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月亮和六便士

[英] 毛姆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英] 毛姆  

页数:

347  

字数:

151000  

译者:

傅惟慈  

Tag标签:

无  

前言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SomersetMaugham,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出生于巴黎,父母早丧,回英国叔父家寄居,并在英国受教育。在大学他虽然攻读医学,但对文学兴趣颇浓。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897)就是根据他做见习医生期间在伦敦贫民区所见所闻写成的。他从此走上文学道路,并赴世界各地旅行、搜集素材。毛姆最初以戏剧家闻名,自二十世纪初约三十年间,共创作了近三十部剧作。早在一九O八年,他的四部戏剧在伦敦四座剧院同时上演,毛姆之名即已红极一时,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却在小说创作上。带有自传性质的《人性的枷锁》(1915)、追述英国一位文坛巨匠往事的《寻欢作乐》(1930)以及这部以一位英国画家为题材的《月亮与六便士》(1919),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毛姆的几部重要著作及近百篇短篇小说大都发表于二三十年代,但直到他已达七十高龄,仍写出轰动_'时的畅销小说《刀锋》(1944)。毛姆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创作力旺盛的多产作家。毛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笔锋像一把解剖刀,能够挖掘出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他对待自己笔下人物常采取一种医师、“临床”的冷静态度,既不多作说教,也很少指出伦理是非,一切留给读者自己判断。他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一个“世界公民”(Weltburger);他的小说多以异国为背景,富于异乡情调。他是一个说故事的大师,叙述故事引人入胜。他写了不少貌似离奇的故事,这与他对人性不可捉摸的看法是一致的。事物的发展似在情理外,又在情理中;结尾有时一反常情,给人以惊奇而又回味无穷的感觉。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剪裁得体,就是人物繁多,枝节蔓延的长篇也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以上对毛姆小说特点的简单分析,亦完全适用于这部写于一九一九年的杰作《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性格怪异,有时表现得非常自私(例如他同挽救了其性命的荷兰画家妻子私通,导致他的恩人家破人亡),但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读者也很可能不喜欢这个画家,但却不能不佩服他的毅力与才能,不能不为他的执着的追求精神所折服。毛姆在这部小说中发挥了他叙述故事的特长,有时直叙,有时追述,有时旁白,插入一点议论,有时又借助第三者的口讲一段轶事作为补充,只要读者将这本书打开,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住,想看个究竟。《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英国画家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PaulCrauguin,1848-1903)为原型塑造的人物,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高更在立志从事绘画前也做过经纪人;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贫困;高更最后也到了塔希提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但我们必须看清,除了生活的大致轮廓外,毛姆创造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物。他把他写得更加怪异,更加疯狂,但也使读者感到更加有血有肉。一句话,毛姆写的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而不是一部文学传记。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发表后将近一百年,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那不是由于毛姆采用的原型——高更如何伟大,而是由于毛姆的生花妙笔创作出一个不朽的画家。最后想说一下小说的名字,“月亮”与“六便士”究竟有什么含义?一般人的解释(我过去也一直这样认为)是: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吧!但笔者的一位海外好友——也是一位毛姆的研究者——有一次写信来却提出一个鲜为人知的解释。他在信中说:“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菲力普·嘉里)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可惜我这位朋友没有告诉我这段文字的出处,我想大概是记载在国外无数毛姆评价中的某一本书吧。我相信这个解释,而且这与一般人的理解也并不冲突。让我们都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而鄙弃六便士银币吧!傅惟慈一九九四年春于北京

内容概要

英国小说家毛姆是一位说故事的圣手。他的小说机智、幽默,不时流露出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讥讽。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毛姆(W.Somerset Maugham) 译者:傅惟慈

