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书法理论史

王镇远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王镇远  

页数:

368  

字数:

46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宗旨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书法理论的剖析而展示各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审美趣尚和批评方式。  中国的书法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它是具体的造型艺术,通过点画的组合而构成千变万化的图像,表现出人们对平衡与倚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疏散与紧密等种种形态美学的认识;它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仅凭着线条的流动而展现作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它是实用的,每个文明社会的成员都依靠它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它又是超实用的,历来论书者往往强调书家淡泊无为的心态和超乎名利的品格。   书法不同于其他艺术,如果以书法与绘画相比较,绘画直接取法于自然和生活,它通过图像来再现真实,绘画的重要原则是逼真,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抒情写意。而书法的象形意义已不再是模仿和再现文字意义所代表的物象,而是指书法创作中表现了自然之物所具有的美感,正如人们从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惊沙孤蓬和夏云奇峰以及公主与担夫争路、公孙大娘的舞蹈之中悟通了书法;相反,人们在书法作品中也看到了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起自魏晋之间的书势赞与后人大量以各种自然景观比喻书法的诗文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因而书法的魅力不在表现真实的物象,而在图像所造成的美感以及由此而体现的韵味意趣,故它比绘画更具有含蓄深蕴之美,更直接地展现作者的心灵气质与审美趣尚。

作者简介

王镇远,1949年生于上海。十年动乱期间,从桐城叶葱奇先生学习古代文史。1982年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其后供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并研习中国文学批评史及清代文学。1992年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讲学,遂定居于新西兰。著述有《桐城派》、《两晋南北朝诗歌选》

书籍目录

序第一编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章 汉代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扬雄的“心画”说  第二节 许慎的“象形”说  第三节 崔瑗的《草书势》  第四节 赵壹的《非草书》  第五节 汉代书论的集大成者:蔡邕 第二章 魏晋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钟繇的“用笔”与“流美”论  第二节 西晋的书势论  第三节 王羲之的前驱:卫铄与王廙  第四节 王羲之尚意的书法美学思想 第三章 南北朝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  第二节 虞稣的论二王书法  第三节 王僧虔的书法创作论   第四节 萧衍及其臣僚的书论  第五节 庾肩吾的《书品》  第六节 庾元威的“得法”、“得体”论  第七节 北朝的书论:王情、江式、颜之推第二编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章 隋与初唐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隋代书论的代表:智永、智果  第二节 “唐人尚法”的典型:欧阳询  第三节 王羲之的继承者:李世民与虞世南  第四节 李嗣真的提倡“逸品”  第五节 孙过庭《书谱》  第二章 盛唐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盛唐气象的代表:张怀瑾  第二节 道家崇尚自然的体现:《述书赋》  第三节 意象的崇拜者:李阳冰、张旭、蔡希综  第四节 清真与瘦硬:李白、杜甫的书论 第三章 中唐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雄媚与务实:徐浩、颜真卿的书论  第二节 狂逸个性的表现:怀素及其他  第三节 笔法论的代表:李华、徐踌、韩方明  第四节 儒家人世精神的代表:韩愈  第五节 对于书法地位的再认识:刘禹锡与柳宗元 第四章 晚唐五代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论  第二节 笔法论的延续:林蕴、卢携、陆希声、李煜  第三节 禅意识的渗透:贯休、亚栖、菩光、吴融  第四节 徘徊于儒佛之间:司空图  第五节 晚唐的书体论:唐玄度、韦续第三编 宋元时期 第一章 北宋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学书为乐与嗜古尚法:欧阳修的书论  第二节 蔡襄以“神气”为核心的论书主张  第三节 人本思想的体现:朱长文及其《续书断》  第四节 道家艺术观的体现:苏轼书论  第五节 黄庭坚的以禅论书  第六节 米芾的“真趣”论  第七节 苏门的书论:晁补之、秦观、张未  第八节 李之仪的“神遇”论  第九节 黄伯思的尚古守法论  第十节 董迪的笔意论  第十一节 《宣和书谱》的书论思想 第二章 南宋的书法理论 第三章 元代的书法理论第四编 明清时期 第一章 明代前中期的书法理论 第二章 晚明的书法理论 第三章 清初的书法理论 第四章 康熙、乾隆时代的书法理论 第五章 晚清的书法理论重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编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章 汉代的书法理论汉代的书法理论,是中国书论史的源头。虽然当时的书论尚处在筚路蓝缕的草创阶段,然而,其中已包蕴了中国书法理论的基本内容。一些常为后人运用的美学范畴、批评方式和书论思想,均已在汉代的书法理论中出现。正像长江大河的源头,虽是才可滥觞的涓涓细流,却孕蕴着无限的生命力与原动力,我们由此足可预见它一泻千里、浩淼无际的未来。汉代是书法大盛的时代。据史传记载,不少帝王都擅长书法,汉高祖刘邦就曾与卢绾一同学书(见《汉书。卢绾传》)。汉代的开国勋臣萧何、张良等也皆工书,并曾有论书的著述。羊欣《笔阵图》中说:“何深善笔理,尝与张子房、陈隐等论用笔之道。何为前殿,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故后来陈思的《书苑菁华》中辑有萧何论书势的话,其言虽不足信,然也可见汉初已极重书法。至东汉光武帝后,章帝、安帝、灵帝都雅好书法,尤其是灵帝设立鸿都门学,于是善书者云集都下,争工笔札,彬彬乎极一时之盛。这种书法创作的风气,直接为论书专著的出现提供了基础。汉代是书法艺术渐趋自觉的时期,书法逐步摆脱了实用的意义,而走向纯美的艺术境界。故早期的书论往往与学术文章和文字训诂的理论相混杂。如扬雄的《法言》与许慎的《说文解字》本不是专论书法的著述,然其中所表现的论书思想屡屡为后人所征引和推重,成为中国书论的开山。而且,其各自所侧重的方向,正是贯穿于中国书论的两根支柱:尚意与尚象。故他们的片言只语,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后世的长篇专著。

