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桥倩影
2010-03
上海译文出版社
[德]豪夫
315
商章孙,王克澄等
无
维廉·豪夫(Wilhelm Hauff,1802-1827),德国作家,生在斯图加特的一个官员家庭里,早年在布劳鲍恩修道院学校就读,后进图宾根神学院深造,但未取得牧师职位。接着他离开神学院当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随后游历法国、德国北部和中部,当过科达《有教养阶层晨报》编辑。他是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二二年被取缔的学生社团成员之一。早在那个时候,他就发表了倾向于自由和爱国主义的作品。他的创作哲学气不多,并受到当时流行的后期浪漫派的影响。他写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童话和诗歌,是童话使他跻身于世界文坛。三卷本历史长篇小说《利希滕斯坦因》(1926)明显地受到了英国作家瓦尔特·司各特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个“浪漫主义的传统”(作家自语)作品,是幻想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这个作品把围绕十六世纪符腾堡乌利希大公的斗争理想化,把出现在书中的各类人物的形象也理想化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贫乏,但它却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标志着作家的创作方法从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的是中篇小说《艺桥倩影》(一译《艺术桥畔之女丐》)(1826)。这篇小说讲青年弗勒本早年和友人求学巴黎,有一天晚上他在巴黎艺术桥畔遇见一个少女头戴黑帽,帽外披绿面纱,身穿黑衣,在向行人求乞。这个人影引起了青年的注意,他向少女施舍了几个法郎,并从少女嘴里得悉,女子的母亲患重病,无钱延医诊治,因此乞求路人解囊相助。弗勒本答应再次相助,并约定一周后再与女子见面。再次见面时女子告诉青年,母亲病情已经好转,她不愿再向人乞讨,却愿干活挣钱,自食其力。青年便让少女做些手工,待手工完成后便付她工资,这样,两人每隔三天总要见一次面,彼此之间产生了感情。后来青年要去英国游历,向少女暂时辞别,并约定日后再见。三个月后,青年返回巴黎,在约定地点去找那少女,可少女始终没有露面。青年心甚怅惘。若干年后,青年去找他的好友,在好友家里叙述自己上述的一番遭遇,主妇在一旁听后忽晕倒在地,一俟她清醒过来,人们才获悉那主妇便是当年艺术桥畔的女丐。如今她和昔日的恩人不期而遇,内心的死水复起微澜,昔日情牵艺桥,今日狭路相逢,感情上的变化,自有一番难言的痛苦……全篇尽写现实世界里的事情,无半点幻想和玄虚,作家在这里浪漫色彩已经淡化。与《艺桥倩影》一样,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的作品还有《皇帝的肖像》(1827),在这个作品里,作家解决了围绕拿破仑真实历史形象的争执。在艺术上更趋成熟的是作家的中篇小说《幻想》(1827)。这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的作品,作家把真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表现当时社会特定现象的幽默讽刺画。酒鬼和酒神们作着想象中的对话,现实中的人物和历史上的人物坐在一起议论。没有伤感情绪的旧时代胜过了作家周围死气沉沉、庸俗可怜的市侩社会。然而,这位年轻夭折的作家最有持久影响并使他蜚声国外的作品,则是搜集在他的《打扮成年鉴的童话》(1825一1827)里的若干故事。在这里,启蒙运动的传统和世界文学的影响继续获得了生命。用框形结构串写而成的故事集(《商队》、《亚历山大教长和他的奴隶们》和《施佩萨尔特客店》),没有一篇不是清新的童话,贯穿在作品中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细节和非幻想的成分。这些东西常常表现出清醒而可喜的社会批判倾向和带有哲理的诲人意图,但不是在书中空发议论。本书所采撷的《小矮子木克》、《年轻的英国人》、《冷酷的心》、《希尔施古尔登》和《斯蒂恩福尔岩洞》,都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情节紧张,描绘生动,怪诞离奇,引人入胜。