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美]佐亚·科库尔(Zoya Kocur),梁硕恩(Simon Leung) 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

[美]佐亚·科库尔(Zoya Kocur),梁硕恩(Simon Leung) 编  

页数:

440  

译者:

王春辰,何积惠,李亮之 等  

Tag标签:

无  

前言

艺术批评与艺术运动总是密不可分,艺术批评的转向在根本上是由艺术运动的发展决定的。以1985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其实也是艺术运动在批评上的反映。20世纪下半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艺术的主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抽象表现主义和极少主义,时间是40年代到60年代。第二个是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和观念艺术,时间是60年代到80年代。第三个阶段是80年代以后,包括80年代的新表现主义、超前卫和后观念艺术,最重要的是文化多元主义,在理论上的反映就是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艺术形态的变化是理论批评的根本问题,一切后现代主义的批评首先在于形式与审美的消解,艺术体现为社会的工作,批评也由此向社会展开。早在60年代,迈克尔·弗雷德还在形式主义的立场就针对极少艺术提出“戏剧性”的概念,他看到了艺术作品脱离其固有的地点向一个剧场化空间扩展的危机。罗莎琳德.克劳斯则力求用“扩大的雕塑领域”从形式上规范走向社会空间的艺术。权美媛的《连绵不绝的地点——论现场性》(1997)也是论述当代艺术的形态,但这种形态不再是博物馆里固定的现场,现场陸艺术都将现场视为一个实际的外景地,外景地不是“雕塑领域”的延伸,而是社会空间的扩展。现场和地点总会超越形态本身,指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地点。当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向街道,走向社区,走向荒原的时候,就决定了当代艺术的主要表达不在于形态的表面,而在于形态本身的社会属性。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的主要变化是观念艺术的样式化,样式化意味着观念艺术的语言转换已经完结。早在60年代,索尔·內维特(Soil Zwitt)就指出:“在观念艺术中,思想和观念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方面。……思想成为制造艺术的机器。”在那个时候,思想并非指严肃的社会或政治问题,而是深奥的语言分析,就如迈克尔·弗雷德和罗莎琳·克劳德面对极少艺术和大地艺术所进行的批评那样。一般认为,观念艺术结束于80年前后,这也标志着语言探索过程的结束和样式的确立。观念艺术似乎是西方艺术史上风格演变的最后一个运动,阿瑟.丹托甚至认为这是艺术的终结。

内容概要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集中反映了近20年来西方艺术与批评的双重走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无疑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之所以强调借鉴,是因为中西当代文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异,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要求。西方的艺术理论及其实践已不可能像80年代那样,直接作用于中国的艺术运动与批评。根据我们的情况,分析、判断、理解是最重要的工作。既是对他们的研究,也是确定我们自身方位的参照与借鉴。此外,当代艺术理论不仅是对于艺术的批评,不仅是与当代社会、当代文化密切联系,不仅是认识和了解西方当代社会,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甚至也是理解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必要条件。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佐亚·科库尔(Zoya Kocur) (美国)梁硕恩(Simon Leung) 译者:王春辰 何积惠 李亮之 等佐亚·科库尔(Zoya Kocur)是一位独立学者兼美国纽约大学艺术系客座艺术教授,合作编著了《当代艺术与多元化文化教育)(1996年),并发表过多篇有关艺术教育学和博物馆教育学方面的论文。梁硕恩(Simon Leung)是一位艺术家兼美国欧文加利福尼亚大学演播艺术系副教授,他的作品曾在威尼斯三年展(2003年)和惠特尼双年展(1993年)上展出。王春辰是中国艺术批评家、美术史学博士,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有《1940年以来的艺术》(2006年)、《绘画现象学》(2006年)、《装饰新思维》(2006年)、《艺术的终结之后)(2007年)等译著。

