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语文化共享体”与中国新诗论争

刘方喜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刘方喜  

页数:

436  

字数:

41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系列的问题的提出,与正在作为世界历史过程的所谓“全球化”问题存在着深刻的关系。但是一旦切入过程的内在脉络之后,就会发现:全球化在经济技术方面成为潮流,引发了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多重的和多向度的反应,尤其是引发了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创新、包括思想文化的自主创新的强烈诉求。思想文化的自主创新,必须回答历史与现实在当下指向未来的新进展和新可能,以此为讨论问题的根本点,才能使人文学术与历史发展之间产生血肉的关联。正如《全球化与文学·后记》中所说:“全球化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我们的处境。经济、科学技术、交通、通讯,这一切发展起来以后,无论生活在天涯还是海角,只要是地球人,都成了邻居。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自足,那种‘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伤感,都已经成为过去。对此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所能选择的是,在这个处境中做什么。”处境或存在中的选择,使我们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丰富的机遇,前人没有遭遇到的我们遭遇到了,因而要审时度势,投入也许是没有成规可遵循的创新性智慧。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最动人心弦,也引起最多争议的术语之一,30年前(即1976年)在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影响甚广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Kaywords:A Vocabularvof Culture and Society)一书中,尚是音讯杳然,但实在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有人替威廉斯先生(他已于1988年谢世)作《关键词》续编,那是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把全球化作为时代标志性的关键词来对待的。

书籍目录

总序 “格局观”的全球化与“建设论”的人文学导论 现代化焦虑与“汉语文化共享体”认同的缺失 一、问题的提出 二、“汉语文化共享体”与“政治共同体” 三、“与汉语形式不可剥离的精神” 四、“形式的理性” 五、现代化与民族化 六 形式化与功能化第一章 声情与形式的理性:精神与形式的不可剥离性 一、引言 二、卡西尔一朗格的符号论美学 三、巴赫金诗论与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诗学 四、洪堡特的文化语言哲学思想 五、小结 第二章 围绕文一白的论争:现代化与民族化之错动 一、人文逻辑与泛政治化逻辑 二、胡适与胡先辅之争 三、章 太炎与曹聚仁之争 四、口语与书面语之争 五、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的语言之争 六、瞿秋白与沈雁冰之争  七、“大众语”之争 八、“旧形式”与“民间形式”之争  九、工具利用还是人文创造第三章 围绕规律运动的论争:格律化与声情化之错动 一、戏剧化、意象化与声情化 二、形式化与功能化的分期 三、自然音节、格律、意象之争 四、象征派音、色论 五、粱宗岱音、色象征论 六、朱光潜音、义关系论 七、音节理论系统的功能化建构 八、闻一多对汉语文化共享体之认同 附录:“声情”范畴述第四章 围绕新民歌的论争:民族化的偏失 一、引论 二、“三字尾”与“双字尾”之争 三、“节奏律”与“声调律”之争 四、自由化与格律化之争 五、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唯科学主义传统的初步反恩 第五章 围绕朦胧诗的论争:现代化的回旋 一、引论 二、传统之争 三、形式还原及其局限 四、“第三代诗歌”第六章 围绕新古典主义的论争:本土化的归位 一、引论 二、围绕“90年代诗歌”的论争(1):知识分子写作 三、围绕“90年代诗歌”的论争(2):民间写作 四、围绕“新古典主义”的论争 五、本土自觉与形式自觉:郑敏诗学思想述评结语 重建“汉语文化共享体”:中国人文建设中的诗歌 一、历史与现状 二、文明现代性的内在差异 三、呼唤“声情”诗 四、现代化、民族化、人文化之会通 五、反同质化与“汉语文化共享体”重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语文化共享体”与中国新诗论争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