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圣殿春秋(上)

[英] 肯·福莱特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7月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英] 肯·福莱特  

页数:

501  

译者:

胡允桓  

Tag标签:

无  

前言

  没有任何事情会照你预计的那样发生。                                                  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很多人,都对《圣殿春秋》感到惊异。人们已经把我当成了惊悚小说家。在写作生涯中,当你有所建树时,聪明之举便是在你的余生中每年都写一些同样类型的东西。小丑不要妄想扮演汉姆雷特;通俗歌手不该去写交响乐。我不会甘冒牺牲我的名声之险去撰写超出我的特长的非分之想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我不相信上帝。我并非大家所说的那种精神世界的人。按照我的代理人的说法,我身为作家的最大的问题便是:我不是一个备受折磨的灵魂。读者诸君指望从我这里读到的无非是一个修建教堂的故事。  因此,《圣殿春秋》未必是该由我来写的小说——连我自己都有这样的看法。我提笔撰写之后又将其束之高阁,有十年的时间未作一顾。  事情就是这样。  在我的孩童时代,我们全家都属于一个叫做“普利茅斯兄弟会”的清教团体。对我们而言,教堂只是中间有一张桌子、四下围着几排椅子的空荡荡的房间。举凡绘画、雕像,以及一切装饰都在禁止之列。该团体也不鼓励其成员到敌对派别的教堂去。因此,我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对欧洲教堂富丽堂皇的建筑宝库一无所知。我在二十五岁前后担任伦敦的《晚间新闻》记者时,开始涉足小说创作。当时我即意识到,我从来未对身边的城市景观感兴趣过。而且,我也没有掌握描述我的人物所从事的建筑业的词汇。于是我便购买了一本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所写的《欧洲建筑概要》。该书使我对建筑,尤其是教堂建筑,大开眼界。佩夫斯纳在写到哥特式大教堂时,确实情有独钟。他写道,尖顶拱在历史上难能可贵,在解决技术问题——如何建造更高的教堂——的同时,也使之具备了挺拔崇高之美。  在我阅读佩夫斯纳的专著之后不久,我所在的报纸派我去东英格兰的彼得伯勒城。我早已忘记了我正在撰写的故事,却始终牢记着我将其搁置之后要做些什么。我有一小时的时间等候返回伦敦的火车,想起了佩夫斯纳对中世纪建筑迷恋和钟情的描写,于是便前往观看彼得伯勒的大教堂。  这就是那样一种时刻。  彼得伯勒大教堂的西端,有三座巨大的哥特式拱门,像是为巨人进出而设。其内部比外面还要古老:由规则的圆形诺曼式拱券构成的连拱廊,庄严地排列着,直通侧廊。如同一切伟大的教堂一样,这里既宁静又优美。但还不仅如此。由于佩夫斯纳的著作,我已经稍有深入其中的涉猎。我知晓人们修建更高更美的教堂的种种努力的故事。我了解这座建筑物在历史——我心中的历史——上的地位。  我为彼得伯勒大教堂心仪神迷了。  参观大教堂成了我的一项爱好。每隔数月,我都要驱车前往一座英格兰的古城,住进一家旅店,研究那里的教堂。就这样,我拜访了坎特伯雷、索尔兹伯里、温切斯特、格洛斯特和林肯的大教堂,个个都独具特色,也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多数人只花上一两个小时参观一座大教堂,而我却愿意逗留上两三天。  那些石头本身就揭示了建造的历史:中断和开始,损毁和重修,繁荣时的扩建,奉献给出资付款的富人的彩色玻璃窗饰。另一方面,也讲述了大教堂在城中所占的位置。林肯大教堂与城堡隔街相望,宗教和军事两种势力面面相觑。温切斯特大教堂坐落在棋盘式街道的中间,那是中世纪一位自诩为城镇规划者的主教的设想。索尔兹伯里的大教堂在十三世纪时迁址,从设防的山顶——那里的旧教堂的残迹依旧可见——改建到开阔的草地上,表明持久的和平已经到来。  然而,有一个问题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为什么要建造这些教堂呢?  有些答案很简单——为了上帝的荣光,出于主教的虚荣,以及如此这般——但这些于我都不够。中世纪大教堂的建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欧洲现象。