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归梦

东方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东方少  

页数:

303  

内容概要

  一个昔日的上海交际花,在“文革”中靠偷卖金条维生的女人远渡重洋后如何开始新的生活?邂逅两位旧日的国民党军官,他们之间摩擦出情和欲的火花。她的故事被做着导演梦的女儿明明记载,而在感情上屡受挫折的明明为何选择和一个带有艾滋病毒的华裔男人结婚?在母亲和爱情之问,她心归何处?  二十岁的华裔青年冬冬是动漫之王,他最亲近的伙伴因为陷入一桩性骚扰事件而自杀,在陷入极度忧郁的时刻,他萌生了爱情,并洞察了母亲和比她小十岁的男人问不可言说的爱情。父亲在无声的遗憾中离世。二十岁的人生是意识的滚动还是困惑的现实?  ——《归梦》提出了很多北美华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梦归何处?也展现了北美新一代华人成长的艰难。

作者简介

  东方少,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遗传系,获博士学位。其后长期从事神经病发病机理研究。曾于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学习小说与电影剧本创作。多年来一直用中英文双语创作小说、杂文和电影剧本,作品大量见诸北美报刊。  作者长期关注海外华裔老年人和青少年的生存状态,以及大陆和北美青少年精神状态的比较。

书籍目录

归梦忧郁男手记

章节摘录

  她虽然已年近六十,但保养得相当不错。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就已经学会把鸡蛋黄和黄瓜汁搅拌在一起后当美容品涂在脸上和脖子上,对皮肤的维护颇有成效。她在镜中的微笑妩媚依旧,但额头的细纹还是略略显出她的年纪。梁老太在收到朱家姆妈的邀请信和经济担保书之后,终于以探亲的身份向上海公安局提出了出国申请,很顺利地被批准了。她把自己收藏的金条卖了一些,换成了美元,余下的首饰和金条存在外滩附近的一个银行的保管箱里,又把保管箱的钥匙交给了全家唯一可以信赖的小弟——一个小药房的药剂师。  大约一年后,梁老太顺利来到了纽约和明明团聚。开始的几个月,梁老太就和明明挤在一个沙发上睡觉。过些日子明明觉得睡不踏实,还发现因母亲患有鼻炎,晚上常常打呼噜。虽然明明不敢对妈妈抱怨,梁老太是个敏感的女人,对女儿的不满和冷淡自然也心知肚明。后来,明明从一个同学那里买了一张旧的榻榻米床,晚上便打开了,睡在母亲旁边,白天又把它折叠起来当椅子用。她们就这样将就着过了半年左右。明明开始考虑要向母亲表明,请她自己出去租房子,因为她感觉到母亲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她对母亲常打听她的私事、劝告她不要这么辛苦早点找个好男人嫁了的话十分不满。她想,其实她小时候也没怎么和母亲同床睡过。因为妈妈不善照顾婴儿,她出生后一个月就送出去被别人照顾了。她的心和妈妈从来没有贴近过,这样想着,她似乎为自己和母亲的隔阂找到了理由。不过,对请求妈妈搬出去住她还是说不出口的。  虽然明明说不出口,梁老太在朱家姆妈家日子住久了,明明的两个室友同时提出异议,说公寓里多了个人很不方便,而且她们每月的煤气和电费也增加了。朱家姆妈出面调停几次未果,两位女孩还威胁着要退租。明明于是对母亲开口,问她能不能在附近找个小房间租。梁老太是个要面子的人,知道自己已经不得不想办法找出路了,不然还可能连累到明明。她在《世界日报》上的招工栏里看过几个征求保姆的广告,也试着和雇主见过两三次面,可她一感触对方说话的语气以及听到她需要负担的责任便打了退堂鼓。她和朱家姆妈聊了聊心事,承认自己放不下架子。朱家姆妈说道:“阿妹,我晓得侬是好人家出身,格种事情侬是做不来的。算了,阿姐来想想办法。”朱家姆妈在《世界日报》上看见一个老年公寓招租的广告:上面写的是纽约布朗士区的植物园附近有一座老年公寓刚刚落成,只要符合“赤贫”标准或者需要补贴的六旬以上的合法居住老人均能申请。朱家姆妈把这个广告给了梁老太,说让她去试一试。梁老太看了广告之后,便在一个华人教会里向一些有经验的姐妹询问,得知布朗士是一个以非裔美国居民为主的住宅区,是个典型的纽约“下只角”。这对住惯了上海“上只角”淮海路的她,似乎是一个强烈的讽刺。但大家又劝她,既然她没有能力在曼哈顿租房,还是去看看再说。她心中十分失落但同时又无可奈何。