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远去的回响

曹雷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

曹雷  

页数:

23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影迷尤其是配音发烧友们期待已久的书。作者,著名配音演员曹雷从参与配音,导演的数百部译制片中精选了60部经典影视剧,以配音笔记的形式,独家披露了《爱德华夫人》,《斯巴达克斯》,《希茜公主》,《战争与和平》,《玩具总动员》等经典译制片出炉的曲折过程,生动讲述了陈叙一,邱岳峰,苏秀,童自荣等著名译制配音工作的台前幕后故事,保存了有关配音事业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对于影视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曹雷(1940-) 女演员,译制片导演、演员。浙江浦江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65年入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任演员,先后在《金沙江畔》、 《年青的一代》等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1982年起任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 演员兼译制导演,先后为《非凡的艾 玛》、《爱德华大夫》、《国家利益 》、《最后一班地铁》、《蒲田进行 曲》、《姊妹坡》等外国故事影片的 女主角配音,并担任《斯巴达克斯》 、《战争与和平》、《靡菲斯特》、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柏林之恋 》等外国故事片的译制导演。其中《 国家利益》、《斯巴达克斯》、《靡菲斯特》等影片曾获广播电影电视部 优秀译制片奖。还曾为《鹰冠庄园》 、《画家的女儿》等外国电视连续剧 的女主角配音。近年参与配音的影视剧有《大明宫词》《汉武大帝》《伯爵夫人》等。

书籍目录

诗:女人乙自序:这可是艺术!第一章 “文革”期间的内参片 旁白:上译厂建厂史·劳苦功高的“漏音棚” “杀”上译制片银幕——《罗马之战》 从干校农田跳到英国生活——《鸳梦重温》 《傲慢与偏见》的黑白版——《屏开雀选》第二章 红红火火的八十年代 旁白:关于翻译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说起——《阳光下的罪恶》 又一部姐妹篇——《啊,野麦岭·新绿篇》 似乎已心仪多年——《非凡的艾玛》 有幸为英格丽·褒曼配音——《爱德华大夫》 笑和哭,都是演员的基本功——《不朽的情侣》 生活在特殊时代背景中的人《第三个人》 来的拷贝也是译制片——《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 让我想起《相见恨晚》和《坠入爱河》——《湖畔奏鸣曲》 要该属于潘我源的角色——《加布勒斯特的居民证》 配完之后才爱上了它——《蒲田进行曲》 配音者的声音是属于角色的——《国家利益》 历史·电影·钉子——《铁面人》 这事,我记一辈子!——《游侠传奇》 要说崇拜,我就崇拜她俩——《创奇者》 阿卡塔是条美女蛇——《神秘的黄玫瑰》续集 演员的搭配就像下盘棋——《黑郁金香》 对手好,配戏才有劲——《希茜公主》三部曲 难的是配出气质和风格——《总统轶事》 终于接触了梅丽尔·斯特丽普——《索菲的选择》 阿茜:男性刚强和女性柔情的统一——《姐妹坡》 配了一个女“铜锤”——《换房》 交织着欢乐和忧伤——《最后一班地铁》 接连当了两次老年痴呆症病人——《你还记得爱吗?》和《多叶之秋》 我的“女皇”、“太后”缘——《玛戈皇后》、《皇家狩猎》等第三章 当上了译制导演 旁白:自立更生的导演队伍 难忘的“超人”——《超人》 伤脑筋的“涡轮里的转页”——《霹雳舞》 精雕细琢求“神似”——《斯巴达克思》 大工程里的两次返工——《战争与和平》 配音为媒——《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一个艺术家堕落的悲剧——《靡菲斯特》 为苏联拍的美国西部牛仔片配音——《电影悲欢曲》 在片库“躺”了十几年的好片——《早安,巴比伦》 听说过“通心面西部片”吗?——《金钱与仇恨》 它让我的征文获了奖——《案件》 “福尔摩斯是个大草包!”——《福尔摩斯外传》 难得的后起之秀——《我的左脚》和《女人的香味》 戏说历史,戏说小说——《三剑客·二十年后》 跟一群半大小子打交道——《银白色的奖章》 有时也得当回剪辑师——《侠魂倩影》 关于一个时代的解释——《爵士之王》 新鲜的面孔新鲜的声音——《生死时速》 向福乃什和克吕什致敬——《美食家》第四章 这样特别的片子,我们也配过 旁白:邦巴拉语版《红色娘子军》·大人配小孩 流“哈喇子”的小皇帝——《天书奇谭》 配美国人演的中国戏——美国版舞台剧记录片《家》 绝无仅有的沪语译制片——《耶稣的生平》 从没这样做过剧本——《“天堂”谋杀案》 沪语变成普通话也是一种“译制”——《孽债》普通话版 一段奇怪的缘——《血色童心》 第一次配国产外国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接触迪斯尼——经典卡通版《花斑狗》 做迪斯尼的“出口片”——《玩具总动员I》 一部像音乐剧的卡通片——《钟楼怪人》 一场友情,一段遗憾——《铁道员》第五章 开辟“第二战场”:译配电视剧 旁白:关于译制电影 寻找女巫的声音——《亚瑟王》 尝试配老外婆——《血的锁链》 轻松的气氛配轻松的戏——《三口之家》 它随陈叙一而去了——《是,大臣!》 结局是无关紧要的——《鹰冠庄园》 快乐的“配音家庭”——《快乐家庭》 陈叙一和雷长意的绝响——《黑暗的公证》 好演员的戏配来也顺——《大明宫词》第六章 配音、译导经验谈 扯扯我的译导工作 译制配音创作规律初探 语言艺术在表演中的功能诗:我最喜欢的时刻

