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唐末五代江南西道诗歌研究

段双喜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9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段双喜  

页数:

326  

Tag标签:

无  

前言

  地理决定论者常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发展中的现象,认为地理环境左右着人类社会进步。他们主张不同地区地理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起决定性作用,认为自然气候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作用。这种观点当然失之偏颇,但也说明对地理要素的关注与地方文化、文学研究之间的重要联系。社会发展阶段越低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在低级状态的社会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地形的隔绝常常造成迥异的风俗。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的文化风习,给各地诗人作品抹上了浓厚的地方特色,正所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②。先秦的《诗经》、《楚辞》就有鲜明的南北特色,而后的汉赋、南北朝民歌,亦无不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地域文化的濡染,使各地诗歌呈现独特的魅力。

内容概要

本书从地域文化角度对唐末五代江南西道的诗歌及其诗人作综合研究,认为随着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南北交流日渐加快,江南西道地区的文化、诗歌发展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其深刻背景和复杂的过程,值得深入探讨,著名诗人如许棠、张乔、郑谷、杜荀鹤等,对宋诗起了很大的影响,宋代江南西路的一些大家如庐陵的欧阳修、胡铨、周必大,抚州晏殊、王安石,南丰曾巩,金溪陆九韶、陆九渊等,都受到他们的影响,成为“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之局面。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中晚唐江南西道地区社会变化概述 第一节 交通、经济、人口概况 一、交通状况 二、人口状况 三、经济状况 第二节 江南西道地区中晚唐宗教概况 一、巫术的遗留 二、道教概况 三、佛教概况 第三节 中晚唐本地区文人活动概述 一、中唐本区文士的频繁活动 二、本地唐末进士及第者数目的剧增 三、本地诗人的初起——以袁州为代表第二章 许棠、张乔、郑谷、杜荀鹤等行实考略 第一节 许棠行实补略 一、会昌末、大中初经同州北游太原 二、大中五年(851)左右首游秦州 三、大中七年(853)前数次北游 四、咸通初复游秦陇 五、咸通九年(868)前游梓州 第二节 张乔行实补略 一、成通八至十年( 847-849)间游凉州 二、诗悼栖白 三、广明、中和间,金陵、维扬会友 四、广明乱后偕隐九华者非顾云 第三节 郑谷行实补略 一、二到敷溪 二、诗赞司空图 三、诗寄徐涣 第四节 杜苟鹤行实补略 一、早岁九华、匡庐读书十五年 二、乾符五年(878)乱中返乡 三、广明间维扬访友 四、中和间蜀中赴举 第五节 孙鲂生平及结“诗社”补考 一、孙鲂之结“诗社” 一、孙鲂的生平 三、从李建勋等的经历考查结“诗社”的时间第三章 风雅诗旨 第一节 崇儒诗观的表现 第二节 唐末的儒学暗流 第三节 交游者的影响 一、唐末历史环境下的薛能现象 二、江南西道士子与薛能、郑薰的关系 三、江南西道诗歌所受到的影响第四章 清苦做派 第一节 “清苦”意义之发展与诗歌表现 第二节 佛教的影响 一、张乔、郑谷、杜荀鹤等人与禅宗的关系 二、齐己的禅观及诗禅观 三、儒家思想中“清”的影响 第三节 “清苦”诗风的承传 第四节 对苦僻诗风的疏离第五章 浅俗词句 第一节 “浅俗”特色的诗歌表现 第二节 宴饮俗乐与民间歌曲的影响 一、宴饮的酒令形式与戏谑风气 二、宴席谈笑之俗曲新声 三、民间歌曲 四、联章歌唱 第三节 拟体句式与禅偈模式关系的考察 一、“拟”体概念之提出 二、佛经语言方式对“拟体”的采用 三、禅门偈颂模式的过渡 四、唐末诗人使用拟格的情况 第四节 关于“格卑”的问题 一、“格卑”的意义及表现 二、唐末本地诗歌的“格卑” 三、宋代诗风的开创者对唐末本区诗歌的评价第六章 五代至宋江南西道地区诗歌活动 第一节 江南西道地区五代诗歌活动概述 一、赣江、鄱阳湖流域诗歌活动 二、湘江、洞庭湖流域诗歌活动 三、江州以下的诗歌活动 第二节 江南西道地区五代文化、政治上的进步 一、钟传、宋齐丘重学尊文的举措 二、庐山国学的兴建 三、查文徽、李征古等人政治上的拓展 四、神话中所表现的期待和惊喜 第三节 吉州、抚州儒风与诗风的酝酿 一、袁州诗歌领袖地位的丧失和优势的扩散 二、吉州重儒风气的增长 三、吉州本地人的诗歌活动 第四节 几个家族唐末五代及宋初的酝酿 一、庐陵欧阳氏家族 二、临川王氏家族 三、南丰曾氏家族结语[附录] 唐末五代江南西道诗人概述 第一节 唐末部分 一、湘江、洞庭湖流域I 二、赣江、鄱阳湖流域 三、江州以下地区 第二节 五代部分 一、湘江、洞庭湖流域 二、赣江、鄱阳湖流域 三、江州以下地区 第三节 方外部分 一、贯休、齐已 二、其他诗僧 三、庐山诗人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禅宗讲“不立文字”,但关于禅师上堂开示的记载颇多,其中不乏唐末五代江南西道地区诗人、诗僧和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宝贵资料,可以为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研究提供参考。当代学者将禅宗与诗歌联系起来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绩。张伯伟先生对唐代诗格中的概念“门”、“体势”、“物象”与佛教关系的论证①,就是一个显例。贯休、齐己诗中的论诗之句多将参禅与作诗并提。若研究诗、禅关系,齐己的诗决不可等闲视之。齐己参编《风骚旨格》,撰《玄机分别要览》②。他与郑谷、孙鲂交游颇多,又是沩仰宗门人,在僧俗两界的联结作用非常大,在诗歌批评史上的地位亦非等闲。较之进士诗人,诗僧身上的经济压力和世俗影响比较小,对诗歌的喜爱也更出于自然,往往有时间和精力探讨其理论问题。所以现在文学史上关于“一字师”故事的版本,大都与齐己、贯休等僧人有关,而王贞白、郑谷等也参与其中。这种问题既关涉佛教,又与江南西道的文化发展相关,应当为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后世佛教界对他们的资料也保存得相对完好。所以现存的僧诗、诗格和佛典,可以为唐代诗歌、文学理论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故本书虽然着力于世俗诗歌的探讨,对这里的方外诗人也应该非常重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唐末五代江南西道诗歌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