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印度哲学史略

汤用彤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7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汤用彤  

页数:

16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本书为西学书系之一。由汤用彤撰写而成。 汤用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史学者,所著《印度哲学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印度哲学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在绪论中说:“摭拾中印所传之资料,汲取外人近日之研究,有文若干篇,起自上古,迄于商羯罗,今复删益成十二章,勉取付印,或可暂为学者之一助。”本书,包括印度上古以来西吠陀、梵书、奥义书等的哲学,至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当时所谓各种外道、哲学派别,乃至于商羯罗的吠檀多论,概括印度在西院第八世纪以前的宗教和哲学。对于印度哲学、佛教的起源、流变进行了细致的分疏,至今仍是海内外公认的学术经典。

作者简介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汤用彤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已出版的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包括《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印度哲学史略》等。[编辑本段]汤用彤-生平介绍  汤用彤,字锡予,原籍湖北黄梅。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历月21日)(阴历)生于甘肃通渭。  其父汤霖,字雨三,晚年号颐园老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是一位道德学问很有修养的知识分子。汤用彤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突然一字不差地背出了《哀江南》,雨三公非常惊异。由此他很早就在父亲的教馆中接受教育。  辛亥革命前.汤用彤便离开父亲的教馆,求学于北京顺天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与梁漱溟共读印度哲学与佛教典籍。1912年考人清华学校,与同学吴宓、柳治徽志趣相投,结为契友,“互相督促、切磋”。1917年毕业,考取官费留美。后因治砂眼而未成行,留在清华教国文,并兼任《清华周刊》总编辑。  1918年与吴宓一起,用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先在明尼苏达州汉姆林大学哲学系,主要选修哲学、普通心理学、发生心理学。1919年人哈佛大学研究院,与陈寅洛同时学习梵文、巴利文及佛学,仍进修西方哲学。后经吴宓、梅光迪引见白壁德(Babbit)教授。白氏是美国当时著名的新人文主义者,认为中西文化传统在人文方面“互为表里”,对孔子尤为称赞,并希望中国学人能撷采中西文化之精华,以求救亡图存,而不蹈西方之覆辙。汤用彤后来的文化观和治学态度,很多与白氏契合。哈佛期间,他与吴宓、梅光迪被誉为“哈佛三杰”。  1922年在哈佛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哲学系任教授。其时南开大学成立不久,校长张伯苓和大学部主任凌冰在海内外到处延揽人才,尤其注意学有成就的归国新秀。于是,1926年汤用彤受聘转任南开大学文科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在现存南开大学“文科课程纲要(1925—1926)”中,可以看出,当时有关哲学的主要课程大都由他亲自担任。其中包括逻辑学(形式论理学)、西洋哲学史、现今哲学、印度哲学史、实用主义、社会学纲要。这些课程不单纯是他在美国所学,还包括他自己许多研究心得。他回国后,有关印度哲学方面曾发表《印度哲学之起源》,有关佛教方面曾发表《释迹时代之外道》、《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有关西方哲学方面曾发表译文《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和论文《叔本华之天才主义》等,多见于《学衡》杂志。对于现代哲学,他最关注实用主义,但和胡适等人的态度不同。课程纲要关于“实用主义”的介绍说:“本学程初陈反理智主义,以测(察)源流;中言詹姆斯等心理伦理学,以探其基本;后析实用主义各派之学说,并推求其宣张中国之利害”。此前,杜威曾在各地讲学,并应邀来南开大学讲演《讲授科学的方法》,一时名声很大。汤用彤对实用主义则一直采取分析的态度。  南开大学根据国际国内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当时极为重视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学校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由校长和各科主任,经常邀请校外著名学者来校公开讲演。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如胡适、李大钊、马寅初、梁启超、范文澜、陶行知、贺麟等都曾先后来过南开。胡适的讲演有《新思潮主义》、《中国今日之思想界》。梁漱溟的讲演为《孔子的真面目》。汤用彤亦做过《气候与社会之影响》的讲演。