章节摘录

书摘对手好,配戏才有劲——《西茜公主》三部曲 这部影片一到厂里,看原片时就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除了人物可爱,风格轻松,色彩鲜艳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翻译温健当场就在放映间同步口译,让我们一下就看懂了。这可是以前看原片从来没有的事。 温健原先是厂里的演员,但他一直自修德语,在政治运动的逆境里也没有放弃,终于到了能独挑大梁的水平。《希茜公主》是厂里第一次交给他翻译的一部大戏,他居然当场就能口译,让我们惊喜不已,所以看完原片大家都鼓起掌来,这也是从来没有的事。 果然,本子翻得很顺畅,我们配得也很顺畅。我配年轻皇帝的母亲索菲——个专断、固执、守旧的太后,与雄心勃勃的有主见的儿子弗朗茨和开朗外向、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希茜,各有好几场性格冲突的戏。那些台词你来我往、针尖麦芒,但又恰到好处,分寸上十分符合人物地位和人物关系,配起来相当过瘾。 配得过瘾还有一个原因是有很好的对手。对手好,配戏才有劲。 如果说,《佐罗》造就了配音演员童自荣的话,《希茜公主》则造就了配弗朗茨皇帝的施融。在“小生”演员中,童自荣和施融的声音具有不同的色彩和气质:前者华丽、飘逸、不羁;后者清亮、俊秀、正气。并不是说演员不能改变自己的戏路,但是,这些与生俱来的气质如果发挥得好,可以为角色增添很多光彩。施融配弗朗茨就是这样,他的气质、音色刚好在弗朗茨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使这个年轻皇帝在影片中显得很突出。 弗朗茨的老父亲,索菲太后那个耳朵有点背、还总爱说“太棒了(勃拉伏)!”的老伴,话虽不多,配得也很出彩。老演员周瀚配来也很对路。 还有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角色是童自荣。用他来配伯克尔上校是导演杨成纯的大胆一笔。有人说,童自荣配了佐罗以后就定了型了,只能配这一类风流小生或花花公子。其实不然。童自荣虽然配了佐罗,配了黑郁金香,但在伯克尔上校身上,童自荣展现了他的另外一面,他配出了一个小人物,一个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却对工作十分卖力的喜剧人物。他很蠢,但对观众来说蠢得挺可爱。在影片里他是个色彩人物,起“调料”作用。这样的人物不大好把握,既不能配得没有光彩,“味道不足”,又不能用力过头,像唱滑稽,抢了主戏,反而让观众讨厌。童自荣配出的伯克尔分寸很合适,而且摆脱了以前那些人物的影子,给观众印象深刻。 P67-69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当时的录音设备相当落后,要录大群众场面,靠调音台是调不出回声或混响来的。录音师动足脑筋,在大楼走廊里接出个大音箱来,造成空旷的大厅效果。趁夜深人静,街道上没有嘈杂的噪音,让大家一齐高喊:“女王陛下万岁——!”这声音一遍遍地通过大音箱在夜空回响。这在当时文革的萧飒环境中,真是一种怪异的气氛。 ——《罗马之战》 配音时,我想象有一支枪的枪口就顶在后脊梁上,连头都不敢转一下的感觉,把气提到喉咙口,呼吸急促,但话语节奏在控制下仍保持缓慢。这场戏配完,我手心都紧张得出汗了。 ——《爱德华大夫》 我们把它改为《福尔摩斯外传》,因为中国人对福尔摩斯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影片又不是真正的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探案,它“颠覆”了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是对小说开的一个玩笑。所以我们用了“外传”作为片名,就像现在热播的电视剧《武林外传》。 ——《福尔摩斯外传》 这样的“炒词”在陈叙一笔下出现过许多。如《海浪》里的“轧轧朋友,轧轧苗头”,《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悠着点啊”,《加里森敢死队》里的独特的称呼“头儿”,都成了脍炙人口的生活用语。这里面的心血,外人难以知晓。 ——《快乐家庭》


