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代漆器

李久芳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6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李久芳  

页数:

262  

Tag标签:

无  

前言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收藏文物近百万件。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皇帝朱棣下诏将北平升为北京,翌年即在元代旧宫的基址上,开始大规模营造新的宮殿。公元142。年宮殿落成,称紫禁城,正式迁都北京。公元1644年,清王朝取代明帝国统治,仍建都北京,居住在紫禁城内。按古老的礼制,紫禁城内分前朝、后寝两大部分。前朝包括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辅以文华、武英两殿。后寝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宮及东、西六宮等,总称内廷。明、清两代,从永乐皇帝朱棣至末代皇帝溥仪,共有24位皇帝及其后妃都居住在这里。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1914年,北洋政府将沈阳故宮和承德避暑山庄的部分文物移来,在紫禁城内前朝部分成立古物陈列所。1924年,溥仪被逐出内廷,紫禁城后半部分于1925年建成故宮博物院。  历代以来,皇帝们都自称为“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他们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视作自己的财产。因此在宮廷内,不但汇集了从全国各地进贡来的各种历史文化艺术精品和奇珍异宝,而且也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和匠师,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品。中间虽屡经改朝换代,宮廷中的收藏损失无法估计,但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历史悠久,人民富于创造,文物散而复聚。清代继承明代宮廷遗产,到乾隆时期,宮廷中收藏之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到清代末年,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度侵入北京,橫烧劫掠,文物损失散佚殆不少。溥仪居内廷时,以赏赐、送礼等名义将文物盗出宮外,手下人亦效其尤,至1923年中正殿大火,清宮文物再次遭到严重损失。尽管如此,清宮的收藏仍然可观。在故宮博物院筹备建立吋,由“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对其所藏进行了清点,事竣后整理刊印出《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六编28册,计有文物117万余件(套)。1947年底,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其文物同时亦归故宮博物院收藏管理。  二次大战期间,为了保护故宮文物不至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战火的毁灭,故宫博物院从大量的藏品中检选出器物、书画、图书、档案共计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运至上海和南京,后又辗转流散到川、黔各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文物复又运回南京。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在南京的文物又有2972箱于1948年底至1949年被运往台湾,50年代南京文物大部分运返北京,尚有22 11箱至今仍存放在故宮博物院于南京建造的库房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故宮博物院的体制有所变化,根据当时上级的有关指令,原宫廷中收藏图书中的一部分,被调拨到北京图书馆,而档案文献,则另成立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负责收藏保管。  50至60年代,故宮博物院对北京本院的文物重新进行了清理核对,按新的观念,把过去划分“器物”和书画类的才被编入文物的范畴,凡属于清宮旧藏的,均给予“故”字编号,计有711338件,其中从过去未被登记的“物品”堆中发现1200余件。作为国家最大博物馆,故宮博物院肩负有搜藏保护流散在社会上珍贵文物的责任。1949年以后,通过收购、调拨、交换和接受捐赠等渠道以丰富馆藏。凡属新入藏的,均给予“新”字编号,截至1994年底,计有222920件。  这近百万件文物,蕴藏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极其丰富的史料。其远自原始社会、商、周、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五代两宋、元、明,而至于清代和近世。历朝历代,均有佳品,从未有间断。其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有青铜、玉器、陶瓷、碑刻造像、法书名画、印玺、漆器、珐琅、丝织刺绣、竹木牙骨雕刻、金银器皿、文房珍玩、钟表、珠翠首饰、家具以及其他历史文物等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可以说这是一座巨大的东方文化艺术宝库,不但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凝聚着中国人民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它也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  开发这座宝库,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为社会提供了解和研究这一传统的可信史料,是故宮博物院的重要任务之一。过去我院曾经通过编辑出版各种图书、画册、刊物,为提供这方面资料作了不少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推动各科学术的深入研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一种全面而系统地介绍故宮文物以一窥全豹的出版物,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来得及进行。

