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12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蒋廷黻  

页数:

9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书籍目录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
东西对打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第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第七节
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第二节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第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第二节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第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第五节
民族扫除复兴障碍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第七节
贯彻总理的遗教

章节摘录

  不幸到了十九世纪,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已到腐烂不堪的田地。据前清政府的估计,中国的人口在康熙四十年(一千七百零一年)约有二千万;(按:作者有误,此二千万应为人丁,而非人口。)到了嘉庆五年(一千八百年)增加到三万万。百年之内竟有十五倍的增加!这种估计虽不可靠,然而我国人口在十八世纪有很大的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十七世纪是个大屠杀的世纪。开初有明朝末年的内乱,后又有明清的交战及满清有计划的屠杀汉人,如扬州十日及嘉定屠城。我们也不要忘记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近年中央研究院发表了很多明清史料,其中有一件是康熙初年四川某县知事的人口年报,那位县老爷说他那县的人口,在大乱之后,只有九百余人,而在一年之内,老虎又吃了一大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大乱之后的大治,于是人口增加。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圈套,演来演去,就是圣贤也无法脱逃。  那时的人一方面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另一方面又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在大乱之后,大治之初,人口减少,有荒可垦,故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程度略为提高。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后来人口一天多一天,荒地则一天减少一天,而且新垦的地不是土质不好,就是水源不足,于是每人耕地的面积减少,生活程度降低。老百姓莫明其妙,只好烧香拜佛,嗟叹自己的命运不好。士大夫和政府纵使有救世之心,亦无救世之力,只好听天灾人祸自然演化。等到土匪一起,人民更不能生产,于是小乱变为大乱。  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目中的奢侈标准是很低的,而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痛苦,办事亦比较认真,这是内政倡明吏治澄清的时代。后来慢慢的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之官吏的贪污亦大大的长进。并且旧社会里,政界是才子惟一的出路,不像在近代文化社会里,有志之士除作官以外,可以经营工商业,可以行医,可以作新闻记者,大学教授,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音乐家,美术家,工程师,而都名利两全,其所得往往还在大官之上。有人说:中国旧日的社会很平等,因为官吏都是科举出身,而且旧日的教育是很不费钱的。这种看法,过于乐观。前清一代的翰林那一个在未得志以前,曾经下过苦力?我们可以进一步的问,前清一代的翰林,那一个的父亲曾下过苦力?林则徐、曾国藩是前清有名的贫苦家庭的子弟,但是细考他们的家世,我们就知道他们的父亲是教书先生,不是劳力者。中国旧日的资本家有几个不是做官起家?中国旧日的大商业那一种没有官吏作后盾,仗官势发财?总而言之,在中国旧日的社会里,有心事业者集中于政界,专心利禄者也都挤在官场里。结果是每个衙门的人员永在加增之中,而衙门的数目亦天天加多。所以每个朝代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加增很多,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近代史 PDF格式下载



最早看见蒋廷黻这个名字是大四考新闻学研究生那年,他和胡适等人创办的《独立评论》在新闻史上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概因为他是邵阳人的缘故,自看到这个名字开始就倍觉亲切。书还只看了导读的部分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说几句了。首先还是会联想到我们教育。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研究历史的人多半都是古板老套的,就像旧时私塾里的老先生。其实历史也可以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去研究学习。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保持一种公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史记》为什么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为什么会是提供了一个看历史的全新角度。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真实的中国。等等还有许多有影响力的历史书,随便一本都足以勾起我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都足以告诉我们历史不等于死记硬背,都足以颠覆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现在回想起读书年代,历史学科一直伴随着我们十来年,可是我们真正从教材里面学到了什么?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待问题的态度?恐怕贡献最大的就是给了思维一个框架,一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是非观念吧。现在的我对着这了书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现在隆重的向各位中学生们推荐这本书,很认真的告诉他们历史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和传统思维模式,也同样可以用一种开放的思维去学去思考。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史实,如何以公正客观冷静的态度去还原这种史实,我想恐怕是我们现如今的教育所远远做不到的吧。其次是关于作者这个人的一些联想。蒋廷黻的个人经历没必要再重述了,不知道的可以读读这本书,对他人生的脉络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只是由此会想到我们对人对事的评价。其实有关这点在上面就已经有所表态了。还是取决于我们的思维和态度。前段时间看南怀瑾先生的书,和一个朋友聊起现如今的文化复兴和国民党时期的文人。偶尔也会将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文化氛围做一个对比,结果感慨颇深。近年我们文化复兴的口号喊得特别厉害,然而收效甚微。对于老祖宗的很多东西也许我们会不屑一顾,会不懂得珍惜,可是在大陆以外的许多地方这些东西就如同宝贝。(当然并不是说要全盘吸收,任何好的东西都应该批判的继承。)例如台湾。我想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台湾就传承得很好,当然我没有去过,也许这么说有失偏颇。复兴文化教育是首要的,但氛围却是最重要的,如何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好的氛围,各个组织如何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就不是说起来那么容易的事情了。以上为看书之初有感而发,不当之处权当无病呻吟吧。