那些建筑匠师们没有强力的工具,他们也不懂得结构工程的数学计算,而且他们还一贫如洗:当年最富有的王公们,可以说,也没有现代监狱中囚犯的日子过得好。可是,他们却竖起了前所未有的最美的大教堂,而且建筑之精,使之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巍峨耸立,供我们研究和赞赏。  我开始阅读有关这些教堂的书籍,但我觉得那些书不能令我满意。书中尽有对高耸的美学赞叹,但对活生生的建筑物却涉及甚少。这时,我得到了让?金培尔撰写的《大教堂建筑师》一书。金培尔是法国一个艺术商家族的不肖之子,却和我一样对高侧窗是否产生美感显得更加热衷。他在书中写道,实际上是那些住在简陋破屋中的人们建起了这些传奇般的建筑。他浏览了众多法国修道院的薪俸纪录,对建筑匠师是何许人及所挣几何颇感兴趣。例如,是他第一个注意到,很有一些人名是女性。中世纪的教会是注重性别的,但女人却和男人一样参与了大教堂的建筑施工。  金培尔的另一部著作《中世纪的机械》使我懂得,中世纪是一个高科技迅速创新的时代。其间,水力磨坊在工业上得到多方面的广泛应用。之后,我又对中世纪的普通生活产生了兴趣。而且,我开始形成了一幅图画:对于中世纪的人们而言,修建大教堂何以成为顺理成章之举。  解释起来并不简单。有些类似设法理解二十世纪的人们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钱财去开发太空。在这两种情况中,都有一整套势力网在起作用:科学上的好奇,商业上的利益,政治上的敌对,以及普通百姓精神上的向往。依我之见,只有一个途径来全面绘制那一套网络:写一部小说。  在1976年的某个时候,我拟出了这部小说的提纲,并写下了大约四章的文字。我把提纲和书稿寄给我的代理人阿尔?祖克尔曼,他回信说:“你创作了一幅花团锦簇的地毯。你所需要的就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动人的情节。”  回顾起来,我能够明白,我在那二十七岁的年龄,是写不出这样一部长篇小说的。我就像是一个学习水彩画的小徒弟,却在准备一大幅绘制油画的画布。公平地说,这样一部主题的作品应该是长篇巨著,涵盖数十年,还要形象地展现中世纪欧洲的伟大气概。而我正在撰写的却是相当平淡无奇的作品,而且即便如此,我也没掌握其写作技巧。  我搁置了大教堂的小说,另辟蹊径:关于二战期间一名德国间谍在英国活动的惊悚小说。所幸,那样的创作我还得心应手,这部名为《针之眼》的小说成为我的第一部畅销作品。  下一个十年期间,我就写起了惊悚小说,但我继续参观大教堂,而且始终未忘创作一部大教堂题材小说的念头。我在1986年1月完成了我的第六部惊悚小说《与狮同眠》之后,便重操旧题。  我的出版商惴惴不安。他们想要的是另一部惊悚小说。我的朋友们也忧心忡忡。他们深知我喜欢成功。我不是那种作家,逢到失败就会说,书是好书,只可惜读者不识货罢了。我写书是为了让读者消遣,而且我也乐于此道。一部失败的作品会使我痛苦万分。没人试图劝我放弃,但很多人表示了关切的保留。  然而,我并不打算写一部“晦涩”的小说。我所写的是一个冒险故事,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人物,他们胸怀大志,工于心计,情欲旺盛,英勇无畏,聪明过人。我要让普通读者和我一样为中世纪大教堂的罗曼史而欣喜若狂。  彼时,我已经开拓出使用至今的工作方法:我开始先拟定一个故事提纲,列出每一章的情节,勾出人物的草图。但此书与我的其他作品不同。开篇来得容易,但随着几十年中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人物的长大成人,我发现越来越难以在他们的生活中创作新的坎坷不平了。我恍然悟到,一部长篇巨著比起三部篇幅短小的作品是更大的挑战。  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上帝的仆人。这对我有些勉为其难。我觉得自己难以对一个专注于来世的人物感到兴趣(许多读者亦是如此)。为了使菲利普副院长更富人情味,我赋予了他非常务实又求实的宗教信仰,让他在现实世界中而不仅仅是到天堂上去关心人们的灵魂。  菲利普在性方面的态度也是一个问题。在中世纪,所有的修士和教士都理应维持独身。最信手拈来的戏剧情节该是一个人竭力压制他的性欲。但我却无法为那样的内容激发出任何热情。我是在20世纪60年代成长起来的,我的内心始终追随着那些遇到诱惑而就范的人。最终,我把菲利普处理成那种不屑于性的少数人。他是我笔下唯一的一位洁身独处的人物。  我同十年前就曾激励了我的让?金培尔取得了联系,我得知他不仅寓居伦敦而且与我同街为邻,感到喜出望外。我聘用他做顾问;直到他辞世,我们都是朋友和网球场上的对手。  翌年,也就是1987年的3月,我只草拟出全书的前三分之二的提纲。