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医诊断学

邓铁涛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邓铁涛  

页数:

218  

字数:

33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时光流逝,年代变迁,转瞬问《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已经历了20多年的光辉历程。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开拓色《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创新、提高,显示出21世纪我国科学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昌盛,继往开来,同时对我国中医药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广泛传播,起到了强大的辐射作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精华之一。本书自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使用至今,深受国内外学生、学者、学长们的好评。为了进一步挖掘并提升中医诊断学经典精品教材,使古代与现代、继承与发扬、开拓与创新同步进取,发扬光大,我们对《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进行了修订补充、完善提高,使之图文并茂,精彩新颖,对学习者、爱好者、感兴趣者深有启迪和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包括绪论、四诊、八纲、辨证、诊断与病案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回顾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指出了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主要内容及学习的要求与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诊查方法。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以八纲和辨证为依托,运用不同的辨证方法,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加深对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思维和理解。第五部分是诊断与病案,阐述了四诊与辨证的运用,病案的特点、内容、要求、整理、格式等内容。该书附篇为症状鉴别诊断以及原文选录等。书末附有舌诊彩色图谱,以加深学者对舌诊的感性认识与理解。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二、辨证求因  三、四诊合参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学习的要求和方法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一)神的概念   (二)得神、失神与假神   (三)神气不足与神志异常   二、望面色   (一)面部色诊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二)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    (三)望色十法   (四)常色与病色   (五)色、脉、症合参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二)望姿态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二)望目    (三)望耳    (四)望鼻   (五)望口唇   (六)望齿、龈   (七)望咽喉   (八)望下窍  五、望皮肤   (一)色泽    (二)润枯   (三)肿胀    (四)痘疮    (五)斑疹    (六)白痦与水疱   (七)痈、疽、疔、疖  六、望络脉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   (二)望鱼际络脉   (三)望指甲形色  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一)痰、涎、涕、唾    (二)呕吐物  八、望舌   (一)舌诊的临床意义   (二)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    (三)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舌诊的内容   (五)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一)正常的声音   (二)病变的声音  二、嗅气味   (一)病体的气味   (二)病室的气味   ……第三章 八纲第四章 辨证第五章 诊断与病案第六章 附篇附1 常见证候国家诊断标准附2 常见舌象及望诊其他常见内容彩色图片

章节摘录

插图: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从整体的观念出发,运用辨证的理论与方法,以识别病证,推断病情,给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的桥梁。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在中医学领域里,诊断疾病的理论与方法肇始奠基很早。公元前5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擅长“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黄帝内经》,不仅在诊断学的方法上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综合的考虑。《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并谓“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这就是说,对任何疾病所产生的症状、体征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强弱,年龄,性别,职业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地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公元前2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创“诊籍”,开始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就诊日期,作为复诊参考。公元3世纪初,东汉伟大医家张仲景总结了汉以前有关诊疗经验,他在撰用《素问》、《九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经方派的经验,把病、脉、证并治结合,进行分析研究,著成了不朽的著作《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理论,奠定了诊断的基础。与此同时,杰出的医学家华佗论证、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甚精,《中藏经》记载了华佗诊病的学术经验。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医学的发展,自晋、唐以来,历代医家大多把诊断与治疗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亦有把诊断作为专门学科进行研究的。西晋王叔和《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有关论述,在具体阐明脉理的前提下,联系伤寒、热病、杂病和妇儿疾病的脉证,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编辑推荐

《中医诊断学(修订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医诊断学 PDF格式下载



是一本比较系统全面的学习中医诊断的教材,后面配有脉诊歌诀和舌诊图谱。


对于中医的诊断很有帮助!


因为离开大学时的本专业很久了,所以用来温习。也因为最近中医养生的流行,觉得以前所学不用很浪费,所以温习。呵呵,还是用惯了原来的课本,所以买这个版本的!

这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供上海的大专院校做课本的哦!


内容不错,只是纸有点薄,整体还是很不错,对于初学者还是很好的,不过要先学点中医基础,否则有些地方会读不懂。


考虑了蛮久,主要是看中这个作者,不过就是但系对于我们这些初学来说,会不会过难,
收到书,看了一下··简洁精炼··很好!这次购物很满意··不过希望当当在包装货物上下多点功夫,弄脏了书面!这方面我觉得**做的蛮好,可以借鉴


教材 就这样呗


书本纸张满好,字迹清晰。对于各方面的内容描述都很详细


书中写的很详细,值得一读


今天刚收到书不错,只是跟现在需要的有点出入。我需要的那个版本缺货中。


没有老师,还是没办法自学成才。


边学边试验,收获很大!


这个纸质很好,质量不错


很详细,是正版


课本,没什么好说的


东西不错,值得一读


和学校里买的一样,不错


跟我不见了的那本一样,质量挺好的!


让人容易懂,看完自己会看病


对于有一定中医基础的,该书会更系统、深化。


确实是修订版,需要修订。写的简单了点儿,不见得就那么好记,没有着重理解。


上海的应该是经典


相对于其他,这本书优质价廉。


还可以啦!质量不错!!!


邮寄快,价格也比较合适,很好的选择


对于我这个,一窍不通的人来说,还是能看懂的。


此书不错!质量也不错!谢了.


浅而通俗易懂


印刷质量尚可,价格相对便宜。在书后附36张彩色舌象。文字说明详细,但觉得作为诊断学,应当多加入图片及图片说明。


其实就是个大纲,说难听点入门都不能算。。。。中国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东东。。。。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你没有学习过中医你看这本书还真是不错,毕竟不是文言文的,读起来方便些。看的时候不要把里面的内容太当回事,主要还是要以中医古籍(内经,伤寒。。。。)为主来学习中医,一是因为这本书编的是古籍的一个简略版的简略版,二是凡是这一类书(中国教育体制下出的普及型大学读本)错误百出,前后矛盾,内容支离,不太顾及读者的感受(当然,大学肯定买,所以这帮子人不缺钱,不好好编)总的来说,不看不行,看了以后丢掉就可以了。


没有仔细看,还是先学经典


还好吧!买来自学的,如果再分的细点就好了


物流很快。卖家服务态度很好。是正品,包装还行吧


很好的卖家快递包装的很严实很细心


包装很好,看起来质量也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