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生的枷锁

[英] 毛姆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英] 毛姆  

页数:

672  

字数:

526000  

译者:

张柏然,张增健,倪俊  

Tag标签:

无  

前言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英国现代著名作家,一八九七年以描绘伦敦贫民区生活的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开始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诗歌以外的各个文学领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树。他共写了长篇小说二十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剧本三十个,此外尚著有游记、回忆录、文艺评论多种。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长、短篇小说,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在各个阶层中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他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不少小说还被搬上银幕。他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受人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毛姆是我国读者比较熟悉的一位西方现代作家。他的著作早在三四十年代就有介绍;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影片如《孽债》(即《人生的枷锁》) 、《剃刀边缘》(即《刀锋》)等,解放前曾在我国上映过。近年来,国内杂志陆续发表了他的一些短篇,著名长篇《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的中译本也相继出版,引起了我国广大读者的兴趣。现在,我们能有机会把毛姆这部最主要的作品介绍给读者,既了却了我们多年来的夙愿,也有助于大家对这位作家的进一步了解。本文就毛姆其人以及他的这部代表作,作些粗略的介绍,谈几点很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高明。  萨默赛特·毛姆于一八七四年一月二十五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母亲和父亲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亨利·毛姆抚养。亨利·毛姆是肯特郡惠特斯泰勃镇的教区牧师,为人自私、贪吝,对待侄子冷漠而近于粗暴。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境遇更加不幸。他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八九二年初,他未遵从伯父让他进牛津攻读神学的安排,而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  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毛姆曾说: “这段经历对我很宝贵。对一位作家来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从医数年更好的锻炼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正是根据他从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的。  从一八九七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写了若干部小说,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其中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他转向戏剧创作,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伦敦舞台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他的第十个剧本《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这种空前的盛况,据说只有著名剧作家肖伯纳才能与之比肩。但是辛酸的往事,梦魇似地郁积在他心头,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他去表现,去创作。他决定暂时中断戏剧创作,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  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到过瑞士、俄国和远东等地。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作间谍小说《埃申登》提供了素材。战后他重游远东和南太平洋诸岛;一九二。年到过我国,写了一卷《中国见闻录》。一九二八年起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滨的里维埃拉,直至一九四。年纳粹入侵时,才仓促离去。  两次大战的间隙期间,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讽刺有闲阶级荒唐行径的喜剧,如《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这三个剧本被公认为毛姆剧作中的佳品。一九三三年完稿的《谢佩》是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毛姆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而曲折,冲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写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突出;对话生动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总的说来,内容和人物刻画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长、短篇小说,虽然他的小说作品也算不上深刻。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有:通过描写一画家合弃西方文明,来到南海与土著人民生活在一起,创作出绚烂多彩的画幅,反映现代西方文明束缚、扼杀艺术家个性及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通过一位“文坛泰斗”及其周围种种人物的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以及以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等。