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无本体论的伦理学

[美]希拉里·普特南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4月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美]希拉里·普特南  

页数:

150  

译者:

孙小龙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普特南近年来研究重心转向伦理学后的最新理论成果,由两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说明客观性的本性,努力将伦理学与本体论及形而上学分离开来。作者相信,伦理学与本体论及形而上学的结合已经使我们对伦理学的理解产生了扭曲。这种扭曲一方面导致了膨胀的柏拉图主义,另一方面导致了还原论的形而上学。作者认为,伦理学并非没有客观性,但这客观性并不来自本体论,而是来自我们的生活实践,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践问题。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出,哲学应该作为“反思的超越”,即对传统信念、普遍接受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活动;他提出了第三次哲学启蒙——实用主义启蒙的观点,并回应了后现代思想家可能对这个观点提出的批评。

作者简介

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1926—)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成名的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早年曾跟随逻辑经验主义者莱欣巴赫学习科学哲学,后来又在蒯因门下学习逻辑。195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曾在美国西北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61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哲学教授,1965年到哈佛大学任哲学教授和皮尔逊讲座的现代数学和数理逻辑教授,直至退休。他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员,曾担任美国符号逻辑学会主席和科学哲学学会主席。1984年访问过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讲学。 普特南的研究兴趣极为广泛,涉及许多学科,诸如逻辑,数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物理学,历史学等等。他最初是作为分析哲学家而著称于世的,在科学哲学中,坚持实在论。在语言哲学中,他以意义的因果指称理论确立了他在当代分析哲学中的地位。他的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1971),《数学,物质和方法》(1975),《意义和道德科学》(1978),《理性,真理和历史》(1981),《实在论和理性》(1983),《戴着人类面孔的实在论》(1990)等等。

书籍目录

致谢导言第一部分 无本体论的伦理学 第一讲 无形而上学的伦理学 第二讲 为概念的相对性辩护 第三讲 无客体的客观性 第四讲 “本体论”:一篇讣告第二部分 启蒙和实用主义 第一讲 三次启蒙 第二讲 关于启蒙的怀疑论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无本体论的伦理学第三讲 无客体的客观性就像人们经常阐释的那样,柏拉图的理式论呈现出两种持久的哲学观念的雏形:一种观念是如果一个断言客观地真,那么就一定有这个断言与之相“符合”的客体——这个观念是“客观的”一词词源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观念是,如果没有明显的自然客体具有可使此断言为真的性质,那么就一定是,有一些非自然客体扮演“真理制造者(truth-maker)”的角色。正如我们所知的,同样的这两种观念(加入了一些他自己的混淆)出现在G•E•摩尔的思想中,他认为如果有关于特定事态的善的真理,那么一定有一种“非自然性质”“善”来说明它们。接受了这两种观念,你有可能会接受第三种观念,即如果一个断言是真的,那么这个断言就是对使它为真的任何客体和性质的一个描述。接受了以上三种观念,且如果你把一些价值判断看作客观地真,那么你将会断定这些判断都是描述;如果你不能使自己满意地把它们解释成关于自然客体和性质的描述,那么你就必须要把它们解释成为对非自然实体的描述。我将会在这一讲和最后一讲中批评这种非常容易理解,但我认为是完全错误的思维方式。可是在这里,除了这些开场白之外,我将不会讨论伦理价值这个话题。


编辑推荐

《无本体论的伦理学》是普特南近年来研究重心转向伦理学后的最新理论成果,由两部分组成,无本体论的伦理学和启蒙和实用主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无本体论的伦理学 PDF格式下载



非常好的一本书,与其说作者在谈伦理学,不如说作者是在谈形而上学。视野开阔,内容也有深度。对于并非哲学的初学者或者纯粹的爱好者而言,这本书值得一看。


是一本很哲学的书,如果想着觉得他好玩,就不要买,因为光是本体论,就得让你头疼半天。


无本体论,果能做到如此?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