《小矮子木克》讽刺、批判了统治者的愚蠢、贪婪和对普通人的欺辱,给人民群众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在《年轻的英国人》中,作家所要讽刺的是市民的愚昧无知和模仿做作,竞把一只猴子当做了英国绅士;而在《冷酷的心》中,作家写了富人的贪婪,穷人的梦想,为了金钱,竟然出卖自己的良心,金钱使一个正正派派的烧炭工,堕落成为一个六亲不认、赶走母亲、逼死老婆的浪荡子。作家在故事的结尾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语:“贫穷而知足,比财宝成堆而怀着一颗冷酷的心要好。”作家善于在民间文艺中撷取他所需要的素材和形象,然后进行加工,写出他所要写的人物,塑造他所要塑造的形象。他有意识地揭示现实的社会关系,鞭笞他认为丑恶的现象,这一切正是作家在短短的数年创作中所留给人们的可贵的东西。总之,豪夫的作品很有教育意义,相对其他德国浪漫派小说而言,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其中许多名篇还被改编成电影,蜚声世界影坛。
本书采撷了豪夫的七则中短篇小说,按创作年代排列。开场篇《小矮子木克》是德国家喻户晓的名篇,讽刺和鞭挞统治者的愚蠢和贪婪;中篇小说《艺桥倩影》讲述大学生弗勒本和美貌绝伦的女丐约瑟芬之间凄婉曲折的爱情故事;小说《幻想》记述作者及朋友间放荡不羁、纵酒取乐的滑稽行为,对世界、人生及艺术进行批评,给人启迪,发人思索;《冷酷的心》、《年轻的英国人》等其余各篇是惊险离奇的故事、都给世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威廉·豪夫(Wilhelm Hauff,1802年11月29日~1827年),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之一,其作品带有明显的讽世意味,亦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在德国文学史上是个彗星似的人物。他1824年在神学院毕业后,当了家庭教师,同时也为孩子们写童话,这样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译本序小矮子木克艺桥倩影幻想年轻的英国人冷酷的心希尔施古尔登斯蒂恩福尔岩洞——一个苏格兰传说
房屋的大门打开了,木克看见不少猫狗走了进去。他犹豫了一会儿,吃不准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跟着应邀入内,最后下了决心,向屋子里走去。在他的前面,走着两三只小猫,他决定跟随它们,因为通往厨房的道路,它们准是比他更熟悉。木克走上楼梯,遇到那位刚才在窗口张望的老婆婆。她带着不高兴的神色望着他,问他来干什么。“你邀请大家来吃粥,我正饿得要命,所以也来了。”小木克回答。老婆婆放声大笑,说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怪模怪样的家伙。全城都知道,我煮东西是为了我那些可爱的猫儿,不是给旁人享用的,有时候,我也替它们邀请几位邻居做个伴,你自己也看到。”小木克告诉老婆婆,他父亲死后,他的生活十分艰难,求她让他今天和她的猫儿一起吃上几口。小家伙的话说得很诚恳,打动了老婆婆的心,同意他做她的客人,十分丰盛地招待他吃喝。他吃饱后,精力得到恢复,老婆婆对他看了好久,说道:“小木克,留在我身边给我干活吧!干一些不费力气的活,我不会亏待你的。”小木克的这顿猫粥吃得津津有味,同意留下来,做阿哈伍齐太太的仆人。活计很轻松,不过很特别。阿哈伍齐太太养着两只雄猫和四只雌猫,每天早上,小木克必须替它们梳理皮毛,涂上名贵的油膏;太太出门的时候,他得照料这些猫儿,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必须给它们摆好碗碟,夜里还得安排它们躺在丝绸被褥上,裹上天鹅绒的毯子。家里还养着几条小狗,他也得伺候;不过,照料这些小狗倒不像伺候猫儿有那么多麻烦,阿哈伍齐太太是把猫儿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的。此外,木克的生活过得像在父亲的家里那样寂寞孤独,因为除了老太太,他一天到晚看到的只有那些猫儿狗儿。有一段时候,小木克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总是有吃的,活计又很少,老太太似乎对他挺满意,可是,那些猫儿渐渐变得淘气了,老太太一出门,它们就像着了魔似的在房间里乱窜乱跳,把一切东西都翻得七颠八倒,好多漂亮的器皿,因为碍着它们的道路,被碰得粉碎。然而,它们一听到老太太踏上楼梯,马上跳到它们的被褥上匍伏下来,还对她摇晃着尾巴,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阿哈伍齐太太一进门,大发脾气,认为都是木克闯的祸。