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来纳、纽约和文亚德岛等地呆了六年。一九四四年发表长篇小说《刀锋》。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热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一九四六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一九四八年写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一九五四年,在他八十寿辰的时候,英国女王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同年一月二十五日,英国著名的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一九六一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九十一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死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巨著《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更是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切身感受。但是,“《人生的枷锁》并非自传,而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里面事实和虚构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作家是依仗事实的启示,“使用小说家的权限,炮制了若干故事来写我创造的人物。”换句话说,在这本小说里,毛姆打破了事实的拘束,虚构了某些重大情节,塑造了菲利普 ‘凯里这一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上对人的折磨与奴役。虽说在菲利普·凯里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毛姆早年的某些影子,但他更像狄更斯笔下的大卫·科波菲尔,更像塞缪尔。  勃特勒笔下的艾内斯特·蓬提法克斯和康普顿·麦肯齐笔下的迈克尔。费恩。因而,《人生的枷锁》成为继塞·勃特勒的《众生的道路》以后又一部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揭露维多利亚时代末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从而真正确立了毛姆在英国文坛的地位。  菲利普·凯里是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患有先天残疾(跛足),性格孤僻、敏感、执拗。他自幼双亲亡故,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童年;进寄宿学校之后,饱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跨入社会,又在爱情上遭到残酷打击。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荆棘丛生,他每跨一步,都要经受一番痛苦的折磨,并在身心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小说着重描写他如何挣脱宗教和小市民习俗这两条禁锢人类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到人生的真谛。  菲利普自幼由当教区牧师的伯父威廉抚养,后来又在附属于教会的皇家公学念书,所以他是在浸透着宗教气息的环境里长大的。然而,他很早就切身体会到宗教的虚伪。他十二岁那年,学校里掀起一股笃信宗教的热潮,菲利普显得十分虔诚。他先是在《福音书》里看到,而后又在大教堂牧师布道时听到关于“信念能移山”的基督信条;圣诞节回到家里,再经过大伯的一番解释,他对上帝具有回天的神力这一点深信不疑。他热烈而虔诚地祈求万能的上帝在新学年开始前治愈他的残疾。随着指定日期的临近,他愈加心诚。到了开学的前一天晚上,他冒着严寒,赤裸着身子,跪在光秃秃的地板上向上帝作祷告,可是他的跛足依然如故。他旁敲侧击地询问大伯:“假如你祈求上帝做某件事,心也够诚的,结果事情却没发生,这说明什么?”牧师回答说:“只能说明心还不够诚。”菲利普想起保姆给他讲过的关于捉鸟的故事:如果能在小鸟尾巴上撒一撮盐,就能轻而易举地将鸟逮住。可惜谁也没法挨近小鸟。想必“信念”也是如此:谁也没法心诚到足以挨近上帝。于是他得出结论:他大伯一直在耍弄他。如果说菲利普这时还只是朦胧地意识到宗教信仰的虚妄,那么,等他年事稍长,有了选择判别的能力,便自觉发出“人何必非要信奉上帝?”的呐喊,毅然与宗教决裂了。后来他在寓居巴黎习画期间,进一步摒弃了以基督教义为基础的道德伦理观。所有这些无不形象地揭示了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作者对宗教的愤懑充满了字里行间。毛姆还运用他那支解剖刀似的笔,勾画出作为“社会栋梁”的牧师的伪善面目和肮脏的灵魂,他们不论对信徒、同行,还是对妻子、亲友,一概冷酷无情,所谓“教义”,始终只是挂在嘴上的骗人鬼话。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其实是“认定上帝是不存在的,在此生结束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他对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宗教,进行措词如此激烈的抨击,这在当时文坛上还不多见。这是《人生的枷锁》不容忽视的现实主义成就之一。  菲利普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不愿为了“侍奉上帝”而虚度自己宝贵的一生。他不等毕业就断然离开了死气沉沉的皇家公学。他辗转于欧陆与英伦之间,念书学画,寻求安身立命之所;他在阅历人世的同时,还潜心研读古今哲学著作,探索人生的奥秘。但是他的这些努力一无结果,他只能从落魄诗人克朗肖的玩世不恭的奇谈怪论中寻找精神寄托,为自己勾画出一套所谓“尽可为所欲为,只是得留神街角处的警察”的处世“ 准则”。事实上,这套“准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行不通”。他进伦敦圣路加医学院学医,爱上了爱皮西点心店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为她荒废了学业,将父亲留下的一小笔遗产,耗费了许多,再加上买卖股票赔了本,一时生计无着,幸亏由朋友介绍,在一家服装店当了个顾客招待员,才免于流落街头。他饱尝人间艰辛,历尽世态炎凉,最后得出结论:生活就像一条波斯地毯,虽说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实质上却毫无意义。尽管在作家笔下,主人公算是摆脱了情欲的纠缠,卸却了人生职责的重负,似乎进入了心清神净的“大悟大彻”之境,最后甚至还有了“否极泰来” 的结局,然而我们在这个人物身上,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青年人理想尽遭破灭的可悲命运。  菲利普个人的不幸遭遇,无疑有其丰富的社会内容。他的悲剧命运,应该说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的。