书籍目录

前言撰稿人简介如何使用本书导论第一部分 当代艺术实践与模式 第一部分引言 1 知识场域——一个分离的世界 2 当形式变成态度——及其他 3 连绵不绝的地点——论现场性 4 策展人的时刻 5 如何提供艺术服务——导论 6 对话作品——对话在社会介入式艺术中的作用 7 作为批判的“yBa”——对英国当前艺术中作为中介的身份的社会、政治推论 8 视频投影——屏幕之间的空间第二部分 文化,身份/政治场域 第二部分引言 9 向文化宣战 10 女权主义原教旨主义——反对图像的妇女们 11 艾滋病——文化分析与文化行动主义 12 被驱逐者的建筑 13 性别在燃烧——关于挪用与颠覆的诸问题 14 陷入困境——一个视频装置项目 15 差异的神话——惠特尼双年展的庸俗身份政治 16 魔鬼电视第三部分 后殖民批判 第三部分引言 17 马可·波罗综合征——关于艺术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若干问题 18 在“黑暗中心” 19 融合转向——多元文化时代的跨文化实践 20 真实性、反思性与景观——新亚洲的兴起不是世界的终结 21 拥有一切的观众第三部分 重新思考美学 第四部分引言 22 论里希特《1977年10月18日》 23 论平面——走向平面性的谱系 24 废墟、碎片化以及中国现代与后现代 25 功能与场域——观念实践的界定 26 1989年第五部分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理论 第五部分引言 27 后现代主义及其边缘 28 自找麻烦 29 重拾流行文化 30 理论之轻 31 没有结论的无形式 32 数据库译后记 当代艺术与当代理论的联动

章节摘录

插图:与这些方法论和程序上的变化同时发生或者说因此而发生的,是艺术家作为意义上的始作俑者的核心地位的重新确立。即使著作权取决于合作过程中的其他人士,即使体制框架被有意识地整合进作品,即使艺术家使他或她本人的作者角色发生问题,这一点还是适用的。一方面,这种“作者回归”是由话语现场的专题化引起的,导致它们被误认为是艺术家身份的“天然”延伸,而且用艺术家个人同特定地点、历史、话语、身份等(转化为专题內容)相联系的近似程度(转化为专业知识)来衡量批判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由于面向现场的艺术的意指链首先是由艺术家通过运动和决定“而构筑的,因此对项目的(批判性)详述,不可避免的是围绕着艺术家来展开的。也就是说,构成游牧式叙事结构的字面与话语现场,因其复杂陸,则需要艺术家充当叙事者兼主角。在有些场合,重新关注艺术家,会导致密封式爆发出对(自传)传记与主观主义的痴迷,而且目光短浅的自恋被歪曲成自我反思。既然如此,所有面向现场的项目的叙事轨迹之一,就会始终如一地与艺术家先前在其他地点实施的项目保持协调,由此形成了或许可以称之为第五现场的存在——艺术家的展览史、他或她的个人履历。一方面,是对艺术家的密集型动员,另一方面,则是意义围绕着他或她重新趋于中心化。两者间的张力在勒内.格林(Ren6eGreen)耗费三年时间、将世界各地创作的四个现场性项目重新加以集体性安置后于1993年推出的《世界之旅》(WorldTour)中得到了图解。”《世界之旅》力图将若干各具特色、源自“别处”的项目加以融会贯通,以此来反思当前现场性实践中令人困惑的现状,比如被外国机构和城市当做专家或外来参观者而频繁输入的艺术家在人种志方面遇到的困境。《世界之旅》还作出了重要的尝试,去想象具体性与活动性之间的创作汇合点;在这个点上,创作于一种环境下的项目可以重新部署到另一种环境里。

后记

中国的艺术界近几年很是热闹,社会媒体对星罗棋布的艺术区、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大大小小的画廊、风风火火的拍卖会、形形色色的展览作了较为密集的关注和报道。同时,市面上也出现很多新的艺术杂志和报纸。海量的信息,不少涉及了对当代艺术的争议与讨论,一个又一个有关当代艺术的话题被挑起,人们对此时而同意,时而反对。“当代艺术”一词经过这么广泛、频繁的使用、利用之后,似乎变得更无所指,更让人们抓不住什么是当代艺术,或如何去看所谓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一词的理解,在这几年的国內使用和理解上,差异很大、矛盾重重,似乎使用的越多,就越不清晰;关于它的争论连篇累牍,相应的研讨会也频频举办。那么,作为国际背景中产生的“当代艺术”概念,究竟如何从其源头看待,就成为我们的期望和好奇。也许人们历来对于“误读”都不介意,都认为它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所谓言路不通、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导致误读;误导也会产生误读的结果,即便“正读”也不见得比误读更理解原意,或更能够被接受,所以误读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着,视为认识知识、认识异样的文化、观念的方法。好在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事件已经发生,至于如何廓清、梳理它,大概也不必急于一时,相反从长计议,随着事物的展开和内在矛盾的呈示,未来历史会给以它一种历史框架的描述,甚至说是否“当代艺术”不在于贴标签,而在于艺术本身、在于不同地域看待艺术的态度。接受一种艺术观念的认识与从这种观念认识的重负下释放出来,都需要勇气和知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探讨最近20年艺术批评思想作用的入门读物。当一些人已经哀悼——或已经开始庆祝——艺术理论的死亡之际,这本颇有价值的论文选探索了其生存的可能性——至为必要——旨在理解当下的美学实践。”  ——帕梅拉·李(Pamela Lee),斯坦福大学