编辑推荐

我们现在经常引为奇迹的“上译神话”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就是这样普普通通又极不普通的对每一个剧本、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呼吸的精雕细琢,一丝丝记取,一寸寸累积,一缕缕传递,终于造就了译制片的经典时代。曹雷把六十部译制片的配音笔记整理成册,定名为《远去的回响》。 这是一本影迷尤其是配音发烧友们期待已久的书。作者,著名配音演员曹雷从参与配音,导演的数百部译制片中精选了60部经典影视剧,以配音笔记的形式,独家披露了《爱德华夫人》,《斯巴达克斯》,《希茜公主》,《战争与和平》,《玩具总动员》等经典译制片出炉的曲折过程,生动讲述了陈叙一,邱岳峰,苏秀,童自荣等著名译制配音工作的台前幕后故事,保存了有关配音事业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对于影视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远去的回响 PDF格式下载



昨天在书店看到两本书,曹雷的《远去的回声》和重返61号公路的《遥远的乡愁》,显然读者不会多。曹雷是曹聚仁的女儿,凤凰卫视的曹景行是她弟弟。她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演员,我最喜欢的《最后一班地铁》就是她配的凯瑟琳·德娜芙,如果没记错的话。曹景行对她姐姐的工作显然有些无动于衷,至少我问他的时候他没什么印象。高中时就读过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其实未必看得很懂,但还是很有兴趣的。后来又看过一遍,好多了。现在,他的书大量出版,现在的记者看了恐怕要汗如雨下。曹雷的书写的是她的配音心得。《重返61号公路》是Bob Dylan的一张专辑,这个名字显然说明了作者与民谣和摇滚乐的关系,《遥远的乡愁》说的是台湾民歌30年。弹指一挥间啊!曾几何时,译制片给中国人带来过巨大的快乐。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当然更多的是以DVD的格式,大家越来越习惯于原版字幕的看法。配音,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那些优秀的配音演员也渐渐老去,故去,成为记忆中的美好。最新的《读库》中有两篇马世芳的文章,他的母亲陶晓清是台湾民歌时代的发起人之一。他曾为罗大佑的《自选集》撰写文案。那一个时代的美好曾被两岸共同分享,我们称之为台湾校园歌曲。听到那《纷纷飘坠的音符》,是多么幸福啊!“千古异同空朱陆,百年兴...废逐尘埃”。再看看现在的配音、听听现在的歌,那些曾经的美好,真的远去了。前几天去艺术馆,大厅里停了10辆自行车。一骑之下,不向前行,却往后跑。时代在进步,真的吗? 阅读更多 ›


特别是对于配音爱好者来说


最近购买了几本有关译制片的书籍,感悟颇深,它不仅填补了我对译制知识的空白,更是我了解了译制片工作人员的酸甜苦辣,仿佛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感动之余,油然而生的是对他们的敬意和爱戴,谢谢你们。


崇拜曹雷老师一代为译制片做出贡献的前辈!


东西很好,我非常喜欢


没想到现在还能以这样低的价格买到这么好的已经绝版的书!太感谢了!


很好。值得拥有的经典。


每一部电影,都能沟起我往日的回忆。我们成长在七十年代,那个时候这些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童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