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新文学史

许道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许道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五四”话语
王权毁弃之于思想变化的变动,在中国通常是先有了政权的更迭才最终出现思想变迁。儒教在中国久长的生命,首先是依附封建王权的,没有辛亥革命对封建王权的褫夺,没有资产阶级政治对封建主义政治的冲击,总之,不瓦解清廷在“一体化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新青年》就难以因攻击儒教而“暴得大名”。 《新青年》开张之日,以《青年杂志》见世,代发刊词《敬告青年》标榜“科学与人权并重”,并将之视为“人民的根本觉醒”。主编陈独秀(1879-1942)特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退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一本进化理念,将“民主与科学”比作“舟车之有两轮”,却落脚于“个人”,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然而,这家杂志最初几期,仅仅满足于一般的反封建思想文化宣传,声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1915年,袁世凯复辟野心毕见,公开恢复“祭孔”、“读经”、表彰“孝行”、“节烈”。《新青年》择机寻得了“策化”的灵感。易白沙《孔子平议》率先“问孔”,气象高迈。陈独秀虽缺少原创禀赋,却素有先有发现继作发挥的才能,紧随易白沙,进一步把“孔教”与“地制”、“立君”、“复辟”联系起来。“蜀中名宿”吴虞一系列批孔文字,比如《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儒家重礼之作用》、《吃人与礼教》等,更是振聋发聩。他多以礼教、法律、制度、风俗等为切入点,揭露和抨击孔教与封建宗法制度、家族制度、专制制度三位一体的关系,人称“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陈独秀继续以《偶像破坏论》,维护个体生命的特立,主张树立“真实合理的信仰”,在1918年4月给钱玄同的信中,认定“今日‘国家’、‘民族’、‘婚姻’等观念,皆野蛮时代狭隘之偏见所遗留。”李大钊(1889-1927)站在“互助论”的立场上指出:“现在所要求的,是个解放自由的我,和一个人人相爱的世界。介在我们与世界中间的家园、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阻碍,生活烦累,应该逐渐废除。”凡此,鲜明突破了近代以“群体”统摄“个人”的樊篱,揭示了“个性自由”的情境意义,或者说强调了当下实现“个性自由”的条件和途径。
书籍简介: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崭新形式,以阐释五四新文学传统在中国三十多年间的流变为新视角,系统地展示了19世纪初到解放前近30多年的新文学发展的历史。全书视野开阔,逻辑严密,引证丰富,新见迭出,是一本既有一定学术分量又生动耐读的文学史著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五四”话语的形成
第二章 新文学巨匠——鲁迅
第三章 人生写实的旗帜
第四章 自我表现的异军
第五章 个人主义的绅士风情
第六章 个人主义的放逐
第七章 左翼文学的记录
第八章 长篇叙事大家
第九章 京派文学
第十章 海派文学
第十一章 新的人民文学
第十二章 献给现实的蟠桃
第十三章 新市民文学
第十四章 回望“五四”

书籍目录

前言………………………………………………………… l第一章 “五四”话语的形成………………………………l 第一节 进化论与近代文学……………………………2 第二节“五四”话语………………………………… 10 第三节 人的文学………………………………………2l 第四节 文体的解放……………………………………29第二章 新文学巨匠——鲁迅………………………………37 第一节 绝望的反抗者…………………………………38 第二节 参与历史的实验………………………………47 第三节 “独语”与“闲谈”…………………………59 第四节 批判的灵魂……………………………………66第三章 人生写实的旗帜……………………………………77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78 第二节 泛滥的“问题”之流…………………………85 第三节 丰饶的乡土小说………………………………96 第四节 “自己的”文学………………………………108第四章 自我表现的异军……………………………………119 第一节 创造社…………………………………………120 第二节 开一代诗风……………………………………127 第三节 自我抒情小说…………………………………134 第四节 现代主义的春燕………………………………148第五章 个人主义的绅士风情………………………………161 第一节 新人文主义……………………………………162 第二节 轻灵平静的诗华………………………………171 第三节 “射他耳”及其他……………………………179第六章 个人主义的放逐……………………………………193 第一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194 第二节 “五四”的重估………………………………204 第三节 革命的浪漫谛克………………………………212第七章 左翼文学的记录……………………………………227 第一节 历史的创造……………………………………228 第二节 社会剖析小说…………………………………236 第三节 新人的气象……………………………………245 第四节 东北流亡者……………………………………255 第五节 属于时代的文学………………………………265第八章 长篇叙事大家………………………………………277 第一节 大型作品的收获………………………………278 第二节 老舍……………………………………………285 第三节 巴金……………………………………………294 第四节 李劼人…………………………………………305 第五节 曹禺……………………………………………313第九章 京派文学……………………………………………325 第一节 “文学者的态度”……………………………326 第二节 “京派”的小说世界…………………………334 第三节 沈从文…………………………………………342 第四节 美与爱的“画梦者”…………………………352第十章 海派文学……………………………………………363 第一节 海派文学的现代性……………………………364 第二节 都市生活景观…………………………………372 第三节 《现代》周围…………………………………381 第四节 《论语》天地…………………………………395第十一章 新的人民文学……………………………………403 第一节 “五四”的改写………………………………404 第二节 赵树理…………………………………………411 第三节 民主革命战争的画卷…………………………420 第四节 “守在我的战斗岗位”………………………426第十二章 献给现实的蟠桃…………………………………437 第一节 历史与讽刺……………………………………438 第二节 旧时代的丧钟…………………………………445 第三节 艾青及其他……………………………………454 第四节 报告与讽咏……………………………………462第十三章 新市民文学………………………………………473 第一节 文学:生命的自存自荣………………………474 第二节 沪上浮世绘……………………………………482 第三节 张爱玲及其他…………………………………489 第四节 现代主义的通俗化……………………………501第十四章 回望“五四”……………………………………511 第一节 “七月”的战叫………………………………512 第二节 “文艺复兴”的理想…………………………525 第三节 “九叶”星辰…………………………………533

