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针灸推拿治疗学

周文新 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周文新 编  

页数:

296  

前言

  《针灸推拿治疗学》是根据针灸推拿本科专业精简课程、缩短课时的要求,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等11所中医药院校的针灸推拿教师编写而成。本教材以石学敏主编的《针灸治疗学》、杨长森主编的《针灸治疗学》和俞大方主编的《推拿学》为蓝本,并且在汲取有关中医药院校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其合并为一,主要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本科专业或中医专业辅修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使用。  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概论,介绍针灸推拿的治疗作用、针灸推拿的治疗原则、针灸推拿的配穴处方,并增设了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与穴位一节以衔接推拿基础课程。第二至第八章分别介绍急症、内科病证、妇科病证、儿科病证、皮外科病证、五官科病证和骨伤科病证共158个。一般每个病证均包括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证候与治法)、针灸治疗(以刺灸方法为主,内含取穴、随症配穴、刺灸方法和方义,还有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皮肤针等方法)、推拿治疗(内含取穴、手法和操作方法,多数病证分为基本治法和辨证加减两部分叙述)以及按语。其中针灸治疗部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主编的《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要求,并且病证范围涵盖了石学敏主编的《针灸治疗学》和俞大方主编的《推拿学》。由于考虑到精简篇幅和实际教学情况,本书未收录辨证论治纲要、病证的证候分析,以及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针刺麻醉、推拿麻醉、自我按摩等内容。  广州中医药大学李万瑶、邵英,湖北中医学院吴绪平参加内科、妇科、儿科部分编写。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启才,福建中医学院贝永顺参加内科、儿科部分编写。安徽中医学院王茎、白良川,辽宁中医学院裴景春、李成林参加妇科、内科部分编写。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学院王艳君参加内科、儿科、急症部分编写。浙江中医学院叶德宝参加急症、内科部分编写。湖南中医学院周国平参加内科、妇科、急症部分编写。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学院刘智艳参加儿科、妇科部分编写。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孙德斌参加骨伤科、内科、外科、急症部分编写和部分病证推拿治疗的统稿。上海中医药大学何金森参加外科、内科、骨伤科部分编写。刘世敏参加骨伤科、小儿推拿穴位部分编写,任璐蓓参加皮外科部分编写,李征宇参加妇科、内科、骨伤科部分编写,冯燕华参加妇科部分编写,孙武权、胡军、张琴明、龚利参加骨伤科部分编写,陈志伟、潘云华、王蓓、郑莉参加儿科部分编写,周文新参加概论、内科、儿科、皮外科、五官科部分编写并统稿。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1l所中医药院校等参与单位领导的热诚帮助,在此衷心表示谢意。  由于针灸治疗学和推拿治疗学合并教学还是前所未有的事物,尽管我们努力尝试,但限于本身的水平,书中一定会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希望得到指教以利改进。相信我们经过共同努力,可以将针灸推拿治疗学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内容概要

  《针灸推拿治疗学》将《针灸治疗学》和《推拿治疗学》合二为一,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概论,介绍针灸推拿的治疗作用、治疗原则和配穴处方,以及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与穴位。第二至第八章分别介绍急症、内科病证、妇科病证、儿科病证、皮外科病证、五官科病证和骨伤科病证共158个。每个病证包括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证候与治法)、针灸治疗(以刺灸方法为主,还有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皮肤针等方法)、推拿治疗(内含取穴、手法和操作方法)以及按语。本书内容简洁,可使学习针灸推拿治疗学变得较为容易、花费时间短。主要供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使用.还可让中医专业辅修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和其他针灸推拿爱好者使用。

