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伤寒论讲义

李培生 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李培生 编  

页数:

228  

Tag标签:

无  

前言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本套新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者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内容概要

  《伤寒论讲义(供中医专业用)》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伤寒论》沿革、《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伤寒的涵义、六经的概念、《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六经病的传变规律(合病、井病、直中)、六经病证的治则、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纲要、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病分类、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传变与欲解时、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桂枝汤禁例等等。

书籍目录

张仲景原序1 概论1.1 《伤寒论》沿革1.2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1.3 伤寒的涵义1.4 六经的概念1.5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1.5.1 六经辨证1.5.2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1.5.3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1.5.4 六经病的传变规律(合病、井病、直中)1.6 六经病证的治则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2.1 太阳病纲要2.1.1 太阳病脉证提纲2.1.2 太阳病分类2.1.3 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2.1.4 辨传变与欲解时附其他五经欲解时2.2 太阳病本证2.2.1 中风表虚证2.2.1 桂枝汤证2.2.1.2 桂枝汤禁例2.2.1.3 兼证2.2.2 伤寒表实证2.1.2.1 麻黄汤证2.2.2.2 麻黄汤禁例2.2.2.3 兼证2.2.3 表郁轻证2.3 太阳病兼变证2.3.1 变证治则2.3.2 辨虚证实证2.3.3 辨寒熱真假2.3.4 辨汗下先后2.3.5 热证2.3.5.1 梔子豉汤类证2.3.5.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2.3.5.3 白虎加人参汤证2.3.5.4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2.3.5.5 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2.3.6 虚寒证2.3.6.1 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桂枝加桂汤证2.3.6.2 阳虚兼水气证(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2.3.6.3 脾虚证(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涵证(2)小建中汤证(3)桂枝人参汤证2.3.6.4 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2)茯苓四逆汤证(3)真武汤证2.3.7 阴阳两虚证2.3.7.1 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3.7.2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2.3.7.3 炙甘草汤证2.3.8 蓄水证2.3.9 蓄血证2.3.1 0结胸证2.3.1 0.1 结胸证辨2.3.1 0.2 热实结胸(1)大陷胸丸证(2)大陷胸汤证(3)小陷胸汤证2.3.1 0.3 寒实结胸证2.3.1 1脏结证2.3.1 2痞证2.3.1 2.1 痞证的形成2.3.1 2.2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3.1 2.3 附子泻心汤证2.3.1 2.4 半夏泻心汤证2.3.1 2.5 生姜泻心汤证2.3.1 2.6 甘草泻心汤证2.3.1 2.7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2.3.1 2.8 五苓散证2.3.1 2.9 旋复代赭汤证2.3.1 3上热下寒证2.3.1 4火逆证2.3.1 5欲意候2.4 太阳病类似证2.4.1 十枣汤证2.4.2 瓜蒂散证附备考原文太阳篇小结3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3.1 阳明病纲要3.1.1 阳明病提纲3.1.2 阳明病病因病机3.1.3 阳明病脉证3.2 阳明病本证3.1.1 阳明熱证3.2.1.1 梔于豉汤证3.2.1.2 白虎汤证3.2.1.3 白虎加人参汤证3.2.1.4 猪苓汤证3.2.2 阳明实证3.2.2.1 承气汤证(1)调胃承气汤证(2)小承气汤证(3)大承气汤证3.2.2.2 润导法3.2.2.3 下法辨证3.2.2.4 下法禁例3.3 阳明病兼变证3.3.1 发黄证3.3.2 血热证3.4 阳明病辨证3.4.1 辨中风中寒3.4.2 辨虚证实证附备考原文阳明篇小结4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4.1 少阳病纲要4.2 少阳病本证4.2.1 小柴胡汤证4.2.2 小柴胡汤禁例4.3 少阳病兼变证4.3.1 变证治则4.3.2 柴胡桂枝汤证4.3.3 大柴胡汤证4.3.4 柴胡加芒硝汤证4.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4.3.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4.3.7 传变与预后附熱入血室附备考原文少阳篇小结5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5.1 太阴病纲要5.1.1 太阴病提纲5.1.2 太阴病愈侯5.2 太阴病本证5.3 太阴病兼变证5.3.1 太阴病兼表证5.3.2 太阴病腹痛证5.3.3 太阴病转愈与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篇小结6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概说6.1 少阴病纲要6.1.1 少阴寒化证主要脉证6.1.2 少阴病治禁6.2 少阴病本证6.2.1 少阴寒化证6.2.1.1 四逆汤证6.2.1.2 通脉四逆汤证6.2.1.3 白通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6.2.1.4 真武汤证6.2.1.5 附子汤证6.2.1.6 吴茱萸汤证6.2.1.7 桃花汤证6.1.1.8 刺灸法6.2.1.9 预后(1)阳回自意可治证(2)阳不回不治证6.2.2 少阴熱化证6.2.2.1 黄连阿胶汤证6.2.2.2 猪苓汤证6.3 少阴病兼变证6.3 1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6.3.2 少阴三急下证6.3.3 四逆散证6.3.4 热移膀胱证6.3.5 伤津动血证6.4 咽痛证6.4.1 猪肤汤证6.4.1 甘草汤证、枯梗汤证6.4.3 苦酒汤证6.4.4 半夏散及汤证附备考原文少阴篇小结7 辨厥阴瘸脉证并治概说7.1 厥阴病纲要7.2 上热下寒证7.2.1 乌梅丸证7.2.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7.2.1 麻黄升麻汤证7.3 辨厥热胜复7.4 辨厥7.4.1 厥证的病理机制与证候特点7.4.2 热厥7.4.3 寒厥7.4.4 其它厥证7.4.5 厥证治禁7.5 辨下利7.6 辨呕哕7.6.1 辫呕7.6.2 辨哕7.7 预后7.7.1 厥阴寒证愈候辨7.7.2 厥阴虚寒证死候辨7.7.3 厥阴虚寒下利转归辨附备考原文厥阴篇小结8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小结9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附备考原文小结附录(一)条文索引(二)方剂索引(三)古今剂量折算表