编辑推荐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是一本开创性的论文集,它探讨了当代艺术的本质与边缘关系。内容集中在当代艺术有关文化、历史和社会、政治背景中的关键理论及美学论题——其中包括媒体、建筑、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身份政治、审查制度、艾滋病、后殖民主义、全球化、技术以及景观问题等。这本选集海选了众多的重要稿源,汇编成册,它勾画了艺术批评理论在当代艺术中所起的作用。这本文集汇萃了已有的和正在涌现的艺术之声.其中包括学者、策展人、批评家和艺术家。它以跨学科的方法、立足于广泛的资源.整合了学术论文、艺术家撰述以及艺术再生产成果,以期反映当下的艺术现场的活力和多样声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是我的美术专业老师推荐的。所以必买啊。
看到拿到手的书,非常开心。和老师拿来的书一样啊。
内容给我很多收获,让我更了解了当代的艺术。
加深了我的理解。
对我的专业也很有帮助。


了解一下当代艺术的发展


当代艺术的研究之作,很多新的观念。


一本理论书籍,了解西方的艺术理论观


艺术理论读物,非常好。


学艺术的孩纸英爱看的书


理论方面可以又多一些了解


值得深读 一本好理论书籍


这本书不错,很有帮助,喜欢。


一直都想买的书,这次终于买到了!


这本书字多的很,就是一本很专业的书了。很学究的书了。


很专业的专业书,有用,很好!只是翻译的有些晦涩。


不错,可作教材使用


刚看目录,觉得不错,需要潜心看


在看中。。。


很好 很满意 实惠


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就是有点贵!


这本书属于细分的一本,写的东西很全,很细。对于艺术创作者很有用。


是我需要的内容,很不错。就是快递过程中新书拿到手看着像二手的了。


买来一段时间,还没有仔细阅读。看了看目录,翻了翻,感觉需要许多背景知识。


因为一次性买的太多了,这本书还没读到,不过买的时候看评论还不错,所以准备细读


看这个真的很累人,,有些还是很好看的、、


与相象有点出入,是论文的集合。还不错拉


很踏实的书 就是有点贵


装帧设计有点乱,有“当代”之形而无“当代”之神。


这个翻译,实在不敢恭维


中文翻译啊,没法说,这书要是英文的就好了,肯定比现在的中文版容易看。


我水平低,很多语句看了几次都看不懂啊……下次还是买原文吧……


看了都怀疑我自己母语是不是中文了,还是王春辰太着急了直接用百度在线翻译出来的?一定是我太肤浅了


书很不错,深入浅出。非常喜欢。


全是理论,应该有一些作品的例子或插图什么的!


都还好,感觉差不多,


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很好 ,能够更好地认识当代绘画


所选摘的文章主要集中在艺术在当代一些新表现,渗透进多元文化、身份政治、后殖民主义、全球化等因素后的艺术现状。确切说是艺术实践,而非艺术理论。如果从艺术理论角度评价,那么这些论文反映的艺术思潮是对先进文明的领导艺术的嘲弄,或者说艺术在退化。如果说艺术融合于各类设计和生活中是一种进步,那么这些修正艺术的思潮中绝大多数对艺术中蕴涵的普世价值的反动。在极权政府和民族专... 阅读更多


新近比较好的书 在理论方面 译者不易 他们作为一个团队 还是做了很多的事


挺不错的,立马有三个朋友找我要~


当代艺术是间敞开的屋子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不错,送货贼快,书的质量不错,正版!


新新理论书


一本研究和了解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好书


当代艺术理论的典范


现代之后的 艺术与理论


个人很喜欢的书,有爱购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