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密使

[英] 格雷厄姆·格林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英] 格雷厄姆·格林  

页数:

277  

字数:

146000  

译者:

傅惟慈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他洗去嘴上的肥皂,胡子已经没了。这使他的样子大为改观,看上去年轻了十岁。在他血管里流的已经不是血,完全是愤怒的情感。苦酒自饮,他经历了盯梢、毒打和子弹,现在也该轮到他们尝尝他的厉害了。他想起K先生,老板娘和那个死去的孩子,回身又走进那间令人透不过气来的闺房。屋里弥漫着干枯的玫瑰花的气味。他发誓从今天起他将做一食追捕者、盯梢者,一个在僻巷放冷枪的狙击手。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顶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是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又是讲故事的圣手,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猎物第二部 狩猎者第三部 最后一枪第四部 结局

章节摘录

  海鸥盘旋在多佛的上空。它们像团团雾片一样飘向远方,然后又逆风振翅飞回那隐约可见的城市。与此同时,轮船的汽笛声在高空中哀鸣,其他船只也都鸣笛应和,一片凄凉的声音响彻四方,是对谁表示哀思呢?轮船徐徐地航行在秋天凄凉的黄昏中。这使D想起送葬行列,一辆柩车缓慢、肃穆地向着“安息的乐园”前进,柩车的驾驶员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以免震动了灵柩,就好像那具尸体害怕颠簸似的。悲痛欲绝的女人们在灵柩的布帷周围尖声嚎哭。  三等客舱的酒吧间挤满了人;一支橄榄球队正乘着这艘轮船回国,系着条纹领带的队员们在喧嚷着争夺酒杯,就像在球场上争夺橄榄球似的。D有时听不懂他们在叫喊什么,可能是行话,也可能是方言。对他来讲,需要过一小段时间才能恢复记忆中的英语;他的英语一度非常好,但是现在他记得的大都是文学语言了。他试图躲开他们远一点儿,他,一个上唇蓄起浓须,下巴留下一道疤痕,额头布满焦虑烙印的中年人。可是在那狭小的酒吧间里你根本躲不开别人——他的肋骨上挨了一胳膊肘,一张嘴巴对着他的脸直喷酒气。他对这些人感到非常诧异,看到他们那种肆无忌惮的热乎劲儿,你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战争正在进行——不仅在他所离开的那个国家正在打仗,就是这里,在多佛的防波堤外半英里的地方,也在进行着战争。他好像把战争随身带来了。D来到哪里,哪里就有战争。他怎么也搞不明白,人们竟然会对此毫无感觉。  “传过来,传过来。”一名队员对酒吧间侍者高声叫着,可是他的那杯啤酒却被别人一把抢走了。那个人也在喊:“出界。”“抢球啊,”大家齐声高叫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是20世纪人类良知与渴望的最出色的编年史家。”  ——威廉·戈尔丁


编辑推荐

  本书:英国大师级作家“消遣小说”名篇英式间谍小说经典之作  多佛海峡,赴英的一条海船上,D与L,两个对立派别的密使狭路相逢。  迷雾下的伦敦,处处暗藏杀机。D,一名职业间谍,却那样犹疑不定、肝肠寸断,一次次被人下套,命悬一线,眼见使命要成泡影。  D,一个伤痕累累的男人,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为了心灵的救赎,终于从猎物变成了猎手……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  本书是其最著名的“消遣小说”之一,充满了惊险的气氛与精巧的悬念,与一般间谍小说尤为不同的是,作品并不单纯追求热闹的情节效果,在揭示一个充满卑劣行径的荒唐世界的同时,更着力刻画了人性——个并不完美的英雄、一名职业间谍的性格弱点与犹疑不定。  本书由英国新锐犯罪小说家伊恩·兰金作序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密使 PDF格式下载



 格雷厄姆·格林说他写作《密使》只花了六个礼拜,那是在国际局势不稳的一九三九年。上午的写作时间属于类间谍小说《密使》,下午则用来书写另一部相对严肃的天主教题材作品,《权力与荣耀》。后者花了作者更长的时间,整体上也更精密,充斥着格林特有的黑色氛围。
  


格林的"消遣小说"十分吸引人, 每次读他的书,都不忍释卷, 一定要一口气读完, 记得读他的第一本是< 炸弹宴会>, 从此欲罢不能...
上海译文出版的文集,让我十分激动, " 严肃小说" 已经收入, 但是" 消遣小说" 只此一本出版,真是太慢了.


不一样的间谍小说始终给我以英雄无奈的感觉


会讲故事的人是能把一件相对简单的故事讲得曲折刺激的。


大师总是不让人失望,身临其境的感受。。。。


希望书的种类再多些


阅读密使的过程中,不断地想到钱德勒,那种好莱坞硬汉故事的氛围,那种硬汉妖姬的邂逅,不过其实很显然,格林厄姆是纤细隐形的,钱德勒则是棱角分明粗犷的。二选一的话,还是喜欢马洛,更喜欢钱德勒的嘲讽。


读这本书,可以感觉到一种让人把眉头紧锁、把双手紧握的无法顺畅呼吸的沉重,由于主人公的受尽折磨的苦难命运、遭到的打击和侮辱,也由于作者通过将伦敦的不见天日的坏天气贯穿于全书始终所营造的压抑、灰暗甚至有些虚幻的氛围。
但书的结尾,让主人公携得美人归,我认为是一条不协调的光明的尾巴,破坏了整体氛围。或许是作者也不忍心了吧。
译文极有文采,大家手笔。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