章节摘录

一老实说,我刚刚认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时候,从来没注意到这个人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今天却很少有人不承认他的伟大了。我所谓的伟大不是走红运的政治家或是立战功的军人的伟大,这种人显赫一时,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事过境迁,他们的伟大也就黯然失色了。人们常常发现一位离了职的首相当年只不过是个大言不惭的演说家,一个解甲归田的将军无非是个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但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却是真正的伟大。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对它感到兴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静,扣紧你的心弦。思特里克兰德受人揶揄讥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他辩护或甚至对他赞誉也不再被看作是某些人的奇行怪癖了。他的瑕疵在世人的眼中已经成为他的优点的必不可少的派生物。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尽可以继续争论。崇拜者对他的赞颂同贬抑者对他的诋毁固然都可能出于偏颇和任性,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具有天才。在我看来,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艺术家赋有独特的性格,尽管他有一千个缺点,我也可以原谅。我料想,委拉斯凯兹是个比埃尔•格列柯更高超的画家,可是由于所见过多,却使我们感到他的绘画有些乏味。而那位克里特岛画家的作品却有一种肉欲和悲剧性的美,仿佛作为永恒的牺牲似地把自己灵魂的秘密呈献出来。一个艺术家——画家也好,诗人也好,音乐家也好,用他的崇高的或者美丽的作品把世界装点起来,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但这也同人类的性本能不无相似的地方,都有其粗野狂暴的一面。在把作品奉献给世人的同时,艺术家也把他个人的伟大才能呈现到你眼前。探索一个艺术家的秘密颇有些阅读侦探小说的迷人劲儿。这个奥秘同大自然极相似,其妙处就在于无法找到答案。思特里克兰德的最不足道的作品也使你模糊看到他的奇特、复杂、受着折磨的性格,那些不喜欢他的绘画的人之所以不能对他漠不关心,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正是这一点,使得那么多人对他的生活和性格充满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直到思特里克兰德去世四年以后,莫利斯•胥瑞才写了那篇发表在《法兰西信使》上的文章,使这位不为人所知的画家不致湮没无闻。他的这篇文章打响了第一炮,很多怯于标新的作家这才踏着他的足迹走了下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艺术评论界更没有哪个人享有比胥瑞更无可争辩的权威。胥瑞提出的论点不可能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看起来他对思特里克兰德的称许似乎有些过分,但后来舆论的裁决却证实了他评价的公正,而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声名便也在他所定的调子上不可动摇地建立起来了。思特里克兰德声名噪起,这在艺术史上实在是最富于浪漫主义味道的一个事例。但是我在这里并不想对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艺术作品有所评论,除非在这些作品涉及到画家性格的时候。我对某些画家的意见不敢苟同,他们傲慢地认为外行根本不懂得绘画,门外汉要表示对艺术的鉴赏,最好的方法就是免开尊口,大大方方地掏出支票簿。老实讲,把艺术看作只有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艺术技巧,其实是一种荒谬的误解。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感情的表露,艺术使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但是我也承认,艺术评论家如果对技巧没有实际知识,是很少能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评论的;而我自己对绘画恰好是非常无知的。幸而在这方面我无庸冒任何风险,因为我的朋友爱德华•雷加特先生既是一位写文章的高手,又是一位深有造诣的画家,他在一本小书里对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作品已经作了详尽的探索;这本书的优美文风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很可惜,这种文风今天在英国远不如在法国那么时兴了。莫利斯•胥瑞在他那篇驰名的文章里简单地勾画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生平;作者有意这样吊一下读者的胃口。他对艺术的热情毫不搀杂个人的好恶,他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唤起那些有头脑的人对一个极为独特的天才画家的注意力。但是胥瑞是一个善于写文章的老手,他不会不知道,只有引起读者“兴味”的文章才更容易达到目的。后来那些在思特里克兰德生前曾和他有过接触的人_有些人是在伦敦就认识他的作家,有些是在蒙玛特尔咖啡座上和他会过面的画家——极其吃惊地发现,他们当初看作是个失败的画家,一个同无数落魄艺术家没有什么不同的画家,原来是个真正的天才,他们却交臂失之。从这时起,在法国和美国的一些杂志上就连篇累牍地出现了各式各类的文章:这个写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回忆,那个写对他作品的评述。结果是,这些文章更增加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声誉,挑起了、但却无法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这个题目大受读者欢迎,魏特布瑞希特一罗特霍尔兹下了不少工夫,在他写的一篇洋洋洒洒的专题论文里开列了一张篇目,列举出富有权威性的一些文章。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们就会如饥似渴地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平凡暗淡的生活的一种抗议。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境界的最可靠的护照。瓦尔特•饶利爵士之所以永远珍留在人们记忆里是因为他把披风铺在地上,让伊丽莎白女皇踏着走过去,而不是因为他把英国名字带给了许多过去人们从来没有发现的国土,一个玩世不恭的哲学家在想到这件事时肯定会哑然失笑的。讲到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生前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他树了不少敌人,但没有交下什么朋友。因此,那些给他写文章的人必须借助于活跃的想象以弥补贫乏的事实,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非常清楚,尽管人们对思特里克兰德生平的事迹知道得并不多,也尽够浪漫主义的文人从中找到大量铺陈敷衍的材料,他的生活中有不少离奇可怕的行径,他的性格里有不少荒谬绝伦的怪僻,他的命运中又不乏悲壮凄怆的遭遇。经过一段时间,从这一系列事情的演绎附会中便产生了一个神话,明智的历史学家对这种神话是不会贸然反对的。罗伯特•思特里克兰德牧师偏偏不是这样一位明智的历史学家。他认为有关他父亲的后半生人们误解颇多,他公开申明自己写这部传记就是为了“排除某些成为流传的误解”,这些谬种流传“给生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谁都清楚,在外界传播的思特里克兰德生平轶事里有许多使一个体面的家庭感到难堪的事。我读这本传记的时候忍不住哑然失笑,但也暗自庆幸,幸好这本书写得实在枯燥乏味。思特里克兰德牧师在传记里刻画的是一个体贴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一个性格善良、作风勤奋、品行端正的君子。当代的教士在研究人们称之为《圣经》诠释这门学问中都学会了遮掩粉饰的惊人本领,但罗伯特•思特里克兰德牧师用以“解释”他父亲行状(这些行动都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认为值得记住的)的那种精思敏辩,在时机成熟时肯定会导致他在教会中荣获显职的。我好像已经看到他那筋骨强健的小腿套上了主教的皮裹腿了。他做的是一件危险的,但或许是很勇敢的事,因为思特里克兰德之所以名传遐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们普遍接受了的传说。他的艺术对很多人有那么大的魅力,或者是由于人们对他性格的嫌恶,或者是对他惨死的同情;而儿子的这部旨在为父亲遮羞掩丑的传记对于父亲的崇拜者却不啻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思特里克兰德的最重要的一幅作品《萨玛利亚的女人》九个月以前曾经卖给一位有名的收藏家。由于这位收藏家后来突然逝世,这幅画再度拍卖,又被克利斯蒂购去。这次拍卖正值思特里克兰德牧师的传记出版、人们议论纷纷之际,这幅名画的价格竞比九个月以前降低了二百三十五镑;这显然不是一件偶合。如果不是人们对神话的喜爱,叫他们对这个使他们的猎奇心大失所望的故事嗤之以鼻的话,只靠思特里克兰德个人的权威和独特也许无力挽回大局的。说也凑巧,没有过多久魏特布瑞希特一罗特霍尔兹博士的文章就问世了,艺术爱好者们的疑虑不安终于消除了。魏特布瑞希特一罗特霍尔兹博士隶属的这一历史学派不只相信“人之初,性本恶”,而且认为其恶劣程度是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的;用不着说,比起那些把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物写成道貌岸然的君子的使人败兴的作家来,这一派历史学者的著作肯定能够给予读者更大的乐趣。对于我这样的读者,如果把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关系只写作经济上的联盟,我是会觉得非常遗感的;要想劝说我让我把泰伯利欧斯看作是同英王乔治五世同样的一位毫无瑕疵的君主,也需要远比手头掌握的多得多的证据(谢天谢地,这种证据看来很难找到)。魏特布瑞希特一罗特霍尔兹博士在评论罗伯特•思特里克兰德牧师那部天真的传记时所用的词句,读起来很难叫人对这位不幸的牧师不感到同情。凡是这位牧师为了维护体面不便畅言的地方都被攻击为虚伪,凡是他铺陈赘述的章节则率直地被叫作谎言,作者对某些事情保持缄默则干脆被魏特布瑞希特一罗特霍尔兹斥之为背叛。作品中的这些缺陷,从一个传记作家的角度来看,固然应该受到指摘,但作为传记主人公的儿子倒也隋有可原;倒霉的是,竟连盎格鲁一萨克逊民族也连带遭了殃,被魏特布瑞希特一罗特霍尔兹博士批评为假装正经、作势吓人、自命不凡、狡猾欺心,只会烹调倒人胃口的菜饭。讲到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思特里克兰德牧师在驳斥外间深入人心的一种传述一关于他父母之间某些“不愉快”的事件时,实在不够慎重。他在传记里引证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从巴黎写的一封家信,说他父亲称呼自己的妻子为“了不起的女人”,而魏特布瑞希特一罗特霍尔兹却把原信复制出来;原来思特里克兰德牧师引证的这段原文是这样的:“叫上帝惩罚我的妻子吧!这个女人太了不起了,我真希望叫她下地狱。”在教会势力鼎盛的日子,它们并不是用这种方法对待不受欢迎的事实的。魏特布瑞希特一罗特霍尔兹博士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一位热心的崇拜者,如果他想为思特里克兰德涂脂抹粉本来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但他的目光敏锐,一眼就望穿了隐含在一些天真无邪的行为下的可鄙的动机。他既是一个艺术研究者,又是一个心理一病理学家。他对一个人的潜意识了如指掌。没有哪个探索心灵秘密的人能够像他那样透过普通事物看到更深邃的意义。探索心灵秘密的人能够看到不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心理病理学家却看到了根本不能表达的事物。我们看到这位学识渊深的作家如何热衷于搜寻出每一件使这位英雄人物丢脸的细节琐事,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每当他列举出主人公一件冷酷无情或者卑鄙自私的例证,他的心就对他更增加一分同情。在他寻找到主人公某件为人遗忘的轶事用来嘲弄罗伯特•思特里克兰德牧师的一片孝心时,他就像宗教法庭的法官审判异教徒那样乐得心花怒放。他写这篇文章的那种认真勤奋劲儿也着实令人吃惊。没有哪件细小的事情被他漏掉,如果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有一笔洗衣账没有付清,这件事一定会被详细记录下来;如果他欠人家一笔借款没有偿还,这笔债务的每一个细节也绝对不会遗漏;这一点读者是完全可以放心的。二关于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文章既已写了这么多,看来我似乎没有必要再多费笔墨了。为画家树碑立传归根结底还是他的作品。当然喏,我比大多数人对他更为熟悉;我第一次和他会面远在他改行学画以前。在他落魄巴黎的一段坎坷困顿的日子里,我经常和他见面。但如果不是战争的动乱使我有机会踏上塔希提岛的话,我是不会把我的一些回忆写在纸上的。众所周知,他正是在塔希提度过生命中最后几年;我在那里遇见不少熟悉他的人。我发现对他悲剧的一生中人们最不清晰的一段日子,我恰好可以投掷一道亮光。如果那些相信思特里克兰德伟大的人看法正确的话,与他有过亲身接触的人对他的追述便很难说是多余的了。如果有人同埃尔•格列柯像我同思特里克兰德那样熟稔,为了读到他写的格列柯回忆录,有什么代价我们不肯付呢?但是我并不想以这些事为自己辩解。我不记得是谁曾经建议过,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说这句话的人是个聪明人,我也一直在一丝不苟地按照这条格言行事:因为我每天早上都起床,每天也都上床睡觉。但是我这个人生来还有苦行主义的性格,我还一直叫我的肉体每个星期经受一次更大的磨难。《泰晤士报》的文学增刊我一期也没有漏掉。想到有那么多书被辛勤地写出来,作者看着书籍出版,抱着那么殷切的希望,等待着这些书又是什么样的命运,这真是一种有益身心的修养。一本书要能从这汪洋大海中挣扎出来希望是多么渺茫啊!即使获得成功,那成功又是多么瞬息即逝的事啊!天晓得,作者为他一本书花费了多少心血,经受多少磨折,尝尽了多少辛酸,只为了给偶然读到这本书的人几小时的休憩,帮助他驱除一下旅途中的疲劳。如果我能根据书评下断语的话,很多书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作者为它绞尽了脑汁,有的甚至是孜孜终生的成果。我从这件事取得的教训是,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对于其他一切都不应该介意,作品成功或失败,受到称誉或是诋毁,他都应该淡然处之。