他再三表明自己清白无辜,但是老太太不相信她的仆人,她只信任自己的猫儿,瞧它们的模样,多么纯洁无邪!小木克悲伤极了,原来这里也找不到他的幸福,打定主意辞去阿哈伍齐太太家的差使。他在第一次的旅行中已经体会到,没有钱,日子是多么难过,他的女主人一直答应给他工钱,但始终没有给他,他决定,不管采用什么办法,也要把这笔钱弄到手。在阿哈伍齐太太的家里,有一个房间的门始终关着,他从来没有看见里面是什么模样。不过,他经常听见老婆婆在里面把东西摆弄得丁丁当当乱响,他很想弄明白她在这个房间里到底藏了些什么。现在,他正在为他的旅费发愁,突然想到,那里可能藏着老婆婆的财宝。可是,房门总是牢牢紧闭着,他无法把财宝弄到手。一天早上,阿哈伍齐太太出门了,有一条小狗咬住木克肥大的裤子,拉扯他,那副神态似乎要他跟它走。这条小狗,_向受到老婆婆的虐待,木克倒是百般爱护它,赢得它的好感。木克喜欢跟狗一起玩,就跟着小狗。小狗领着他走进阿哈伍齐太太的卧室,一直走到一扇他从来没有注意到的小门跟前,门半开着,小狗走了进去,木克跟在后面,进去一看,真是喜出望外,原来这个房间就是他长久以来朝思暮想的目标。他到处张望,看看能不能找到金钱,结果什么钱也没有找到,只有一些旧衣服和形状古怪的器皿到处乱放着。其中有一个器皿特别引起他的注意。那是水晶做的,上面刻着美丽的图像。他拾了起来,翻来覆去观看。啊哟,糟了!他没有注意到,器皿上有一个盖子,只是松松地搁在上面。盖子掉落到地上,摔成千百块碎片。
《艺桥倩影:豪夫小说选》:德国浪漫派文学产生于18世纪,它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主流体系 ,被称为“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它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 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是深远和非凡的,它 对18世纪以后的德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为使 读者概括性地了解这一文学流派,本社系统地出版一批德国浪漫派小说,它们分 别是德国浪漫派文学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希望此举能起到 抛砖引玉的作用。
无
这套德国浪漫派文学丛书,非常精美,值得收藏。
好书, 送给在德国的中国朋友
翻译好,封面也漂亮。入手很喜欢。
查看了一下外国文学史 德国浪漫派的重要作品都收入到这套丛书了 而且豪夫和霍夫曼、克莱斯特都是有世界影响的大家 其实这些作品在国外也很受读者和研究家的重视 我浏览了几部 都是真正的文学作品 而不是目前国内那些名人的所谓的书 书大家都可以出 文学作品却是一种创作 不是出书人可以随意写出来的
德国浪漫派文学从前不常听到,浪漫主义文学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仿佛与德国理性到刻板的民族性格有些不大相称,而德国却恰恰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也许正是禁锢产生突破吧。
豪夫这个小说集中的童话是中国读者早就熟知的,《小矮子木克》《年轻的英国人》等等,小时候便读过,《年轻的英国人》印象比较深,还记得当年的评论说作家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做作,一只猴子也可以被他们奉为英国绅士。如今又看了一遍,竟觉得最可怜的是那只猴子。《幻想》没看过,是写一个酒鬼在酒神祭日躲在酒窖中狂饮并遭遇的种种亦真亦幻,小说的语言仿佛大段大段的歌剧独白,德国人也许只能借酒的名义才会这样肆意狂扬。
小说集的重点应该是《艺桥倩影》这个小长篇,也是作者的代表作。看完简直想要骂作者便是那虚伪做作的资产阶级了!故事的开始的悬念还挺好,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的邂逅是因为一幅神秘的画像,神秘在于两人年纪相差甚远却都与画中的少女有一段悲伤往事,后面解密了,两人相识的其实是母子二人。老人的往事还好,他钟情的表妹其实早已有了心上人,他很绅士的忍痛割爱,帮助他们私奔远遁它乡,却仍然对表妹念念不忘,孤独终老。主角年轻人的经历却实在是活该,他在艺桥遇到了乞讨的女孩在没有见到脸的情况下便一见钟情,倾其所有帮助她,这本无可厚非。却为了保持所谓正人君子的做派,不送她回家,不看她的脸。女主角仿佛也是脑子进水的,明明是郎有情妾有意的,又接受了人家的资助,却遮遮掩掩,死活带着面纱,最后露了半张脸吻了年轻人便要永别!