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读古文入门

鲍善淳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5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鲍善淳  

页数:

155  

字数:

93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古文”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自序》里说:“年十岁,则诵古文。”他说的“古文”,指的就是古代的文献典籍。它是以周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我们今天说的“古文”,则还包括后代作家模仿上古汉语书面语言写作的文言丈。 古文所使用的语言,虽然同样是汉语,但是今天阅读它,不仅一般读者会有困难,有时连这方面的专家也会感到棘手。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很坦率地对别人说,他读《尚书》有十分之五不理解,读《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不理解①。古文为什么这样难虞呢?王国维根据古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阅读体会,总结出三方面原因:一是“讹缺”,二是“古语与今语不同”,三是“古人颇用成语,其成语之意义与其中单语分别之意义又不同”(2)。 “讹缺”是古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的书籍,从竹木到丝帛到纸张,从简篇到卷帙到册页,从传手抄到刻板及活字印刷,数千百年,期间不知经 ·过多少人的手,也不知经过多少次劫难,造成讹误、缺脱、衍羡、错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后人读之, ·苟无善本相校,必致文义难晓,有索解而不得者”①。例如《墨子·鲁问》有一段话:“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孰函 ‘败楚人。”这最后一句,长期以来,就使人“索解而不得”。经清代考据大师王念孙校订,原来“孰”为“孰”之讹,“函”乃“亟”之误。“孰”即古“势”字,“亟”作频数解。“此若势”即“此势”,“此”与“若”同义;“亟败”即屡败②。这样,原文疑义,涣然冰释。有不少古籍,就是这样经过后人校订,才成为可读之书的。因读误本书而闹笑话的事也不少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江南有位权贵,读左思《蜀都赋》注本,见有“蹲鸱,羊也”的说法,不知“羊”是“芋(即芋艿)”之误。有人送他羊肉,他竟回信说“损惠蹲鸱”,致使“举朝惊吓”,传为笑柄。这位权贵可说是不学无术,但古书的讹缺实在也误人不浅。《水经注·河水四》“水流松果之山”。明人锺伯敬所见的本子,误为“水流松果之上”,于是乎大加赞赏,连连加圈,叹为妙景③。

内容概要

当代人越来越意识到,阅读古文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但因古今汉语存在的时代差别,许多人又苦于无法读懂。本书从古文用词的特点、词义的理解,古今句法差别和古人的行文习惯,以及旧注的使用等方面,详尽介绍了阅读古文必备的知识,有实例,有分析,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一册在手,能使读古文的各种障碍迎刃而解,进入轻轻松松读古文的境界。

书籍目录

引言一、识字与通读 (一)识字 (二)通读二、确切理解古文词义 (一)分解与合解 (二)古文一词多义 (三)词义的古今三、认识古文用词的特点 (一)实词用法灵活 (二)虚词古今殊异四、了解古今句法的差别 (一)古今不同的词序 (二)常见的词语省略 (三)古文的固定句式五、熟悉古人的行文习惯 (一)用词委婉 (二)援用故实 (三)引经据典 (四)变文避复

章节摘录

  但是,我们还是应当承认大多数汉链是可以从字形分析中了解它的本义或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字形是我们研究汉字字义的重要依据。  文字本是语言的代用品,它是用来记录有声语言的。因此,就造字方面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与义有密切关系;就用字方面来说,则多着眼于声音,并不很重视字形。在古文中,用字“如今人之写别字,用其形不用其义,而但取其音者”,字义只跟字音发生关系,只能读其音以通其意。这一现象,极为常见。例如:“名列前茅”这个成语,在词书中往往把“茅”解为“茅草”,引《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说是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旌旗。似乎言之有据。但茅草做旌旗实在匪夷所思,正如清人王引之说的“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①。这里的“茅”,只能是古人“用其形不用其义而但取其音者”,本字当作“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②。“旄”即旄牛尾。古代常用旄牛尾绑在竹木杆上用来指挥,就是原始的旗子。因而,古人称旌旗也叫“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这段话在《新序》卷四《杂事》中,“茅旌”正写作“旄旌”。可见“茅”通“旄”,“名列前茅”就是“名列前旄”。杜注“时楚以茅为旌识”的“茅”也应读作“旄”。汉字中本有作旗子讲的“旄”字,但在这里却不用,而借用一个读音相近的“茅”字来代替,这就是古音通假,或称古字通假。被代替的字,叫做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通假字。为什么“本有其字”古人不用,却要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呢?通假字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汉字的性质虽是表意的,应该是词有本字,字有本义。但是,要求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处处都要用本字本义,是不可能的。由于汉字几经变化,西汉以前又没有一部字书可以作为依据,一般人是无法区分正字和别字的。因而在摇笔为文时,往往不自觉地用了通假字。清人陈澧说:“古人所以用通借字者,实以无分部之字书,故至于歧异耳。《说文》既出,而用通借之字者少矣。”①这是符合古人用字的实际情况的。其次,在唐代以前,人们要读书,全靠手抄。而且往往是先生口授,学生记录。因而经常会遇到仓卒不得其字的情况,那么就只有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代替,多半是用常见的同音字去代替生僻的本字。如:武使从事廉得其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读古文入门 PDF格式下载



内容精要,入门还是不错的,如果有对行文文气的解释就好啦


眼花缭乱的技术分析……


该书对初学孩子很有帮助,浅显易懂。


作者古文有水平。学习者值得一读。


内容非常好,携带也方便,推荐!


现在在上课,需要的是全面一些的书买来发现教书不太用的上。如果是学生的话,此书倒不错。


学习古文阅读入门的书,不错的。但印刷质量差。


还没看,感觉质量还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