编辑推荐

《译文经典: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士,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书中讲述了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合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月亮和六便士 PDF格式下载



很快就收到了,很好~《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士,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书中讲述了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合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英国小说家毛姆是一位说故事的圣手。他的小说机智、幽默,不时流露出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讥讽。《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是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成书于1919年。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叙述了整个故事。本书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原是位证券经纪人的主人公中年,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看了好久才找到主角。


《月亮和六便士》[1]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士,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毛姆是英国小说家,据说他是以为说故事的圣手。他在十岁左右的时候,父母先后去世,被叔父领养回英国长大,第一份职业是医生,之后改行到写作,一生出版了很多戏剧和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是其著名的长篇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既有联系又出自毛姆的无心。据传,毛姆选定这个题目完全处于朋友的随口一说。仔细想想,月亮与六便士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形状相同,一个代表美好的向往,一个代表物质的世俗。可见,世上的事情主要来自于自己的理解,人们可以把本来没有关系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变成了有关系。这本小说也需要大家自己不同的理解。
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这本小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毛姆用他独特的视角把婚姻,情爱,事业,生活,人性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男主人公100年后做出这种选择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真的是天才与疯子只差一步。
本书的主人公原来是一位证券家,拥有一个看似美满的婚姻和两个孩子。他的夫人很喜欢结交艺术家和作家,过着百无聊赖的社交生活。在他们眼中,主人公完全不懂艺术,毫无生趣。突然一天,主人公要求解除婚约独自一个人去巴黎开始了流浪的生活并正式开始作画。穷困潦倒并没有打击他的自信心,他的冷漠,孤傲,不近人情是那么的鲜明,使得大部分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只有一个画家独具慧眼认为主人公是个很有奇才的人。
毛姆塑造的这个画家也是很典型的人物:为人善良,经常受气,大度却经常被骗,尽管发生了很糟糕的事情,他很悲伤,但依然很可笑。他很爱的自己的妻子,却拱手让给了主人公。在主人公病重期间,他不顾妻子的大力反对把男主人公接到家中养病,并让夫人伺候,结果日久生情,妻子背叛了他。为了不让妻子受委屈,懦弱的他选择了离开,把家和画室都留给了主人公。可是,冷酷的主人公并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相反还在嘲笑他,画家的牺牲是没有意义的,正说明了他的自卑,他用牺牲自己想去换取别人对他的怜悯和同情,是不可能的。
本来以为,主人公有了房子,有了画室,有了模特,他开始画裸体女人,就可以稳定下来。可是,他内心的躁动,他内心对艺术的理解,他内心向往的自由并没有使他停下来,他再次舍弃了这一切,去流浪。画家的妻子无法忍受这种被抛弃,自杀。在死之前都没有见苦苦守在医院的画家。最后,为了忘却,画家决定回到老家去,可惜,他最终也没有明白,爱情和婚姻不是靠一个人的付出可以挽回的,人需要爱自己,需要有脾气,需要像个男人才会得到女人的爱。
主人公一路漂泊终于来到了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与当地的土著人生活在一起。没有了社会规则的束缚,完全做到了对自己全身心的释放,完全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与作画当中。他的奇才得以升华,他创作出了举世震惊的巨幅壁画,在死于麻风病的最后一刻,让他跟他一起生活的妻子毁掉跟他一起消失在世界上。
然而,世俗的人们并没有放过他,巴黎的画商出高价去小岛收购他的画,出版商都在四处拼凑他的故事,他离婚的妻子和孩子也都以他为傲,开始接受采访,并在家中挂起了他画的复印件。讽刺,毛姆用了强烈的讽刺来嘲弄当时那个所谓的上流艺术社会。
历史上很多奇才都是在作古之后,才被世人认识。可见,做个名人也是很不容易的,只有真的热爱一个事物,将生死可以置之度外的时候,才可以激发那种别人没有的才华。
看起来,天才与疯子真的只差一步。


其实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很偶然的事。
之前在别的文章里看到一些对女性贬低却又不得不说有道理的评论,即是出自这本书的。听书名感觉不错,就决定读一读。

这本书写了一个艺术天才思特里克兰德不平凡的一生,以法国后印像派画家高更为原型。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思特里克兰德原是位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有美满的家庭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是个扔在人堆里绝不会被人发现有何不同的人。四十岁时给妻子留下一封信,只身来到巴黎,一心扑到绘画上。他对贫困饥饿疾病嘲讽等一切都不屑一顾,他只是要画画。5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看过书之后也会很清楚月亮与六便士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月亮象征的是虚无缥缈的是艺术是精神世界,六便士则是实实在在的是金钱是物质生活。这个含义也会让读者反思,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如何追求梦想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成功的励志故事。我们甚至很难说思特里克兰德的理想是什么,他只是没有办法,他说:“我必须画画。我由不得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游泳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着出来,不然就得淹死。”

一些天才,对于他们自己,或许是一种负担,他们不得不如此,那是意志也克服不了的力量。看这本书时,我想到了海子、荷尔德林、梵高、迈克尔杰克逊、尼采,都是些天才类的人物。神让他们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的心灵完全被控制了,他们必须表达出他们看到的,这是他们进行创作的唯一意图。天才好像有不少的共性,比如说着魔、疯癫、偏执、古怪、早逝。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暴力型、原始性。是不是他们生来就是为艺术的?是不是每个人的总能量都是有限的,他们过早的透支,不顾一切的创作,死亡就来的早一些?是不是神为了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心理平衡,就让他们邋遢孤独冷漠得不到理解?或者,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也是可怜的。
话说回来,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谁呢?有句话说:我连自己为什么有的菜不喜欢吃都不能理解,又怎么能理解其它更深刻的东西呢? “感同身受”这个词简直是太搞笑了。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在走一遭孤独的繁华与落寞。只是大多数人都害怕这种孤独,所以才会一起谈论天气饮食衣服等等来寻求热闹躲避孤独罢了。

我觉得无法评论思特里克兰德,也不能单纯的说是不是喜欢这个主人公。一般来说,他做的那些事情固然可以说他是心理变态,可是,他是一个天才,他是一个艺术家。天才所拿走的,也会以艺术的形式加倍偿还。思特里克兰德已经无所谓爱、无所谓恨、无所谓责任义务、无所谓生与死、也无所谓画画的好坏,他创作了画,又与画无关。他没有时间。

书中有很多地方写了作者对美对艺术的看法。
对思特里克兰德画的描述让我想起新石器时代左右的青铜纹饰、壁画还有雕塑。虽然我没见书中主人公的画,那些青铜纹饰类的东西也只在书上见过一些,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性质的,那是种狞厉的美,含有神秘的让人震撼的威力。忘记在哪看过,一个大家说美是一种让人恐怖的东西。我还不怎么理解这句话,也许是因为还没见过真正的美,而同时又看多了“所谓的美”吧。

