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道德运气

[英]伯纳德·威廉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6月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英]伯纳德·威廉斯  

页数:

272  

译者:

徐向东  

Tag标签:

无  

前言

  全部哲学都是语言批判。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实践哲学的伟大传统继续存活于一种对其哲学内涵有所了解的解释学之中。  ——汉斯一格奥尔格·加达默尔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卡尔·马克思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我们把它称作“实践理性转向”。所谓“实践理性转向”,主要是指西方主流哲学界在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元伦理学阶段和后实证主义的自然主义阶段之后,恢复了对于价值的理性基础、规范的根源和辩护,以及伦理学与本体论的关系这些实践理性的传统主题的兴趣。无论是在研究的主题、范式、方法方面,还是在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方面,“实践理性转向”都可以说是继“语言学转向”之后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这一转向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语言学转向”是相对于古代的“存在论转向”和近代的“认识论转向”而提出来的。

内容概要

本书是伯纳德·威廉斯的代表作,收录了他1973-1980年间所写的重要哲学论文。  在书中,威廉斯对那种以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为核心的、不偏不倚的道德理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批评;同时,他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 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阐明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威廉斯对功利主义在道德和哲学上的局限、相对主义、道德冲突和理性选择等问题的论述,充分展示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道德哲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亦对这种发展贡献卓著。  本书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自1981年以来重版了十数次。

作者简介

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1929—2003),早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哲学和古典学,曾先后担任伦敦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哲学教授。他于1971年被选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之后又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在1999年因其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而被授予爵位。
  威廉斯的主要工作领域是伦理学、知识论、心灵哲学和政治哲学。他在早期希腊思想和笛卡尔的研究上建树卓越,但他最重要的影响是在伦理学方面。威廉斯对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的批判,他对道德和道德要求的本质的探究,主导了近30年来西方伦理理论的思维,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道德哲学家。

书籍目录

前言致谢一、个人、品格与道德二、道德运气三、功利主义与道德上的自我沉溺四、政治与道德品格五、价值的冲突六、公正作为一种美德七、罗尔斯与帕斯卡之赌八、内在理由与外在理由九、“应当”与道德义务十、实践必然性十一、相对主义中的真理十二、维特根斯坦与唯心论十三、他时,他地,他人附录:伯纳德·威廉斯的哲学著作

