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本书,几个人,几十年间(第2辑)

王智量 王智量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王智量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

王智量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本书,几个人,几十年间:我与 (第2辑)》从作者的童年经历写到青年求学,从作者一生的学术追求写到命运的多次坎坷。书中的那些往事,特别是关于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回忆,体现了共和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在特殊历史年代里命运的沉浮,以及对那段历史的理性回望。作者那种历经坎坷,却对理想矢志追求的情怀令人感慨而感动。

作者简介

王智量,(1928-),江苏江宁人。1952年北京大学毕业,1950年代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后因“右派”问题颠沛失业20年。1984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比较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协理事、上海译协理事等职。主要翻译作品有《叶甫盖尼·奥涅金》《安娜·卡列宁娜》《黑暗的心》《我们共同的朋友》《前夜》《贵族之家》《屠格涅夫散文诗》等;丰要著作有《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论十九世纪饿罗斯文学》等;主编《俄国文学与中国》《外国文学史纲》《比较文学三百篇》等;创作小说《饥饿的山村》等。

书籍目录

前言一本书,几个人,几十年间: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样,我来到上海外语给我惹来的麻烦“现行反革命”老章和我所欠的房租黄浦江边赵师傅六十年前考大学迎春的花儿永远的忏悔我永远记得它王良大伯我的朋友二吉子青竹妹妹桃花姑娘一片残叶和一片落叶怀念施蛰存先生怀念翻译家余振先生怀念前辈诗人辛笛怀念王璞同志

章节摘录

版权页:1951年,全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我是北大校本部“打老虎”队的一个小队长,带领一批学生调查当时的总务科,让那位姓袁的科长吃了不少苦头。而即使这时,我还是没有放下我的《奥涅金》,一有空就默读它。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这样做是不合时宜的,我为此被批评过,说我没有全心全意为革命。但是我自己觉得我一点也没有影响工作,仍旧“我行我素”。1952年,读到三年级时,我提前毕业,成为北大的俄语教师。这时俄语组已经成为俄语系,由于教师紧缺,聘请了许多原来住在北京城里的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白俄”(十月革命后逃到中国来的俄国人以及他们的子女,这时苏联政府已接受他们为苏联公民),让他们担任教学工作。我曾经拿一些《奥涅金》中我还没完全弄清楚的诗句去请教他们,我发现,这些人都熟悉这本书。这说明普希金在俄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奥涅金》对俄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不过一涉及书中包含较深哲理的地方,或是有关俄国和世界文化历史背景的地方,这些人就讲不清了。1953年,我国请来了大批苏联专家,北大也来了许多。他们当时在学校和系里的权力很大,样样事都要听他们的指示。不过他们对我很有好处。我从俄语系调到中文系给文艺理论专家皮达可夫做课堂口译,这位先生和俄语系的卡普斯金教授夫妇对我进一步理解《奥涅金》有很多帮助。他们当时对我这个中国年轻人如此熟悉这本书感到惊讶,他们向我讲述普希金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讲《奥涅金》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鼓励我钻研下去。虽然他们的指导中带有很大成分的俄罗斯民族的主观意识,态度上也多少有一点居高I临下,但毕竟使我得到许多新的知识和启发,至少,作为俄罗斯人,他们比我更知道普希金和俄国文学。他们的帮助使得我更加喜爱《叶甫盖尼·奥涅金》,也增强了我继续研读普希金的动力。大约是在1953年,我国文艺界从上而下地掀起了一场批判所谓“反革命分子”胡风和他的“小集团”的运动。这可把我吓了一跳,因为恰在这时我把吕荧翻译的《奥涅金》成天拿着,他和“胡风集团”是有牵连的,他的那个译本中,还有一节诗是胡风从日文翻译过来的,他把胡风的译文用在了自己的译本里,是为了对胡风表示敬意。他并且在后记中这样告诉读者。而我也欣赏胡风的这节翻译,还一再拿它给别人看。另外,我在1950到1952年间,曾是北大学生文艺团体“新文艺社”的负责人,我请胡风到社里和学生座谈过;胡风最要好的朋友路翎恰好是我的好友的哥哥,我曾因为这个关系几次到路翎那里去,听他谈些有关文艺创作的事;再加上我那时使用着“泥土”这个笔名,而胡风他们的出版社就叫“泥土社”,我还把我从俄文翻译的一部土耳其作家希克梅特的诗集邮寄到那里打算出书。这些事凑在一起,在当时那种气氛下,我真怕自己受到牵连。幸好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大概因为有些事人家并不知道。而在那个时候,“宁左勿右”的做法是很普遍的。我被牵连是完全有可能的。


编辑推荐

《一本书,几个人,几十年间:我与(第2辑)》:上海老作家文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本书,几个人,几十年间(第2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