书中的施特略夫,因为对艺术的爱,与妻子大吵并把思特里克兰德接到家里,最后妻子爱上了思特里克兰德,自己却无处可归。
亚伯拉罕,因为在旅途中感受到了某种召唤毅然放弃好的前程,留在条件很差的地方当一个检疫员的故事。
生活似乎本不该是平静的。在这里,看似平静的家庭,隐含的激流越嚣动。偶然而又必然地,总会爆发。
我想每个认真生活过的人都想过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然而我们得到的只是痛苦和迷惑,因为这个问题跟本就没有答案。我们无法评论别人对生活的选择,生活的意义需要自己去回答。每个人自出生就被罩上了一个网,随着年龄的增长,网也越来越密且大,我们在这个网中无法挣脱。更悲哀的是,一般人也离不开这个网,那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我们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捆绑。我们的生活千篇一律,我们都不敢跨越那个雷池。呵,或许,这也正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原因吧,从这方面来说,却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对那些挣脱这个网,跟着自己的心走的人,比如亚伯拉罕,还是要说勇气可嘉值得表扬的。
月亮还是六便士的选择同样也是个人的。

我很怀疑毛姆是怎么创作出一个天才奇特怪异的,只有天才才能理解天才,就像当一个人也满嘴荒唐言的时候才能理解“满纸荒唐言”。作者用漫不经心的笔调,写出这么一个让人感动让人震撼的天才的一生,也许作者也是一个天才?

回到开头,关于女性和爱情。
现实好像总是在提醒我们,当理想跟爱情纠缠在一起的时候,结局注定是悲剧。
姑娘们还是要学会自己挣面包。
同时最好不要对自己,不要对男性有太多期望。
这不是不相信爱情,不是悲观。
也不只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这本书中女性的不幸是因为她们碰见的是一个天才。而天才太少了。)

。。。。。。


为什么买这本书其实理由非常简单,名字好听。豆瓣上这本书排名也是相当高,加上无数人推崇毛姆,看完书,发现故事可以说和月亮和六便士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在隐身义上也可能有一点关系。六便士是应该是英国面值最小的币,留点心也许你脚下就有这么一枚。而月亮高高在上,如果说斯特里克兰德的理想是月亮的话,那么他绝对是终日看月亮而不为六便士低头的人。
好吧,不纠结于标题了,谈谈内容,我记得刘瑜提到过这本书,一个证券经纪人,突然放弃平淡的生活响应内心,舍弃从前,去追求艺术了。我喜欢当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发现斯特里克兰德并不是为女人而放弃安逸生活的时候“我”说的那段话“如果他为一个女人离开你,你是可以宽恕他的,如果他为一个理想离开你,你就不能了,你以为前者是对手,可同后者较量起来就无能为力了。”我其实佩服斯特里克兰德,一个人40岁了,还要追求一下理想,他的无情他的混蛋反而让人明白他被这个理想控制得有多深。据说这本书是以高更为基础的,但我可能看见的更多的是欧文斯通《渴望生活》里的梵高(这也许和我对高更所知甚少有关)他的热情可以说是一种偏执的病态,他做的一切像使命一样。他发疯一样在塔西提岛的小木屋里画雨林,然后一把火全部烧掉,他疯了,是的。我却羡慕他可以如此坚决的,为理想疯狂。
我想我也开始爱毛姆了,我开始懂他的story teller是什么意思了,他的小说不光是有情节的,他会向你展示人性的一面,你以为施特略夫是个可怜的好人,但同时你也发现了他的软弱他的嫉妒和他最后的无奈。所以对待这个人的时候我竟不能全数奉上泪水。他就和现实中的人一样,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他可以得到掌声也可以得到嘲讽。
好了,就写到这里。


首次看毛姆的作品,阅后的直接感觉:我爱上了这文坛巨匠!

本书的书名有点儿令人摸不着头恼:”月亮与六便士”,两者风马牛,有何相干?就此毛姆并无说明。但据悉其当时有这样一句流行语:只看到天上皎洁纯净的月亮,而看不到地上的六便士钱币。这是讽刺一些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话,毛姆却很喜欢这话,更以此为本书命名,诸位看官阅罢本书后,自能领略书名的微妙处 :-)

本书其实通过作者所仰慕的法国画家 Paul Gauguin 的生平,润饰其故事而成书,但又非作传,故事本身说他原为英国人,但Gauguin为法国人,最后定居塔希提(大溪地) 却便无二致。故通过本书大抵便可知此艺术家特立独行的生平。

又书中57章提及其生菓画的奇异之处,居然冠这些生菓以”猥琐”来形容。特意上维基搜了此画,让大家对照下作者对其描述的真确性:****://en.wikipedia.org/wiki/File:Gauguin_Stillleben_mit_Fruchtschale_und_Zitronen.jpg

而书未提及的旷世之画,艺术家着其妻在他死后,与其尸身一起焚毁。大坻是子虚乌有的杜撰,但我个人相信,毛姆对此画的描述应来自Gauguin此作品:****://en.wikipedia.org/wiki/File:Woher_kommen_wir_Wer_sind_wir_Wohin_gehen_wir.jpg (Where do we ***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will we go?)

而毛姆在本书所带出的主题,我个人认为是:忠实的对待你自己。


《月亮和六便士》十几岁的时候看过一遍,压根看不懂,极大地打击了我对世界名著的兴趣。长大一点又把它拿来看,感觉像被雷劈了,扑通一声双膝跪倒在这金光闪闪的小书面前,痛哭流涕:毛爷爷,您真是我的好主席!您怎么不早点来解放我啊!!!!
  这书估计大家都看过,不赘述。在我眼里,它不仅是一个天才与自己斗争的故事,而是一个天才与三种女人的故事(这个以后再做专论)。有一阵它是我的枕边书。两三年中,我不时拿起来随便翻开一页就看。我对它的感情就像《挪威的森林》里渡边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然后我逐渐发现:一切都犹如谶语般应验。我所不明白的地方,在我犯过同样的错误之后终于明白。
  
  天才画家思特里克兰德离开妻子之后遇上了第二个女人勃朗什,她本是他的“朋友”施特略夫的妻子。她抛弃丈夫和舒适的生活,坚定不移地(也可以说是死乞白赖)跟随思特克兰德。然而在她为爱情自杀后,思特里克兰德说出了这样的话:
  
  “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
  
  这两段话对于从前的我,完全是春风过驴耳。我根本不打算认真地思考它。因为虽思特里克兰德无疑是天才,但同时也是一个偏激极端的、半疯的、无法在世间正常地存活下去的人。勿论对女人,他对自己的生命都漠然视如灰烬;他赤裸裸地说:“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那么他对女人的其他评价当然更是一派胡言。我只认为这些疯话是为塑造一个疯狂天才而服务的,就像是泥塑上一团团的泥,本身并不具实际价值。
  然而现在我觉得这些话太正确了,正确到了残酷的地步。
  因为我发现,我自己为它们做了生动的人肉注脚。
  