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如清新之风扑面而来,余香满口,沁人心脾。作者不拘泥于细节与史实,从宏观主旨把握近代历史的脉络,娓娓道来,虽不乏谬误,但仍使读者有如沐春风的感觉。的是一本好书啊。而且,需要读者注意的是,本书是作者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写成的,系“一家之言”,无所偏袒,很值得一读。


这本书是每各读书人都因该收藏的。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但这本书,也有很多致命的错误。代表着蒋介石集团的根本错误。解放战争的经验、朝鲜战争的经验,使我们能够看到这些致命的错误。有时间的话,我想写一篇短文,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十大错误。


在蒋廷黻众多论著和论文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是《中国近代史》一书。观点独特,一改传统观念.一本好书!真的很值得一读!


听说蒋廷黻是大一,《中国近代史》带给我新的思考,中国需要这样的大学者,希望更多读者认识蒋廷黻,亲近蒋廷黻!


蒋氏的书,薄薄的一本,但却超过49年以来很多垃圾近代史的书。难得啊,民国学术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哀哉。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我已久仰,今日有幸拜读,甚为欢愉!


这本近代史对这两个在鸦片战争中具有对比意义的人物,挖掘的很透彻,不同凡响,几乎可以颠覆办公室内的意识形态。


大多数人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是通过初高中的历史教育得到的。我们很少换个角度去认识这段历史。我看过这本书时,有一种强烈的冲击感。有句话叫:偏听则暗。就一件事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受益是匪浅的。


作者是我母校的教授,颇为自豪。抛开其后来走上仕途,选错政治立场不说,其对中国近代史的精辟系统简练的开阔,非常值得我们好好阅读。


中國近代史,由於“歷史三峽”迴環曲折,是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探索階段,極易被當權者套以意識形態的框框用簡單的階級論進行曲解。殊不知,如果人類社會的發展真的是靠階級打倒階級來推動的話,地球早就毀滅了無數次了。在探索中國社會未來的歷程中,蔣廷黻先生的這本小冊子鞭辟入裡地評價了各路豪傑人物,并為中國未來民主共和之路的走向略提己見,是難得的好書,有助於後人瞭解真實的中國近代史,并以史為鑒,最終帶領中國走出歷史三峽,進入民主共和的康莊大道。


一部值得推荐读的近代史,观点很新颖,独特,却少了点官方的味道,但是更真实


匆匆地翻了一遍,文笔很是平和清秀,并不是我所喜欢汪洋恣肆。但此书的功绩却是很值得肯定的,开著近代史之先河,成近代史之基本体例,其筚路蓝缕之功当可供三星之永辉吧。


读史者必备近代史新视角


主要从外交方面诠释近代史,对开拓视野很有帮助。作者的观点在当时应该算是比较新颖的。


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志在这本书中大可以快速了解近代史的发展变化,通俗易懂。


近代史大家的代表之作。那个年代有这种史观不容易!


