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思想史
2008-10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何俊,范立舟
452
466000
无
本书是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纂的“南宋史研究丛书”中的一种。南宋是理学思想的成熟期,也是三教合流思潮的盛行期。本书全面探讨了南宋释儒道的发展,特别是对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作了细致的梳理。本书还进一步研究民间信仰和社会习俗风尚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并进一步探讨社会大众行为与思想家思想的互动,开拓了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
何俊,1963年生,浙江长必人。哲学博上,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曾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宋明理学与浙东学术研究。著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以杭州(临安)为例 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序言前言第一章 新学与洛学的消长 第一节 新学与洛学的升沉消长 第二节 程门的薪火相传第二章 洛学的分流 第一节 道南学派 第二节 湖湘学派第三章 朱子学的形成 第一节 文本、道统与行道 第二节 在论学中阐释思想第四章 思想向文化转型 第一节 庆元党禁后的学派整合 第二节 思想的世俗化:杨简、黄榦、陈淳 第三节 思想的政治化:真德秀与魏了翁 第四节 思想的学术化:王柏、金履祥、黄震、王应麟第五章 南宋禅宗及其他佛教宗派 第一节 南宋士风与禅宗 第二节 禅门各宗 第三节 南宋禅宗的形式与思想特质 第四节 华严宗 第五节 净土宗 第六节 天台宗第六章 南宋内丹道的发展与成熟及符篆道、净明道的出现 第一节 两宋帝王之崇道 第二节 南宋内丹道的传承及特质 第三节 陈抟、张伯端的内丹理论 第四节 内丹道南宗与内丹中派 第五节 南宋元符篆道的发展与净明道的出现 第六节 净明道的流传与思想特质第七章 白莲教与佛教净土信仰及摩尼教之关系 第一节 白莲教与佛教净土信仰 第二节 白莲教与摩尼教之关系 第三节 白莲教与宋元下层社会第八章 南宋的文化风尚、社会生活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一节 民间神鬼信仰 第二节 巫术信仰 第三节 婚丧礼仪习俗 第四节 风水术的风靡 第五节 服饰风尚 第六节 饮食风尚 第七节 饮酒、饮茶风气的盛行后记编后语
第一章 新学与洛学的消长 南宋儒学的开始是与宋室南渡前后百年间的王学、洛学的升沉和消长相联系的。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最终无疑是决定于哲学思想自身的内容,但哲学思想于现实中的升沉与消长,直接的原因则更显见得是由外在的因素所构成。而对于王学与洛学而言,这外在的因素中,尤其重要的是政治与教育。 第一节 新学与洛学的升沉消长 王安石于熙宁当政以后,他主编的《三经义》深得宋神宗的肯定,神宗讲:“今谈经者言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撰经义,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于是颁于学官,称《三经新义》,成为科举的依据。这种现象当然为儒学中的其他学派所不喜,只是不能指责皇帝,只能攻击王安石。苏轼尝云: 王(安石)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但是,凭着政治的权力和科举的导向,王学事实上占了优势。 这种优势从正面看,是王学的影响极大,所谓“安石(《三经新义》)行,士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北宋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崩,哲宗立,宣仁太后临朝。五月司马光出山,随后二程兄弟上台(程颢除宗正丞,未行而卒)。元祐元年(1086)二月司马光拜相,三月程颐为通直郎充崇政殿说书,四月再受经筵之命,同月王安石逝于江宁。在这场政治大变动中,熙宁新法虽一一尽废,蔡碓、章悖、吕惠卿也次第罢免,而且尽管司马光对王安石改革后的科举考试形式和以《三经新义》为依据表示不满,但除了新法与人事以外,科举方面没有受到冲击。事实上,司马光对于王安石新学的攻击,在同一政治集团中也受到了批评。 ……
无
对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一直都很放心,毕竟是老牌专业古籍出版社,曾出过那么多的好书啊!可是这次读《南宋思想史》,颇感奇怪。书内错别字较多,超出我对上古版书籍的接受底线。单单是关于作者介绍的那段短短的文字,就有几个错别字。不知道作者自己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