十九世纪末期至二十世纪初,正是资本主义英国急剧向垄断资本阶段过渡的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资本迅速集中到金融与工业垄断资产阶级手里,中下阶层在贫困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大英帝国在国外更是疯狂争夺市场,拼命劫掠殖民地的资源。一八九九年,英国殖民主义对南非布尔人悍然发动了长达两年之久的侵略战争;“巨人竭尽全身之力”,才算赢得不光荣的“胜利”。接着,各帝国主义之间又在酝酿一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着严重而尖锐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随着固有的宗教、道德、文化、哲学的逐渐解体,人们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维多利亚王朝时期的那种虚假的乐观气氛已荡然无存。西方文明将人类引入了精神绝境。小说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充满恐怖的现实世界”的晦暗画面,画面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听凭“命运之神”的驱使,飘忽在“茫茫无尽头的黑暗深渊” 之中,“既不明其缘由,也不知会被抛向何方。”小说围绕主人公菲利普的坎坷遭遇,冷静而客观地揭示了一系列灰色人物的悲剧命运。这当中有贫病交迫、靠给穷学生授课苟延残喘的“日内瓦公民”迪克罗,他年轻时浴血疆场,为“自由”而战,晚年却对整个人类不寄予任何希望,静等从死亡中得到解脱,有立志献身艺术、却无绘画才能的穷学生范妮·普赖斯,她忍冻挨饿苦度了几个春秋,终于落到山穷水尽、炊断粮绝的地步,只得含恨轻身,悬梁自尽;有悲叹生不逢辰、自诩看穿尘世的落魄文人克朗肖,他靠翻译庸俗小说、炮制无聊诗文为生,借杯中物和酒后清谈消愁,最后以病死在贫民窟内而终其贫困、潦倒的一生;有爱金钱、讲虚荣、头脑平庸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她把嫁人当作终身的衣食之计,结果却被人玩弄、抛弃,沦落为街头的卖笑女子,“淹没在伦敦茫茫的人海之中”。  此外,更有那些被作家一笔带过的伦敦贫民,他们不少人不堪忍受贫困的煎熬,被迫走上了绝路。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菲利普的不幸遭遇,只不过是整个社会大悲剧中的一支小小的插曲。  由此可见,毛姆在小说里直言不讳地描绘出了过去时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同时也形象而真实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是时代的人、阶级的人、社会的人;他们的个人命运总是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毛姆就是这样冷眼看世界、如实反映生活,就是这样不断地抠挖着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疮疤。这无疑显示了毛姆作为文学家具备着时代喉舌的可贵品质。  作为一个目光敏锐的社会观察者,毛姆不会不看到他借以存身的社会已病入膏肓,而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正是这个千疮百孔的社会所造成的。  然而,作为一个脱离人民的资产阶级作家,他当然不会看到西方社会悲剧的根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更不愿承认只有通过变革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类社会悲剧。小说中主人公菲利普最后省悟出的人生“ 真谛”,实际上也就是作家自己审视了人生、社会之后所得出的结论:生活毫无意义,也不可能改变成另一个样子。只有摒弃人生的幻想,挣脱精神上的枷锁,才能成为无所追求、无所迷恋的自由人。显而易见,毛姆之所以选定“人生的枷锁”作为小说的标题,其用意也就在于此。小说原以希伯来大预言家艾赛亚(基督教《圣经》中人物)所说的“美自灰烬出”为题,后来作家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见到“人生的枷锁”一说,欣然作了更改。斯宾诺莎认为:人屈从于感情,有如套上了枷锁;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自由。他主张人们应运用想象和理智,变经验为预见,这样才能掌握“未来”,才不致沦为“过去”的奴隶。当然,毛姆在借用这一说法的时候,理性的内容消失了,而是代之以一套类似东方佛家“清心寡欲” 、“四大皆空”之说的虚无主义人生哲理。这是这部巨著的糟粕所在。其实,作家在小说中所阐明的这套“哲理”,说穿了无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教,一种麻痹人们意志的精神麻醉剂,它既消除不了那些挣扎在资本主义桎梏中的人们的痛苦,更无助于改变造成人世间种种不幸的社会现实。  这是我们在读完小说之后必须进行思考和分析的问题。  小说《人生的枷锁》发表于一九一五年。实际上,毛姆在一八九七年完成了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之后,就立即着手写自传体小说《斯蒂芬·凯里的艺术气质》。此书完稿后未获出版,而作家本人再也没有勇气去读它,任其撇在一边。“但是,我忘不了书中的那些人物,还有那些事件和感情……某些梦魂萦绕的往事,成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搞得我食不甘味,眠不安生,最后,我决定暂时停止戏剧创作,先让自己摆脱掉回忆的纠缠。我写这本书(即《人生的枷锁》),整整花了两年时间……我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因为等我看完校样之后,我发现那些缠人的幽灵全都安息了:人物也罢,事件也罢,以后再没在我脑海里浮现过……现在我很难说清楚,究竟有哪些内容是我向壁虚构的,有哪些是活生生的事实—— 究竟哪些事是实际发生的,哪些事是我希望发生的。” 由此可见,毛姆写这部作品,先后两易其稿,酝酿、构思长达十数年,是部精心构思、精心创作的巨著。正如他对一位友人说的那样:“有教养的人们常常问我,‘你为什么不再写一部《人生的枷锁》这样的小说呢? ’我回答他们说,‘因为我只有一次生命。我花了三十年才收集到写那部小说所需的材料。’”小说问世后,颇得当时不少著名作家和评论家的好评,认为它是一部“融会了作家真挚感情,体现了作家真实思想的感人之作”;它“以质朴无华的文体,出色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甚至是悲剧性的情感”,“给人留下坦率而真诚的印象”。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在一篇题为(《现实主义者眼里的》的文章中,把这部小说称为“天才的著作”,称毛姆为“艺术大师”。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始终未绝版,至今仍广为世界各国读者所传诵。一九六六年,英国著名批评家西里尔·柯诺利将此书列入“现代文学运动巨著一百种” ,说明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书译者分工情况:第一章至第六十三章,张增健、倪俊译;第六十四章至第一百二十二章,张柏然译。  张增健 张柏然

