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叶妮·格朗台
2001-6
上海译文出版社
巴尔扎克
157
142000
王振孙
无
记得还是在中学时代,我曾经看过《欧叶妮·格朗台》这部电影,那是前苏联的电影艺术家们拍摄的影片,自然不是“原汁原味”的法国作品,不过在我看来,俄国人对于法国人写的这部小说的改编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影片中,欧叶妮的纯真执着、老格朗台的吝啬刻毒、青年夏尔的玩世不恭都表现得相当生动而又深刻,还有,整个影片笼罩着的那一种阴冷惨淡的色彩和情调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将近四十年过去了,影片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形象我还大致记得。事实上,我对于巴尔扎克的这部小说名著的接触正是从这部电影开始的,在那之后,我读过了《欧叶妮·格朗台》的中文译本,几年以后又有机会读到了巴尔扎克这部作品的法文原著,自然,这其间还阅读过这位伟大作家的其他许多作品,对于巴尔扎克的生平以及文学创作的了解也就更多更深了。然而不知为什么,一提起巴尔扎克,我首先联想到的便是《欧叶妮·格朗台》,也许还有《高老头》。来到巴黎之后,每当我走进巴尔扎克故居或者站立在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巴尔扎克墓前的时候,我便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欧叶妮·格朗台这位纯朴善良的乡下姑娘以及她身边的那几位在巴尔扎克笔下被描写得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可以这么说,《欧叶妮·格朗台》不仅是我最喜爱的巴尔扎克的作品之一,而且是我最喜爱的法国文学作品之一。
《欧叶妮·格朗台》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初法国的外省生活,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别是刻划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形象格朗台老头,揭露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这是他“最完美的绘写之一”。 本书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振孙先生翻译,译文忠实流畅,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实为外国名著译本中学生课外必读的佳作。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他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小时候成绩不好,在一次只有35名学生参加的会考中,竟名列第32,因此父母和教师都没有对巴尔扎克抱什么希望,更不要说发现他什么天才。巴尔扎克大学毕业后便进了律师事务所,如他父母所希望的,这是“铁饭碗”。但年轻的巴尔扎克不顾家庭反对,辞去职位专心写作。在一处贫民窟的阁楼上,巴尔扎克开始他的作家生涯。第一部作品悲剧《克伦威尔》未获成功,尔后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也未引起注意,遂做出版商,经营印刷厂和铸字厂,均以赔本告终,负债累累。这巨额债务像恶梦一样缠绕着巴尔扎克,直至1850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但他并未消沉,在他书房中布置了一座拿破仑的小像,并写下了激励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
本书没有目录。
您我都一把年纪了,说话该有分寸。作为神职人员,您有些念头和您的身份实在不相称。呸!全是《福勃拉斯》②里的货色。” “这么说,您看过《福勃拉斯》了?” “不,神父先生,我说的是《危险的关系》③。” “哦!这部书要正经得多了,”神父笑道,“您把我看得像现代青年那样道德败坏!其实我只不过想……” “您敢说您不是想替我出坏主意?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我承认这个青年很不错,如果他追求我,他当然不会想到他的堂姐了。我知道,在巴黎,有些好心的妈妈为了儿女的财产和幸福,不惜牺牲自己;可是我们是在外省呀,神父先生。” “说得对,太太。” “并且,”她又说,“哪怕有一万万的财产,我也不愿意用这种代价去换取,阿道尔夫也不会愿意的。” “太太,我没有说什么一万万。如果有这么大的诱惑,恐怕您我都无法抵挡。我只是想,一个清白的女人,无伤大雅地调调情也无不可;在社交场合,这也是一个女人的责任……” “您是这样认为的吗?” “太太,难道我们不都应当讨人喜欢吗?……对不起,我要擤一下鼻子。真的,太太,”他接下去说,“他拿有柄眼镜看您时要比看我时亲热得多;当然,我也原谅他,美女总要比老头好……” “事情很清楚,”庭长用他那粗嗓门嚷道,“巴黎那位格朗台打发他的儿子到索缪来,完全是为了婚姻大事……” “真要这样,那么这位堂兄弟也不会来得这样突然啊。”公证人回答道。 ……
无
一值都很喜欢国外的书籍,这次特选的,还没看呢,
优惠购入的名著,很好
应该不错
还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