由于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和成就,南开学生学术刊物《南开大学周刊》在20年代后期,特邀请他和范文澜、蒋廷敝、黄钰生等人担任顾问。  1927年5月,汤用彤离开南开大学赴南京,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离校前,南开师生为他举行欢送会,—一惜别。1930年夏,又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在北大除讲授中国佛教史、印度哲学史、魏晋玄学等课程外,主要致力中国佛教史讲义的修改、补充。自1933年始,花了近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定稿。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战爆发,北大南迁。同年10月,汤用彤与钱穆、贺麟一行3人经天津,乘船南下直抵香港。然后转程北上广州、长沙。最后到达设在南岳圣经书院的文学院。于南岳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最后定稿付梓,1938年元旦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印行。同年,学校决定转赴昆明,从此,汤用彤开始了西南联大8个年头的艰辛岁月。汤用彤先任联大哲学系主任,后又任文学院院长。在抗战期间,又同南开师生在一起,对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南联大精英荟萃,人材济济,但教授们却人不敷出,生活非常艰苦。此时汤用彤岁数并不大,头发却已近全白。在贫困中含辛茹苦的他,忍受着失长子一雄、爱女一平的巨大创伤,以民族文化的继承、弘扬为使命,教学、著述从未间断。他对同学教诲不倦,面无忧容,从不戚戚于贫贱,也不汲汲于富贵,既有着超脱玄远的境界,也时刻关心国事,对当时的贪官污吏,发国难财者深恶痛绝。在一次哲学系的大会上,他和金岳霖先生大骂以学问为进身阶梯的文人。他为人诚恳和蔼,“蔼然仁者,即之也温”。  汤用彤既有家学渊源和国学根底,又对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做过深入的探讨,其教学和研究均能“熔铸古今,会通中西”。1922年他曾在《学衡》杂志著文《评近人文化之研究》,有针对地批评了当时三种不良倾向:第一种是“诽薄国学者”,第二种是“输人欧化者”,第三种是“主张保守旧文化者”。他积极参与《学衡》杂志及其思潮,并与柳治微、王国维、梅光迪等组成《学衡》的固定学人作者,把《学衡》的座右铭“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贯穿于毕生的学术探索和实践。他先后开设的课程有魏晋玄学、中国佛教史、印度哲学史以及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等,足见他会通中、西、印的特点。  1947年汤用彤休假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讲中国佛教史一年,次年婉拒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之邀,决定回国。1949年1月北京解放,汤用彤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这一年,周恩来曾来北大了民堂与他及北大诸教授座谈,总理的气度与学识让他深感敬佩。1951年后汤用彤任北大副校长,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兼任历史考古委员会委员。1956年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成立,又任学部委员,并任《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杂志编委。同时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汤用彤自1954年患脑溢血,长期卧床。但稍能所及,仍谆谆教导于后学,在学术上耕耘不辍。其间,1961年撰写《何谓“俗讲”》一文,谓“僧讲”与“俗讲”在其听讲对象各为僧俗所不同,俗人不得听“僧讲”,出家者不得听“俗讲”,“违者当受官责”。1962年《论中国佛教无“十宗”》一文,谓“十宗”之说是把某种学派之称为“宗”和某种教派之称为“宗”混同为一。由于考证精详,纠正了国内外学人长期所执之谬误,一时间脍炙人口。  1963年5月1日晚,汤用彤上天安门城楼观赏焰火,由周恩来总理导见毛泽东主席。“毛询问公之身体状况,嘱公写短文,并言其阅读过公所撰全部文章。”1964年5月1日汤用彤病逝。1993年8月,海内外近百名学者在北京隆重纪念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学术座谈会,并筹资设立汤用彤学术基金,奖励研究佛教、魏晋玄学和汤用彤学术思想卓有建树的青年学者。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绪论第一章 《黎俱吠陀》及《阿闼婆吠陀》 一 《黎俱吠陀》之教 二 《阿闼婆吠陀》之教第二章 《梵书》及《奥义书》 一 《梵书》之婆罗门教 二 《奥义书》之教理 附录 《黎俱吠陀集》选译 《奥义书》选译第三章 释迦同时诸外道 附录六师学说 顺世外道学说第四章 耆那教与邪命外道 一 耆那教 二 邪命外道第五章 佛教之发展第六章 婆罗门教之变迁第七章 数论 一 数论之变迁 印度哲学史略 二 数论之学说 附录 《金七十论》科判第八章 瑜伽论 一 瑜伽论之历史 二 瑜伽行法第九章 胜论 一 胜论之变迁 二 胜论之学说第十章 正理论 一 正理论之原委 二 正理论之学说第十一章 前弥曼差论 一 前弥曼差宗义 二 声常住说第十二章 商羯罗之吠檀多论 一 吠檀多论之历史 二 商羯罗之学说附:一九六0年版重印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印度哲学史略 PDF格式下载



