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眼见为实

道金斯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06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道金斯  

页数:

180  

字数:

100000  

译者:

蒋志刚,曾岩,阎彩娥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你可知道动物的大脑是否真的会思考?动物是否像人类一样具有思想和情感?一句话,动物到底是否具有意识?这是生物学中至今仍未解决的难题之一。本书就是探索这一难题解决之路的科普读物,作者是牛津大学从事动物行为研究的道金斯博士。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动物行为研究中的最新发现,这些发现对人类构筑的与动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你惊叹动物竟会如此地“像我们”的同时,“动物也有意识”的想法便会自然而然地在脑中浮现。然而,作者又告诫我们,在对待作为动物有意识的证据时,必须慎而又慎,以免犯类似“聪明汉斯”那样的错误。不管怎样动物具有意识的假设已经由被认为是荒谬的、不可能的假设向被认定为是一种合理的、科学上值得思索的观点迈进了一大步。

作者简介

玛丽安·斯坦普·道金斯,作者在牛津大学的动物学系开设动物行为讲座,现为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的一名研究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仅仅是你亲眼所见?第二章 哈尔西小姐挪挪脚第三章 蜜蜂做到了第四章 先见之明第五章 摸着石头过河第六章 证据的天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眼见为实 PDF格式下载



内容很浅显,结论等于没有结论。一般般的书


不要杀动物吃。


  之所以推荐,是因为中文书这方面的确实不多。
  
  如曾老师所说,作者试图把做研究的态度和问题一道交给读者。应该说做的还是不错的。如果在开头单辟一章讲奥卡姆剃刀、对照的重要性、实验可操作性和进化论的观点,说不定会被人跳过去。
  
  不过这些毕竟只是常识,即便被普及得不够。作者经常絮絮叨叨把同样的问题翻来覆去地讲,恐怕生手也要烦了。材料的叙述倒是得当,问题则提升得有点“哲学”,中间连接略显功力不足。(西方似乎有不少关心科学的哲学家,不像平时接触到的让我把这俩字等同于空谈。)
  
  第五章讲的意识,不看原文不是很清楚。似乎认为情绪是高级的成分。我更倾向于这种global的调节是进化上相当古老而保守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neuromodulator的作用来解释。同时,我觉得“将心比心”跟“设身处地”同样重要。Mirror neuron则是前一话题的重要方面。作者只提到了后一个,并且没有提到place cell的工作。虽然重新热起来是2001之后的事,John O'Keefe的书可有年头了。当然,人家自有取舍的理由。
  
  翻译还算不错。硬译有时候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一些介于术语和日常用语之间的地方,似乎还可以推敲一下。比如有些地方说到预言,我估计是prediction,可能用预测更少歧义。俗的呢,Velcro就是衣服上用的魔术贴,江浙一带叫老虎粘。或许没有官称,但音译“纬格罗”实在忒寒碜了。校对上,至少有两个人名错误(Bannett Galef作Bannet Galf,Julie Neiworth作Julie Neiwork)。删掉索引和参考文献是很多译作的恶习,本书也不例外。这般错误就更加显眼了。
  
  


  曾参加有关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的讨论。也有朋友向我征询这三个词的准确定义和区别。坦言之,我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了解仅限于研究生院开设的“科学哲学”公开课的讲述内容,更多的认识都是在阅读和工作之中形成的一些思考习惯。
  
  我对一些定义分类总带有稍许抵触心理,尤其一些不利于我实际操作的定义,我总下意识的回避之,当然这并非好习惯。但我还是建议朋友找一些具体案例,来分析其中科学和伪科学各扮演什么角色,该如何分辩他们。于是当时我向朋友推荐了新语丝网址“立此存照”中的一些反伪科学专题。但新语丝文章中,经常有些不足以理性的语言,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快感或反感,不是最佳选择。
  
  今天忽然又念起 2000年时,我参与翻译的一本科普著作《眼见为实?寻找动物意识》。这本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现在在市场上应该还能买到。我在此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其主要原因并非为证实动物存在有“意识”,而是期望能借此展示科学家是如何得出动物存在意识这一结论的。
  
  在寻找动物意识的路上,人们走过很多弯路,曾一次次的被证伪。这些证伪的过程,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一件事物是个宝贵经验。
  
  在翻译后期,我和另两位译者讨论后,一致向责任编辑建议,应修订原中文书名。因中文修养有限,我们最终提议将书名改为“眼见为实?”这指我们会看到一些东西,但仅仅以此为证据是不够的。
  
  我希望大家可以明白,证实一件暗箱事物的存在,并非我们眼见这般简单。
  
  科普书偶尔看起来很痛苦,当然这和译者的水平有很大关系,单作为译者,在翻译时我们就讨论过,是应该让文字轻松抒情优美,还是秉承原文严谨的科学论文风格。最终,我们选择了后者。有关文风:读者可以发现,这个作者习惯于说话绕很多圈子,两头堵。这作者在第一章里已经指出了,她针对的读者是两类人,一类是不相信动物有意识的,另一类根本不怀疑动物有意识。
  
  因而作者在很多句子,以及例证中,都希望能给前者以足够可信科学的证据,说服之,而告诉后者,并非所有人们所看到的,都是动物有意识的证据,很多时候我们所以为的东西,是假象,是歪曲,或者仅仅是我们的臆断。
  
  另外原版书中有很多可爱的插图,中文版没有购买其版权,我们也没扫描,颇为可惜。
  
  因而,如果有读者难以接受复杂叠套的句子,这我们也理解。不过请相信,虽然这盘菜不太好吃,但绝对有营养助健康。但如果您只为贪嘴好色,选择味精汤或者色素香精水,那我也没有办法。


有点吹毛求疵,呵呵 可能是太关心这个问题了


Velcro我们曾经译成粘扣,被编辑硬改过来的。


强悍的编辑:(
你们的翻译挺好啊,比魔术贴好


Current Biology 上头Bannett Galef的访谈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VRT-4VX076Y-6&_user=1730128&_coverDate=03/24/2009&_rdoc=1&_fmt=high&_orig=search&_sort=d&_docanchor=&view=c&_acct=C000054345&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1730128&md5=f743e62a5e7aac007a82d9d9f9167ecc


以上是曾老师的译后记吧:)但我个人读完这本书,觉得玛丽安似乎把动物有没有意识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而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尽管我倾向于动物有意识,也得首先承认这个话题的开放性。
anyway,还是感谢曾老师的这一番说明。


谢谢,居然碰到读者了。这篇不算译后记,只是在一次科学讨论中忽然想起这本书来,作一例证。小李说的没错,动物有没有意识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抛给了读者,其实纵观整本书的安排和立场,玛丽安其实是认定动物是有意识的。但为什么又显现的没有明确答案?是因为她一直在分析和讲述各种证据,而不是急于给出结论。
而我们国人太多人愿意直接得到结论,什么专家断言一类的,就奉为上宾,不加质疑。
其实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她是否给出了动物存在意识的结论,而在于,她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看待事物的逻辑方式,是一种思考,也是真正的人类深层意识——科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