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

许鞍华,陈可辛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许鞍华,陈可辛  

页数:

34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文艺社推出的“收获人文丛书”之一。书中对包括徐克、陈可辛、顾长卫、许鞍华、尔冬升、赖声川、刘镇伟、陈德森等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们的电影情感及心路历程作了详细讲述。具体内容包括《许鞍华·新浪潮的进行时》《顾长卫·瞬间,足以将生命照亮》《尔冬升·鹄的本来》《徐克·我睡着了》《陈德森·“末代副导演”》等。 电影是刹那光影,如光阴,入眼入心再深,仍只留存记忆,而记忆永远因人而异。金牌华语电影人深度访谈,尽述银幕内外喜怒哀愁。

书籍目录

许鞍华·新浪潮的进行时陈可辛·过客顾长卫·瞬间,足以将生命照亮杨争光·电影的灵魂尔冬升·鹄的本来侯咏·一代人的电影机缘徐克·我睡着了黄建新·坏血王家卫·迷失在时间的灰烬赖声川·行走在舞台与影像的边缘陈德森·“末代副导演”刘镇伟·后现代的歪打正着

章节摘录

  其实没有那么刻意。电影里的古诗词是编剧岸西写上去的,我自己自然也很有感觉,就把它拍了,在拍电影时我也没有特别要求这些元素。  倒是影片主题是我一直很有兴趣的,张学友在片中演一个中学国文教师,这个角色虽然没有具体原型,但岸西跟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产生了很强的共鸣。香港是个很特别的地方,虽然到处是中国人,但在这里的教育制度下,中学国文教师地位很低,到了中年,就会有很强的失落感。在这个文化杂糅的大码头,一个以中文为生的人多少会遭遇一些冷落,他的心态很复杂,有落寞也有自卑,是蛮有代表性的。  王樽:我注意到,你的电影结构里常常出现两条线并进,《男人四十》也是,是为了形成映衬吗?  许鞍华:对。《男人四十》讲的是亲情与爱情之间的矛盾磨合。两条线索对称:中文教师和女学生的师生恋关系;中文教师的妻子和妻子当年的中文老师的恋情。当中文教师张学友和女学生林嘉欣开始走到一起的时候,妻子梅艳芳的初恋情人出现了,这些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内含着反讽的效果。这部电影的题材难得,拍的时候有些冒险,上映后反响没预想的那么大,香港票房没达到预期标准。很多外国人觉得好,但又觉得好像故事太淡,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王樽:电影里出现了很多中国风光,长江三峡等,有些虚,是通过电视来表现的。  许鞍华:那些风光,都是我喜欢的地方,拍的时候没有特别强调中国元素,也许是有些潜移默化的情结在里面。(笑)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都看过太多非常非常优秀的电影导演,每个人都拍过很棒的电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体力包括智力的衰退,往往都把生命结束在一部相对他们鼎盛时期的作品而言,很不怎么样的电影上面。每当想到这个的时候,我既期待人生中最满意的电影出现,又非常不愿意有那样的结局。  ——陈可辛  其实我这个人最不像导演,人家常常还是把我当小工,我最容易被人家当作干道具的——有一次我在剧组里找道具,喊了几下“道具?道具?”就去洗手间了。等我洗手间出来,一个工作人员就对我说,道具,快,导演找你。  ——徐克  我跟她认识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从朋友谈话中了解到,这个女孩子很喜欢菲律宾。我就决定拿出一个月的工资来跟她去菲律宾吃饭。很多年后,我的岳父告诉我,当时他提醒女儿要小心。他觉得刘镇伟这个男人很可疑,可能是个贩毒的人,想要叫他的女儿去替他携带毒品。因为,如果不是贩毒,为什么吃个午饭要到外国去?  ——刘镇伟


编辑推荐

  电影是刹那光影,如光阴、入眼入心再深,仍只留存记忆,而记忆永远因人而异。金牌华语电影人深度访谈尽述银幕内外喜怒哀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 PDF格式下载



知道许鞍华是从【女人四十】开始,十多年前在电视上看过几个简短的片花,知道萧芳芳是女主角,她因为这部电影拿了四五个国际奖项。可奇怪的是那部片子我根本没看过,每次想看的时候,都因为各种理由没能如愿。很多年后又看了她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片子没有什么情节,演员的对白也是平淡而又简短。经常是一个定格的画面停在那,只能听见风扇唰唰唰的单调节奏,这种带有回音式的镜头会把你平日生活中那种不易察觉的百无聊赖的苦涩感觉一下子全勾起来。有的朋友说这部片子他看不下去,因为基调太郁闷。可我恰恰相反,从【天水围】我开始喜欢许鞍华--中国影坛我唯一能够叫得出名字和代表作的女性导演。这部影片不但成就了鲍起静,让她在当年摘得三项最佳女主角奖项的桂冠,也让陈丽云在七十岁高龄夺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配角的殊荣。【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在电影院里看的,不知道是因为不喜欢斯琴高娃的表演还是周润发的形象太过颠覆,我再也提不起兴趣去给这部影片捧场。许鞍华在这本书中有一段采访我印象深刻,她说“除了死亡,我觉得我的人生大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现在的问题是自己跟自己跟死亡的关系,这是很私人的东西,别人没必要知道,你自己看着解决就是了。”她还说“我很喜欢一个人的状态,因为我不需要人陪”。可影片泄露了她的秘密,从【女人四十】开始,她就在让自己在不断的直面老无所依的那种孤苦状态,【天水围】中的阿婆的惨与孤还算点到即止,【桃姐】绝对可以算是对生老病死、世态炎凉的一次全景记录。她的影片在视听方面不那么讲究,偏重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和情绪的体验,这也意味着她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敏锐考察超出了一般的导演。同样,这部影片让叶德娴在11和12年分别拿了10个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真是传奇!其他导演的访谈也各有各的精彩与趣味,个人最喜欢尔冬升、徐克和刘镇伟那三篇,透露了很多娱乐圈和明星不为人知的八卦,充分满足了我这个凡世俗人的好奇心!