章节摘录

  只要我们观察一下“语言学转向”兴起之前的两次哲学转向,就会发现,一种哲学范式的真正确立最终依赖于自身规范基础的阐明和辩护。古代哲学的理念,即善的存在论学说,是其目的论伦理学的背景和前提,而这种目的论的伦理学则是古代存在论的规范内涵;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近代认识论是道德自主性学说的背景和前提,而这种道德自主性则是近代主体性哲学的规范内涵。按照这样的提问方式,我们很有理由追问,“语言学转向”的规范内涵是什么?相应地,所谓“实践理性转向”——如果这种“转向”名符其实的话——的哲学前提和基础又是什么?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遭遇了“语言学转向”与“实践理性转向”之间的关系这一贯串go世纪西方哲学的重大问题。  首先,“语言学转向”对gO世纪前半叶的西方实践哲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命题或陈述的三分法,把价值判断放逐到无意义的领域,而元伦理学则把自己的任务局限在对价值词汇用法的琐碎研究上,放弃了理性地探讨价值分歧和规范基础的重要使命。50年代以后的“后实证主义”革命冲破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樊篱,对价值问题的探讨持更为宽容的态度,为实践哲学的复兴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是实践理性转折的前奏,但其物理主义倾向以及此后继语言哲学而起的心智哲学研究取向,又引发了在规范问题、价值属性和价值判断问题上的新一轮的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以及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之争。直到20世纪末,“语言学转向”的规范内涵依然是一个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例如,在分析哲学的匹兹堡新黑格尔学派内部,是像罗伯特‘布兰登(RobertBrandom)那样继续坚持“语言学转向”,承认拥有信念和意愿仅仅是玩一种运用这些词汇的语言游戏,因而哲学的职责只是阐明我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实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初读《道德运气》:  近年来,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成为哲学界的热点,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徐向东先生是该领域引人注目的才俊之一,他在三年之内出版了《自我、他人与道德》等四部厚重的哲学专著,气魄宏大,让人异常佩服。在翻译方面,徐先生同样贡献良多,除了预告好久、尚未出书的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外,最新出版的道德哲学名著《道德运气》(伯纳德·威廉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也是徐先生的译作。伯纳德·威廉斯的文字素以繁缛著称,他的书很不好译,我刚刚翻阅此书,感觉徐先生的翻译是亦步亦趋谨守原文的。全书共收十三篇文章,我在第一篇《个人、品格与道德》中发现了译文方面的个别疑问,不敢自是,特提出来向徐先生和读者诸君请教。  例一:“例如他自己,尽管并不完全包括他自己。”(第2页)原文为:for instance,though not exclusively,himself。这是作者的一句插话,在举例时对例证加以补充说明,实际上,意思是说:比如他自己,虽然并不仅限于他自己。  例二:“不过,我认为这样说是公正的:就像康德自己的见解一样,这些看法使我们不容易回答那些观点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在它们与康德自己的看法的相似性中,这个问题就清楚地显示出来了。”(第3页)原文为:But I think it is fair to say that included among the similarities of these views to Kant’s is the point that like his they do not make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ose points of view at all easy to answer。译者似乎没完全看清句子的结构,实际上,这句分三层:第一层是“恰当地说”;第二层是“说”的内容,主干为the point is included among the similarities;第三层是the point的定语从句,主干为they do not make the question easy to answer。现将全句重译如下:不过,我想,这样说也许是恰当的,即这些观点跟康德的观点一样,一点没能令视点之间的关系问题变得更易回答,而这种无力感也恰是这些观点与康德的观点的相似性之一。  例三:“把两个行动者作为事物来配置给他们的一个结果,在对因果力量的一种可以设想的再分配中,就有可能等价于一个行动者或者三个行动者的产物。”(第5-6页)原文为:an outcome allocated to two agents as things are could equivalently be the product of one agent,or three,under a conceivable redistribution of causal powers。这里的关键在于,译者没看出短语as things are(如其所是、实际上)的意思,把它译作“作为事物”了。全句的意思是说:只要对因果力进行某种再分配,实际上由两个行动者产生的结果,就可以等效为一个行动者或者三个行动者产生的结果。  例四:“因此,这个康德式的见解在不止一个方面强调了某种与行动者的分离性相似的东西,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它所做出的抽象就不如功利主义的抽象那么严重(尽管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相对于因果上相关的经验事实来说,在这个见解中仍然存在一些其他的方面,在那些方面,它所做出的抽象更大)。”(第6页)原文为:Thus in more than one way the Kantian outlook emphasizes something like the separateness of agents,and in that sense makes less of an abstraction than Utilitarianism does(though,as we have seen,there are other respects,with regard to causally relevant empiraical facts,in which its abstraction is greater)。误译出现在括号中的部分,现将这一句重译如下:尽管如我们所见,在另外一些涉及到因果相关的经验事实的方面,康德式观点进行的抽象其实比功利主义观点进行的抽象更强。  以上只是尝鼎一脔,希望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方面深研有得的学者能进一步加以探讨。


编辑推荐

  道德哲学一定需要从理论中获益,但应该是在哲学的其他部分的理论中获益。在《道德运气》中,读者将会看到,道德哲学中的某些忧虑和关于道德哲学的某些忧虑,以及对人类行动和实践思想的某些看法,贯穿了《道德运气》的大多数文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道德运气 PDF格式下载



作者是二十世纪英美道德哲学领域中最知名的学者之一,是英美两国的院士级人物,但他在中国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学者的注意。其实,这是英国思想在中国长期遭到忽视的延续。作者反对康德把道德视为绝对律令式的观点,而是在生活和实践中寻找道德的“内在理由”。简单说,威廉斯在道德规范中注入了实践的内容。其实,从这个视角看王阳明心学,估计会有一些新的名堂。


这本书原文是极好的,只是中国翻译者翻译的不太好,建议有能力者看英文原文。


名著名译,值得推荐


尚未拜读,很有分量


翻译比较中国特色


讲述道德层面的内容,对研究很有帮助,对心灵净化也是很好的


收集了威廉姆斯一些很重要的论文。徐向东对他的介绍也不错。不过徐的翻译似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的,不够完美。


书是好书,据说译的有点问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