汤用彤先生才高八斗,论对印度哲学史的了解,中国近现代只有他和季羡林先生了,但是季先生对印度哲学没有一个全面的介绍,更没有专著,令人遗憾。幸好我们有汤用彤先生的该著作,尽管很薄,但是却很全面精辟。


书是好书。严谨详细,也体现了著者的治学态度。著者汤用彤先生国学造诣极深,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个好先生。无论是初涉印度哲学,或是了解佛教文化,这本书都是很好的第一步。


虽然文字不是标准的白话,但是并不影响阅读。汤先生这本书对想了解印度哲学和佛教发展的人很有帮助


印度古代文化和哲学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东方智慧如果不包括印度文化和哲学那将是不完整的,这本书作为对印度文化和哲学入门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想专门研究印度文化和哲学还需看翻译过来的原著!汤先生的著作我市全都喜欢的!他是大师级得人物!


全面了解印度哲学历史,很有价值。


了解印度哲学的入门级读物,印刷精美,朴素大方


对学习佛学也有很大帮助,汤用彤先生是佛教史的一流专家,这本书和《魏晋玄学论稿》一起读,可以了解大师的治学方法。


汤用彤的书,当然值得看


深刻,拜读中


这本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好……!


有点难懂,但还是可以看懂吧


大家著述,质量是有保障的。


打开看了看出版说明以及封面,是我喜欢的书,设若诸君爱好宗教与哲学,喜欢思想问题,可以读这本书。我一直有浓烈兴趣走进印度的佛教文化里,今天实现了这个愿望,这本书还是通过读林清玄的一篇文字而找到的。因而买了它。


了解印度哲学不错的入门书籍


多年前买的书。我知道也不会得到积分。但是我真的感慨时间都去哪了。


作为入门,还是可以看看的!


就是内容少了些,可惜


繁体字有些看不懂@


世纪文库这一个系列的书版本都很好,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纸张,排版,印刷堪称精美。对于不足两百页的书,价格稍微高了一点。《印度哲学史略》是汤用彤先生的名著。由于印度哲学的特性,本书大部分篇幅讨论印度文明史上吠陀,耆那以及印度教背景下的哲学发展史。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基础。


武汉大学出版社还讲自己参考了好几家出版社编的,错别字不少,不建议买。


和梁漱溟先生一样的哲学家,哈佛三杰的书。值得一看。


汤用彤的此本书非常好,概念清晰完全,介绍全面


感叹古代印度的哲人对于人生宇宙的体察真是不简单啊,当然有很多是迷信的,这种迷信其实是很普遍的,不只迷信鬼神,也有迷信各种理论,迷信科学的,即使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也不能免,然古印哲人追求真理与智慧解脱的部分,真可谓达人类之顶峰,终于感动到佛陀的应化降临,绝非偶然。


研究印度哲学,最好先看看这本书


汤先生是绝对的权威,出版社选题很好,后面附上了文革时期的悔过书,看了心疼


我对印度哲学很感兴趣,这本《印度哲学史略 》非常好,名家名作,只是文字是半文半白的,但不影响阅读。


很好的书。汤老师是大家。


不错,但是需要一定的基础才能明白先生的微言大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