内容概要

  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与剧作家,他的作品取材广泛,洞悉人性,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人生的枷锁》是他的代表作,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凯里,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本书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毛姆的最主要作品。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但作家打破了事实的拘束,虚构了某些重大情节,塑造了菲利普?凯里这一人物形象。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了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上对人的折磨和奴役。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始终未绝版,至今广为世界各国读者所传诵。

作者简介

毛姆:英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机智、幽默,不时流露出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讥讽。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天亮了,天色阴沉沉的。彤云低垂,寒风刺骨,眼看要飞雪花了。屋 里睡着个孩子,一名女仆走了进来,拉开窗帘。她朝对面的房子,一幢正 门前筑有柱廊的灰泥房子,无意识地望了一眼,然后走到孩子床边。 “醒醒,菲利普,”她说。 她掀开被子,抱起孩子,带他下了楼。孩子迷迷糊糊的,还未醒透。 “你妈妈要你去哩,”她说。 她来到下面一层楼,推开一间屋子的房门,将小孩抱到床前。床上躺 着一位妇人,是孩子的母亲。她张开双臂,让孩子依偎在自己身边。孩子 没问为什么要在这时候将他唤醒。妇人吻吻孩子的眼睛,并用那双纤弱的 小手,隔着孩子的白法兰绒睡衣,抚摩他温暖的身子。她让孩子贴紧自己 的身子。 “还困吗,宝贝?”她说。 她的声音轻轻悠悠,仿佛是从远处飘来。孩子没有应声,只是医意地 微微一笑,躺在这张暖和的大床上,又被温柔的双臂搂着,感到有种说不 出的快意。孩子紧偎着母亲,蜷起身子,想让自己缩得更小些;他睡意蒙 咙地吻着母亲。不一会,他阖上眼皮,酣然入梦了。医生走过来,站在床 前。 “噢,别现在就把他抱走,”妇人悲戚地说。 医生神情严肃地望着她,没有答话。妇人心里明白医生不会让孩子在 她身边呆多久的,她又一次亲亲孩子;她抚摸着孩子的身体,手指轻轻下 捋,最后触到孩子的下肢;她把右脚捏在手里,抚弄着那五个小脚趾;接 着又慢慢地把手伸到左脚上。她抽搭了一声。 “怎么啦?”医生说,“你累了。” 她摇摇头,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眼泪沿着双颊扑簌而下。医生弯下身 子。 “让我来抱他。” 她心力交瘁,无力违拗医生的意愿,只得任他抱走了孩子。医生把孩 子交还给保姆。 “最好还是把孩子送回自己的床上去。” “好的,先生。” 仍在呼呼熟睡的孩子被抱开了。做母亲的这时万箭钻心,低声呜咽起 来。 “可怜的孩子,不知他将来会怎么样呢?” 侍候产妇的看护在一旁好言劝慰,想让她平静下来。隔了一会,她由 于精疲力竭而停止了哭泣。医生走到房间另一侧的一张桌子跟前,桌上有 具死婴,用毛巾蒙着。他揭开毛巾看了看。虽然医生的身子被屏风遮住, 但床上的产妇还是猜着了他在干什么。 “是女的还是男的?”她低声问看护。 “又是个男孩。” 妇人没有再吭声。不一会,孩子的保姆回来了。她走到床头前。 “菲利普少爷睡得很香,”她说。 一阵沉默。医生又给病人搭脉。 “我想这会儿没我的事了,”他说。“早饭后我再来。” “让我领您出去,”孩子的保姆说。 他们默然不语地步下楼梯。到了门厅,医生收住脚步。 “你们派人去请凯里太太的大伯了,是吗?” “是的,先生。” “你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到这儿?” “不知道,先生,我正在等电报。” “那小孩怎么办?我觉得最好把他领开去。” “沃特金小姐说她愿意照看孩子,先生。” “这位小姐是谁?” “是孩子的教母,先生。您认为凯里太太的病还能好吗,先生?” 医生摇摇头。 第二章 一个星期之后。翁斯洛花园街上的沃特金小姐公馆。菲利普正坐在客 厅的地板上。