后记

这是一本廿年前的旧作。当时的学术界正经历一个恢复传统,而又要求突破传统的过程。十年动乱令对传统学问的研习中断;开放伊始,治旧学者又面对各种文化交流的冲击。故当日对传统的历史(政治史)、文学史、哲学史的研讨外,对文化史、思想史、美学史、艺术史、民俗史等领域的探讨也渐趋热烈,我的这本书法理论史正可以说是当日学术风气下的产物。 就我个人而言,我专修的是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书法只是自幼的爱好。就学科而言,当时的高等学府中并未开设专门的书法课程。虽然教师中不乏书法名家,如我所就读的复旦大学中王遽常、郭绍虞、朱东润等先生都擅长书法,但他们从未开设书法课,也很少作专题的研究。所以当时想找一本比较现代意义上的书法史都很困难,遑论书法理论史了。我当时写这个题目就是想补这方面的缺憾。其实,我是用了研究文学批评史的方法来整理书法理论史的。材料来源,除了一些关于书法的专论和专著外,也在大量的前人诗文集、笔记、题跋、杂著中去搜罗剔抉,意在清理出一条我国书法理论发展的线索和揭橥各家理论的特点,从而将书法理论的长河汇入到整个中国艺术和文化发展的洪流中去。所以本书在考察某家个人的书论时往往注意其时代特征和源流变化的规迹,至于其理论本身的高下优劣不多评骘褒贬。我不知道是否达到了我当时的初衷,本书出版后也曾在海内外引起过一些反响,也许是因为第一次有了这方面的专著,算是填补了一项空白。


编辑推荐

《中国书法理论史》的宗旨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书法理论的剖析而展示各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审美趣尚和批评方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书法理论史 PDF格式下载



作为了解书法理论历史尚可,需要慢慢读.


图版印得很垃圾,纸张也不好。


发现写书者的作品,也是类似古董收藏那样的,等过了若干年再版,一次都不用改,书的价格却翻番数倍或者数十倍!可怜的是我们买书人,银子哗啦哗啦的花没了。。。。。。动不动一本书要半张“红牛”!!很不错的一本书,虽然是20年前的著作,但是资料齐全、客观!


就是发过来和图片不是一版的,总体上还不错啊。


收的书的封面非网站显示封面,并且书脊一端还有破损!


书有些厚,字比较多,相对网络书本3分一字的价格,说点啥呢,这书很实惠吧。。。。


只是各种观点的清单,毫无个人见解。浪费人民币。


此书的装帧是个笑话。封面背景图案的两个字,大概是“昼法”吧?是封面设计人员不怎么识字,还是故意幽了一默?


中国书法理论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