为什么露半张脸呢?因为妈妈告诉她只露半张脸,以后再见面也认不出。为什么要永别呢?觉得自己配不上男主角会拖累他。然后男主角莫名其妙的旅游去了,回来后这姑娘就消失了。哪去了呢?她嫁给了男主角的乡绅朋友,这位乡绅朋友是作者塑造出来衬托男女主角的,他粗鲁自负不解风情,常常耻笑男主角的痴情。仿佛是写来警告读者,你们若敢嘲笑讽刺男女主角纠结的痴情便是像这粗陋的乡绅。但我仍然情不自禁的不齿于作者刻板做作的正人君子情结。因为这情结刻板虚伪且自相矛盾,女孩为了保持男主角的行为是君子所为而离开他,却嫁给了他的乡绅朋友,后来终于相认了,那乡绅也嫌弃她曾作过乞丐要离婚,她觉得配不上那一套又冒出来了,认了开始那位老人做干爹,又要永别。最后还是露了底,俩人总算结合了。文中那股子欲迎还拒的酸臭劲儿真令人作呕。男主角一边行善一边窥视女乞丐的窈窕身材一边痛斥满是脏心眼儿的同伴,自己和女乞丐之间是清白的。在男主角大段极度煽情的思念之情的独白中,一边努力叙述虽然对方是女乞丐,自己却把她当圣洁的天使来爱,一边再三交代,女主角其实出身贵族,父亲是英勇的军官,只是被人陷害落魄了。当然要是开始就不顾一切的爱了,小说的构架也就不存在了。但是构架在这样概念的情节上,也太生硬了。导致文中处处话剧腔大段的独白渲染,也莫名的衍生出了喜感。却实在是哭笑不得。也许是时代的距离感,人们社会观念变化导致的结果吧。
因为喜欢的人的名字和作者同名,就买了。很赞的一本书
一个人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既完成童话又完成浪漫或现实小说?一个人有多少次机会可以在一两年之内完成数篇不朽之作?
正如歌德说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文学时代》宗白华译本),事实上,很多伟大的作品,往往表现的并不是某一个主义,某一个派别,而是复杂而单纯的人性,那些“主义”“派别”都是评论者“好事”而定,或者作为文学史料研究时候给予的分类,对于读者来说,读这种会读了一次再想读一次,读一次有一次的新发现和新经验的小说,只是因为,这是一种对人性深刻了解的表现作品。威廉·豪夫(Wilhelm Hauff,1802年11月29日~1827年)的作品正是这一类的。
作为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之一,他毕业于神学院,由于做家庭教师的经历,他便开始为孩子们写童话,从此也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他最著名的作品《小矮子木克》在德国家喻户晓,不但生动有趣,带有意味深长的讽刺意义,还有励志的境界。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童话创作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童话是使他举世闻名的重要作品,他的童话早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然而,作为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的关键时期的小说家和诗人,他在德国文学史上还有更为深远的历史价值,他虽然仅仅活了25岁,是一个璀璨如流星的人物,但他涉猎的文学范畴颇为广泛,豪夫的主要有长篇小说《列希登斯泰因》(1826)、中篇小说《艺桥倩影》(又译《艺术桥畔的女乞丐》)(1826)、中篇小说《皇帝的画像》(1827)等。特别是《艺桥倩影》为他奠定了兼具浪漫派和现实派作家的地位。
命名为《艺桥倩影——豪夫小说选》的这本书里,特别让人感动让人感到温暖的是《艺桥倩影》,也是多年前我读过的豪夫的第一篇作品,大学时代读过作为某本小说集里单篇的它,那时认定,这是一篇堪称荡气回肠的言情名篇,推荐给闺蜜分享这份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而今重阅,颇多感慨,只因为爱情这个浪漫而感性的主题里包含太多的现实和理智给予的压力,在人生经历有了一些积累之后,爱情在成人的眼中,其生命力极其脆弱,而那些有勇气维护自己的感性的人们,必定经历的是生活的艰难和困苦。