内容概要

清是满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漆器的生产和应用主要是承袭历史传统,但其技术水准较之前代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乾隆年间,漆器生产达到历史最高峰,取得了辉煌成就。清代后期,随着经济的衰落,漆工艺一蹶不振,深陷低谷。 总体来看,清代漆器生产的重要特征是地域特色日益明显,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明代以官办手工业为主的漆器生产方式,此时已为民营手工业所取代。各地的民间漆艺作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漆艺门类。如:苏州的雕漆;扬州的漆镶嵌,福州的脱胎漆等。 故宫藏清代漆器达万余件,多是宫廷御用品,也有地方的贡品,品种之丰富、数量之庞大、质地之精良,海内外均属首屈一指。本书收录故宫藏清代漆器精品雕漆、填漆戗金、金漆、彩绘漆器、光素漆器、漆镶嵌制品等文物珍品196(套),每件漆器均有高清晰彩色照片,并附器底及多方位照片及局部纹饰放大照片,每件文物均有详细鉴定文字及尺寸、年代等,以工艺和时代为序胪陈,代表了清代漆工艺的最高水平,基本反映了清代漆工艺的主要成就,对文物收藏爱好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总序文物目录导言--异彩纷呈的清宫漆器图版 雕漆 填漆戗金 金漆 彩绘漆器 光素漆器 漆镶嵌制品

章节摘录

  1.雕漆  雕漆是宋元以来新兴的重要漆器门类之一,制作时,需先在木胎或金属胎上髹漆,之后在漆上雕刻图案。根据雕漆颜色的不同,主要有剔红、剔黄、剔黑、剔彩等区别,其工艺要求高、难度大、耗吋长。明末清初,国势动荡,雕漆产品很少且工艺低劣。直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雕漆工艺才逐渐恢复和发展,并臻于至盛。清宮遗存的雕漆器多是乾隆年间制作的,计有剔红、剔黄、剔黑、剔彩、剔犀等品类,其中尤以剔红数量最多。相比较而言,明清雕漆虽属同一工艺门类,但技术特点各异。具体来说,清代剔红分外鲜红艳丽,而不似明代剔红那种深沉稳重的枣红色。清代剔黄多为中黄色,而不似明代之略显暗淡无光的驼黄色。清代剔黑的色泽较明代更显油黑光亮,这说明,当时的调漆技术有了一定改进、。清代剔彩色彩较明代增多,且工艺进步明显。特别是葡萄紫色,是明代剔彩漆器中所未见的。《髹饰录》记载,剔彩漆器有“重色”和“堆色”之分。所谓“重色”,即通常所见分层髹漆的作品,俗称“橫色”。“堆色”者,即先用单色漆髹饰,然后将图案中的漆剔除,填入所需的色漆,再雕刻花纹细部,故又谓之“竖色”。在现存的明代漆器中尚未觅见堆色剔彩的实例,而清代却屡见不鲜,如本卷所收剔彩圭璧盒(图33) ,色彩分明、工艺细膩,即是堆色剔彩的代表性器物。剔犀是最早的雕漆品种之一,传统的剔犀漆器,有朱面’黑面之分,二者均雕如意云纹或香草纹。朱面者,髹朱漆为主,在朱漆间加几层黑漆,剔出图案之后,线条的側面显露出几道黑线,即通常所称“朱间黑线” ;黑面者,髹黑漆为主,在黑漆间加几层红色漆,剔出图案后,线条侧面露出几道朱线,即通常所谓“乌间朱线”。清代剔犀仍遵旧制,但黑漆者,乌黑光亮;朱漆者,色泽鲜丽,与明代剔犀的色泽区别很大。  除上述传统雕漆作品以外,清代还出现了“仿雕漆”或称“假雕漆”工艺。所谓仿雕漆,即先在木胎上雕花,之后再髹漆,乍看似雕漆,实为木雕罩漆。亦有用漆灰堆起花纹,表面罩漆的做法。这两种作品,从图案的侧面均看不到髹漆所形成的层次,执于手中显得轻浮,没有髹漆作品的沉重感,较易辨别。另有一种漆器,通体髹单色漆,雕刻花纹后,将花纹局部染色,给人以雕彩漆的错觉,故被称为“假剔彩”,由于其亦是雕漆,必须仔细观察方可辨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代漆器 PDF格式下载



包装精良!


很好,夏老师编的权威,值得收藏!


本系列买了几十本了。


很好是本很好的书


不错的书。值得一看。推荐。


老版本的图书,图片多!有局部放大图,清晰呈现工艺与细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