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关中方言古词论稿

朱正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2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朱正义  

页数:

27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关中方言古词论稿》是已故学者朱正义先生的遗著。全书分三章,第一章论述了关中方言的历史;第二章论述了关中方言的词汇构成、形成原因、历史层次、构词法、读音、词义、书写形式等;第三章搜集关中方言250余例,作详细考释。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造诣的学术著作。  观众方言是汉族语言中一支很古老的方言,它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汉语发展史上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国外,至少东亚的朝鲜、日本,其语言历史上也曾接受过古代古代关中语音和词汇的影响。  一般地说,方言的历史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是同样的悠久。依据关中出土的人类化石来看,关中方言的萌始时期,可以推测到若干万年以前的蓝田猿人时代。即使从汉字这一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起源着眼,解放后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其本身虽非文字,但已能固定地用来表示某些意义,与原始文字非常相似。这一发现可以说明:至迟在六七千年之前,生活在关中地区的先民们,其语言——可以认为就是关中方言——的发展程度,已经达到需要某种符号来记录、并已着意来创造这种符号的时期了。尽管一般地说,原始社会的人群(部落或部族)有较大的迁徙、流动性,某一地域的居民未必就是该地域先民的后裔,但是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关中地区(虞夏时代称作雍洲)自然条件优越,川原纵横,尤其是秦岭、渭水之间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古时水草丰茂,盛产竹、梅,衣食住行等条件较好。2、关中四面阻塞,有天然屏障,外地人不易进入。3、基于以上两点,关中人一向安土重迁,西汉时司马迁这样说过,至今关中民俗还是如此,据以推考远古该地居民,其习性起码也不会相去甚远。有鉴于这些因素,我们认为西周时期的关中方言,即孔子所称的“雅言”,就是上述先周时代关中的主要居民(即周族)的后裔所操的语言。而“雅言”是有文献记载可以确证其曾经存在过的。我们说关中方言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较为保守的提法,正是以西周初年的“雅言”为起点来计算的。

作者简介

  朱正义(1944—1993),陕西华县人。1963年考入北师大中文系,1968年毕业,先后任职于陕西铜川文教局、铜川师范。1978年考取山东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殷孟论、殷焕先两先生,治汉语史。1981年毕业,执教渭南师专。1986年调山东大学古籍所,参加国家项目《柳宗元全集校注》。1992年晋升副教授,次年去世。曾发表《〈潜夫论·志氏姓〉斟诠》、《简话零拾》等论文多篇。著《国语校注》、《关中方言古词论稿》,生前未及出版。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序三前言第一章 古代关中方言简说第一节 周代“雅言”第二节 汉代“秦晋语”第三节 魏晋“三辅语”第四节 唐宋“关中语”第二章 关中方言古词论析第一节 关中方言的词汇构成第二节 关中方言古词的形成原因第三节 关中方言古词的历史层次第四节 关中方言古词的成分第五节 关中方言古词的构词法第六节 关中方言古词的读音第七节 关中方言古词的词义第八节 关中方言古词的书写形式第九节 关中方言古词研究的作用及意义第三章 关中方言古词考释一、称谓容体阿家阿公外家妗子先后老汉老婆尧婆乡党伴当捩瓜(捩把)证见擎子矬子头首辇娃额颅脖项后项肐膝黡子顽涎漦……[附]现代渭南方音简介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古代关中方言简说  关中方言是汉族语言中一支很古老的方言,它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汉语发展史上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国外,至少东亚的朝鲜、日本,其语言历史上也曾接受过古代关中方言语音和词汇的影响。  一般地说,方言的历史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是同样的悠久。依据关中出土的人类化石来看,关中方言的萌始时期,可以推溯到若干万年以前的蓝田猿人时代。即使从汉字这一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起源着眼,解放后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其本身虽非文字,但已能固定地用来表示某些意义,与原始文字非常相似。这一发现可以说明:至迟在六七千年之前,生活在关中地区的先民们,其语言——可以认为就是关中方言——的发展程度,已经达到需用某种符号来记录、并已着意来创造这种符号的时期了。尽管一般地说,原始社会的人群(部落或部族)有较大的迁徙、流动性,某一地域的居民未必就是该地域先民的后裔,但是要考虑到以下因素:l.关中地区(虞夏时代称作雍州)自然条件优越,川原纵横,尤其是秦岭、渭水之间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古时水草丰茂,盛产竹、梅,衣食住行等条件较好。2.关中四面阻塞,有天然屏障,外地人不易进入。3.基于以上两点,关中人一向安土重迁,西汉时司马迁这样说过,至今关中民俗还是如此,据以推考远古该地居民,其习性起码也不会相去甚远。有鉴于这些因素,我们认为西周时期的关中方言,即孔子所称的“雅言”,就是上述先周时代关中的主要居民(即周族)的后裔所操的语言。而“雅言”是有文献记载可以确证其曾经存在过的,我们说关中方言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较为保守的提法,正是以西周初年的“雅言”为起点来计算的。  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关中方言随着整个汉语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周代“雅言”、汉代“秦语”、魏晋“关西语”、唐宋“关中语”、明清“关中话”五个阶段而形成了现代关中的方言。由于资料的限制,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关中方言的历史并揭示其流变的规律,在目前的条件下,依笔者个人的力量,实在还没有可能性、可行性。不过,凭借着点点滴滴的文献材料、零零星星的前人论述,钩勒古代关中方言在某个时期的轮廓,探讨它的若干个别的特征,揭示某些语音、词语的来龙去脉,使这一领域闪现出一些亮点来,打破漆黑一团的局面,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当然,这种工作所得的结果,必然是显得分散、零杂,与精严的学术著作不可同日而语。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关中方言古词论稿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