我认为已经够了,便动手写作。  到12月,我已写就了二三百页。  这是十分糟糕的。我为这个故事整整工作了两年,而我的全部成绩只是一个不完整的提纲和几章文字。我不能将我的余生全都用在这本书上。可是又该怎么办呢?好吧,我可以先把它放一放,写起另一部惊悚小说。要不,我就得加倍努力地工作。那些日子,我通常从星期一写到星期五,然后在星期六上午办理我的记者事务。从1989年1月前后,我开始从星期一写到星期六,只在星期天处理信件。我写作的成果激增,一方面是由于多出了一天时间,但主要的还是由于我写作时更加全神贯注。我一直没有拟出的该书结尾难题,也在我设想主要人物卷入真实历史中臭名昭著的对托马斯?贝克特的谋杀之时,灵光闪现地解决了。  就我记忆所及,我在那年的年中前后,完成了初稿。既激动又急切的心情推动着我在修改时倍加努力,一周里要工作七天。我的公务无暇顾及,但我在1989年3月,完成了该书,从提笔算起,历时三年零三个月。  我筋疲力尽,却欣喜异常。我觉得自己写了一部很特殊的书,虽说不一定又能畅销,但很可能会广受欢迎。  许多人并不同意。  我的美国精装本出版商威廉?毛若公司,印制了和《与狮同眠》同样的印数,当售出了同样数量之后,他们非常满意。我在伦敦的出版商们更加兴奋,《圣殿春秋》一书比我此前的任何一本书销售都好。不过,世界各地的出版商的最初反应都是松了一口气:福莱特完成了他的难以置信的工程,侥幸成功了。该书没有获得任何奖项——甚至没有被提名。少数几位评论家表示赞赏,但大多数印象一般。意大利读者一向对我青睐,该书在那里是畅销书的第一名。在英国,其简装本占据畅销书榜首为时一周。我开始觉得自己错了。这本书不过是引人入胜而已,写得不错,但没什么了不起。  不过还是有一个人激情满怀地坚信,这本书非同一般。我的德文编辑,古斯塔夫?吕波?威尔拉格出版社的瓦尔特?弗里茨希早就梦想着要出版一部修建大教堂的长篇小说。他甚至向他的一些德国作家谈及这个主意,但始终不见动静。因此,他对我的写作激动之极,当打印稿传到时,他觉得他的希望成真了。  到那时为止,我的作品在德国只算是勉强成功。(我书中的坏蛋往往是德国人,因此我无可抱怨。)弗里茨希热情洋溢地相信,《圣殿春秋》会是打破坚冰之作,会使我在德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中独占鳌头。  连我都不相信。  可他是对的。  吕波公司闪亮推出该书。他们聘用了一位青年画家阿齐姆?吉埃尔设计封面,但当他坚持作为一件艺术品来设计全书时,吕波公司居然勇气十足地认可了他的观点。他索价甚高,但他与买主弗里茨希的沟通成功,认定这本书有独到之处。(他继续为我的全部作品的德文版本担任设计多年,创造了一种吕波一再使用的外观。)  我最初获悉读者认为该书非同一般,是在吕波公司做广告庆祝销售量达到十万册的时候。除去美国,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国家销售过这么多的精装本(美国人口可是德国的三倍)。  时隔两三年,《圣殿春秋》在德国登上畅销书榜八十次之后,开始出现在最长畅销书的名单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书始终榜上有名。(迄今为止,上榜时间已逾三百多周。)  一天,我在察看来自我的美国简装本出版商——新美国图书馆的稿酬清单。这种清单设计得十分巧妙,使作者无从知晓他的作品的真实销售情况,但在我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之下,我还是学会了从中了解真相。我注意到,《圣殿春秋》每半年便销售五万册左右。与我的其他作品相比较,《针之眼》则是两万五千册。  我察看了一下我在英国的销售量,发现情况相仿:《圣殿春秋》的销售量大体上也是我的其他作品的两倍。  我开始注意到,在我的书迷的邮件中,提及《圣殿春秋》的最多。我在书店签名售书时发现,越来越多的读者对我讲,《圣殿春秋》是他们的最爱。许多人还要求我写出续集。(有一天我会的。)有人说,这本书是他们读过的最佳作品,这样的赞誉是我从未因我的其他作品而得到过的。一家英国旅行社还向我提议,创立一个“圣殿春秋”的节日。这简直有些像风靡一时的崇拜了。  我最终琢摩出了实情的原委。这是一部口口相传的小说。书籍销售的秘诀在于:最佳广告是花钱买不到的:那就是读者奔走相告的推荐。《圣殿春秋》的畅销靠的就是这一条。亲爱的读者,这是你们的功劳。出版商、代理人、评论家和颁发文学奖项的人们,普遍忽视本书,但你们却没有。你们注意到了本书非同寻常的特殊之处,并且向朋友们推荐;最终口碑就不胫而走。  事情就是如此。该书似是不当;我也似乎是不当的作者;而且我简直没有恪尽己责。但这本书却是我的最佳作品,得到了你们的赞赏。  我对此深表感激。谢谢大家。