他没有兄弟姐妹,已习惯于独个儿玩耍取乐。客厅里摆满了 厚实的家具,每张长沙发上都有三只大靠垫。每张安乐椅上也放着一只椅 垫。菲利普把这些软垫全拿过来,又借助于几张轻巧而易于挪动的镀金雕 花靠背椅,煞费苦心地搭成个洞穴。他藏身在这儿,就可以躲开那些潜伏 在帷幔后面的印第安人。菲利普把耳朵贴近地板,谛听野牛群在草原上狂 奔疾驰。不一会儿,他听见门打开了,赶紧屏气敛息,生怕被人发现;但 是,一只有力的手猛地拖开靠背椅,软垫纷纷跌落在地。 “淘气鬼,你要惹沃特金小姐生气啦。” “你好啊,埃玛!”他说。 保姆弯下腰吻了吻他,然后将软垫抖抖干净,一只只放回原处。 “我该回家了,是吗?”他问道。 “是呀,我特地来领你的。” “你穿了件新衣裙哩。” 这是一八八五年。她身上穿一件黑天鹅绒裙袍,腰里衬着裙撑,窄袖 削肩,裙子上镶了三条宽荷叶边;头上戴一顶系有天鹅绒饰带的黑色无边 帽。她犹豫起来。她原以为孩子一见面,一定会提出那个问题,结果压根 儿没提,这一来,她预先准备好的回答也就无从出口了。 “你不想问问你妈妈身体好吗?”最后她只好自己这么说了。 “噢,我忘了。妈妈身体好吗?” 埃玛这会儿胸有成竹。 “你妈妈身体很好,也很快活。” “哦,我真高兴。” “你妈妈已经去了,你再也见不着她了。” 菲利普没听懂她的意思。 “为什么见不着了?” “你妈妈已在天国里了。” 埃玛失声痛哭,菲利普虽不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也跟着号啕起来 。埃玛是个高身材、宽骨架的妇人,一头金发,长得粗眉大眼。她是德文 郡人,尽管在伦敦帮佣多年,却始终乡音未改。她这么一哭可真动了感情 ,难以自禁;她一把将孩子紧搂在怀里。她心头隐隐生出一股怜悯之情: 这可怜的孩子被剥夺了他在人世间唯一的爱,那种自古至今纯属无私的爱 。眼看着非得把他交到陌生人手里,真有点叫人心寒。过了不多一会儿, 她渐渐平静下来。 “你威廉大伯正等着见你呢,”她说,“去对沃特金小姐说声再见, 我们要回家了。” “我不想去说什么再见,”他回答说。出于本能,他不想让人看到自 己在哭鼻子。 “好吧,那就快上楼去拿帽子。” 菲利普拿了帽子,回到楼下,埃玛正在门厅里等着。菲利普听到餐室 后面的书房里有人在说话。他站定身子。他明白是沃特金小姐和她姐姐在 同朋友谈心;他这个九岁的孩子似乎感到,要是自己这时候闯进去,说不 定她们会为他伤心难过的。 “我想我还是应该去对沃特金小姐说声再见。” “我想也是去说一声的好,”埃玛说。 “那你就进去通报说我来了,”他说。 菲利普希望能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埃玛敲敲门,走了进去。他听见她 说: “小姐,菲利普少爷向您告别来了。” 谈话声戛然而止;菲利普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亨丽埃塔‘沃特金是 个身材敦实的女子,脸色红润,头发是染过的。在那个年头,染发颇招物 议,记得教母刚把头发染了的那阵子,菲利普在自己家里就听到过不少闲 话。沃特金小姐和姐姐住在一起。这位姐姐乐天知命,打算就此安心养老 了。有两位菲利普不认识的太太正在这儿作客,她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 菲利普。 “我可怜的孩子。”沃特金小姐说着张开了双臂。 她呜呜哭了起来。菲利普这会儿明白过来为什么她刚才没在家吃午饭 ,为什么今天她要穿一身黑衣。沃特金小姐呜咽着说不出话来。 “我得回家去了,”菲利普最后这么说。 菲利普从沃特金小姐怀里脱出身来;她又一次亲了亲这孩子。然后, 菲利普走到教母的姐姐跟前,也对她说了声再见。陌生太太中的一位问菲 利普是否可以让她吻一下,菲利普一本正经地表示可以。虽说他在不住流 眼泪,但是对于眼前这种由自己引起的伤感场面,倒觉得挺带劲的。他很 乐意再在这儿多呆一会,让她们在自己身上淋漓尽致地发泄一通,不过又 感到她们巴不得自己快点走开,于是便推说埃玛正在等他,径自走出了书 房。埃玛已到地下室同她的女友拉家常去了,菲利普就守在楼梯平台处等 她。他能听到亨丽埃塔·沃特金的说话声音。 “他母亲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想到她竟这么去了,心里真受不了。” “你本来就不该去参加葬礼,亨丽埃塔,”她姐姐说,“我知道你去 了会难过的。” 一位女客接口了。 “可怜的小家伙,就这么孤苦伶仃地活在人世上,想想也可怕。我见 他走路腿还有点瘸呢!” “是呀,他生下来一只脚就是畸形的。因为这个,他母亲生前可伤心 哩。” 这时,埃玛回来了。他们叫了一辆马车,埃玛将去处告诉了车夫。 P1-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生的枷锁 PDF格式下载