章节摘录

书摘进化论与近代文学 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和传统文化危机的空前交并,演示了近代中国的国运,也形成了近代知识者的情绪中心。“西学东渐”,并非是一种心平气和的文化交流,而以列强坚船利炮为底色。西方白文艺复兴至二十世纪初的各色学说,大举涌入国门,半为学理,半为憧憬,近代知识者便以此寻求自强新生之路。 严复(1854-1921)翻译并出版《天演论》,也许是最有历史意味的事件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中国影响至大,仅次于马克思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几乎都为《天演论》的受惠者。鲁迅称赞严复是“感觉敏锐的人”,在《朝花夕拾》中,他以生动的艺术语言记述了当年阅读《天演论》的真切感受。胡适在1906年上海澄衷学堂求学时接触《天演论》,为风气所及,竞择取“适”字作了自己的表字(“适之”)和笔名①。 中国人因《天演论》而接近了一种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危机情感因此也获得了空前的理性支持。“优胜劣汰”观念,新颖特立,血气贲张,以叛逆的姿态对立于中国传统奴性哲学,自强、自立、自主等新的人格内容渐次浮出地表。它连同严复“黜伪存真”的呼吁和从英国带回来的关于“自由”的猜想,共同从根基上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批判的武器”,进化论参与了近代文学革新,促进了中西文化剧烈的撞击和融合,推出了中国文学亘古未有的新景观。 关于“三界革命”,即“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或许还应该包括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新戏的滥觞,都为进化观念的产物。近代小说由边缘向中心位移,首先是观念的进化,随之是种种技术的变革。时人有言:“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①近代小说多半遂以“新民”自重,激情往往淹没个性,价值上“觉世”也高过“传世”。林纾(1852—1924)的翻译小说风行海内,既满足了一代知识者的精神寄托,同时也培育了一种新的艺术趣味。林译小说“系情男女”和“英雄崇拜”的主题,把进化与人性的理论引人了文学领域。至于上海这类近代城市的崛起,文学的生产过程和体制也随之深刻地“被现代化”,职业化的作家文人阶层的出现,活跃的文化公共领域,尤其是印刷、出版、报纸、刊物和其他传播媒体的日趋发达,政权体制外的文化市场的扩展,以及市民读者群的形成,与近代小说的繁荣相互驱动,相互发扬。1903年孙玉声《海上繁华梦》之后以言情为主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大抵是民国初期最“新”的小说,既反对礼教又姑息礼教,却实现了一般精英小说难以达到的传播能量。它们所表现的市民情调,也包括它们所体现的商品属性,彰显着反叛“文以载道”的异端色彩。至于它们普遍关注情感,重视编织矛盾纠葛,追求情节的跌宕奇惊和千沟万壑,连同让读者享受休闲和放松,滋味特别,体现了不一样的审美品格。 近代精英未必直接言说“现代性”,梁启超(1873—1929)在“三界革命”中却处处以“欧西文思”作参照,气氛直逼“现代性”。他无疑是杰出的民族主义者,对“个人”有所正面发微,然而又好言“群”的意义,用“国民”代替“臣民”,便是他的发明。他将“民族主义”与“个性主义”捆绑在一起,从而激活了许多攻击中国之旧的灵感。由他原创的“新民体”,更是震撼神州,泽被后代,虽还不是“崇白话废文言”,但已掀开了文言合流的景观。中国知识者醉心于西方,而西方世界本身当时却已日渐暴露出难以克服的弊端,这种历史误会,几乎体现为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奇异特征。梁启超对“五四”启发最多,然而正当“五四”勃发之时,他的《欧游心影录节录》却表示了同“五四”相左的立场。他怀疑流行的中西、体用的老调,居然明确提出了“中西化合”的观点:“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文明去补助西洋文明,叫它化合起来,成为一种新文明。”对西方学殖,他既有所摭拾,又反对束缚,奉行“为我所用”,差不多是二十世纪最早的“拿来主义”者了。在“五四”之前,梁启超已有诸多关于“民主”和“科学”的言论,但一旦《新青年》大事标榜“民主与科学”,他却甘心维护渐进的“民主”改革①,并且还质疑科学万能,对写实文学极尽嘲讽之能事②。这是他的复杂处,也是他杰出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他对当时流行的自然科学思维能够不加选择地运用于人类思想与行动的所有领域的观念持怀疑的态度。 近代另一位杰出文化人是王国维(1877一1927),同为文化上的进化论者。叔本华让他放弃了关注外在世界的“主知论”而信奉关注人自身的“主意论”,并且确信“意志”是推动低等生物到下等动物,直到人生的“第一原质”。