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

黄璐琪 上海科技
出版时间:

2007-7  

出版社:

上海科技  

作者:

黄璐琪  

页数:

235  

字数:

322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医药学被当今社会称之为生态医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中医的整体观一脉相承。作为中医理论指导下所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中药的发展必然融人生态的思想。中药的生态学实践和应用几乎从有文字记载就已开始,其中道地药材的理念就是中药生态思想的结晶。由此可见,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源远流长。当今,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发展处于这样的历史时期:可持续发展使资源与环境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普通生态学及各专业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天然药物在全球形成热潮;中药材种植达到历史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切,都使得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引起人们空前的重视,业内外不少有识之士都积极地投身于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中来。《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书以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的研究工作为基础,收集整理了当前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中最新的成果。从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的生态学研究及中药  中医药学被当今社会称之为生态医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中医的整体观一脉相承。作为中医理论指导下所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中药的发展必然融人生态的思想。中药的生态学实践和应用几乎从有文字记载就已开始,其中道地药材的理念就是中药生态思想的结晶。由此可见,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源远流长。  当今,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发展处于这样的历史时期:可持续发展使资源与环境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普通生态学及各专业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天然药物在全球形成热潮;中药材种植达到历史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切,都使得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引起人们空前的重视,业内外不少有识之士都积极地投身于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中来。  《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书以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的研究工作为基础,收集整理了当前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中最新的成果。从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的生态学研究及中药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4个方面,全面展示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最新成就。该书涉及到当今生态学研究的诸多热点问题,如环境胁迫、植物自毒、光合生理、菌根问题、空间分析、3S技术、生态恢复、野生抚育、无土培养、生物菌剂等。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4个方面,全面展示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最新成就。该书涉及到当今生态学研究的诸多热点问题,如环境胁迫、植物自毒、光合生理、菌根问题、空间分析、3S技术、生态恢复、野生抚育、无土培养、生物菌剂等。

内容概要

本书以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的研究工作为基础,收集整理了当前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中最新的成果。从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的生态学研究及中药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4个方面,全面展示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最新成就。该书涉及到当今生态学研究的诸多热点问题,如环境胁迫、植物自毒、光合生理、菌根问题、空间分析、3S技术、生态恢复、野生抚育、无土培养、生物菌剂等。这些问题。不仅是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多数也是国际社会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书为第一部关于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学术专著,全面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代表性成果,分为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4 个部分,涉及到当今生态学研究的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环境胁迫、植物自毒、光合生理、菌根问题、空间分析、35技术、生态恢复、野生抚育、无土培养、生物菌剂等。  本书作者均为中药资源领域一线的研究人员,本书源自其多年扎实的研究基础和系统的科研积累。全书特色在于有理论、有实践,不乏独特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对于中药资源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均可提供重要的、鲜活的学术参考。

作者简介

  黄璐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药)合作中心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生物物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学和分子生药学的研究。先后负责国家级和部局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6项。  郭兰萍,博士,副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专业方向为中药资源生态学,长期从事道地药材形成的环境机制研究。2000年以来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奖3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与方法 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及进展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种群生态学 药用植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3S技术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 基于3S技术的中药道地药材空间分析 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 两种不同模式中药适宜性区划的比较 不同生态环境类型药用植物资源的遥感监测方法 多变量统计方法在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 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学研究 中药材产地与活性成分含量 生态环境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植物药用成分的环境调控 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 植物内生菌对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 我国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及其影响因子 影响苍术挥发油组分的气候主导因子及气候适宜性区划 丹参的地理变异及其道地性第三章 中药资源生产的生态学研究 中药材野生抚育的理论与实践 施肥和土壤肥力对药用植物产量品质和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植物溶液培养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 林药间作系统中药用植物光合生理适应性规律 杏-丹参林药复合系统中丹参光合和蒸腾特性 丹参土壤发生学特性 丹参的道地性与其生长土壤的理化性质 苍术根茎及根际土水提物生物活性研究及化感物质的鉴定 不同化学型苍术根茎及根际土提取物生物活性及化感物质的比较 土壤中无机元素对茅苍术道地性的影响 苍术根际区土壤养分变化规律 栽培苍术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 柴胡生物学性状的种质与土壤效应 药剂消毒对西洋参根际微生物及根病的作用 钾对番红花球茎膨大的生理生态效应 氮素水平对喜树幼苗喜树碱含量的影响第四章 中药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 药用植物栽培种植中的土壤环境恶化及防治策略 长白山区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模式 刺五加种群更新机制 不同环境下刺五加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与生长规律 粗茎鳞毛蕨种群形态性状及其生态可塑性 基于TCMGIS—I的道地药材附子产地适宜性分析  道地药材茅苍术的资源遥感监测 泡囊丛枝菌根(AM)对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成分的影响附录 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简介 本书主要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一)基础理论研究将得到加强  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重要和宝贵的,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许多生态问题有待进一步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和探讨。对濒危中药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定量地揭示中药材质量与气候因素的关系,中药材的栽培种植及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都迫切需要更多正确有效的理论指导。  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些可通过借鉴普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克服,如可以借鉴普通生态学的方法和原理解决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中样本代表性、统计分析方法等问题,借鉴农业生态学中对作物微生态、气候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解决中药材生态学研究中类似问题,但更多的与中药质量相关的环境问题,却无法生搬硬套。  种类多、基原复杂、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为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增加了难度,但研究目的的不同造成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不同却是制约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例如,普通生态学主要关注的是生物的生存、发育及繁育等问题,研究中常用的指标有存活率、发芽率、分蘖数、生物量等等。通常,该指标越高表示生物的生存力越强,即与环境的适合度越高;而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除关注上述指标外,更关注植物体内所含次生代谢产物组成及含量与环境的关系,即既关注药材产量与环境的关系,更关注药材质量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不能完全套用普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亟需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的出现,使之充分体现出生态学与中药学、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学科紧密结合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展开药材质量与环境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各生态因子及其综合作用进行研究,明确影响中药材产量、质量(包括商品质量和药效质量,商品质量包括药材的性状、生长发育情况等,药效质量指有效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的限制因子和主导因子及其作用特征和规律,揭示生态主导因子影响药材质量的作用机制,并根据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对中药资源进行科学的生态适宜性区划,找出生态适宜区、最适宜区,进而提出中药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对策。  ……


编辑推荐

  《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全面展示了中药领域的最新代表性成果,包括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涉及到当今生态学研究的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环境胁迫、植物自毒、光合生理、菌根问题、空间分析、生态恢复、野生抚育、无土培养、生物菌剂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标志此学科已经逐步形成,不久的将来诸多中药学专业内将开设这门课程。一个全新的领域即将展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