章节摘录

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而内寄相火,性喜条达。功擅疏泄,对脾胃的受纳运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厥阴病大多表现为犯胃乘脾的胃热脾寒证,既不同于太阴病的脾虚寒证,也不同于少阴病的心肾阳虚或肾阴虚心阳亢证,而是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厥阴为三阴之尽,厥阴病大多由他经传变而来,既可由太阴、少阴传人,又可从三阳经内陷。其中与少阳经的关系尤切,以厥阴、少阳相表里,少阳病里虚,邪易传人厥阴。厥阴病阳复,邪可转出少阳。厥阴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肝木横逆,犯胃乘脾而为上热下寒证:二是正邪相争互胜而为厥热胜复证;三是阴阳逆乱不相顺接而致的四肢厥冷证。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原则是土木两调,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病也有单纯的寒证与热证,寒证治宜温肝,或兼降逆丁或兼养血;热证治宜清肝解毒。此外,还环绕厥阴病常见证列举了多种厥、利以及部分呕、哕证候,虽然不是厥阴本病,似乎内容庞杂,但从辨证的角度来看,仍富指导意义,因此,也不可忽视。7.1厥阴病纲要[原文]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下之利不止。(326)[词解] ①气上撞心:此处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部位概念,泛指心胸部位,病人自觉胃脘部有一股气体向上冲逆。②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提要]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释义] 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木能疏土,参与消化,病人厥阴则木火上炎,疏泄失常,因而发生上热下寒的胃肠证候。一方面木火燔炽,津液被耗,肝胃阴伤,所以消渴,肝气横逆,所以气上撞心;厥阴经脉挟胃贯膈,肝经气火循经上扰,所以心中疼热,嘈杂似饥。一方面肝木乘脾,脾虚不能运化,所以不欲食,如果肠中素有蛔虫,脾虚肠寒则蛔不安而上泛,进食时可随食气而吐出。若误用下法,必致中气更伤,下寒更甚,从而发生下利不止的变证。此为厥阴病首条,而且上热下寒的证候比较典型,所以一般把它作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提纲。舒驰远说:“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消渴者,膈有热也,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痛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