本书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毛姆的主要作品。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但作家打破了事实的拘束,虚构了某些重大情节,塑造了菲利普·凯里这一人物形象。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了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上对人的折磨和奴役。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始终未绝版,至今广为世界各国读者所传诵。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与剧作家,他的作品取材广泛,洞悉人性,思想深刻,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具有自传体色彩的著作《人生的枷锁》处处透漏出作者对人生、艺术、信仰的深刻探讨,也奠定了毛姆在英国文学界的地位。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凯里,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于1874年1月25日威廉·萨默赛特·毛姆(4张)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是我第一次买毛姆的书,一直听说,但是 一直没有看,这次下了决心开始看毛姆,看看这本著名的书。。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但毛姆却打破了事实的拘束,虚构了某些重大情节,塑造了菲利普·凯里这个形象。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哦


刚开始的时候有点令人失望,当主人公菲利普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凯里,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这时才感觉到整个故事的精彩......


毛姆的书看过好几本,很喜欢。这本书670多页,厚厚一本书,但读起来并不累,这得益于他是一位“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小说主人翁菲利普在挣脱笃信上帝的重压、不可理喻的情感纠缠后,于食不果腹、露宿街头时顿悟。希望读过此书的人对何为人生的枷锁这个问题也有所领悟。


书很长,字很小。但是这样一本毛姆的经典之作是有必要去读一读的。毛姆讲故事的能力真的是一流,对人物的性格描写,心里描写,精准全面的超乎想象。看这样一本书也是可怕的,它让你在看到主人公身上那些刺眼或者不刺眼的弱点的时候总是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那就是人性啊,那就是人生啊。没有过度渲染的文字一样能够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