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明明找了个有车的台湾籍男同学孝轩带着她们驾车前往。在接近布朗士区时,发现马路上的街民果然是以非裔美国人为主流。不过,等绕了几个弯后,到了那个新建的公寓楼门口,梁老太的心情又由阴转晴了。这座公寓楼的外形相当不错,而周围的绿化环境更是让素有闲情逸致的梁老太满意。管住户的经理露西带她们看了房间,是个朝东的一房一厅,还带一个面积相当大的洗手间。一问租金,以梁老太的“赤贫”身份,月租只要一百美元。信仰上帝的孝轩对梁老太说,这个价钱不可思议,没想到美国福利那么好,一定是上帝在帮忙。梁老太考虑了几天,决定搬了。这些日子以来,明明对她的不热络她也格外明白。彼此之间即使说起话来,也如“鸡同鸭讲”,没什么共同语言。她明白明明人大心大,又不懂得寻找像唐先生那种好男人的捷径,没什么好指望的,等毕业了能养活她自己就是自己前世修的福分了。于是,她把大部分现金都转入明明的账户下,成为名副其实的“赤贫阶层”成员,并确立了其布朗士区居民的身份。布朗士虽然不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但它离一个有众多华人居住的地区——法拉盛却并不遥远。佛祖保佑,距梁老太住的老年公寓约三四条街,就有一辆公交车,可以从布朗士区直达法拉盛的缅街,那条街上的大多数人都说着华语。离地铁站不远的街上,还有一个极其吸引纽约华裔老人的组织,名日“耆老会”。自从梁老太加入了法拉盛的耆老会之后,她的个人生活日渐丰富起来,心情不再那么失落了。她感到和明明分开住也未必是坏事。  开始梁老太对居住在布朗士区深感委屈。她叹自己时乖命蹇,年轻时曾遭遇了唐先生这等贵人,竟因为自己的清高而失之交臂;后来邂逅的小白脸也曾和自己恩爱数年,但那段情还是敌不过那位美艳花旦的致命吸引力;明明的那位精神病父亲就更不值得一提了。而她对明明的培育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为所欲为:不仅毫无报恩心理,还想去念什么电影学院。人没饭吃,还能看电影?  在坐公交车去法拉盛的旅途中,她感到屈辱和惊恐。她觉得那些黑人乘客看上去对她颇具威胁,或者歧视。想起上海解放前那三四年的纸醉金迷的辉煌以及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那段悠闲的、每天挽着一个命运相似的女伴的手臂逛淮海路、南京路的生活,深深体会到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老来苦,才是真正的苦。”她如今住在黑人众多的地区,虽然住房条件还差强人意,小区的绿化景致也令人满意,但毕竟,对国内的亲朋好友来说,梁老太如今的境遇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因为她原来在上海住的是中产阶级聚集的“上只角”——淮海路,而在美国却住在地地道道下层市民住的“下只角”。所以,她在曼哈顿的一个邮局租了一个信箱,不流露自己的真实地址。不过,渐渐地,她也认命了,心想:这也许就是自己的命运,也许将来就会老死在布朗土的公寓里。只是内心深处,她又有一份不甘:难道她就不能在人生的黄昏遇到一个好男人?也许他不是很有钱,不是那么英俊,但只要心地实实在在,还能给她一种安全感,至少不会在她对他付出信任的时刻,再给她致命一击?  梁老太在耆老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男男女女,他们来自国内不同的省份,有的还来自她不甚熟悉的台湾,说着各种各样的方言。初来乍到的梁老太对此感到新鲜。只要花一美元,她就可以吃到一顿可口的中国饭菜,有时还能吃到一块炸鲳鱼,炸猪排,或者是几块广式烤鸭。每次都带有一碗例汤,在所有的汤类中她挚爱的是萝卜炖排骨汤。饭后,老人们慢慢嚼着水果,开始近两小时的闲聊。梁老太开始只静静地听,不发表任何意见。她细心地观察那些同时也在观察她的男人们和女人们,从那种貌似不经意的眉来眼去间,她能感受到关爱、欣赏、猜测,或是隐含着的歧视。她开始试尝性地穿起曼哈顿街头的时髦中年女人的装束,在颜色上大胆搭配,还去中国城一个宝石店重新打通了年轻时留下的耳洞,戴了和服装风格相称的耳环,在圈子里更加引人注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归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