《艺桥倩影》讲述青年弗勒本与国亲王的家庭教师佩德罗因为一幅名画相识,而两人相继认为名画是赝品,因为画中的人与自己同时代,然而,事实上画是真的,佩德罗因此与弗勒本交换了自己的一段爱情往事,但弗勒本还为来得及回报自己的往事,佩德罗随亲王离开了。不久之后,弗勒本受邀去探望他的好友法尔德纳男爵,在好友家的聚会上,为法尔德纳男爵等人要求,他讲述了自己上述的一番经历:多年之前,弗勒本友人法尔德纳男爵游学巴黎,一个夜晚,他在巴黎艺术桥畔遇见一个头戴黑帽、身穿黑衣、面披绿面纱的妙龄少女在向行人乞讨。这美丽的倩影吸引了两个青年的注意,弗勒本不但向少女施舍了几个法郎,还向友人借钱给少女,并从少女嘴里得悉,她乞讨是因为母亲身患重病,缺钱无钱买药,因此乞求路人解囊相助。弗勒本答应再次相助,并约定一周后再与女子见面。再次见面时女子告诉青年,母亲病情已经好转,她不愿再向人乞讨,却愿干活挣钱,自食其力。弗勒本便安排少女为自己做些手工活来挣钱养活她们母女,但由于少女母亲的坚持,弗勒本始终不曾看见面纱后的面孔。不久,两青年要去英国游历,弗勒本向少女暂时辞别,并约定日后再见。三个月后,弗勒本返回巴黎,在约定地点去找那少女,可少女芳踪渺渺。弗勒本怅惘良久回到了德国。众人听完唏嘘不已,而男爵夫人约瑟芬在一旁却已晕倒在地,随后,弗勒本渐渐发现,原来她便是当年艺术桥畔的女丐,她又是佩德罗那个爱情故事里女主角的爱女,她不是一个贫女,而是西班牙一个名门望族的后代,这次重逢,两人冰释前嫌,原来皆是命运作弄,都有一番难言的痛苦……全篇写了两个爱情故事,一个是佩德罗的,一个是弗勒本的,没有了浪漫派的幻想和玄虚,只有现实的沧桑,为爱情而经历的贫困和痛苦,虽然约瑟芬母亲早逝,但也是幸福的,而约瑟芬,最终也选择了与自己的爱人在一起。
豪夫的这本丛书里,最具浪漫派风格是中篇小说《幻想》(1827),通篇的文字带着一种半梦半醒的摇晃感,似乎始终无法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意图,颇有些类似意识流的表述方式,但正如译者所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的作品,作家把真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表现当时社会特定现象的幽默讽刺画。酒鬼和酒神们作着想象中的对话,现实中的人物和历史上的人物坐在一起议论。没有伤感情绪的旧时代胜过了作家周围死气沉沉、庸俗可怜的市侩社会。”(摘自《译者序》)
至于其他几篇则题材新颖,结构紧凑,讽刺诙谐,各有独特,篇篇颇为叫绝:比如,在《年轻的英国人》中,豪夫表面讽刺一群愚民们的盲从和无知,竟被一个人巧妙设计,把一只猴子当做了英国绅士,实际上是表达浪漫主义时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不愿意被干涉的个体性,同时也揭示了众人在思考上的惰性;而在著名的童话《冷酷的心》中,豪夫的文风便极具现实派作家特色,他描写“金钱使一个正正派派的烧炭工,堕落成为一个六亲不认、赶走母亲、逼死老婆的浪荡子”从而揭示了人性之中的贪婪,虽然最终彼得省悟真心真情比一切都重要,豪夫还是在结尾留下了警语:“贫穷而知足,比财宝成堆而怀着一颗冷酷的心要好。”
从豪夫短暂的创作生涯来看,他涉足了童话、浪漫派小说、现实派小说、历史小说、诗歌等等,即便今天将他作为一个归类,其实始终都无法将他完全归类为哪一类作家。“所以,一个批评家在批评一本书的时候,不应当故意去为作者带上一个镣铐,图上一种色彩,伟大的作品决不会向他们理想中的那样浅薄,那样狭隘。”(邵洵美《伟大的晦涩》)
豪夫的小说离奇炫妙,精致细腻,曲折动人,每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意思的是,过一段时间再重复阅读,会发现全新的体练。特别是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无论儿童时代阅读童话,还是青春少年阅读爱情,最后是沧桑老人阅读讽刺或历史小说,当你的阅历不断增加,豪夫的小说便会给你不同的感受。劳伦斯(D.H.Lawrence)说过:“读书的真正乐趣在能读了再读,一次有一次的不同,一次有一次的发现。这便是所谓价值问题”。而豪夫的作品,值得我们慢慢读多次。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502460902&PostID=31447727&BlogID=150117
事实上,很多伟大的作品,往往表现的并不是某一个主义,某一个派别,而是复杂而单纯的人性,那些“主义”“派别”都是评论者“好事”而定,或者作为文学史料研究时候给予的分类。
这段严重同意。这本书有空倒可以去看下。
谢谢 :)
《艺桥倩影》,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
豪夫童话,好多年前就知道,可惜没读过。有机会去补补课。
:) 豪夫的童话很有意思的,而且,他写童话的句子和写言情小说、讽刺小说的句子都有很大的不同,或许有关翻译,但基本上从结构形式上看截然不同。这也是他的多面性的一种证据吧。
想是他才华横溢的表现。
是啊,可惜25岁就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