  看看我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吧!从两岁半第一本识字图书迄今我接受了长达二十二年的漫长的教育(还没到头!),我不该算是头脑简单的一群。而除了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我把可自由调动的大部分时间都拿来干了什么?
  ——读书。我热衷阅读成百上千古代人现代人中国人外国人编造的各种小说。无论什么小说,在我眼中满纸只有两个字——不是“吃人”,是“爱情”。我的眼睛为美茜蒂斯凯瑟琳牛虻希斯克里夫杨杏园英沙罗夫,年复一年地流下少女那珍珠般的泪,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典雅密丽的辞藻、对世界和人生深邃的思考偶尔能引开我的注意,但那也只是一时,它们在我眼中就像花生的花生壳、匹萨上的洋葱条、拌炸酱面的黄瓜丝。看看但丁在地狱之中的魂游吧,最后不还是要他的爱人贝娅特丽思来解救他?
  ——电影。同上。无论怎样的电影,我的注意力只在片中的爱情上,就像《第六感》的结尾,所有人都被“原来布鲁斯威利斯是鬼”惊悚讶异着,只有我流下了少女那珍珠般的泪,为那个男人阴阳隔路、终成泡影的爱情。
  ——文章。看看我都写了些什么?!不管是散文杂文还是小说——爱情,爱情,还是爱情:真实的,虚构的,你的我的,她的他的,在寻找,没找到,失掉了,错过了,被抢走,被抛弃,不甘心,不安心,暧昧者,第三者,眼前人,梦中人.......
  剩下的时间呢?在没有爱情的时候,我哀叹着独自睡在月光下的寂寥,饥渴而幽怨地向上帝呼唤:“请快发给我一段爱情!”我的身体尤其是眼睛,向世界伸出无数细小的触角,在每一次邂逅甚至每一个路人的微笑中,探测每一丝疑似爱情的气味;得到爱情之后,我挖空心思运用千百种花样歌颂我的爱和爱人,把他们夸赞成地球得以公转自转不卡壳的终极力量。
  
  我是如此一个比其他女人更难缠难应付的伴侣:
  ——我时常含情脉脉地凝视我的男人,问他“还像热恋时一样爱我那么多吗”,若他稍微露出不耐的表情说“我不是说过很多遍了嘛”,我就立刻愁聚秋水、恨锁春山:“你如果真的爱我,多说一遍又算得什么呢?”非得让他温言软语地来哄才作罢;
  ——我需要他不停地以深情的目光笼罩我,就像植物依赖阳光;
  ——只要他在我身边,我总要竭力保持与他距离不超过半米,保持他的身体某一部分与我碰触在一起;我经常要他紧紧抱我,这时我的身体又生出无数无形的吸盘,牢牢吸附在他肉体上;
  ——我最感到不满的是他还需要跟世上别的事别的人发生联系:有了我还不等于有了全世界吗?为此与他争执,我再次流下少女的珍珠般的泪:“我是放弃忘记一切的——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他不得不一次次解释:“亲爱的,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呀。”
  
  所以思特里克兰德这样说:“......女人的心胸狭窄。她以无限的耐心准备把我网罗住,捆住我的手脚,要把我拉到她那个水平上;她对我这个人一点也不关心,唯一想的是叫我依附于她”。
  所以,不管我再怎么学古汉语古英语再怎么临灵飞经曹全碑,我还是一个庸俗空虚、心胸狭窄的女人,永不能脱俗。这是我所属物种的局限,我自知我永远无法超越这个局限。
  
  大家注意了:以上的“我”,其实都不是我一个人,我不是一个人,我是“女人”的代表(好吧,大部分女人的代表)——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保护神奇生物课,最该学习的就是如何应付一种叫“女人”的奇特物种。
  
  (当然我知道还是有很多女人跳出了局限。她们被称作“女强人”。)
  (在《儿子与情人》中,儿子保罗说:“爱情应该给人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原句是love should give a sense of freedom,not of prison。这一点上我很佩服我的男人,他竟招架住了我无尽无休的索要和挖掘,还愿意继续活在我的网罗和镣铐之中!)
  
  女人对爱情的呼唤,就像熊熊火上烧着的一只水壶,当她翻滚沸腾着鸣叫,男人不得不给她添上一些表达爱意的新水,才能教它暂时安静下来,但很快她又会叫,催促他再加一些.....就这样没完没了,直到男人厌烦得一脚踹翻了火炉为止。
  
  罗曼罗兰亦有类似的意见,不过初衷是怜惜,没有毛姆那么浓的谴责和嘲讽:“女人是多么孤独!除了孩子以外,什么都牵不住她,而孩子也不足以永远牵住她.......男人可没有这样孤独,哪怕在最孤独的时候,也不到女人那个地步,他不像女人那样把整个生活孤注一掷地放在爱情上面。但谁去关切女人们的生活和无穷的欲望呢?这些亿兆的生灵,怀着一股热烈的力量,四千年来老是毫无结果地燃烧着.......”
  
  大部分女人在爱情方面的胃口都有如鲸鱼,可惜大部分男人拿不出一个海洋,他们顶多只


写评论突然想起王小波的书名《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觉得这书名来比喻《月亮和六便士》的查尔斯再恰当不多。四十多岁的年纪,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简直让无数人羡慕不已。而就是拥有这一切的人在给妻子留下一张“晚饭饭准备好了”后离家出走,远赴巴黎去画画,你相信吗?这就是你将要读的这本书。

毛姆塑造的这个角色不同我们以往看到的“谦谦君子”形象,他冷漠、自私、无情……然而你不得不佩服他追求艺术的毅力,饥饿、培坤、生死他都置之度外。查尔斯最后隐遁到太平洋上的一个孤岛上,潜心作画,最后印染上麻风病而去世。在他逝世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她们身边的这么一个落破之人的画作会价值连城。

我不禁要问,如果当初他没有选择远离安逸的生活去追求内心的欲求,他会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吗?是不是只要有勇气去追求就一定会像他那样有所回报呢?——其实查尔斯是不在乎什么回不回回报的,他只是做而已。“just do it!”

想来想去得出一个结论:“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而你必须勇敢地做出选择。To do or not to do, it’s a question.我们大部分人只会选择折中的办法,然而,在艺术方面的追求是需要查尔斯这类的疯子的。你知道吗?


我承认,我偏见,一度听到毛姆的名字就联想到“人猿泰山”,他没有像王尔德、莎士比亚、莫泊桑、巴尔扎克。。。那样让人把他和精彩的小说联系在一起;即便是在17,18岁时有人跟我推荐《人性的枷锁》我也只当是愤青孩子的反叛,更别提《月亮和六便士》我想当然以为那是无聊诗集的名字。前些天,在著名网站一个随便翻开的帖子里看到有人正为《月亮和六便士》痴迷,匪夷所思,假如一本名著仍为80后所喜爱,这就足矣引起我冲动的兴趣,况且还被译文反复重印。

一口气就把书看完了,原来一直是我错了,或者说是愿意了解毛姆的缘分至今才到,还试图对着精彩的言论多看两眼,结果发现通篇都很精彩,以致于也不知如何概括这本可爱的书。

通篇没有月亮没有六便士,序里对书名的解释也只是一个推断,从来也不喜欢世人评论一本书的当时社会意义,100个人眼中有100个观点。只爱人物思特里克兰德犀利的、冷酷的话语和他执着的、朴素的欲望。“他”不是故意放弃舒适,而是这舒适对于他实在别无它用,不管“他”是表达了毛姆、高更还是虚构的人物品质。此书对于我的意义在于里面的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结局如何。。。

最后让我学习一下他的英文名 W.Somerset Maugham, 所有流畅的元素都在,可以想象黑色签字钢笔写出来一定很漂亮,偏见害死人


十年前,毛姆的名字,听王小波说过,也听余华说过,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阅读重视.十年后,我偶然在三联刘瑜的专栏里,看到她写的一篇介绍<月亮和六便士>的文章,猝然想读.如果一本书能够让人写出特别有感觉的专栏文章,还是去读一下,肯定会有比专栏文章更多的收获.我坚持了这个想法,当然,这本书也确实满足了我的愿望.毛姆的伟大之处,是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也知道虚构出的小说,可以满足读者要想的人生.尽管大多数读者只能够惊讶主人公突然的绝裂与勇猛.


