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

刘增杰,关爱和 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刘增杰,关爱和 编  

页数:

61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近现代是中国历史发生天翻地覆变革的时期,是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的时期。洞悉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变动的惊涛骇浪,也就可以读懂中国文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促成这一文学转折的多重因素。《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描述近现代中国文学思潮,以一个新的视点、从救亡社会思潮以及绵延一个多世纪的战争对文学思潮影响的角度,来进一步探寻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书籍目录

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上册 绪论 文学的潮汐  引言 人文主义的晨光与古典主义的末路 第一编 悲壮的沉落(19世纪初年—19世纪80年代)  第一章 嘉道之际学风士风的转换与文学主潮   第一节 风云际会与学风士风的转换   第二节 言关天下与自作主宰的文学精神   第三节 惊秋救敝与忧民自怜的文学主题  第二章 鸦片战争诗潮描述   第一节 民族灾难与诗海潮汐   第二节 鸦片战争诗潮的情感流向   第三节 诗潮的意象群与客体形象系列  第三章 鸦片战争时期文学发展的探索与困境   第一节 封建末世文学的怪题:创新与复古   第二节 宋诗派的双重期待:自立不俗与学问至上   第三节 桐城派的两难选择:立诚求真与道统文统  第四章 太平天国与曾国藩集团文学异同   第一节 对峙双方的观念形态冲突与文化之战   第二节 功利实用的文学价值取向   第三节 战争背景下的情感世界  第五章 稗官争说侠与妓   第一节 文化变动与小说主旨   第二节 侠妓演述:热题成因与主题模式   第三节 忠义观念与英雄驯化现象   第四节 情爱旨趣与狭邪心理 第二编 晨光微明时分(19世纪90年代—1917年)  第六章 维新改良文学运动   第一节 文化的反省与文学的转轨   第二节 文学的改良与改良的文学   第三节 四界革命:诗歌、散文、小说和戏曲的改良   第四节 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过渡  第七章 创世纪的激情与世纪末的悲哀   第一节 创世纪:未来的狂想与实践   第二节 世纪末:过去世界的低回挽歌   第三节 王国维:生命本体的痛苦绝望 第三编 从新潮到奔流(1917年一1937年)  第八章 “五四”文学思潮的涌现   第一节 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胡适与“五四”文学思潮   第三节 新思潮的内涵及特征(上)   第四节 新思潮的内涵及特征(下)   第五节 响应、抗拒、调和   第六节 三水分流  第九章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节 从滥觞到兴盛   第二节 中西文化交孕的宁馨儿   第三节 茅盾与鲁迅   第四节 “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  第十章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节 并非“异军突起   第二节 不甘“沉沦”的“女神   第三节 个性主义、名士风流及其他   第四节 “在方向转换的途中  第十一章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节 迟到的先锋:现代主义?   第二节 微雨、竹林、狂飙、野草:现代主义!   第三节 历史的遗憾:现代主义  第十二章 学衡派的崛起与古典主义思潮的涌动   第一节 学衡派的崛起   第二节 “模仿说”的激活和创造性阐释   第三节 “美之大者为善   第四节 与新文学的对峙、对话  第十三章 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嬗变   第一节 嬗变的政治和文化氛围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中文学观的倾斜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误导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匡正   第五节 文艺大众化运动检视  第十四章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鼎盛   第一节 鼎盛的契机   第二节 新感觉派的艺术追求   第三节 现代诗派的美学取向   第四节 中西现代派比较   第五节 现代派文学的价值判断  第十五章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衰落   第一节 衰落原因面面观   第二节 浪漫派文学的母题范式   第三节 浪漫派文学的审美特征  第十六章 现实主义文学主潮的形成   第一节 竞争、互补、吸收   第二节 走人困境的现代主义   第三节 主潮成因的多维考察  第十七章 古典主义的坚守与反响   第一节 梁实秋:古典主义文艺思想的坚守   第二节 新月派的文学观及其意义   第三节 理性节制下的文学世界  第十八章 古典主义的审美取向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下册后记

章节摘录

与汪曾祺同时或者稍后,一批中年作家不约而同地创作了具有各自浓郁的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的小说,表现出一种在小说创作中的自觉、明显、强烈的文化追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味十足的邓友梅的《那五》、《烟壶》、《寻访“画儿韩”》,充溢姑苏风味的陆文夫以《美食家》、《小贩世家》为代表的《小巷人物志》系列中短篇小说,由一幅幅亦真亦幻的温州风俗画面组成的林斤澜的“矮凳桥”系列小说,以运河风情为特点的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流淌潇湘气息的古华的《芙蓉镇》,天津市井神韵饱满的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高晓声寓言色彩浓厚的新笔记体小说《钱包》、《飞磨》、《绳子》等等,从而构筑了一道新的引人注目的文学风景线。这些中年作家在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追求与汪曾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汪曾祺笔下的风俗民情,是浸泡着东方古典神韵的心灵、情感、人格的外化形式,是表现的、抒情的、诗化的,心灵、情感、人格浸泡的东方古典神韵有多深,出神人化于风俗民情的东方古典美感就有多么动人。中年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追求则不同,他们作品中的重点是作为客观实体的风俗民情及蕴含在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是将社会历史沧桑,人物命运变迁与乡俗民情地方风味融为一体,是再现的、叙事的、散文化的。

后记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在全国逐渐升温。我们学科点开始首次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点由近代文学史家任访秋先生指导,我们那时已经初步形成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一体化的研究格局,所以,我们申报的项目确定为《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项目获批准后,我们进入了为期三年的写作期。三年后,按计划应该完成的六卷书稿,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三、四卷。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将已完稿的三卷先行印出。90年代初,关爱和著《悲壮的沉落》,赵福生、杜运通著《从新潮到奔流》,刘增杰著《战火中的缪斯》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我们又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主要涵盖现代文学内容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书前由关爱和撰写《引言: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的艰难蜕变》;书后由刘增杰撰写《结语:并未收束的结束》,叙述由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延伸的概貌,以示我们对出版包括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思潮在内的思潮史的期待。《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出版后多次印刷,累计印数已近三万册。1997年,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出版了由刘增杰、关爱和、李慈健、袁凯声、赵福生撰稿的《中国近世文学思潮》。这部《中国近世文学思潮》凡十章,对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思潮作了整体性的描述。刘增杰的《思潮絮语》(代序),试图以轻松的笔调,回望思潮发展的同、通、异、隔,以及研究过程中经历的风风雨雨。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 PDF格式下载



绝对值得推荐的一套书,语言、内容、思想都会让你为之而动!


很厚,很充实,用作教学参考,足够了。


可以配合教材看


书的内容还是很有可取的地方,装订印刷也还行,就是价格贵了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