了解近代史的经典作品。客观、公正。是普及型的文章,血肉史料不丰,框架纲要清晰。


深入浅出,娓娓而谈,站在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描写中国近代历史大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对其深远影响进行分析。导读31页说上海古籍的这个版本“个别地方作了技术性处理”,由于未见其它版本,略感遗憾。


我很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不急不躁、细致缜密、平静而又深邃,阅读它就像是在品一杯香茗,茶香四溢。历史上大事小情,只要需要,作者随手拈来,完全是凭记忆,当时作者案头可参考的书籍寥寥无几,这样深厚的功底得益于他之前所作的大量的史料搜集和整理的工作,我很佩服作者的治学态度。然后是书的内容,其实不用我再多说什么了,与传统观点颇多相悖,给了我们看历史的另一个极具价值的角度,或许这才是更接近真相的。最后是作者清醒的头脑和爱国情怀,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用了再平淡不过的语言,不过却是十分有力量的,这力量潜伏在其血液中,持久而深沉。让我看到了在烽火连天的环境中一个理智的国人所做出的郑重的和崇高的誓言。总之,这是本很耐读的历史书,因为它饱含了作者的寄托和希望。


我華夏歷史,歷漢唐盛世,從積弱之宋開始走向衰落,至滿清達其極致。近兩三百年的歷史,成為我華夏兒女不忍讀之歷史,讀之每痛哭流涕,咬牙切齒。恨吾不能生彼時,投身一戰,亦幻時光真有隧道,可回而阻之。在痛心之餘,大多數人只會說,此乃舊體制之腐朽過時,此乃滿清政府之軟弱無能,此乃舊禮教之荼毒,此乃官僚之腐敗云云,鮮見有人客觀搜集史料,分析之,思考之。此等風氣,至今日亦然。二百年之人,只知之乎者也,只知祖宗聖賢。然彼時,歐美列強已進入客觀的,遵循自然規律的科學發展。一個人跌倒了,馬上站起來,說不痛不痛,是小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跌倒了,卻只用上述泛泛之詞,則是可怕的。蔣先生的這本小冊子,以史料為基礎,客觀分析,仔細思考,循著驚變、自強、救亡的大脈絡,順序講述中華面臨的困境,思考,救國的方案及其實踐。言簡意賅,雖薄薄數萬言,卻令人讀後感慨:非諳熟此歷史,非心有所思,有所分析,不能成此書。一百頁的小冊子,可以將這段複雜的歷史做清晰的表述,當爲大家之言。


记得在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时候,看到书上(东北师大出版)把蒋的著作说成是为国民党统治服务的,这我很不敢苟同,这本书很短小,而且写得也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我在其中并没有看出一定为国民党说话的成分,所以我认为我们研究历史,就要尊重历史,要尊重作者,不能用政治的眼光看历史。作者在当时那样的一个时代,能够透过历史的迷雾看清历史的真相,真的很是难得,说实话很佩服他。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立场客观公正,语言幽默风趣。此书不仅适合专业学生,也适合非专业兴趣爱好者!难道!


大师级的作品,薄薄的,但很深刻


不喜欢看历史书的,这个却深入浅出,易懂。收获大。喜欢


对爱好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是本非常好的书我很喜欢已经略读了一遍准备再多读几遍呢


小小的册子,爱不释手,唯一的遗憾就是太薄了,读之意犹未尽,却已戛然而止;再有就是经过删节阉割,心有余恨。


还没看完。写的很有特色。不同于以往看的教材之类的。很好。


作者眼光非常独到,很难想象这是近1个世纪前的作品,即使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仍具有很大的先进性,作者将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史的研究上,使历史不再是故事与人物的集合。剖析深刻,一针见血,内容丰富,并且仅仅5万字左右,值得历史爱好关注。


此书既有作者原著又有导读,只是装订的胶太少了,怕会掉页。不过内容确实不错。


粗线条的描述,抓住主要脉络,这书不好写啊


内容充实,价格非常合理,个人喜欢朴实无华的书,不喜欢再出版之后花花哨哨的东西……


好书,民国大师的作品,值得珍藏。


书很薄,但值得一看。


非常棒的书。正文要比介绍强多了。徐介绍作品的前半部分可不看。


历史课上老师推荐的,蒋先生的观点很独到,思维很严谨,字里行间又充满了拳拳爱国之情。令人敬仰


好书,一部没有标签的书。


非常喜欢他的叙述语言,值得一看。


简单,易读,深受启发!


很薄的一本书,比很多大部头都要深刻导读就有点班门弄斧了


看历史书,感觉很幸福。


大师之作,经典之作,永远珍藏


这本书和万历十五年,我都买了好几套送人,以后还会继续这样的。呵呵


观点很新颖,值得拥有!


