动员当兵很不容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丘八”这些说法很普遍。但在上海,由于“一二八”的十九路军抗战,“八一三”后的八百壮士孤军奋战等的深远影响,动员来参加抗战就比较容易。尤其有上海地下党和外围群众的支持,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除去动员工人、学生、店员、学徒外,还可通过关系定向扩军,例如部队扩大了需要医务人员,就通过关系去医院动员,上海的同仁医院就下来好几位医生和护士。要办修械所,弄到机器了连开机器的工人也一同动员留下来,于是,就有了船上的流动修械所。要办报纸,同样要弄到铅字和印刷机械,并按排字印刷的成套工序配备工人,这样就有了水上印刷厂。1940年,我们的放映队在采购手摇发电机和放电影设备时,连同相应的电工和放映人员一起动员下来了,可惜只有一部电影,是苏联的《集体农庄》。  一批批有觉悟的爱国青年向抗日根据地涌来,交通就十分重要。开始都是乘火车到苏州、昆山,再步行进入根据地,每批只能输送5—10人,而且沿途要经过多道关卡、盘查,极易暴露造成损失。后来又开辟了水上运输线,才使交通问题得以解决。当时日本陆军控制城市与铁路,他们大量搜刮和勒索中国人民的财富,日本海军眼红,他们控制长江和吴淞口,就设法靠水路发财。他们和挂德国旗的5条轮船勾结,从上海装上生活用品,布匹、西药、煤油等走私到沪漕港(张家港)江阴等地,再换装粮食和农副产品返回,我们就通过敌伪军工作关系与其中三条船建立了互利默契,相互方便。于是新兵每批可以数十人上轮船,船一到沪漕港近岸(没码头靠岸 )我们就用数条小船,装上粮食与农副产品靠上去,一边上货一边下人,人数最多时,一天下来的新兵就可以编一个连。我们需要采购的布匹和器材等也由轮船及时带下来。  从上海下来的新兵,年轻有文化,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但到部队还要过三关:一是走路关,要学会走乡间小路,走田埂,走夜路,走长路。那时在梅花村里穿插游击,基本上每天要行军,少则一二十里多,多则五六十里,从一个县跳到另一个县,从傍晚走到天蒙蒙亮是常有的事。走惯城市大马路,开始很不习惯,脚底板经常磨出血泡来,尤其是雨天行军,泥泞小路,不知要跌多少次,弄得一身泥巴,最可怜的是戴近视眼镜的知识分子,乡间小路上放水的缺口很多,黑夜看不清楚,只模糊地看着前面的人怎么走,因而一脚高一脚低地跟着,跨不过缺口掉到水里也常有发生。二是生活关,那时的伙食平均每人每天9分钱,柴米油盐菜,还包括各班晚间点灯用油。难得有点荤腥打牙祭。由于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晚上睡觉不脱衣,不解绑腿,天未亮就要起来做战斗准备(敌人经常拂晓奔袭) 。睡的是稻草,个人卫生没法讲究,结果人人生虱子,喜称“革命虫”,几乎各个人都生疥疮,好在官兵不欺,人人有份,也就自然了。三是战斗关,我们有干部和党员作表率,有老兵带新兵的光荣传统。上海兵灵活,接受力强,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接敌,如何相互掩护,各个跃进…… 几仗一打就学会了。出生人死的战斗锻炼了每一个人,不断地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战斗中成长。  我们这支部队由于大部分是上海下来,所以整体的文化程度较高。陈军长在1942年底检阅五十二团时曾说,我们团是新四军中的“文化团”。  全团基本上没有文盲,这在那个年代是很不容易的,就按二连那时的文化程度统计来看,中学8人,小学66人,还有30人识字在300—500之间,没有文盲。在江南反清乡前,部队的文化程度还要高些。我们五十二团一营就有高中以上文化的30多人,初中的更多。  在江南大扩军时期,谭震林司令曾讲过:“不论大学生、中学生,来到部队一律要下连扛枪杆子,要经过战斗考验和锻炼,才能当干部。”在江南时,连队文化程度相当高,每个连都有十多位高中以上的上海兵,文化生活非常活跃,唱歌、演戏、出墙报、写诗歌、小说、画漫画,一到宿营地就把墙报挂起来,还成立小皮球队进行比赛。连队上政治课,就是讲 “工人与革命”、“农民与革命”。听课时各人用钢笔做笔记,有的还组织哲学小组,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上文化课就讲“说神话鬼”、“ 说风话雨”等破除迷信。参加识字组的另编小组,由班里文化高的建立对口帮教。由于部队发展快,就要有相应的干部,于是,下到连队的大学生、高中生,往往经过3~6个月的战斗锻炼,经过选拔,送去教导大队培养,很快送出去当干部使用。连队成为革命的大学校,也为部队的发展输送人才。  我们这支部队由于大多来自上海的工人、学生,部队的政治素质较好。就按二连来说,1942年全连党员有37人,占全连人数的36%,以出身统计,产业工人32人,手工工人30人,店员学徒10人,雇工3人,雇农2人,贫农12人,中农3人,小贩3人。如果按现在概念统计,工人阶级就达75人,在那个年代,以工人成分占优势的连队,在新四军八路军是罕见的。所以谭震林司令说:“这是多好的一支部队啊!以工人为主的部队,是真正无产阶级的部队,可给党中央去当警卫部队。”五十二团在1942年底和1944 年底曾2次做过新四军军部的警卫部队。  这支部队由于政治文化素质较好,在江南时,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工作队。各班、排都有群众工作组,不仅检查群众纪律,还负责向群众宣传做民运工作,有时到市镇去张贴标语,画抗敌漫画,演戏。群众性的宣传工作,宣传群众也提高自己。部队的宣传、民运工作很活跃,军民关系更为密切。在1940年开辟澄锡虞地区时,因为地方干部缺乏,我们连队还兼做地方工作队,各党小组访贫问苦,调查研究。每到一个宿营地,均有调查情况,交朋友培养贫、雇农,把部队中学到的“农民与革命”向贫、雇农宣传,经多次接触与考察,逐步吸收组织农抗会小组。对那些急于要参军的劝他们在当地做骨干。我们二连还曾在祝塘地区,直接发展过农民党员。到1941年初,地方干部增强了,我们就将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情况全部移交给地方。这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对连队党团员的锻炼很大。  时光荏苒,当我再次回忆这些内容的时候已物是人非,但每次当我翻阅这本日记,心里总会感慨万千,这群上海兵哪!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四军中上海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