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无名的裘德

托马斯·哈代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托马斯·哈代  

页数:

398  

译者:

刘荣跃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小说大师,著名诗人。《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哈代自称要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  小说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剧。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变,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三十即含恨而终。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作家。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1861年去伦敦学建筑工程,并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当过几年建筑师,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和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带有悲观情绪和宿命论色彩。晚年转向诗歌创作。代表作为两部长篇小说:《苔丝》和《无名的裘德》。

书籍目录

第一版序第一部 在马里格林第二部 在基督寺第三部 在梅尔彻斯特第四部 在沙斯托第五部 在奥尔德布里克汉及其他地方第六部 重返基督寺

章节摘录

  前言  在世界文学的殿堂中,有许多犹如璀璨的明珠一般的名篇佳作,它们在文学史的星河里永放光芒,为一代代人阅读欣赏,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这样的作品,是不会有“过时”之说的,无论同代人还是后代人,都可以从中读出深刻的内涵——这就是经典名著与一般流行作品的不同之处。  所以多读点举世公认的名著,对于我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大有好处。人要想有气质而不肤浅,就应该多读点优秀的作品。  《无名的裘德》就是这样一部经受住了时间长期考验的世界名著。它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1840—1928)继《苔丝》之后的另一部代表作,也是作者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自1895年出版以来,影响巨大,在世界各国已拥有大量读者。即便是在我国,目前也有了好些译本,这说明一部真正有价值的好书是会受到读者欢迎的。  我们的生活中既有喜剧又有悲剧。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悲剧更能反映出社会以及人性的本质,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人在逆境比在顺境更能表现出其个性,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悲剧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它,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变它,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本书便是一部充满悲剧的故事。我10多年前读完原著后,曾情不自禁在书上写下“失败者之歌”几个字——这歌是痛苦的,这歌是辛酸的。主人公裘德从小到大,多么勤奋好学,多么有理想和抱负,他一心想上大学,以便今后被授予圣职当牧师。可是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尽管他刻苦自学各种知识,不断努力——在马车上的那种自学精神令人感动不已——但大学的门始终不为他打开,道道高墙永远把他挡在外面。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里,大学的门是为有钱有势的人开的,尽管他们不一定十分珍惜;平民百姓难以进去,不管你多么勤奋刻苦。书中那些学校的围墙很有象征意义,围墙两边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仅仅是一墙之隔啊!求学无门,缺少必要的大学招牌,裘德的理想难以实现,精神受到极大打击。面对强大的旧的传统习俗势力,势单力薄的裘德怎么也无法抗争。他向那些学院院长写信希望得到帮助,但不是杳无音信就是被劝告不要走这一条路。他读了那么多书,还自学了拉丁文,但又有什么用呢!到处存在偏见的社会是不需要他这种人的。  裘德不仅在事业上失败,在婚姻上也不成功,所以他遭受了双重的打击。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探讨爱情和婚姻的关系。照理说,有了深厚的爱情,便会有一个完美的婚姻,但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如此。这里也同样涉及到受社会习俗和观念影响并制约的问题。裘德先后与两个女人生活在一起,即阿拉贝娜和淑,而她们两个的性格截然不同。阿拉贝娜是个十分粗俗、讲求实际、工于心计的女人,以裘德的个性而论,他并不应该与她结婚。但是正值青春年少的他缺乏自制力,一时冲动之下偷吃禁果;而狡诈的阿拉贝娜则以此欺骗他,在社会观念的影响下老实的裘德只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于是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便产生了。阿拉贝娜才不管什么爱情不爱情,她注重的是实际,一旦对方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了她可以随时撒手而去。所以她后来便去了国外与另一个男人结婚。到最后,为了满足世人的思想观念,她又玩弄手段趁裘德酒醉之机千方百计与他复婚,但使她意想不到的是裘德后来的身体竟然每况愈下,她觉得他倒捡了个便宜——找到一个廉价的护士——于是置病危的裘德于不顾,自己出去寻欢作乐,还与那个江湖医生维尔贝特关系暧昧。这就是阿拉贝娜。  淑却完全是另一类型的女人。不过她的个性由于受社会习俗的制约和影响,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判若两人,不像世俗的阿拉贝娜始终是一个模样。