内容概要

  十二世纪的英格兰。亨利一世在位后期,继承人海难身亡,外甥斯蒂芬继承王位。亨利一世之女莫德为争夺王位不断发动战争,政局动荡,人心惶惶。  正直善良的建筑匠汤姆一心想建造一座大教堂,但却因雇主威廉·汉姆雷被未婚妻阿莲娜拒绝、不再继续修建新房而失业,被迫带着怀孕的妻子和两个吃不饱的孩子(阿尔弗雷德和玛莎)到处找工作。新生儿的降临没有给他们带来喜悦,妻子失血过多而死,汤姆无奈之下将婴儿遗弃在妻子的坟头。  失去妻子的汤姆认识了带着儿子杰克在林中生活的寡妇艾伦,这个新的家庭一起来到王桥谋生。王桥修道院里一个捡来的婴儿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杰克在跟随汤姆工作时,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产生了和汤姆一样的愿望:建一座大教堂。继兄阿尔弗雷德处处刁难杰克,还用计强娶了杰克深爱的阿莲娜。绝望的杰克只身流亡欧洲,却也饱览了众多风格迥异、瑰丽辉煌的大教堂。杰克在流浪途中还无意间找到了父亲的家庭,并由此发现亨利一世原继承人发生海难背后的巨大阴谋。  正直而笃信上帝的王桥副院长菲利普,毕生为振兴王桥和建造大教堂而奔波努力。虽然一再遭到王桥主教的百般阻挠以及威廉·汉姆雷的恶意破坏,菲利普仍然坚信他在按照上帝的旨意为王桥镇民谋福。在汤姆和杰克的帮助下,王桥终于成为一个拥有英格兰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繁荣大镇。  威廉·汉姆雷觊觎夏陵郡主阿莲娜的美貌却不可得,遂想尽办法去摧毁她,但一再被打倒的阿莲娜从不屈服,凭借着坚强与才智,从一个落难君主变成了成功的羊毛商人,最终实现了对父亲的誓言——帮助弟弟夺回爵位。而她和杰克的爱情虽然一再受阻,但历经长久的等待,两人最终得以厮守终生。  故事以基督教史上著名的流血事件结尾,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被刺杀,震惊了整个英格兰。菲利普巧妙利用这一事件促成国王和教会的和解,终于使民众摆脱了暴力和混乱,英格兰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作者简介

