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民俗通志

石奕龙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石奕龙  

页数:

41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如何构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而其基石就是绵延几千年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所融合的民俗。 本书为“中国民俗通志”之丧葬志,由齐涛担任主编,中国民俗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积数年之功精心编纂,具有资料真实可靠、文笔简洁流畅、叙述清楚明白、结构合理、图文并茂的特点。

书籍目录

总序概说 一、葬礼习俗之由来 二、丧葬习俗的变迁 三、葬俗研究的回顾 四、葬俗志的叙事范围第一章 葬式 第一节 入土为安的土葬 第二节 地仙之宅的崖葬 第三节 登遐升天的火葬 第四节 魂魄逐流的水葬 第五节 通天之路的树葬 第六节 奉献有形自我而升天的天葬 第七节 释家涅檠的塔葬第二章 葬法与坟墓形制 第一节 葬法 第二节 坟墓的形制第三章 弥留、临终之习俗 第一节 预备后事 第二节 病笃 第三节 送终第四章 初终之习俗 第一节 倒头琐俗 第二节 开殃榜 第三节 报丧及讣闻 第四节 初终的其他琐俗第五章 成服与丧服 第一节 变服与成服 第二节 五服制度 第三节 各地的丧服第六章 棺殓与停柩 第一节 转空或迎寿 第二节 入殓前琐俗 第三节 大殓 第四节 盖棺封钉、停殡第七章 守灵期诸俗 第一节 布置灵堂 第二节 守灵期间琐俗 第三节 接三、送三 第四节 做七、出殃第八章 奠吊诸俗 第一节 做道场与做佛事 第二节 搭建棚彩 第三节 成主仪式 第四节 开吊、受吊诸俗第九章 发引、出殡第十章 葬后的守孝与祭祀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二)二次葬的土葬 二次葬的土葬指的是在第二次安葬时使用人土为安的形式,根据其所葬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捡骨土葬与骨灰土葬两种。 1.捡骨土葬 捡骨土葬也称“捡骨葬”、“洗骨葬”、“拾骨葬”,是指把一次葬留下的遗骨重新再进行第二次土葬。中国许多民族都使用这种形式的土葬,尤其是南方各民族,而且历史悠久。如《墨子·节葬》就曾记载“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在近现代,这种类型的葬法仍很普遍,有的是在第一次土葬后,捡骨、洗骨,再进行第二次土葬,有的则是把树葬等遗留下来的遗骨进行二次土葬。 在中国北方,有些民族在第一次埋葬时往往采用树葬形式,当尸肉腐烂后,他们还得将从树上落下的骨骼再一次埋葬,这后者常使用土葬形式。如清代有的仍留在关外老家的满族还有风葬之俗,“东北边境人死,以刍草裹尸,悬之于树。俟其将腐,解下,敷以碎石,薄掩之,如其躯干之长短。”。赫哲、鄂伦春族也如此,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说,鄂伦春人死后先树葬,“待皮肉腐烂,骨坠下,然后拾起埋入土中”。赫哲人“死以锦片裹尸下棺,以木架插于野,置棺木架上,俟棺木将朽乃入土武担 在南方,有些民族是先土葬几年后,再将遗骨取出,用水洗刷后,再重新土葬。如清代云贵的有些民族,在死者埋葬数年后,“发墓开棺,取枯骨刷洗,以白为度,用布裹骨复埋”。。清代普马人“不论男女,俱埋于掌房之下常行走处。每日以滚水浇之,俟腐取出,以肉另葬,骨刷洗净,用缎带盛之”,“藏于家,三年乃葬”。有的地方这种洗骨再葬的形式也会重复几次,如清末的“六额子”,“人死年余,延亲族祭墓,发冢开棺,取骨洗刷令白,以布裹之。复埋三年,仍开洗如前,如此者三次乃已。 闽粤台三地的闽南、客家、广府人多有这种捡骨葬的风俗。当他们决定捡骨再葬后,通常需请风水先生择日发墓开棺,并请风水先生或土公(专门处理丧事的人)来捡骨,先把骨殖按人形排在铺于墓埕上的草席中,用朱笔点过,以串其“神”。而后从脚部开始,依人骨顺序把骨骼一一放进“皇金瓮”中,并在瓮盖内写上该死者的生卒年月等,或写上死者的姓名等,再择日选地,重新埋葬。而在未找到“风水宝地”安葬前,往往把“皇金瓮”寄于他处。(图4) 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捡骨再葬之俗,如土家族“其死丧之纪,虽无被发袒踊,亦知号叫哭泣。始死,即出尸中庭,不留室内。殓毕,送至山中,以十三年为限;选择吉日,改于小棺,谓之拾骨。拾骨必须女婿,蛮重女婿,故以委之。拾骨者除肉取骨,弃小取大”。壮族也如此,壮族通常在埋葬三年后捡骨,捡骨时,请“师公”在旁念经,由死者的子女捡骨、洗骨,装人金坛,再葬在他们所选择的龙脉宝地里。 P23-24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民俗通志 PDF格式下载



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 不错哦


人的一生,生老病死,死亡人人都要面对。中国自古有重孝的传统,对已逝亲人的埋葬可以说是头等大事,并由此传承下了内涵丰富的丧葬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的丧葬习俗在渐渐淡化,新的丧葬在消磨着人情和金钱。该书可以说是中国丧葬文化之集大成者,资料丰富,条理清晰,是民俗研究中的上乘之作。


内容全面,记载详细。


还会再惠顾的


还可以的一本著作,有利于全面了解我国丧葬文化。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