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
2011-1
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乐平 绘 余之 丁言昭 编文
277
无
2005年,是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漫画诞生70周年。为了纪念“三毛之父”——张乐平,上海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出版了一些专著以及戏剧、电影等作品。其中有一本书叫《上海Memoory·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约请我的女儿丁言昭和资深报人余之为张乐平的漫画配文,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由此,邀请我为这本书写序。张乐平生于1910年,长我10年。1931年夏,我的家乡浙江省镇海发大水,寡母托人将我带到上海,由任小学教师的皑姑和在教会书局当职员的昌叔抚养,住在虹口区鸭绿江路、周家嘴路口的一条赤膊弄堂里。算起来,我定居上海已有75年了。20世纪30年代末,我在上海从事学生运动。4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文艺活动。到40年代末,我被党组织调到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1952年改名为中国福利会),担任第三儿童福利站的站长。有幸在宋庆龄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从事儿童文化教育的社会福利工作。由于这样一层工作关系的因缘,使我自然想到宋庆龄关心《三毛流浪记》的一些珍贵史料,重新披阅了有关材料。果然,在2004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庆龄书信集(续编)》里,发现宋庆龄写给秘书王安娜的信,就提到“三毛的漫画”。原信用英文写作,近年才组织人译出。信写于1949年的春节。宋庆龄写道:“我喜欢三毛的漫画。办公室派人给我送来时,我没有时间看,于是当时就还回去了。因为我不想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自己占着。希望你能恳请埃迪为我买6本,我想寄给国外的小朋友。”
这本集中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的张乐平漫画作品集,也是主要取材于上海图书馆所发现的漫画编辑而成的新书。此书初版于三毛70岁之际,五年来,又陆续找到了一百余幅张乐平先生的漫画作品,推出了修订本《张乐平画笔下的30年代》。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三毛诞生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社会风情。这些历经岁月蹉跎的老漫画,再现了一个城市变迁的缩影。
丁言昭,女,浙江宁波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在男人的世界里——丁玲传》、《爱路跋涉——萧红传》等。创作的木偶剧《迷人的雪顿节》、《怪怪的梦》等,在全国和上海市获奖。余之又名余士君,浙江镇海人,1946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电影时报》副主编、文汇报《文汇月刊》编委、文汇报《笔会》副主编、文汇报主任编辑。著有《中外诗话》、《面壁对话》、《梦幻人生——石挥传》、《摩登上海》等。张乐平(1910年11月10日-1992年9月27日),浙江海盐人,杰出漫画家,中国儿童连环漫画的开创者。因创作了中国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三毛,被誉为“三毛之父”。1927年在家乡迎北伐军宣传队作画,1929年起在报刊上署名发表美术作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军委会政治部漫画宣传队副领队、队长。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顾问,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漫画世界》主编等职。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张乐平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漫画,他的作品还涉及连环画、年画、速写、素描、剪纸、中国画等画种。他的整个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平民意识,因此人们称他为“平民画家”。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张乐平已经是中国最著名及作品最多的漫画家之一。