通过对主人公苦难经历的描写,再现了绝大部分人的一生,或许这里不同,那里有区别,但是你总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深入生活,直击人性的作品的独特之处吧。精神上,摆脱不掉宗教的锁链,物质上,永远处在匮乏的边缘,怎样才能放下解脱枷锁呢,我想,这是一个千百年来,古今中外,都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命题,寻找一生,一生耗费。


都说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自传 想想毛姆的经历那么坎坷 他又是以何种心态将自己的故事和艺术融为一体的呢 经过加工思考和串联 列宁说过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所以即使苦痛 也要记录下来吧终成不朽之作


该书是一本可以汲取生命光辉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的身世、经历、所受待遇和心理状况都是令人潸然泪下的。人生的枷锁虽然是一本十分厚重的小说,读起来却丝毫不觉得雍杂,完全没有不耐烦的感觉,只是会情不自禁的被带入到书中的情景,被作者的笔尖牵引。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


一直很喜欢毛姆的书,从《月亮和六便士》到《刀锋》再到《人生的枷锁》,如外科医生持刀一般,直至人性深处


花了好长时间才读完,阅读体验很强烈。毛姆的自传性小说,对有同样人生迷茫的人而言,可以说是正中下怀。


书挺厚的,我觉得挺值得看的,小说中透漏出作者本身对生活的感悟。似乎是想要把人生的枷锁一一打破,走向自由。


一直想买毛姆的这部半自传的作品,一直都没有卖的,好不容易当当在卖了,买了一本回来,却发现印刷有问题,但当当换货很爽快,售后做的很好,让人满意~


很喜欢毛姆的这本小说,其实以前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遍,感觉对思考人生很有帮助,所以还想给孩子看看,才买的。


毛姆是大家,他的书直抵人性最深处,非常值得一看,这本书有半自传性质,值得收藏。


具有毛姆自传性色彩的一本小说,很喜欢,和我自己有着类似的少年性格


在别的书中经常会提到一个作家的名字:毛姆,带着好奇心买了几本毛姆的书。这本自传体的书很长,耐人寻味。


毛姆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一直听说他,说是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家,是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家,看了一部分书了,真的写的很好


一本书写下了菲利普几乎足足的一生。他走下的每个足迹似乎都可以让我感同身受。总会有那么一些些似曾经历的感觉。喜欢菲利普,不论贫穷富贵,终是以真实的模样在生活在追求。


虽然还没有看,我是慕名而买。经典中的经典。作家写的最好的书都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书。英国版的平凡的世界。


我觉得这是毛姆最好的小说,比月亮和六便士要好。


最近迷上毛姆的短篇,所以把他的小说都买来看看。


毛姆是讲故事的高手,这本书是例证之一。买下了收藏!


第一次接触毛姆的作品,刚读前面几章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不错,推荐之。


大师作品,值得细读,虽然字相对有点小,但是还是一气呵成读完了,回忆起青春岁月里的各种心理波动,毛姆的刻画非常生动。


毛姆的书,非常深刻老道,具有超常的洞察力。过去就读过,很喜欢,这次3折又买一本,太值!


同时买了好几本毛姆的书,这本最厚,所以还没来得急看!不过个人很期待


很经典的书,毛姆最爱。


我最爱毛姆的书,版本好,享受啊


喜欢毛姆的作品,书的质量还可以,送货速度也很快的,就是纸张、封面有点薄,字有些小,其他都很好


毛姆的书,应该很好,大家都对他推荐有加


最喜欢的就是 毛姆的这本书 最爱


毛姆的作品一如既往的赞啊


毛姆经典作品,感觉仅次于《刀锋》


毛姆的经典作品,买给孩子看的,毛姆的全套都买了


还没有读,毛姆比较早期的作品吧,翻了翻,感觉没有刀锋,六便士精彩


虽然毛姆的作品都是上个世纪20年代左右的,但是从文笔到内容都是很好的。


看到毛姆两个字,不再犹豫购买图书,真的很适合收藏。


是活动价拿的,一直对毛姆感兴趣但没看过他的书,质量都很好,字很小但很厚


一直很喜欢毛姆的书 这本也很好


很厚实的一本书,毛姆名著,待读


毛姆的经典绝对值得收藏!不过这版本设计得有点单调。价格也不便宜嘛。


订了书 然后没有收到 今天写评价的时候才想起来前天收到的退款原来是这本书的退款 可是很神奇的竟然也可以写评价。。 不过很喜欢毛姆的书 笔锋冷静 很喜欢 月亮河六便士 还有前几天刚刚看的刀锋


毛姆的名著,期待好看!