淑最初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是一个热情真诚、性格乐观、思想开放的女子,她对旧的传统习俗曾具有勇敢的反叛精神。比如她把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小塑像带回屋里即为一例。她不顾学校反对,大胆地与裘德来往,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女子。连裘德都说她“太具有伏尔泰精神了! ”这对她是一个很好的概括。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他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并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她也正如裘德一样,是无法与强大的社会势力抗争的,因此她也受到一个又一个打击。她处处遭人唾弃,被学校关起来,最后逃跑。但是她仍无法与裘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比她大许多的菲洛特桑——裘德的小学教师。这时淑已完全变成另一个人,非常拘泥于传统守旧的东西了,她以前热情、乐观、开放的精神荡然无存!所以淑同裘德一样也是旧的传统习俗的一个牺牲者。  满怀理想和纯真爱情的裘德却被世人认为异想天开、道德不良——他是个有妻室的人却去爱淑,尽管他与阿拉贝娜毫无感情基础——因而不断遭到排斥。在基督寺他处处碰壁,没人愿意接受他。他在教堂涂描《十诫》本来干得好好的,可后来却被赶走,原因是人们认为他的品行有与《十诫》相违背的地方,没有资格干这种工作。这从另一方面又严重影响到了他的生存。连他去参加“艺人共同促进会”,在人们知道他的身世冷眼看他后,他也不得不自动退出……由于精神忧郁,经济困难,最后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真是贫病交加。在万分绝望的情况下,他发出了震撼人心的痛苦呐喊: “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 “愿那日变为黑暗,愿上帝不从上面寻找它,愿亮光不照于其上。愿那夜被幽暗夺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乐。” “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为何不出母胎就绝气……不然我早已安静躺卧。我早已安息!” “……奴仆脱离主人的辖制。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 再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就是裘德的小学教师菲洛特桑,他的命运也很不幸。早年他同样富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在教会或文学上有所建树。可是若干年后裘德发现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在小学教书,而且以前那种崇高的追求根本没有了。他甚至把时间用去研究古迹!——这不是说研究古迹不可以,而是表明迫于旧的传统势力,他是多么无奈。他与淑结合后又离婚,使他的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当时当地离婚被人们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不管还有没有感情基础。后来淑离开裘德,他迫于社会的压力只好与淑复婚,结果他便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一切条件便开始好转。真是具有极大的讽刺意义!裘德比他年轻,裘德的悲剧实际上是在步老师的后尘——在那样的社会环境条件的束缚和压制下,可想而知不幸者有多少,而裘德他们这样的人不过是一些典型的代表罢了。作家通过这些故事,是在强烈地抨击和控诉腐朽落后的社会,呼唤着社会的进步。  这部小说以大量篇幅谈到爱情与婚姻问题。什么是爱情与婚姻的真义? 两者的关系如何?世上有没有真爱?等等这些问题,从古到今人们一再加以探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答案。裘德和淑追求真爱,但在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却爱得相当困难和痛苦。他们认为有了真爱法律上的婚姻并不重要,但这为社会所不允许。阿拉贝娜是绝不相信也从不去追求真爱的,她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结婚只是为了对自己有利而已,毫无感情可言。  而她这种讲求实际、缺乏感情的人即便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有很多,所以说她很有代表性。我是相信世上有真爱的——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多么美好、多么可贵的东西!我认为婚姻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的确,当每个人面对爱情与婚姻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而处理它们的方式正是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对待二者的态度。  小说虽然大量描写了爱情和婚姻,但其真正的主题意义和思想要广泛深刻得多。它深刻反映了以裘德为典型代表的普通的穷苦人民在当时那种道德和宗教偏见,以及法律和教育体制下的社会悲剧。在哈代看来,这似乎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但实际上是受压迫的劳动者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只有解决了这个矛盾,社会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本书之所以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除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厚,主题重大外,深刻细腻的描写刻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大概也是名著的一个共同特点吧。名著不是完全靠故事情节取胜的,尽管它也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它靠的是深刻的内涵,而这内涵就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展现。