编辑推荐

《伤寒论讲义(供中医专业用)》是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的一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伤寒论讲义 PDF格式下载



主要内容包括:《伤寒论》沿革、《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伤寒的涵义、六经的概念、《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六经病的传变规律(合病、井病、直中)、六经病证的治则、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纲要、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病分类、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传变与欲解时、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桂枝汤禁例等等。讲解详细,引用各种注疏。


伤寒论讲义 收藏的书


这是一本好书哦,伤寒论的简化分析版,,很适合咋们学生来学习呢!!没有原文的那么复杂~


看过伤寒论最好的教科书


五版讲义是公认的目前最好的中医教材


第五版的伤寒讲义,对于学习伤寒的初学者还是挺有益处的。


没想到还能再印刷,拿到手后感觉好极了,希望《金匮要略讲义》能再版


这已经是2012年第三十次印刷了。我看过老师的那本蓝皮版,这一版的几本书确实比现在的新版真是删的太多了,连其他医家的话都删没有了。想深入学习中医,几本五版教材不可不买。金匮那本不好找了。


这是经典教材,建议中医初学者们都看看,定大有裨益


很好,是著名伤寒泰斗李培生先生的著作,受益匪浅


4本中这一本质量还可以


五版教材不愧是精品!!少了很多空洞的 实在


非常喜欢五版教材!


书是正版,内容很好,比较实用。送货很快,服务不错。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还没仔细看,但这个价格一定是超值了,打算买齐四本!


医案分析较多,不错


老师推荐的,还没有来的及看,暑假好好学习一下。价格便宜很喜欢。


比较经典的医书,喜欢。价格也便宜。


书便宜但知识面广


书籍不错,刚好用到,发货也很快!~\(≧▽≦)/~


这部书太好了,建议无论学中西医的人都学习一下。


可以帮助学习,易懂,好书


就是找的这版。


虽然还没看,但对伤寒论的书一直很期待,也是经朋友介绍才买的本书,希望有所收获!


很不错的书 值得推荐 经典


经典著作,非常值得学习


最早版本值得收藏


老书,有料啊


性价比比较高,但是运到我这里时候书都压变形了。另外感觉极像盗版书


刚收到货,打开大致翻了一下,书的162、163、158、159、154、155、150、151面竟然没字。


刘渡舟老先生主编,五版伤寒论,堪称经典,不错。


这个版本的伤寒论很实用,建议大家买。


繁体字,纸张很差感觉是盗版。


讲解详细,引用各种注疏。。。推荐!


这是一本很好的教学书,内容全面,价格实慧。如果想学习中医的这书是不错的选择。有需要的真可以买的。不错啊,感谢卓越。


考研时候买的基础的六门课 喜欢 写的实在 就又买了伤寒 内经 书还好 价也可以值得有一本


医案对伤寒论的理解帮助很大,还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喜欢


权威伤寒大家的经典解读,非常好;可惜是节选,如果是全篇,会更好。强烈推荐。


这一套老书 真的不错! 很实惠~~入门、收藏推荐~


虽然纸张稍嫌粗糙点,但还不错值得一看。关键是好好理解和背了,尤其发货很快出乎我意料


好,不错,内容和包装,服务很不错,满意。


永远的经典!顶了。永远的经典!顶了。


还行,马马虎虎过得去。


不错,纸张比想象的要好的多,性价比很高了。


快递迟迟不来啊 最后送来的也不是亚马逊的快递 问了下原因 说是亚马逊业务太多了 找了第三方的快递公司代送的 结果书本还被磨坏了 挺伤心的。。。


昨天刚收到书,大致翻了下,是我喜欢的风格,印刷也很清晰。


第五版教材就是强大!!!!


还是老版教材比较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