肯·福莱特(Ken Follett,1949— ),当代大师级惊悚小说作家。1949年6月5日生于英国威尔士,在伦敦念完大学后曾任新闻记者,后专职写作。1978年以《针眼》一书荣获埃德加·爱伦·坡最佳小说奖,蜚声国际,年仅27岁。之后又有《圣彼得堡来客》、《与狮同眠》等多部小说畅销全世界,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大师地位。1989年出版的《圣殿春秋》,成为作者最受欢迎的一本书,其美国版至今仍保持每年十万册的销量。2007年出版的续篇《无尽世界》,一举登上《纽约时报》等十多个畅销书榜首位。福莱特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内容都有史实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小说中的虚构角色,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一起。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高潮迭起的情节铺陈,精致准确的细部描绘,让读者在亦真亦幻之中,与历史时代共浮沉;和历史人物同悲喜,得到无比的乐趣。福莱特还擅长描写爱情,用纤细动人的笔触,捕捉男女间微妙的感情变化,使他的惊悚小说同时也是一流的爱情小说。

章节摘录

一 在一个斜坡山脚下宽阔的谷地里,靠着一条清澈涟漪的小溪旁,汤姆 在建造一所房子。 四壁已经有三英尺高了,还在迅速加高。汤姆雇的两个建筑工在太阳 底下有节奏地工作着,手中的瓦刀嚓嚓嚓、喀喀喀地响着,那壮工在大石 块的重压下已经汗湿了。汤姆的儿子艾夫列,正在搅拌灰浆,一边往一块 硬板上铲砂子,一边出声地计着数。汤姆旁边的板凳处,还有一名木匠, 仔细地用手斧把一截山毛榉木料削成形。 艾夫列只有十四岁,但已经和汤姆一般高了。汤姆比一般人高出一头 ,而艾夫列比他矮不了一两英寸,并且还在长。父子俩模样也很像:都长 着浅褐色的头发和淡绿的眼睛,还有褐色的雀斑。大家都说他们是一对挺 帅气的父子。两人的主要区别在于汤姆蓄着一把卷曲的褐色胡子,而艾夫 列还只有金色的柔细绒毛。艾夫列的头发也曾经有一度是金黄色,汤姆想 起来就挺痴迷的。如今艾夫列就要长大成人了,汤姆巴望他会对自己工作 所需要的知识发生更多的兴趣,因为要想成为他父亲一样的建筑工,有很 多东西得学呢。可是到目前为止,艾夫列对建筑原理仍感到乏味和困惑。 他曾经盖过一次大教堂——埃克塞特大教堂(译注:埃克塞特位于英格 兰德文郡,该处的诺罗大教堂约建于1275年,今尚存,文中大教堂当假托 此。)。起初他把那工作,当作别的建筑一样看待。当匠师警告他说,他的 活儿不那么合标准时,他真是又气又恼:他深知自己比一般建筑工要仔细 得多。后来他才明白,一座大教堂的四壁不能光是好,还要完美。那是因 为大教堂是为上帝建的,还因为那建筑实在太大,墙壁稍有一点倾斜,比 绝对的笔直和水平哪怕有一点点变动,都可能从根本上削弱结构的牢固。 汤姆的恼火变成了着迷。宏大雄伟的建筑物与一丝不苟的精密细部相结合 ,打开了汤姆的眼界,让他看到了他的行业的奇妙之处。他从埃克塞特的 匠师那里学到了比例的重要性、各种数字的象征意义,以及用来计算出墙 壁正确宽度或螺旋形楼梯各级的角度的那些几乎是魔法的公式。这类事情 让他入迷。他吃惊地发现,很多建筑工居然感到这类事情不可思议。 假如汤姆在埃克塞特待到匠师去世,他本人很可能就当上匠师了;可 是牧师会的钱用光了——部分原因就是匠师的管理不善——工匠们只好各 奔东西,到别处另找工作。埃克塞特的城堡主人曾经邀汤姆担任工匠,修 缮和改进城堡工事。这件工作只要不出事故,他可以做上一辈子。但是汤 姆回绝了,因为他想再建一座大教堂。 他的妻子埃格妮丝始终不了解他的决定。