所以名著是需要慢慢“品味”咀嚼的,不能像读流行小说那样可以囫囵吞枣,只要抓住情节即可。惟有细细品味那些语言,你才会品尝出其中不同寻常的地方。本书就是这样,开头也许一时读不出它的可贵之处,但只要耐心一点,越往下读就越有味道,到最后简直让你回味无穷。我从10 多年前第一次读它,到后来翻译它,再到现在修订它,从来没有感到枯燥乏味的时候,而是每读一次都仍然还能体会到其中的新意。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前面说到的道道围墙即如此,它们既是具体的实物,把裘德挡在外面,又是抽象的概念,象征裘德无法跨越的障碍。裘德在贫病交加之中,“几乎近30年的心跳已经停止了”,作者写出他快到30 岁时死去,也很有象征意义。常言道“三十而立”——这个年龄段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应该是具有共同特征的——可是裘德却没能立起来,令人惋惜之余会感慨良多。  裘德一生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抱负,曾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竟出乎意料地死得如此悲惨——那一幕情景令我震惊不已——他们的死不也象征着裘德希望的破灭?裘德所向往的基督寺,他小时候常常遥望的基督寺的光辉,都能让我们体会到其中包含的象征意义。  此外哈代塑造人物性格鲜明,写景具体生动,且景物有其独特个性,情景交融,对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对该书的解读,不一定恰当。读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而我作为译者也只是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罢了。读了一本好书,难免会产生很多感受,更何况自己翻译它,修订它,与它有了10多年的“不解之缘”。  作者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作家。他8岁在村里上学,16岁当建筑师的学徒。他希望当牧师,自学了希腊文,研究了许多神学著作。22岁到伦敦学建筑,旁听大学文学课,研究文学、神学和哲学。27岁学成回到故乡,当了几年建筑师后便专事创作。他一生基本在家乡度过,对农村的景物、习俗,农民的生活、语言、性格、思想感情和爱好,十分熟悉。从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它颇具有自传的性质,只是作品经过了高度的提炼和概括。哈代认为,世事多艰,幸福快乐是偶然的,痛苦忧患是经常的,这种状况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宇宙间缺少一个全能的主宰;人们即使百般挣扎也是枉然,这表现了宿命论的观点——而这也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我始终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要决定自己的命运相当艰难,这是事实。但我们不能就此而认命,那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由于有了宿命论的观点,哈代的作品在现实主义地描写人物性格环境,提示悲剧产生的根源时,又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暗示主人公悲剧的每一个步骤,或是阴差阳错,命中注定;或是神意安排,不可避免。  哈代的作品分为4类:浪漫与幻想故事、爱情阴谋故事、环境与性格小说和诗歌。第3类环境与性格小说是他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由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严正批判,他遭到资产阶级批评界的抨击和非难,特别是他的两部代表作《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更是触到了资产阶级的痛处。凶狠的批评、诋毁甚至迫使哈代放弃了写小说,完全转入诗歌创作。他的环境与性格小说有《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后两部小说表明作者已经意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  哈代的两部代表作既有共同又有不同之处。它们都是悲剧,反映穷苦的劳动人民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不幸遭遇。主人公都是青年,希望在世上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道路。两个故事都较多地涉及到爱情与婚姻问题。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女主人公另一个是男主人公。苔丝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被动地受欺侮和压迫,而裘德则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他积极主动地去为生存和理想拼搏,但是仍然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哈代生前人们对他毁誉都有,死后一度遭到冷遇。但不久就重新受到好评,被誉为整个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近些年他更是再度引起重视,其作品大量再版,拍成影片和电视剧,研究者、关心者越来越多。  刘荣跃  2003年1月于四川简阳


编辑推荐

    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Jude the Obscure  《译文名著文库061:无名的裘德》是一部经受住了时间长期考验的世界名著。它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1840-1928)继《苔丝》之后的另一部代表作,也是作者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自1895年出版以来,影响巨大,在世界各国已拥有大量读者。即便是在我国,目前也有了好些译本,这说明一部真正有价值的好书是会受到读者欢迎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无名的裘德 PDF格式下载



价格还可以,不知道翻译的如何


译文名著:无名的裘德


书很好 弟弟很喜欢 价格也便宜


好书好好读,开卷有益


經典名著就是用來讀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