  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想没人不会被最后因麻风病失明的斯特里克兰德坐在壁画环绕的大溪地岛土屋的肃穆景象所深深震撼、感动。这是一个为了理想放弃全部道德、责任与世俗生活,四十岁上抛家弃子,为了追求美真正献祭出全部灵魂的人物。斯特里克兰德生前穷困潦倒,对除画画之外的人与事冷酷无情,为人离经畔道,唯一值得称道的品德大概只有坦诚:他绝不装模作样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他顾不上也不在乎辩解,除了画画,全世界都与他无干,哪有什么解释的必要!毛姆在书中描述斯特里克兰德的生活是非常不幸的,“天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了伦敦的幸福家庭后在巴黎过着隐士般的孤独生活,常常食不果腹,贫病交加;而“画画是一件受罪的事”。他无法汲取前人的经验,因为他要展现的画面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他除了自行摸索别无他途。这种拼命想画,可又不具能力完美驱使画笔的痛苦时刻吞噬着斯特里克兰德的心,就仿佛他与情欲的斗争,又要女人的肉体,又憎恨女人要占有他已全部奉献给了艺术的灵魂。既然如此受罪,那么斯特里克兰德又干嘛非得画画不可呢?


最近的心痛来自活着的一些问题。因为想不开,就特别得折磨人。
前些天看《月亮和六便士》,看得人有太多的茫然,虽然早就知道思特里克兰德突然之间离开家庭妻子消失了,但还是让人感觉活着的不自然。人活着到底是干什么呀?序言里说,让我们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而鄙弃六便士银币吧!还说人要仰慕月亮,不要在意脚下的六便士。这一切说得那般自然而神圣,让人也不仅内心高尚起来,还有点飘飘然,仿佛自己刹那间就心灵纯洁了。
及至看到在塔希提岛一个偏僻的峡谷里,思特里克兰德完成了他自己毕生最伟大的作品,最后因麻风和失明悲惨地死去,爱塔还守在思特里克兰德的身边时,我的痛就深入心灵甚至神经了。爱塔曾经说过: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你到哪儿去我也到哪儿去。爱塔当然是为了自己不太明白的爱情,甘愿为思特里克兰德完成他的理想追求而忍受无尽的贫穷和孤独,最后还烧掉了本能给她和孩子带来巨大财富的壁画。
其实爱塔是不懂得思特里克兰德的理想的,她只为爱情活着,她的这种爱单纯而质朴。我们呢?难道就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理想了吗?
看着思特里克兰德最后安然而惨然地死去,我的内心是复杂的。
我们这些人又该追寻怎样的理想呢?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吗?从理论上说,我们也可以追求思特里克兰德的理想,但我们都没有上升到思特里克兰德的那种高度,我们也就放不下世俗的扯扯绊绊,无法不在乎世俗的牵引下而存活下去。世俗地活下去,对于见证过思特里克兰德的理想的我们来说是心有不甘的,可我们又毕竟没有离开现实的生活呀!
但那种心痛却早已漫延开来了。


上海译文有出版译文经典的各个名家作品都很好,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是老师推荐的,上课需要涉及的小说。老师本身就是很博学的人,推荐的书想必也非常好!!!!
还没看,看了之后可以再来做反馈!!!


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想没人不会被最后因麻风病失明的斯特里克兰德坐在壁画环绕的大溪地岛土屋的肃穆景象所深深震撼、感动。这是一个为了理想放弃全部道德、责任与世俗生活,四十岁上抛家弃子,为了追求美真正献祭出全部灵魂的人物。


喜欢毛姆的小说,看着很过瘾,如果一本小说能在读者心中留下烙印,无疑是精彩的,月亮和六便士就给我这样的感觉。你会为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抛开一切吗?在中国似乎是难以做到的,我们被期待的太多了。作品中的故事这么近,那么远。不过也让我更加深入思考我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梁文道采访董桥时,梁问董都看什么人的作品,董说现在文字写得好的,真的没有几个。在英国经典作家中(例如:Jane Austen、Charles Dickens……)他做喜欢毛姆,十三四岁就看毛姆。但现在很多人都不看了。当时对毛姆并不了解,很好奇毛姆的作品是怎样的。后来英文课上学到一篇毛姆的文章,对他的作品就更感兴趣了。到图书馆借了《月亮和六便士》,看完之后整个人被震撼到了。便偷偷在书的扉页上写了一句话: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遇到这本书就不要错过,千万不要!当然再好的书籍,听别人讲始终是隔着距离的,只有自己读了才有感觉。


首先建议大家拿到书后千万不要读那该死的序,这是一篇极其糟糕,千篇一律的序,不仅把跌宕起伏,充满悬念,一步步引你走向那神秘莫测的好书用短短几句寥寥的打发了剧情,大大的降低了这本书的悬疑性,更可恶的是写序的人的自以为聪明的玩起了考据癖,单书名知书名和文章内容没有丝毫的关联,读者爱怎么想怎么想,没必要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本书开始的三四页,写的平淡而且绕弯子,让人忍不住对毛姆这人产生一点反感,或许很多好书的开头都有那么点乏味平淡。但开头几页一过,就开始进入迷惑,费解,带作者细致入微的解开一个个谜题,又进入你进入一个更大的谜题的时候,文字就显得既流畅,又充实,在叙事的时候加入几句真知灼见,对人性,女性都是分析的那么准确。但这毕竟不是一部悬疑小说,以一种悬疑的手法写一个人物的传记还是第一次读到,然而这又不仅仅是一部人物的传记,而是一个人追求艺术的历史和生命进程,我们大可不必关心这位艺术家是谁,他就是一个我们从没有听说过的艺术家,只有陌生才能激发最大的好奇,进而当你探究的时候才能激发最大的热情,产生最意想不到的激情碰撞和心灵感受。再次不得不提该死的开头的书的简介,明确道处了书中原型人物是高更,自以为聪明的做法,大大破坏的读者的兴致和本书那种神秘的气质,从而破坏了作者想籍着这种神秘把读者引向那艺术的神圣的功效,以我看来这本书的前面不能有任何的介绍和序言,不知该书在国外出版的时候是怎样的,但在国内这种道出书中内容的做法,无疑大大破坏了作者的用心,提前的抖出了包袱。 对本书最后的震撼力和对艺术的感受无法用文字表达,只能说没有艺术潜质对理解本书的那种关于艺术的崇高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不是纯粹的写艺术的书,只有对艺术有本身的感同身受的理解时才能更加的体会其中那种震撼吧,坦言,对于艺术的贫乏理解力影响了我对书中所写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的艺术的理解,在这里艺术本身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也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要不然艺术也不会是少数天才的杰作。 建议二,读这本书拿起就不要放下,开始就不要中断,一口气读完,才能感受到最大的震撼力。


一开始高更的自私狭隘和不通人性会让你觉得很痛恨,读到后来,也许是作者有意这样倾向,你更多关注的是这样的性格和艺术造诣带给高更的灵感和独特的表现力,因此被引入到对画作和艺术风格的关注上,大溪地给高更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创作环境,是他艺术生命的天堂。毛姆不仅是一位作家,评论家,还是艺术鉴赏家,小说中有作者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读到共鸣处,欣然一笑。


我非常喜欢这部书,毛姆的描写很是到位,不管是人物的心理还是动作神情,语言有种特别的观感,就像是读者正在经历这些事,没有一点的累赘。也许每个人都在月亮与便士之间挣扎,但是我们仍然向往思特里克兰德一样的生活,我们在物质中更加向往精神,一个自私冷漠的人有无穷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笑话是上天赐予的。


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沉闷
如果你还惦念儿时的理想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因为那一点点念想而隐隐作痛
那就看看毛姆的书吧
他老人家从来都是打乱你日常生活的引导者
月亮与六便士便是如此
没有忽略追逐的艰辛没有隐射现实的不堪
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无谓世俗的狂放不羁
无谓世俗的人情冷暖
背叛或被背叛都不过如此吧