序一序二引子:20世纪30年代的局势第一集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第二集 都市风情漫画选楼高江长,物象千万:1927-1937年张乐平漫画作品一瞥后记
插图:漫画中的两种拉生意:一为拉人算命,另一为妓女拉客。旧上海的街上,经常有算命先生,而且大部分都戴着墨镜。这些戴墨镜的人,有的是真瞎子,有的是假的。其实,他们戴墨镜的目的,是不让人们看到他们的真面貌、得知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当然也有一些是不戴眼镜的。有一个算命先生,撑着一个门面,上边写着“天下第一算”。他工于心计,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更擅长于说双关语,语言机智,滴水不漏。因此,确有许多人的事情被他占验准确了,一时声名鹊起,远近皆知,前来求i、的人也络绎不绝,生意相当兴隆。有一次,一个名叫何芸生的人来算命,说自己官运不通。算命先生就说:“你名字里的‘芸’,是草字头的,上面的草把你压死了,所以上不去。你如果把草字头去掉,改成‘云’就行了。”那人一听,回去就把名字改成何云生,过了不久,果然升了官。但是也有算不准,招摇撞骗,以邪说异言骗人钱财的。有的算命先生往往在桌上放一个长盒子,里边放着很多卡片,旁边有一只鸟笼,那只鸟是受过训练的。如果有人来问买房产的事,他就会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对着鸟吹口气。鸟飞出笼子,到盒子里去衔一张卡片出来,放在算命人的手里。算命人看着卡片,说:“大好事,你眼下财气正旺,一定能获得厚利。”其实,算命人乘你不备,在卡片上沾上鸟爱吃的东西,那鸟自然就会去衔那张卡片。在马路上拉客的妓女,称为“野鸡”,在妓女中算是比较低档的。旧社会里,被卖身的妓女,大多是因为家境贫困,也有是被骗卖掉的,而拐骗妇女就叫做“开条子”。有个17岁的女孩子,与拆白党徒相识,不久便私订终身,情深意笃。两个人私奔在外租房同居,将女孩的钱用完后,有一天,男的对女的说:“你先到我的阿姨家去暂住几天,我到朋友处去借钱,借到后,马上来接你。”第二天,男的把女的送到妓院,扬长而去。原来男的把女的卖到妓院,得了80C余元。
有朋友问我:你父亲大多画上海的题材,他一定很喜欢上海吧?上海是我父亲生活了近六十年的地方,我想决不是一句是否喜欢可以表达他对上海的情感的!1992年父亲弥留之际,为了他的愿望和我的承诺,我拉着我的表舅——文史学家魏绍昌先生——在大堆书刊中寻找因为社会动荡而使我们不能保留下来的父亲的作品。作品找到不少,同时也引发了我想了解这个城市的激情。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使上海这个曾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东方大都市以她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成为了中国,乃至远东的文化中心,文学艺术的创作在这里有着空前的繁荣。而漫画,作为一种传播新文化、提倡新生活和揭露讽刺社会黑暗面的有力武器,成为了文艺园地一朵闪亮的奇葩。我的父亲就是在那时加入了漫画创作的行列。七十多年前的上海,人们的生活状态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天不亮就赶着上班的女工、投资亏本而跳楼的商人、生活艰难却仍很乐观的贫民、家有万贯还在拼命捞钱的富翁……只见高楼上的霓虹灯和草棚里的油灯交相辉映,衣衫褴褛的乞讨人群与珠光宝气大腹便便的富人们并肩而行——这就是父亲七十多年前笔下的上海,一个集地狱和天堂于一体的地方。1935年,父亲画了一个只有三根头发的小孩,起名也就叫“三毛”。“'三毛'是以儿童的天真向社会的不满状态投以刺讥……利用'三毛’的天真、率直,向畸形矛盾的社会现状打耳光”(汪子美:《上海漫画》1936年5月创刊号)。
《风情:上海Memory张乐平画笔下的30年代》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无
写的很细微
比书店便宜很多,内容也不错。
喜欢三毛的理由
很喜欢这种文图对照的形式,感觉著文者对张先生画中的生活很熟悉并有研究。文字的风格很统一,和画很配,各阶层的生活跃然纸上。
不是上海人。对上海没有特殊感情。
若不是陈平,便不会知道张乐平。作为一个90后,很遗憾 我竟未曾看过《三毛流浪记》。只知陈平爱三毛,有多爱呢,拿来作了自己的名字。
也曾一度对上海产生错觉,对于郭敬明笔下的那个光速发展的充斥着欲望的华丽之都深深迷恋,殊不知那确实上海最浅薄的一面。
他爱的是那个给他带来巨大荣耀的上海,这个上海早就干巴巴的没了味道,历史的上海滩是风情万种的,最向往的是战火硝烟、暗藏玄机的上海。
小市民生活,世态人情,有些许体会。
想了解上海,不如去读王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