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上)/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2008-06-01
山东教育出版社
姚远,等 编
963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套装共3册)》运用文献考证方法,以个案分析为主,全面考察了上溯1792年,下迄于1949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发源和发展,并将其划分为文理综合性期刊、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基础科学期刊、农学期刊、医学期刊和工程技术期刊六大类别。其内容包括刊名、学科性质、刊期、创刊时间、停刊时间、编者、出版者和发行者、版本和流传、馆藏,办刊宗旨、办刊单位介绍、主要学术内容、栏目,代表性文章、办刊特色、编辑思想和方法等。对关键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有较详尽的论述。大多数期刊附有序、发刊词、卷首语或其他反映办刊历史的重要文献。经个案分析的期刊为369种,为补缺憾,特列《1792-1949年中国科技期刊分区目录》,记录了2845种期刊的信息,借此可窥全貌,及了解中国科技期刊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区域期刊出版中心的形成和变迁。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套装共3册)》可供科学技术史工作者,科技哲学工作者,文化研究工作者,图书、情报、档案工作者,新闻传播和编辑出版工作者,管理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中专师生参考新闻阅读,尤其对期刊工作者,不失为借鉴历史经验和溯源寻根的工具。
姚远,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理科学报主编,兼任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导师、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等。独著、合著、主编有《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等20余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获陕西省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在研项目“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 王睿,医学硕士,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副教授、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合著或主编有著作2部,在《编辑学报》等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篇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学论著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 姚树峰,工学硕士,空军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编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1次。撰写论文(著)50余篇部,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学论著二等奖3篇,参加科研项目1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空军军事理论研究一、二等奖各1项。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上)》前言一、导论二、文理综合性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08-0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07-25)六合丛谈(1857-01-26)万国公报(1868-09-05)中西闻见录(1872-08)益闻录(1879-03-16)知新报(1897-02-22)湘学新报(1897-04-22)集成报(1897-05)实学报(1897-08-28)新学报(1897-08)求是报(1897-09-30)教育世界(1901-05)普通学报(1901-10)新民丛报(1902-02-08)新世界学报(1902-09-02)湖北学报(1903-02-12)浙江潮(1903-02-17)广益丛报(1903-04-16)东方杂志(1904-03-11)北洋学报(1904)关中学报(1906-07-21)学桴(1906-07)新译界(1906-11-16)学报(1907-02-13)科学一斑(1907-07)秦陇报(1907-08-26)夏声(1908-02-26)留美学生年报(1911-07)进步杂志(1911-11-05)教育周报(1913-04-01)学丛(1913-07-01)清华周刊(1914-03-24)学生杂志(1914-07)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学生杂志(1915-06)青年杂志(1915-09-15)妇女杂志(1915-01-05)复旦(1915-12)清华学报(1915-12)学艺(1917-04)北京大学月刊(1919-01)国立北平大学学报(文理专刊)(1932-05)西北学术(1943-11-12)民主与科学(1945-01)三、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格致汇编(1876-02)亚泉杂志(1900-11-29)科学世界(1903-03-29)科学(1915-01)科学常识(1922-06-10)自然界(1926-01)自然科学(1928-03)1科学思想(1928-11-10)……四、基础科学期刊《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中)》《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下)》
长江下游流域的华东地区平原辽阔、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水道密布,交通运输极为便利。该地人烟密集,都市发达,工商业繁荣,特别自南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为进步的地区,向有“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之说①。1897-1949年间,创办了3898种科技期刊,占该地科技期刊创刊总数的近29%。华东地区以上海、南京、杭州三大中心城市为代表。三市之中尤以上海、南京更具有代表性,两地创办科技期刊的总数均分别达到1648种以上,占全区科技期刊创刊总数的41010。近代以来,上海向称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自鸦片战争后,又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埠和港口,同时也是我国近代革命运动的发源地之一、科学技术和文化中心之一。在1949年以前,上海除有众多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学术社团而外,也有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东吴大学、震旦大学、远东大学、犬同大学、圣约翰大学、南洋医科大学等近40所高等学校。这些科研机构和社团办有370余种科技期刊;高校办有250余种学术期刊。这些数量与其他城市相比,均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创办科技期刊总数和大学数量均为全国最多的城市。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上海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发源地之一。 南京濒临长江,紧邻上海。1927-1937年,又1945-1949年为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这一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南京的经济、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文化借此获得了仅次于京、沪的发展。1949年前,南京及其附近除中央政府所设的大量研究院、所和学术社团以外,大专院校亦呈林立之势。其中有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河海大学等22所大专院校。创办科技期刊总数达1000余种,仅次于北京、上海而位居全国第三。由于抗战爆发,中央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学辗转内迁,故形成很多科技学术期刊的夭折或暂时停刊,虽在长沙、西安、重庆、昆明等地复刊了一部分,但已是元气大伤,难以恢复到战前的繁荣之势。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科技学术期刊与城市兴衰,与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社团、大学的兴衰之间的依存关系。 ……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上)/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