本来他们会有一座不错的石 头住宅,有仆人,有自己的牲口棚,而且吃饭时可以有餐桌的;因此她从 来不肯原谅汤姆放弃了这样一个机会。她无法了解建造一座大教堂的那种 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需要全部投入的复杂的组织工作,需要应付各种计算 挑战的智慧,需要尺寸绝对精确的墙壁,以及最后完工时大教堂那种令人 叹为观止、博大雄浑之美。曾经沧海难为水,汤姆一旦尝过葡萄酒,再也 不满足于乏味的饮料了。 这都是十年以前的事了。从那时起,他们从来没在一处地方待上很久 。他会给一家修道院设计一座修士会堂,在一座城堡干上一两年,或者为 一位富商建一座镇上的住宅;可是只要他一存下些钱,就会立刻离开,带 着妻子儿女,上路去找另一座大教堂。 他从板凳上抬起头,看见埃格妮丝站在工地边上,一只手提着一篮子 食物,另一只手扶着架在胯上的一大罐啤酒。这时刚刚晌午。他柔情的看 着她。从来没人说过她漂亮,但她的面孔却充满着力量:宽宽的额头,大 大的褐色眼睛,直直的鼻子,有力的下巴。她那满头深色的硬发在中间分 开,挽在脑后。她是汤姆灵魂的伴侣。 她给汤姆和艾夫列倒好啤酒。三口人在那儿站了一会儿:两条大汉和 一个壮实的女人,从木杯里喝着啤酒;这时家中的第四个成员从麦地里一 路蹦跳着过来:她叫玛莎,刚刚七岁,像黄水仙一样艳丽,可惜这株黄水 仙缺了一片花瓣,因为她掉了两颗乳牙,而新牙还没有长出来,留下了一 个缝隙。她跑到汤姆跟前,亲吻了他那满是尘土的胡子,要求喝一口他的 啤酒。他搂住她那骨瘦如柴的身体。“别喝太多了,要不你会掉进沟里的 ,”他说。她摇摇晃晃地转了一圈,假装喝醉的样子。 他从他的皮围裙的前兜中取出餐刀,切下一片洋葱,就着一口面包吃 起来。洋葱让他的嘴里有一种甜丝丝、辣酥酥的感觉。埃格妮丝说:“我 又有孩子了。” 汤姆停住了口,瞪着她瞧。一阵喜悦的激情掠过他周身。他一时不知 说什么才好,只是冲着她傻笑。过了一会儿,她脸红红地说:“用不着那 么吃惊嘛。” 汤姆搂住她。“好啊,好啊,”他说着,仍然高兴地咧嘴笑着。“又 有个小宝宝扯我的胡子啦。我原以为下边该是艾夫列的孩子呢。” “先别高兴得太早,”埃格妮丝小心地警告着。“孩子没生下来就起 名不是好事。” 汤姆同意地点了点头。埃格妮丝曾经多次流产,还生过一次死胎,他 们原来有过另一个小女孩,叫玛蒂尔达,只活到了两岁。“我倒是想要个 男孩。”他说。“如今艾夫列已经这么大了。什么时候生?” “圣诞节过后。” 汤姆开始算计。第一场霜下来,房子的外形就可以完工了,然后,石 头构件得蒙上草保护过冬。建筑工们在冷天里要切割石料用来造窗框、顶 棚、门限和壁炉,而木匠们要做地板、门板和百叶窗,汤姆自己则要给楼 上搭楼架。到了春天,他们要给半地下室上顶,给楼上的大厅铺地,再架 屋顶。这项工作够全家吃到圣灵降临节(译注:为复活节后第七个星期日) ,到那时候,婴儿就该半岁了。他们又该搬家了。“好的,”他满意地说 。“这样就好。”他又咬了一片洋葱。 过了一会儿,一个年轻人骑着一匹小马,快步来到跟前,翻身下马。 他的样子像是扈从,一种尚未取得资格的骑士。“你们的老爷来了,”他 说。 汤姆站起身来。“你是说珀西老爷?”珀西·汉姆雷是全国一个很重 要的大人物。他是这块谷地和许多其他地方的领主,而且是他花钱盖的这 所房子。 “是他的公子,”那扈从说。 “威廉少爷。”珀西之子威廉将在婚后住进这所房子,他的未婚妻是 夏陵侯爵的郡主阿莲娜。 “都一样,”那扈从说。“他正在大发雷霆。” 汤姆的心往下一沉。即使在最好的时刻,跟一所正在建造的房子的主 人打交道都十分困难,而在他发脾气的时候,简直就无可奈何了。 “他为什么会生气呢?” “他的新娘拒绝了他。” “侯爵的郡主?”汤姆惊诧地说。他感到一阵恐惧:他刚刚还在想, 他的前途多么有保障。“我原以为这事已经说定了。” 我们大家原来也这么想——看来,不包括阿莲娜郡主,”那扈从说。 “她一见到他,就宣称,她绝不会嫁给他和一只山鹬。”  ……  P11-16