一直喜欢毛姆叔叔,从月亮与六便士到刀锋到面纱。


看完了 真的不错 真心觉得有些时候我自己跟菲利普有类似的心境


毛姆的书总是有品质保证的


毛姆的书还用多说吗?


毛姆的书,不自信能看懂,看的懂几分看几分吧。买来无非“附庸风雅”


毛姆的书读起来很轻松,当然书的内容并不轻松。


毛姆的长篇巨著,真的是挺厚的,我是在手机上看电子书看完的,然后买的书,很好


毛姆的书,看看


很好的一本书,喜欢毛姆的同学不可错过


不羁的人生,于是有了更大的枷锁。自由永远都是个相对的定义。


通过这本书,给与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们通过主人翁体会到每个人所不可逃脱的人生枷锁,但更为可贵的是,他教育我们如何面对和化解我们自己的枷锁i


没想到字那么小啊!而且是毛姆的长篇。既然是毛姆的成名作一定是非常精彩的!


毛姆经典


毛姆的,不评论


喜欢毛姆


毛姆的名作,非常喜欢!


看过《月亮和六便士》,所以再买本毛姆的


写的就是毛姆的一生的思考


毛姆的好书!


在我看来,读《人生的枷锁》就是在读人性的枷锁,人间百态。。。


是,人生枷锁


因为喜欢《月亮与六便士》、《刀锋》、《面纱》,所以就继续买《人生的枷锁》来看。


虽然还没有看,但是这是这次到手的几本书中唯一的一本小说吧,我很期待,这样的书应该会受益匪浅的,毕竟是名作。


每个人都有一个枷锁,不错的一本书


书的内容还没有看,但是手感很不错。书不大,但是很厚,封面和纸张材质都不错,里面的字体很小,排版也比较密,如果字体再大些,那这书要厚成什么样~这种排版在现在的小说已经很少见了,太多小说的印刷就是靠放大字体行间距来撑起一本书~还是这本书实在,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丰富的内容,很舒服~


人性的枷锁


旧时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


很喜欢这本小说,收来,以后看。


很喜欢的读的外国小说之一,很有代表性。


是特意买了这本中文译本和另外的原著一起配着看的。


还没有看完,感觉非常好,越想摆脱枷锁越是被枷锁住。


喜欢这类型的书,对人生的思考。


说是作者的自传。处于艰难时期的我,读后很有感触。


一直在搜集译文这系列的书,碰到打5折的还真是不多。


从中发现一些人生哲理


非常喜欢的小说家


作者的经历,很好看


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先推荐在阅读——爱书的朋友!


书看了大半突然不太想看了,似乎真是自传吧


看了月亮和六便士,难得的把那么长的人物名字记下来了。写的真的很生动,所以想看看其余的书


书很厚,字也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很小,基本上还好啦~(≧▽≦)/~啦啦啦


黑白,字有点小。不过是我想看我的书,想看的人写的书,就OK啦。价格也便宜。这书还有塑料外包装呢,就是裂了个缝。


看完后对有些事的看法有所改变。推荐有兴趣的看看,个人认为还不错。


有点看不懂,但感觉文字不错包装精美,内容很深刻,推荐购买,正在阅读中。


了解自己,了解社会。


这本书很不错,是一位老师推荐的,建议大家一看。


经典之作,内容当然毋庸置疑。字太小,看着好累,封面纸张容易破损,不过这样书才轻。


非常厚重,听朋友推荐了很多次了!


买了大半年了,都是睡觉前看一下,到现在还有三分之一没看,但是,容易挺让人深思的,纸张是那种有点发黄的那种,有点密,没有图,看起来有点累


故事性很强,同是也给人深刻的启迪。


很喜欢的内容,对人有好处


每本书都是一个个故事,悲喜交织,重在心境


比想象中厚,书很新


真的很超值。。。。。。。。。。买了就知道了


了解人性,体会文学之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