书籍目录

第章 概论第节 针灸推拿的治疗作用第二节 针灸推拿的治疗原则第三节 针灸推拿的配穴处方第四节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与穴位第二章 急症第节 高热第二节 痉证第三节 厥证第四节 脱证第五节 胃痉挛第六节 心绞痛第七节 胆绞痛第八节 泌尿系绞痛第三章 内科病证第节 感冒第二节  咳嗽第三节 哮喘第四节 肺痨第五节 疟疾第六节 中暑第七节 呕吐第八节 呃逆第九节 胃脘痛第十节  胃下垂第十节 腹痛第十二节 泄泻第十三节 痢疾第十四节 便秘第十五节 黄疸第十六节 胁痛第十七节 胸痹心痛第十八节 心悸第十九节 不寐第二十节 郁病第二十节 癫病第二十二节 狂病第二十三节 痫病第二十四节 头风第二十五节 眩晕第二十六节 中风第二十七节 高血压病第二十八节 三又神经痛第二十九节 面神经炎第三十节 痹证第三十节 痿病第三十二节 水肿第三十三节 癃闭第三十四节 淋证第三十五节 消渴第三十六节 阳痿第三十七节 早泄第三十八节 遗精第三十九节 男性不育症第四十节 无脉症第四章 妇科病证第节 月经不调第二节 功能失调性月经紊乱第三节 痛经第四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第五节 闭经第六节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第七节 崩漏病第八节 更年期综合征第九节 带下病第十节 妊娠恶阻第十节 子痫第十二节 胎位不正第十三节 滞产第十四节 胞衣不下第十五节 产后恶露不绝第十六节 产后恶露不下第十七节 产后血晕第十八节 产后缺乳第十九节 阴挺第二十节 阴痒第二十节 不孕症第五章 儿科病证第节 惊风第二节 小儿发热第三节 小儿咳嗽第四节 小儿哮喘第五节 顿咳第六节 痄腮第七节 积滞第八节 疳证第九节 小儿呕吐第十节 小儿腹痛第十节 小儿泄泻第十二节 小儿便秘第十三节 小儿脱肛第十四节 小儿遗尿第十五节 夜啼第十六节 脊髓灰质炎第十七节 小儿脑性瘫痪第十八节 儿童多动综合征第十九节 脊柱侧弯第二十节 小儿肌性斜颈第六章 皮外科病证第节 蛇串疮第二节 湿疮第三节 四弯风第四节 瘾疹第五节 狐惑病第六节 粉刺第七节 疔疮第八节 丹毒第九节 瘿病第十节 瘰疬第十节 乳痈第十二节 乳癖第十三节 肠痈第十四节 破伤风第十五节 痔疮第七章 五官科病证第节 针眼第二节 上胞下垂第三节 胞轮振跳第四节 冷泪症-第五节 天行赤眼第六节 青盲第七节 暴盲第八节 色盲第九节 近视眼第十节 斜视第十节 耳胀、耳闭第十二节 脓耳第十三节 暴聋第十四节 鼻渊第十五节 鼻衄第十六节 喉痹第十七节 牙痛第十八节 口疮第八章 骨伤科病证第节 肩周炎第二节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第三节 冈上肌肌腱炎第四节 肩峰下滑囊炎第五节 肱骨外上髁炎第六节 肱骨内上髁炎第七节 尺骨鹰嘴滑囊炎第八节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第九节 腱鞘囊肿第十节 腕关节 扭挫伤第十节 腕管综合征第十二节 指骨间关节 扭挫伤第十三节 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第十四节 膝关节 侧副韧带损伤第十五节 膝关节 半月板损伤第十六节 增生性膝关节 炎第十七节 髌下脂肪垫劳损第十八节 踝关节 扭伤第十九节 跟痛症第二十节 颈椎病第二十节 落枕第二十二节 胸廓出口综合征第二十三节 胸椎后关节 紊乱症第二十四节 腰痛第二十五节 腰椎后关节 紊乱症第二十六节 急性腰扭伤第二十七节 腰肌劳损第二十八节 腰椎管狭窄症第二十九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十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第三十节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 炎第三十二节 腰椎滑脱症第三十三节 梨状肌综合征第三十四节 骶髂关节 损伤第三十五节 类风湿性关节 炎第三十六节 强直性脊柱炎

章节摘录

  针灸推拿治疗学将针灸治疗学和推拿治疗学合二为一,阐述运用针灸、推拿治疗疾病的方法和原则,内容涉及广泛。概论中主要叙述针灸推拿的治疗作用、治疗原则和配穴处方规律,以及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与穴位,其余章节中详述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辨证及针灸推拿治疗方法的具体运用等。  第一节针灸推拿的治疗作用  一、疏经通络  疏经通络是针灸推拿治病的最基本的作用。人体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遍布全身,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可引起肢体疼痛、麻木、痿软、拘急或者脏腑功能的失常等。针灸推拿可疏经通络,使气血运行顺畅,从而解除肢体疼痛等症状。例如,腰痛由寒湿侵袭或闪挫跌仆等引起时,可发生腰部膀胱经、督脉等经脉不通、气滞血瘀。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最常用的作用是疏通腰部经脉,气血畅行则腰痛可得缓解。  二、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就是邪气和正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扶正就是扶助正气以抗御病邪,祛邪即去除致病的因素。所以,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的基本治则。针灸推拿的治疗过程中可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具体可体现在补泻手法的应用、腧穴的选择应用等方面。例如,泄泻由肠道湿热引起时,针刺天枢、上巨虚、中脘、阴陵泉、合谷、内庭可用泻法;推拿用重按合谷、曲池、三阴交、阴陵泉等,以清热利湿止泻。如泄泻日久脾气亏虚,则当健脾益气止泻。针刺脾俞、章门、天枢、足三里等多用补法,可加灸;推拿多轻按揉气海、关元、足三里,加擦法等,以扶持正气。 三、调和阴阳 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疾病的发生,意味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破坏,出现阴阳的偏盛或偏衰的各种表现。针灸推拿可以调和阴阳,即通过经穴配伍和针灸推拿方法的运用,恢复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例如,胃热炽盛所引起的胃脘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胃泻火、和胃止痛。针刺内庭、合谷、中脘等用泻法,阳热清则胃和痛止。而肾阴亏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风属阴虚阳亢,治宜平肝潜阳熄风,推拿除了在头部治疗外,还着重擦涌泉、按揉太冲等以育阴潜阳。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针灸推拿治疗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