昨天拿到书一直看到凌晨两点太震撼了


见解精当,大家风范


通观蒋先生的生平,试想,如果先生不从政,不知会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著作!!


不知是批次的问题还是个别现象?


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已经学过多少遍了。其实可以数的过来,中学,高中有的甚至要到大学还要接着学。虽然这是一段要求反复学习的历史,我却在不断地回避学习这段历史。因为每次看完这部分的历史,要不就是满腔怒火,要不就是心生幽怨。一个封建王朝的巨轮在这段时间内被工业革命的浪潮给打翻。一种民族的自以为是,成为了一个民族被奴役近百年的根源。于是,这段近代史就在学习之中,给打下了这样一种思想的烙印。中国的清朝是封建专制的,中国的政府是懦弱而缺乏英才的。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走下坡路的直接原因。而正像一块硬币有两面一样,历史的解读也是有不同角度的。这些角度可能都不仅仅是两面。如果仅仅只看到单面的思考,有可能就像一辆载重偏移的货车,路可能会越走越歪,哪怕是你才高八斗,也不见得能找对方向,因为中心是错的。蒋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解读历史的角度。可以说,蒋先生是亲身经历我近代的人。虽然晚清的部分他可能太过年幼,而没有更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他受到了西方实证历史学的影响,他用丰富的史料展现出一幅不同的画面。那器宇轩昂的虎门硝烟的英雄难道真的是能担当历史的英雄吗?那被人骂成汉奸的人又真是处于恶意而一无是处吗?带着诸多的疑问来看此书,一定会得到不同于历史课本的解答。当然,由于蒋先生自己的背景,他也未见得所有的意见都如真理一般。他的有些评价还是有失偏颇。如果本身历史基础不是很扎实的人,就更加推荐读沈先生的导读版。读历史关键是要有个公平的史观。由于重看了这段历史,再次回味起来,也不完全是情绪化的感伤,而更多地有了些思考。


说起这本书,我其实开始也没听说过,但是看了老余的《中国男》其中,对此书推崇备至,所以慕名买了一本,一看还是有导读的。还不错,导读的作者沈先生的评论基本还算客观。没有说什么历史局限性之类的屁话。具体的看法还要看读者自己的理解,虽然我对导读的一些观点,以及原著中的一些对历史的看法,不完全赞同。但是不影响我对此书整体的良好观感。作者的历史学造诣深厚,对民国以前的历史整理的较为客观,但是由于篇幅的原因,有些观点有些粗糙和牵强,主要是未能引用足够的史料。但我估计蒋先生应该学术水平,应该能够为自己的观点找到足够的论据。不大会信口开河。另一方面,近代史的过于复杂,也不是一本书能够完全解释清楚的。持不同观点者大有人在,但是作者总体来说没有出现什么特别致命的漏洞。只是作者本人的政治观点与时人不同。但是作者是有良知的中国人,比起如今的历史教材,过分宣扬意识形态和拍马屁要令人看的顺眼多了。虽然作者旗帜鲜明的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但是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反感。因为作者是在讲理,不是煽情。顺便说一句,关于孙先生的三民主义,我认为以现在的观点看,仍然没有过时,讲的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除最后两章因作者本人立场问题,其余内容都是以相对客观和中立的角度阐述,是相当不错的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深入浅出的书籍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应该叫中国近代政治探索史,且不包括新民主主义部分。但这本书奠定了近代史的纲要,难怪虽有右倾思想仍被高度推崇


薄薄的一本书 好厚实的历史……


薄薄一部书,却大堪诸位一读。。。


大家才能写出这样的小书,看的是其中的闪光点。


讲得比较简单,很多细节都没有讲清楚


不说正文,导读占了本书内容的二分之一,不过读来也很有趣。而且这书是09年印刷的,我想的也不可能是99年初版的。


这本书是经过删节了的,难道就没有无删节的全本吗?


师家大作,史学经典!


观点精准,内涵深厚,大家之作。


书很薄,但是观点很精辟,内涵很深厚


发货挺快,书正在看。


就是一个大略


观点有所偏颇,评价满清人物以学习西方制度、思想、科技积极与否为标准。


拿的这本封皮磨了些,有点不爽


此书一般 简述


了解近代史的一本不错的书


蒋先生的作品,言简意赅


不错,送货快,态度好。


简言大意


很不错的书,慢慢读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