人生该当如此
只有这样才不算白活

当然对于我这样一个世俗的人
贪恋家庭温暖和心甘情愿的忍受世俗
月亮与我不过是水中倒影
伴随一路即可
但这本书一定不可错过


以往看别的书里提到《月亮和六便士》,一直以为是个童话般的故事或者散文集。买了,看了,哦,原来是这样一个故事。我喜欢毛姆描写人物和剖析心理的直接。


两天就看完了,毛姆很会说故事。很不错,推荐给那些徘徊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的读者们。


并不是说很喜欢这个故事,但它确实写得很深刻,写出了许多人心中的无以寄托。少有人能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极致的自我,极致地生活。他在一天突然消失,决定抛弃一切去画画,用画笔表达自己的不能说,用画布寄托自己的激情。毛姆用精准的语句几近真实地描绘出一个被内心的恶魔鞭策,渴望获得释放的人——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冲动,不被俗事所掩埋,突然挣脱生活的缠缚,释放胸中不可遏止的激情——而最终,在塔尔希岛上,思特里克兰德用生命最后的力量绘出了惊世的巨作,终于释放出了心中的理想,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到达了心中的圣地。毛姆用第三者的口吻说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起初是被封面吸引,再加上毛姆鼎鼎大名,才下单购买。拿到手后,翻开就不能停了,每晚睡前读上几十页,实在是种莫大的享受。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至此,毛姆的三部著名长篇《人性的枷锁》《刀锋》《月亮和六便士》收齐,期待其短篇集好译本出现或再现,例如刘宪之先生的译本。


或许阅读环境帮了大忙,大风大雨之下更容易让人专注地沉浸在故事中。而这确实是我最好的一次译文小说阅读。我几乎没有漏掉一个字,通篇细致地读下来,到了结束后还能再回去把之前没明白的诸多章节再加以重温,这差不多是金庸小说才有的阅读待遇了,呵呵呵呵!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收到这部小说的影响。这部小说很强大,几乎自创了一个逻辑和道德观的小世界,它没有在刻意强调自己的合乎逻辑,也没有刻意强调自己的离经叛道,可是它真的合乎逻辑地离经叛道着,谓之强大。

敏感、可塑像强,或者身处敏感、可塑性强的年龄,的读者。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知道80年代的那些文学青年们,有多少受此影响过。

毛姆真的很善于叙述,而且他显然明白了一个很可怕的道理。当故事足够强大的时候,用最简单的叙述方式呈现出来,最不可抵挡。


毛姆的小说,最初看的是《佛罗伦萨月光下》,当时震惊于毛姆对女性心理细致又精准的描写,后来便找了他其他的书来看。而这本《月亮》,则看得我小宇宙偃旗息鼓。不得不承认,看这本书时,内心很难受,受虐的感觉。对于爱情的认知,还是不要从毛姆的笔下寻找灵感。会很变态的。


买这本书是因为觉得我性格的某些方面和高更比较相像,想更了解他些。看过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它不是高更的传记而是以高更为原型而改编的小说,不过一点都不遗憾。我觉得毛姆的人物描写非常的深刻,我又对毛姆产生很大的兴趣啦,准备再过看写他的书籍。


包装很好,有塑料薄膜。内容也不错,遍地的“六便士”,查理斯唯独选择了天空的中的那一轮“明月”。不同于其他的小说,查理斯放弃一切,跟随了他的梦想之后,并没有在一番努力之后获得成功,相反,他在一个孤岛上病逝。这就更体现出查理斯追随梦想的意义和不同凡响,不论是否成功,只要拿起画笔,他就觉得幸福。在人们纷纷抛下自己的梦想,去寻找“六便士”之时,查理斯让我们依旧记得要抬头看看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月亮”。


虽然刚接触毛姆的作品,但是已经深深的被他吸引了。这部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就是毛姆写的让人一直想看下去而不觉得枯燥!很棒的!


在这个物欲渐浓迷人眼的时代,能守住内心的一分真诚与梦想是多么不易,毛姆虽没有直接评论,但他对塞尚追梦人生的描写已经诉说了一切,有梦的人生才有活头,在19岁能感受这份努力生活的美好,很知足,希望自己也能伴随月亮与梦想,手握仅有的资本,闯出耀眼的未来


月亮和六便士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态度,伟大的艺术家必与世事格格不入,被人当做疯子傻子,如果为了成为艺术家而去装疯卖傻大可不必,但如果本来就是疯傻,能成为艺术家也是很好的出路。40岁突然抛弃一切只管画画,其实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作者把这个丰满的梦想还原成骨感的现实,让我们只能用一种既爱又恨的心情隔岸观火。尽管最后斯特里克兰德的画作卖出了好价钱,但那并不是他的成功,因为6便士和60万便士和月亮都有着天壤之别,其实也不存在成功或失败,走一条自己的路,伤与被伤,都有理解和尊重,这一点其实更难做到。


第一次看毛姆的书。毛姆揭露人生的矛盾心理,让我也随之更深入思考生活。书翻译得不错,精装的书很好看,值得收藏!


连着看了几本毛姆的书,比如《读书笔记》,比如这本。
整个小说一气呵成地看完了,非常震动。不愧是毛姆。
怎么说呢?对思想的触动非常大,尤其是一些价值观方面的东西。


先说书外包装,十分精美,很特别,非常喜欢,印刷也很好,而内容也没让我失望,确实是一部好小说,月亮是崇高的理想,而六便士是最低等的货币,意味着最鄙俗的现实,发人深省


梦想可能不过六便士,追逐梦想才是月亮。薄薄的小书注定让人读得百味陈杂。那些我们脑中预演了成百上千遍却从未付诸实施的念头,主人公都替我们圆了一回白日梦。


之前读过《刀锋》 一样的风格 读毛姆的书 会感觉 他是个旁观者 和我们一样在看着故事怎样发展 而不是像大多数书里的 你会清楚地知道 作者是在创作一个人物 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比任何人都了如指掌 二毛姆的 会觉得 他自己也并不清楚 这个人物到底是怎样的 对他有多大的把握 好像只是他身边存在着这样一个人 他只是把他看到的说出来而已 当然 这也可能就是作者创作的风格吧


毛姆的小说篇篇让人手不释卷,太会讲故事了,而且旁白精彩.


毛姆最好的一本书。不过毛姆总是在小说的开头让人昏昏欲睡。。


本人有个习惯,除了学习和工具用书以外,不太去会买书看,一般都看电子书。虽然这样很不注重版权,但在中国要找一本书的电子书,实在是太容易了,网上随便百度一下都有,有些书也确实没必要买。我买书都是看过以后觉得好才买来收藏的,我是觉得作者写得好才买,并且都尽量买精装的。比起国外,甚至台湾,书的价格在中国大陆已经算很便宜了。这本《月亮和六便士》算是这个学期读过的不错的一部,故买来收藏,一来满足自己藏书的爱好,而来算是对作者的支持。


为了高更,也为了毛姆


很好看的一本毛姆的小说,值得推荐


毛姆对人性的描写相当精彩!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本小说了~


毛姆的小说就是这么棒


因为看了这本书才爱上毛姆。故事很吸引人。毛姆是我遇见的第一个能让我一字一句读完他的作品的作家,是一位有智慧的作家。真心推荐。


看另外一个版本的评论都说字太小,所以就不敢买。看这本精装版的也不贵,而且评价都很好就买了。

意料之中地满意,纸质好,印刷的字体看着也舒服,一章一章分开很合我意,这样我可以在每章结尾归纳一下那章的大意。

就像前面有书友提到的,把封面拿掉,里面那个古朴的硬封皮,很喜欢。

傅惟慈的翻译真的太棒了,一点没有不适感,相比毛姆的《刀锋》的翻译,他大师的地位可见一斑。


虽然我不太喜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但是毛姆的描写真是太到位了


理想主义战士们看的好书<月亮与六便士>我甚至以为这本书翻译的太好,好过很多中文作家的文笔,翻译大大的牛,书中诸多句子都经典有深意,其一浪接一浪的冲击你的心


艺术与生命。毛姆在此写了很多关于美术的经典言论,发人深省啊。


毛姆是人性大师。。在他的笔下多复杂的人性特征都能栩栩如生。。读来实在过瘾。。你会一口气想把它读完。。
你有100个理由去厌恶去讨厌男主人公。。可你冥冥中又被他的魅力所牵引。。我常常把自己幻想成他。脱离尘世。远离物质。只追随心灵的那片森林。。


毛姆的代表作,何为艺术,人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又会做出什么。所谓的天才又是什么?