编辑推荐

  《圣殿春秋》自1989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总销售量超过1400万本。至今在美国仍保持每年10万本左右的销量,在亚马逊网站悬疑类排名第8位;历史类排名第12位;现代小说排名第66位。曾经是英国和意大利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并连续六年登上德国畅销排行榜,是肯·福莱特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小说。                                                        ? 2003年,英国BBC主办的英国大阅读(The Big Read)评选活动中,入选英国读者最喜欢的100本书,列第33位。  2006年,德国ZDF电视台举办最受国人欢迎的书籍评选中,名列第三,紧随托尔金的《指环王》和《圣经》之后。有声版销售过20万张,获德国白金唱片奖。  2006年,德国推出根据《圣殿春秋》改编的同名桌面游戏,在欧洲广受欢迎,被评为德国2007年度最佳专业游戏、西班牙2007年度游戏、挪威2007年最佳家庭游戏、美国《游戏》杂志2007年度游戏、日本2007年度桌面游戏、最佳进阶游戏和2008年“GAMES 100”年度游戏。  2007年,南非Exclusive Books网上书店读者评选活动中,入选“在你去世之前必读的101本小说”,列第27位。  2007年11月被奥普拉?温弗瑞选入“奥普拉读书俱乐部”60周年选集。  2008年4月2日《好莱坞报道》证实,电影《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制作公司,德国电影公司Tandem Communication已经买下该书的电视制作版权,将联合Scott Free Inc.制作公司制作一部四集电视剧,2009年6月22日在匈牙利和奥地利同时开机。  2009年7月,简体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独家引进出版。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The Pillars of the Earth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圣殿春秋(上) PDF格式下载



圣殿春秋(上)


为了豆子


性价比很高,不好意思囤书期,没什么好建议


大师的书我都要收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