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

[美] 伊沛霞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美] 伊沛霞  

页数:

126  

译者:

范兆飞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近几十年来,以汉语、日文和西方语言撰写的关于中国中世纪
“贵族”的学术著作屡见不鲜。学界普遍认为,从贵族政治到“贤达精英政治”的转变,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但是由于贵族问题的本质几乎牵扯到政治史、经济史乃至文化史的所有层面,因此检验目前理论——即,少数精英阶层在长达七八百年的时间里维持其社会地位和政治声望——的唯一方式,大概就是从头至尾地追踪某一个家族的命运。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对1至9世纪的博陵崔氏进行了详尽的个案考察。伊沛霞博士通过利用大量丰富的原始资料,考察崔氏作为贵族宗族组织的演变过程,从而描述了贵族影响力的消长起伏以及贵族家庭声望和权力之基础的变动。这类研究对于扩充我们中国中世社会和政治以及家族和宗族体系的认知,至为必要。鉴于伊沛霞博士所提供的确凿论据,我们将不得不放弃许多传统的观点。
这项开创性的研究必将引起所有从事早期中华帝国研究学者的兴趣,无论其研究重心是社会、文化、政治抑或是制度发展。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是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之一。

作者简介

伊沛霞,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1985—1997年任伊利诺斯大学历史系教授,1997年至今执教于华盛顿大学历史系。1993 年出版《内闱》,是海外中国妇女史开山之作。

书籍目录

杜希德与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中文版版起说明
致谢
图表目录
中国历代王朝年表
第一章 序言
关于贵族家庭的学术史
个案研究的缘起
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二章 贵族家庭的历史发展
汉代的上层阶级
2世纪的倾向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中央控制的失败
南方的贵族社会
贵族宗族的出现
南朝社会政治体制的弊端
北方的地方自治
身份官僚化的重现
南北贵族家庭的差异
镇戌势力的获胜
唐初社会政治体系的重建
贵族政治的变态
贵族家庭的最后消融
第三章 汉代的崔氏家族
前汉(前202-9)
后汉(25-220)
传统和生活方式
地方基础
担任官职
第四章 贵族时代的博陵崔氏
魏晋王朝(220-311)
侵犯与混乱(311-400)
北魏(400-534)
立足地方的贵族宗族
官方认同与政治经历
六镇之乱
北魏的继承者:东西魏、齐、周和隋
长安崔氏的军事经历
东部崔氏的政治经历
地方基础的恶化
门第声望
第五章 唐代作为旧族的崔氏
博陵崔氏的范围
旧族的身份集团
婚姻圈
家族关系与人物气质
出身与官职
官僚生涯
入仕途径
升迁与权力
最后的消亡
第六章 启示与结论
附录一 论《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的可靠性
附录二 崔俨世系表考释
附录三 唐代博陵崔氏的婚姻关系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 PDF格式下载



研究中古时期家族的本书算是开了个头,周一良先生最早介绍此书到国内,曾有书评发表,但此书之翻译拖到现在出版不能不说国内学术的滞后~笔者师兄去年写博陵崔氏家族连这本书的英文版都找不到,当时唉声叹气,如今此书得以出版实乃喜事~


这是一部对中国古代贵族进行研究的巨作。事实上,贵族在盛唐之前还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扮演重要作用,但之后就彻底衰落了。由于贵族势力的衰落,连带着中国也没有出现真正的封建社会。但是,对于这个谜,本书的解答尚不充分,因为作者缺乏社会学的视界。但是,本书在史学研究的扎实性,可以为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号称是经典,其实外国人写中国历史终归隔了一层,作品深度不够,但是写作角度很好,就崔氏家族几百年的变迁写出一本专著,还是很给人启迪的。


之前看过英文原版的,看见出了中译本就买来看一下,翻译的还是很不错的。此书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重要著作,书中的观点很值得思考。只是封面是硬皮的,提高了书的价格,对于穷学生来说小有不爽。


早在80年代初,周一良先生就关注过.伊氏还是 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国历史的样式 的作者


研究细致,值得认真品读


希望翻译不要太糟糕。


书是好书,就是价格有点儿贵,定价48,薄薄一本,18万字。不过当当的折扣与其他网上平台已经是最便宜的。赞一个!


这本书,别的网站都没得卖了,所以火速入手,,内容很有学术价值吧


主角是河北人,亲切;见微知著,受益匪浅。


赖瑞和老师的书太吸引人鸟,所以本书还没仔细看过,就随手翻了几页,还不错吧=3=


很重要的专著,当当很便宜


很热门的新书啊,京东网早就没货了。


以一种个案去书写中国早期的家庭,国外研究者最爱用的写法


说实话,书拿到手后有些失望

写一个崔氏家族从汉到唐的变化

实在没看出写得有多少好的来

尤其是这本书前的那个湾湾吹捧之套丛书的前言,有些恶心


眼光比较独到,翻译亦可。


只是因为没有中文本,是太可惜了,英文版又看不到。上海古籍最近几年的这几套书,质量还是不错的。


粗略读完
给人感觉夹述夹议的写作方法颇让人不习惯
可能是自己定式思维作怪,也可能与不了解魏晋隋唐史有关
但翻译者的确下了功夫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