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认知语言学研究

陈忠 山东教育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山东教育  

作者:

陈忠  

页数:

67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洋洋五十余万字,分为十一个章节,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且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特别是语法现象)。他试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汉语的语言事实结合起来。本书对汉语中某些重要的语言现象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作出了全新的解释,有二定的创新意义。比如,对动词后的“着”的研究,作者从“着”的历史演化轨迹入手,发现“着”从最早表示“附着”,通过隐喻发展到表示“共存”“共时”“持续”,众多变体都是来自同一个基底的不同“侧面”,但是无论怎样演化,“着”始终围绕“附着”这个核心,表现出“共存”“共时”的语义痕迹。与之组合的动词的上述特征越多,与“着”组合就越自由,反之则限制越多。

作者简介

陈忠,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4年出生于山东海阳。1987年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1993年获得山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现代汉语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02-2007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2007年起执教于北京语言大学。 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兴趣是认知语言学。1999年出版个人专著《信息语用学》。

书籍目录

序前言绪论第一章 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 第三节 语言与认知第二章 范畴及其结构 第一节 范畴与分类 第二节 传统范畴理论 第三节 认知范畴理论 第四节 范畴化的范畴化 第五节 范畴的等级 第六节 范畴化的心理基础——stereotype 第七节 范畴化的心理基础——格式塔组织第三章 认知模式以及范畴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第二节 范畴之间的关系——串联、并联和接口域 第三节 命题模式和范畴之问的家族群落 第四节 范畴的组合及其相关从知域的不同侧面 第五节 运动范畴的结构模式及其差异 第六节 汉语运动范畴的结构模式及其历史演化 第七节 “处置”语义框架的结构模式及其演变第四章 意象和意象图式 第一节 意象 第二节 意象图式的转换和多义范畴 第三节 词语的不同义项之间的家族相似性 第四节 意象图式的扫描方式第五章 图形和背景 第一节 图形和背景的认知原理 第二节 图形和背景的转换及其条件 第三节 句法结构上的“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第六章 转喻和转指 第一节 转喻及其类型 第二节 转喻在句法和语义上的体现转指 第三节 转喻的认知模式和规律第七章 隐喻 第一节 隐喻及其性质 第二节 隐喻认知的心理基础 第三节 隐喻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 隐喻的类型 第五节 隐喻与词语意义的引申第八章 有界和无界 第一节 “有界-无界”的含义及其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 “有界-无界”的类型 第三节 “有界-无界”的相对性及其相互转化 第四节 “有界-无界”特征的强度变化 第五节 有界成分与无界成分的匹配与同现规律 第六节 有界和无界成分的信息量等级 第七节 名词的“有界一无界”特征 第八节 动词的界限特征 第九节 量词的界限特征 第十节 形容词的界限特征 第十一节 副词的界限特征 第十二节 多动词结构的界限特征第九章 前景与后景 第一节 前景与后景的定义 第二节 特写前景与自然前景的对立:“是的和“了” 第三节 多动词结构的前景与后景 第四节 特写前景与句法“易位”现象第十章 “了”的功能及其隐现条件 第一节 “了”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从“了”的分布条件看其功能 第三节 “了”的隐现同“有界一无界”平行对应的形式验证 第四节 “有界一无界”与“完整体一非完整体”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了”与“起来” 第六节 “了”和“过” 第七节 “了”和“着” 第八节 汉语和屈折语在“时体”功能和形式上的差异第十一章 象似性 第一节 象似性现象及相关观点 第二节 象似的本质与类型 第三节 时间顺序象似 第四节 距离象似本书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认知语言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认知语言学研究是本不错的书


这本书比较适合汉语专业的学生看,与一般由外语系专业人员写的书相比,这本书更好理解,更全面。


收到书很开心 没想到是这么厚的一本书 很高深的样子 试着去读吧 肯定会有收获的 给老师顶一个 当当发货很快 满意~~


还没有开始看,但是是专业类的书,希望对自己有帮助。


还没看 期待中


是认知语言学比较详细的著作。


本书通俗易懂,很适合初学者。只是一些地方过于繁琐,或比较肤浅。例子基本是汉语的,如果能有不同语言的例子对比一下会更好。


通俗、浅显。


易读易懂


封面很漂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