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和喇嘛
2011-6
上海文艺出版社
吉卜林
338
耿晓谕,张伟红
无
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描写东方题材的长篇小说。 众多文学家公认为作者最卓越的代表作品。 现代东方学研究者热衷分析的经典文本。 主人公吉姆是英军驻印度的一个爱尔兰团士兵的孤儿,自幼流浪在拉合尔街头。一位西藏喇嘛为了寻找一条能洗涤人生罪过的圣河,来到拉合尔。吉姆被喇嘛充满神秘与冒险色彩的生活所吸引,主动要求做喇嘛的徒弟,与他同行……吉姆被英驻印军情报人员利用、并成为一名出色的间谍……最后,师徒二人终于找到了“圣河”。整部作品一气呵成,流光异彩,风土人情、宗教习俗、生活细节描写得细致入微,具有浓郁的印度特色。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第一章 尔等循羊肠小道 藉托菲特之火前往最后的审判者 当异教徒对镰仓大佛祷告时 还请保持温和 他把市政府的禁令当作耳旁风,悠然地骑在赞赞玛大炮上。铸于砖台之上的这尊大炮正对着古老的阿杰布一格尔——拉合尔博物馆,当地人叫它奇异屋。谁拥有了赞赞玛这条“喷火龙”,谁便拥有了旁遮普,这个绿青铜色的物件总是征服者的第一个战利品。 吉姆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他刚刚把迪那那的儿子从炮耳上踢下去,因为是英国人控制着旁遮普,而吉姆正是英国人。尽管由于太阳的曝晒,他的皮肤像当地人一样黑;尽管他更喜欢说土语,说起母语来却磕磕绊绊;尽管他与那些常在市井玩耍的不男孩们完全平等相处,但吉姆毕竟是白人,是最穷的白人中的一员。照看吉姆的那个混血女人(她在出租马车集散的广场旁开了家经营二手家具店做幌子,以掩饰她吸食鸦片的真相)告诉传教士们说,她是吉姆的姨妈。吉姆的妈妈曾在一个上校家里做育婴保姆,后来嫁给了爱尔兰小牛团的年轻的掌旗军士吉姆波尔·奥哈拉。奥哈拉后来在新德至旁遮普和德里的铁路线上工作,所以当他的那个团回归故乡时,他并没有跟着回去。吉姆的妈妈在费罗兹普尔地区死于霍乱之后,奥哈拉开始酗酒,带着他那目光锐利的三岁的儿子在铁路线上游荡。一些社团和牧师很为那孩子担心,想抓住奥哈拉,但他总能逃脱。后来他便遇到了那个抽鸦片的女人,并且染上了她的恶习,最终像所有贫困的白人一样死在印度。他留下的遗产仅仅是三张纸,一张他称之为“不可转让”,因为这几个字就写在他的签名下面,另一张是他自己的退伍证书,第三张是吉姆的出生证明。他以前常常说——尤其在他沉醉于吸食鸦片的时候,说这几样东西最终会成就小吉姆波尔,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们和吉姆分开。他说这几张纸拥有巨大的魔力,这种魔力是博物馆后面那座蓝白两色的大屋子贾都格尔里的人才有的——当地人称麦逊共济会的屋子为魔屋。他说这一切最终会得以证明。人们会在象征美与力量的巨柱之间欢迎吉姆,率领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的上校会亲自照顾吉姆——理应比他的父亲过得更好的小吉姆。信奉绿地红牛的九百个顶呱呱的家伙会照料吉姆,只要他们还没有忘记奥哈拉,在费罗兹普尔铁路线上做领班的可怜的奥哈拉。说完这些,他便卧在阳台那张破椅子上痛苦地抽泣。他去世后,那女人便把几张纸缝在一个护身符里,挂在吉姆的脖子上。 “总有一天,”她还模糊地记得奥阿拉的预言,“会来一头健壮的绿地红牛,骑着高头大马的上校,还有——”她下意识地说起了英语,“九百个精灵。”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