很好的一本书。正如书名《一个人的电影》,这是一本小众的书,一本给文艺青年装装B用的书,一本用来了解导演心生的书。
拍电影,真的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嘛?不可能吧!大家都不要看的电影,谁来投资啊?
但是这么多功力深厚的导演,就是一次次挑战约定俗称的心理惯性,要拍出自己风格的电影来!
你想把它大众化?
那就沦为3流导演了~~
1流的导演,总能让喜欢自己想法的人,也喜欢上自己的电影~~


让你了解电影人的心路历程!


想买这本书纯粹是想看关于王家卫与陈可辛那两篇。看了之后发现竟然还有其他导演.书好厚。好看


平装本。这是《收获》杂志“一个人的电影”栏目的合集,这是合集的第二本了。这个栏目非常好,直面两岸三地导演。既是一本影视相关专业的专业书籍,同样也是本优秀的采访录。


采访者的水平非常高,被采访的水平也特别高,大师间的高峰对决,对电影的理解,几个导演都有自己的想法。


书中有很多导演对于电影的个人见解 ,很好的学习了解电影的书籍


非常喜欢,许鞍华很NB


挺不错的,谢了中国导演的一些事了解了中国电影!


偏偏都很精彩,触碰到影片导演关于电影 关于生活的理想


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插图第2版)


没人都讲述自己的电影故事,反应的恰恰是整个中国电影业的成长与发展


最不喜欢王家卫,编者自己都说了,老王说的都没啥用,理不成句子,他只好介绍他导演作品了……


书是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一些导演的成长经历等等。可以在茶余饭后当做消遣读,也可以安安静静在书房好好品读。有些话还是耐人寻味的。对影视编导导演之类的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是推荐这本书~


多个导演从不同的视野角度去评价跟他合作的人,用笔不多但是一针见血


买这本书的原因是自己也想拍一部好电影。。。哈哈哈~~前两天看了冯小刚的《不省心》,现在越来越上瘾了~~


导演的思想,


如果你是学电影专业的,建议读一读


朋友买的,他本人非常喜欢!


收获的第二辑,一如既往地好~


书是不错,就是外包装的设计差了点,外包装容易磨坏


书很有营养


很多书是需要花时间慢慢读,细细看的,这本就是如此


希望每一位影视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看到这些书


虽然纸质不是很好,但是服务和内容真的很好


这本书真心好,质量真心不行。


虽然时间过去好几年,但是这本书证明不因时间而淡化其价值。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价值观,而带来不同的人生轨迹。


书很不错,值得购买~~~


比较好看影评


还没读,但是看封面很有感觉


书写的挺好的 非常喜欢


同学说很好 好看。但我还没看


。。。耐读


编导必看 长知识 长气势


内容还没有看但看电影人的访谈应该是有收获的


这本书有很多访谈对话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比较接近地去看一个导演。里面有些小故事很不错。


很文艺的了解电影导演,不错。


电影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喜欢电影,有人说电影就是导演将自己的梦呈现出来。很好的一本书。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对电影人的看法有多了些,就是对话的一些内容繁琐了些。


这是一本爱电影的人必定喜爱的书。


一个人的电影-2008-2009
该商品已有 474人评论
帮助更多买家。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一个人的电影-2008-2009
该商品已有 473人评论
帮助更多买家。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我喜欢的书,一种是散文随写,一种是关于电影的,一种是关于旅游的。


电影拍的很有人情味、买她的书因为受到李安影响 哈。


内容很生动,不会看着犯困。收获不少


总有些不平凡的人 有一些平凡的细节 从字句中捕捉到跟自己是一样一样的


不是很推荐收藏


看影人的经验和感受。


看完《桃姐》后甚是感动,最初以为是许鞍华的札记,所以毫不犹豫买下来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众多导演的采访录。写得有点散,但是阅读后收获很大,有一种重新认识电影的感觉。


本书外皮的胶粘是坏的,基本上可以直接去下来,我的这本还有一点褶皱。不过内容上是挺好看的,讲了香港众多导演的拍片经历,对电影独家的认识。


书封有磨损,内容和所有的电影类书籍一样,还好,都是采访


现在吸引不了我了,说实话有点觉得少了那份真实


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


小王子(纪念作者诞辰110周年,63幅作者原绘手稿首次公开,中英法三语彩色典藏纪念版)


很没水准,没有可读性


很好的电影书籍。


一个人的电影


买了才知道是访谈录。


本想买第一本的


有精神力的导演群体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