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走进中国佛教

[美]罗伯特·沙夫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1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美]罗伯特·沙夫  

页数:

379  

译者:

夏志前,夏少伟  

Tag标签:

无  

前言

倘若真可以用原子来解释我们所能看得见的物体的颜色和气味的话,那么原子本身肯定就是无色无味的。——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现代研究中世纪中国宗教的学者,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阵营:汉学家和佛学家。前者通常对佛教不予理会,而后者则除了佛教外视一切如无物。这种倾向是不难揣测的。由于受到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熏陶,汉学家很容易认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把佛教看作使人道德沉沦的外来思想入侵,因而汉学家们虽涉足晦涩难懂的佛教经院哲学的迷宫,却并无愧疚之感(这是很具有讽刺意味的:在很多方面,相比后期那些宫廷学士们所信奉的改头换面了的新儒家传统,后期宫廷佛教有着更深的中国渊源)。相反,佛教语言、历史、教义的训导以及同时期日本佛学研究的巨大影响力,自然都会对佛学家们造成影响。因此,在追溯中国佛教现象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时,他们会追寻到印度而非不信仰佛教的中国。当然,毋庸赘述,也有不同于这种划分方法的重要例子。有很多学者,尤其是与“法国流派”相关的学者们,在汉学方面的天赋使他们能对中国佛教文化历史的理解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大多数情况下,英美人对中国佛教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士人佛教的研究,是受到佛学模式影响的。①不过,汉学家和佛学家们确实在一个方面是相同的:两者都认为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和中国文化长期冲突的结果,正是这种冲突导致了佛教教义和实践的中国化。实际上,可以认为,中国佛教是一次偶然(如果不算是机缘凑巧的话)婚姻所造就的私生子,它的后代在中国也从未被赋予过完全的公民权。

内容概要

《宝藏论》是托名东晋著名佛教哲学家僧肇的佛学著作,收在《大正藏》第45卷,页面仅占数页,篇幅不大,且文体松散,思想庞杂,表面看缺乏学理上的严谨,似无甚哲学价值。然在中国佛教界,本文却经常被唐宋间许多佛学大师所征引。正是这个以为独特的现象,引起了本书作者的敏感,看到了其中具有思想文化史上的价值。作者基于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对汉文献的熟稔,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梳理出内中儒道佛思想的共同来源,并由此证成作者所认为的中国佛教史三家合一的结论。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罗伯特·沙夫 译者:夏志前 夏少伟 丛书主编:觉醒 季羡林

书籍目录

总序致谢缩写词习惯用法序言:中世纪中国佛教文化研究绪论第一部分:历史与宇宙论背景第一章 《宝藏论》的年代和来源第二章 中国佛教和感应宇宙论第二部分:《宝藏论》译注译序第三章 《宝藏论》第一品:广照空有品第四章 《宝藏论》第二品:离微体净品第五章 《宝藏论》第三品:本际虚玄品附录一:关于中国密教附录二:《宝藏论》中的经文引文参考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唯一与《宝藏论》引文相吻合的是实叉难陀的译文。因此,镰田茂雄认为,这足以证明这部经文的创作时间不会早于704年。单从译文是否与原文吻合的角度还看不出什么,因为求那跋陀罗和实叉难陀译本仅相差一个汉字(前者是为,而后者是如),这一区别并未对语义造成什么影响。但是镰田茂雄又收集了相当多的补充证据,推断出《宝藏论》的创作年代应是八世纪的后二十五年。首先,他注意到这篇论文并未收录于730年编撰的《开元释教录》(T.2154),湛然(711-782)所编写的《止观辅行传弘决》(T.1912)及其他著作中亦未提及或引用,而湛然通常是大量引用僧肇作品的。最后,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没有迹象表明澄观熟悉《宝藏论》的内容。如果当时《宝藏论》已经传扬开来,这就显得很反常了。但是,除非《宝藏论》在编纂之时即与僧肇之名相关联,否则镰田茂雄最后一个论点的推理是站不住脚的。这使我想到了这篇论文作者的身份问题:《宝藏论》的作者原本就署上了僧肇的名字呢?还是后来才认定僧肇为作者的呢?我们只能对此进行臆测。宗密作品中的引文——关于《宝藏论》的现存最早记录——显示,在八世纪二十年代,这篇论文与僧肇相关联。还有迹象表明,《宝藏论》作者有意识地避免使用有八世纪佛教特点的术语,其引用的经文多选自鸠摩罗什而非玄奘的译本。不过,这也许仅仅是为了表明,即使已有更近代、从语文角度来看更为“精确”的玄奘译本可加以利用,鸠摩罗什的译作依然享有崇高的地位。


编辑推荐

《走进中国佛教(宝藏论解读)》:觉群佛学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走进中国佛教 PDF格式下载



首先,作者选择这本书就非常有意思,因为这是汉人用自己的宗教--道教的语言和思想去理解佛教思想的一次很典型的探索,既体现了对般若中观无误的理解,又继承了本土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容易理解和推广。僧肇是鸠摩罗什的大弟子,深得心要,再加上道德经的语言方式,更为本土人理解和接受。


老外写的,不同的视角来解读中国佛学,蛮有意思。


一部经书这样讨论也是西方式的做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