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中国与新科学

张藜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0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张藜  

页数:

34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以一个具体学科为案例,通过查阅大量原始档案和对亲历者的访谈,以实证方法,回溯高分子科学自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前的建制化及早期发展过程;并将这一时期科学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考察它与社会、政府及学术界自身的互动关系,进而探讨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与机制,并分析其积极的历史作用及其固有的一些阻碍科学进步的缺陷。针对一门具体学科进行建制化的个案研究,是《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新意所在,是以作者长期从事科学史研究的积累为基础,辅以科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某些概念和方法的一个尝试,表达了作者在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中寻找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的愿望。

作者简介

张藜,1966年出生于云南昆明,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科学社会史、中国与西方近现代化学史研究。已发表“50年代初期院系调整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影响”、“国家需要、部门利益与科学家自主性的调适——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筹建与初期发展为中心的探讨”等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导言 新中国时期的科学与社会:以高分子科学为个案第一章 高分子科学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必然性 第一节 国际学术背景 第二节 国内社会背景 第三节 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初步建立 第四节 高等院校高分子化工教育的开展 小 结 “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第二章 建立新型科研体制的尝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学科 第一节 背景: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初的化学研究机构 第二节 上海有机所的高分子研究:寻求新制度下的发展空间 第三节 (北京)化学所的筹建:各种力量的冲突与互动 第四节 (北京)化学所的高分子研究:任务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徘徊 小 结 建立新型科研体制的尝试第三章 科学、生产活动的组织与协调: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 第一节 1954年:第一次全国高分子化学会议 第二节 1955年: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 第三节 1957年:《高分子通讯》 小 结 科学活动中的“官方”组织第四章 “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专门化 第一节 高分子教学在中国的发轫 第二节 平稳起步的北大高分子 第三节 “大跃进”中的北大高分子 第四节 对北大高分子人力资源的分析 小 结 “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第五章 科学家在建制化过程中的作用:中国高分子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 第一节 中国高分子科学家的群体分析 第二节 对中国高分子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分析 小 结 中国高分子科学家在建制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束语 试论中国现代科学活动的运行机制附 录 一 1950年中国化学专家名录 二 高聚化合物组研究工作计划报告(1952) 三 关于高分子化学会议的工作报告(1954) 四 “高分子化学及重有机合成研究计划协调座谈会”资料(1955) 五 对高分子科学研究工作长远计划的意见(草案)(1955) 六 高分子科学委员会简则(草案)(1955) 七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关于高分子科学的内容 八 《高分子通讯》发刊词(1957) 九 《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序(1958) 十 十年来的中国高分子化学(1949-1959) 十一 王葆仁先生对如何发展高分子的意见(1961) 十二 高分子教研室不同职务教师的业务要求(1963) 主要征引及参考文献索引 一 人名索引 二 关键词索引后记 一 心之旅 二 怀念钱人元先生

章节摘录

  国防军工用的一些特种橡胶过去由苏联提供,苏联不供货后,国家做出了限期生产丁腈橡胶的决定。化学工业部集中力量,在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建成了丁腈橡胶生产装置,1962年生产出了丁腈-18、丁腈-26、丁腈-40三个牌号,适应了航空工业的需要。这一时期,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合成橡胶研究室和兰化公司研究院,研究成功以金属锂为催化剂、气固相聚合的丁锂橡胶,建立了中试车间,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以供军工需要。锦西化工研究院生产了聚硫橡胶,用于航空工业、汽车制造工业、铁路电讯系统及建筑行业。同时,一些科研机构和工厂还进行了硅橡胶和氟橡胶的开发。  但是,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丁苯橡胶装置,是以粮食酒精为原料,每年耗用粮食2.43亿斤,“与民争粮”的矛盾格外尖锐,因此被迫停产。1960-1962年间,总共生产丁苯橡胶4391t,仅为设计能力的10.8%。氯丁橡胶因为电石消耗定额高,与民争电、争煤的矛盾也很突出,从1958年到1962年,共生产氯丁橡胶784t,仅为设计能力的8%。面对产量低、技术经济指标差、亏损严重的现实,60年代初,各有关单位协同合作,先后组织了氯丁橡胶、丁苯橡胶和顺丁橡胶的技术攻关会战,改造工艺流程,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能力,开发新品种,改造老产品,扭转生产的被动局面。参加氯丁橡胶技术攻关会战的有化学工业部第八设计院、西南化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南有机化学研究所、成都工学院、泸州化工专科学校、山西省化工厂、青岛化工厂、天津橡胶制品研究所、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及合成橡胶科技情报中心站等11个单位共280多人,汇集长寿化工厂。通过一年多的攻关会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生产上应用的会战成果有10项,完成中试并具备生产试验条件的有4项,中间试验取得较好成效的有4项,其中一些重大革新成果,对生产流程进行了有效的改造。1966年1月,国家经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高等教育部和化学工业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化工生产重要科技成果座谈会,氯丁橡胶技术改造被评为16项具有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之一。  丁苯橡胶技术攻关会战在1964年进行,由化学工业部组织,以兰化公司为主,汇集了全国20多个单位联合攻关,分生产松香丁苯软胶代替丁苯硬胶、对丁苯橡胶后处理进行彻底改造、提高原料自给率三个战役进行,最终使丁苯橡胶的生产能力翻了一番多,改讲了品种,提高了质量。  ……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汇集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反映了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个案研究、学科史专题研究和资料整理方面的成果,涉及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中的基本问题、基本史实和脉络、重要的历史资料。本书为丛书之一,以一个具体学科为案例,通过查阅大量原始档案和对亲历者的访谈,以实证方法,回顾了高分子科学自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前的建制化及早期发展过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中国与新科学 PDF格式下载



搜集了很多史料,很详实,但高分子学科毕竟是化学下面一个大的二级学科,所以疏漏在所难免,而且作者也有一定的倾向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