他的那些包含在《红楼梦评论》、《文学小言》和《人间词话》中的人本主义观点,却多半有着精湛的反现代性文化色彩。王国维在政治上俨然以清室遗臣自居,观念上却应和近代反封建的潮流,兴趣中心旨在以西方最新的文化视野来回望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执着于研探人生问题,则凝聚了中国知识者心灵深处的另一种渴望。作为“五四”的杰出对话者,他关于倡言学术独立,以及把学术的独立与人的独立相提并论的思路①,具有某种反封建的“现代”意味。 鲁迅(188l—1936)的文学活动发端于近代,《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著述,首先表达了对西方的理解和接受,张扬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心愿,也彰显了某种“抉心自食”的精神姿态。《文化偏至论》称:“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然而,鲁迅并非一般性地复述“自然淘汰”和“弱肉强食”,他如炬的目光锁定在民族落后和倒退的事实上,更多思索着中国的将来。如果梁启超关于“个人”的思想,多半基于组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那么鲁迅抵御“群体”统摄“个人”,把自己的青春热情诉诸“立人”。自“五四”直至晚年,他一说到中国人“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①,情绪相当痛切。施蒂纳、基尔凯郭尔、尼采等之于鲁迅的意义,大抵在于他们在个人意识被遮蔽的大势中,当是“先决善斗之士”,激励他发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呐喊。 不只看到了“个人”,还看到了个人的核心在“精神”,驱使鲁迅关于“个人”的言说,还表现出自觉推崇科学和理性的旨趣。这些正是鲁迅本人弃医从文的根源,风行于近代的“国民性”问题,也因此贯穿于他一生的思考中。维新派和革命派人士,包括西方学者坚持欧洲中心主义的著述,无疑对他都有过启发。其中斯密司的《中国人气质》②,给予他的影响至大至久,直到逝世前两周,他还叨念:“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司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①当然,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还无甚实际影响,然而,他对人的灵魂和精神的现代性勘察,代表了近代向现代过渡的思想要求,将参与新一轮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且作为内在和主要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五四”新文化的性格。 但是,近代知识者对于进化论的信仰,不只是一种新颖的学术选择,单纯的文化进化和文学进化非其所愿,根本兴趣还在现实批判和社会改革。严格地说,他们的进化论观念并非本真地来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甚至还偏离了赫胥黎的《进化论和伦理学》的精义,而将其描述的“宇宙过程”与“人类过程”混为一谈,差不多一切都是秉承严复的意译,包括其按语发生影响的,某种程度上比较接近社会达尔文主义。按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的说法,进化,既为机体适应一定的环境,又创生一定的环境,创生一定的环境并非意味着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改造周围的环境。笼罩近代中国的进化论思想,自有其革命的意义,推动了文化上普遍求救亡和求启蒙的发展,它严重地支配着当时所有最激进的文学实践,甚至还作为重要遗产,影响和规范了新文学的基本走向。当然,在频仍的社会变革夹击下,政治的、经济的,也许还得包括道德的观点永远居于压倒一切的地位,至于文学“自身”及其禀性、气质,有关文学本体的观点,似乎显得特别奢侈。P2-10


编辑推荐

何为中国新文学?本书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了新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精神转折点所具备的内在价值和思想力量。其内容包括讲述“五四”话语的形成、写实主义、个人主义、京派文学、海派文学、新世民文学等,并附坊间不多见的插图。这比单纯的文学史观的宣扬更为切实而有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新文学史 PDF格式下载



老师推荐的教材,还没看,不知道怎么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