月亮和六便士,很久要买,这次活动购买了,质量没得说!


不得不说翻译很好,读起来很流畅,故事很好,毛姆经典。


《月亮与六便士》是我最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这个版本很赞,我除了自己收藏了一本,还买过三四本送给朋友。我不常买书,但这个真的值得收。


毛姆的书不用说了 很会写故事的人


书本里的主人公最终找到了他心灵的圣地塔希提,看书的过程中,感觉自己也慢慢的被那种强大的驱使主人公去做那些胖人看来荒诞不经的内心动力所感染,同时也在疑惑,让我能够感受到心灵自由的地方在哪呢?是一本让人想去读了再读的神秘的书!


毛姆经典,上海译文的译文书装帧太喜欢了


 我不知道我说这些有没有意义
  有没有
  我大抵是这样的一个人
  一切风平浪静时 我心态乐观 乐于助人 看一切仿佛都是闪着光的美好
  觉得世间所有人都是好人 我能帮到别人一点点都觉得生活很有意义
  
  一切波澜四起时 我内心冷酷到底 别人关我鸟事 独来独往
  谁我信任不着 大概都是利益关系或者借着彼此消磨时间
  
  我总是这么极端
  但其实这些都是我一瞬间的心理活动
  我大部分的时间是没有什么心理活动的
  
  也就是说我很容易
  一瞬间 up 一瞬间 down
  一瞬间 up 一瞬间 down
  一瞬间 up 一瞬间 down
  
  但是只要你自己清楚地知道你是怎样的人就够了
  面具戴久了
  该长到脸上了
  
  人生处处充满矛盾
  就像施特略夫明明有一双发现美的独一无二的眼睛
  但作为画家的他创作的东西永远那么粗俗普通
  
  所以这也解释了许多人言行不一的行为
  很多时候
  生活或者说是命运
  那些你生下来就伴随着你成长的东西
  那些你的性格 习惯 知识 早就决定了某些事你会怎么做
  你是怎么样把自己一步一步逼进一个你都可以看到的境地之中的
  所以我认为
  那一张网 是逃脱不掉
  斯克里特兰德也逃脱不掉他那张网
  他只能一步一步
  一步一步走向那规定好了的结局
  可谓步步惊心那
  只是惊得是别人的心
  因为他早就看到了结局
  
  以前看到那种魔幻片
  对着一个开着外挂的正太说什么你的命运早已注定
  你注定要成为一个怎么样伟大的人
  我就觉得很狗血
  现在不了 狗血的不是淡定的说着别人命运的人
  而是你不是那个人
  多数的时候生活没有up没有 down
  而是生活本身


毛姆刻画出了一位如此伟大的绘画作家,充满了无法用语言可以表述出的精神境界。士为知己者亡。也是永恒不变的哲理。生命如此短暂,能否璀璨,评价没有标准,只为自己能否满意足够。


傅惟慈的翻译非常好。不过我想,这跟毛姆的个人风格也有关系,原著中应该就没有什么特别艰涩的句子吧。我很喜欢去除封套后书的感觉,硬封皮的颜色和质地都很古典。印刷很精致,纸也不错。总之一句话,如果要收藏的话,这是最好的版本。我很喜欢它。


这本书让我无比后悔自己曾因为毛姆的中文译名否定他。会因为喜欢某一本书而一口气读完这个作家的所有作品,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近乎疯狂的读了毛姆其他的作品。
和刀锋一样,给我很多感触。
爱情真的只占生活的一小部分,我们却总将它无限放大。


月亮就是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掉落在地上的现实。两者虽有着圆的外形,但相距却那么遥远。


月亮与六便士,理想与世俗的冲突。
我觉得非常精彩


其实我觉得查理斯是真的很可怜。他可能月亮和六便士都没有得到 因为月亮和六便士都不是他想要的。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最开始被吸引是因为书名和包装,读下去也觉得不错。我们仰望月亮时常常忘记了脚下的六便士,这正是理想与现实啊。。


毛姆是最会讲故事的人。


毛姆的经典作品。很值得一看。译文的设计也很别致。值得收藏


毛姆的书大名在外,但在中国流传甚少,看过果然很不错。

主要是因为没有批判社会,没有什么所谓的革命思想,因此就如此忽视优秀的作家的作品,真是中国文学界的悲哀。

中国为什么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甚至连值得一看的作品都越来越少。看看那些当代的作家,惨不忍睹;看看那些上一代的作家,也总是走极端,要么追求人性到了兽性,要么压根就不描写人。

文学,在中国真的已经不多了。


因为是上海译文和毛姆的书 所以表示期待。


毛姆果真没有让读者失望,奉献了这么精彩的故事,真的很好,愿意永远重复的读下去。


早就想看毛姆的书了,很喜欢,故事也很喜欢,正版,读着很舒服


毛姆的文字处理一向老道,此又是经典。


上海译文这一套我几乎全买了,但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不过,毛姆这本算比较好的了。


既是毛姆的经典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 买了慢慢细细读


、毛姆三大作品之一,值得一读。


经典的书,值得一读。喜欢作者的文笔,准备在找一本毛姆的书阅读。


毛姆的书不愧是经典,引人深思。很好的一部书!~~而且毛姆其他的是也很不错,可惜不是这本书的翻译。


把能如此小众的题材写得万人竞相观看,只有毛姆能做得到


毛姆的作品一只很犀利,最初看他的《刀锋》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
这本也是意外的让人受益匪浅,对于自由、梦想的追求,与世俗截然不同的画面让人感动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毛姆是个复杂的作者,他的东西有着人生的复杂味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一眼就能认出毛姆的文字


毛姆的文字有特殊的魅力。平实却又悬念。


原著就不必多说了,毛姆的风格,翻译得也不错。包装比较精美,适合收藏。


怎么说呢。前半部分真的是乏味枯燥的很,后面倒精彩的尽致。毛姆大人都这么牛了,小生媚俗,还觉有个妞好。


很久没买过这样的精装书了很喜欢,毛姆的作品自然不必多说,值得收藏


给朋友买的,朋友说,毛姆的作品很好,很喜欢


很久没读国外的小说了,因为翻译总不能尽然,很难原汁原味的读到原本,反正总有一种牵强的怪感。
书很好看,故事情节发展的很快,能够很明确的感受到主人公困于身体中的艺术野兽,如何直面外界的种种,特立独行的存活于世。


毛姆的经典作品,挺有意思的


毛姆的经典


毛姆太伟大啦,太经典了,文采极好。


毛姆的经典作品 好书


好书,毛姆的经典,值得一读


毛姆的书总是有品质保证的。


书到手了,但不知道塞哪边了,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内容还没看,不过作为毛姆先生的代表作,想必不会差


最喜欢毛姆的书了


以前总是听说毛姆的书如何如何 在芮成钢的自传上再次看到初中时的芮成钢已经把英文版的人性的枷锁已经看完了 佩服之余对于毛姆的书便更加感兴趣了 先看了这一本比较感兴趣的 还不错 几十几百年前的书还能表达写的这么好真的是有深厚的文学和语言功底的


非常遗憾自己没能在更安静的环境读这本书。
毛姆的书,犀利却另类,置身事外却让人为他的评价和语言而感动。


纸质好,印刷的字体看着也舒服.毛姆的书大名在外,看过果然很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