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教育问题史

约翰·S·布鲁巴克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约翰·S·布鲁巴克  

页数:

751  

字数:

714000  

译者:

单中惠,王强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单中惠(1945-),浙江绍兴人。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英国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History海外编委。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访问学者(1982-1984)、英国赫尔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2-1993)、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7-1998)。主要研究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外国幼儿教育史、外国教育问题史、外国基础教育政策等。先后著作或主编了《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史》、《外国教育思想史》、《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等,另有编译、合著、参编等多项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70多篇,多次获国家级或地市级优秀成果奖。徐小洲,1964年生。1994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韩国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主要从事比较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曾主持“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等国际合作项目。主编和参编《高等教育政策变革研究丛书》、《中国教育六十年》、《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等著作二十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六十多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多项。

书籍目录

解读

第一章 教育目的
一、传承取向的教育目的
二、培养公民的教育目的
三、基督教拯救灵魂的教育目的
四、培养绅士的教育目的
五、追求知识的教育目的
六、智力训练的教育目的
七、贵族教育目的与民主教育目的
八、自我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九、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
十、科学取向的教育目的
十一、进步主义的教育目的
第二章 政治与教育
一、作为官吏的文人
二、希腊的个人主义
三,政治独立的重要性
四、基督教的个体观念
五、教育政治理想的衰落与复兴
六、保守的教育计划
七、自由主义的前奏
八、普鲁士的保守自由主义
九、集权主义
十、英国的工业化民主
十一、美国的共和政治
十二、政治平等主义
十三、资本、劳动与政治改革
十四、种族平等
十五、民主与教育
十六、教育民主的重申与调整
第三章 国家主义与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世界主义教育
三、浪漫的国家主义教育
四、国家主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六、欧洲的国家教育组织
七、美国联邦政府与教育
八、教育中的教会与国家主义
九、国际主义与教育
第四章 经济与教育
一、维持生存经济与生产过剩经济中的教育
二、教育中工作与闲暇二元论的起源
三、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与中产阶级教育
四、工业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
五、有闲阶级教育理想的衰落
六、中产阶级主导的资本主义教育
七、劳工组织对教育的态度
八、无产阶级革命与教育
第五章 教育哲学
一、诡辩主义
二、柏拉图主义
三、亚里士多德主义
四、托马斯主义
五、新教主义
六、自然主义
七、感觉唯实主义与经验主义
八、理性主义
九、浪漫主义
十、观念主义
十一、唯实主义
十二、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和实验主义
十三、二战后教育哲学的发展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
一、官能心理学
二、形式训练与学习迁移
三、经验心理学
四、联想与统觉
五、发生心理学
六、机能主义心理学
七、行为主义心理学
八、完形心理学
九、认知学习心理学
十、精神分析心理学
十一、社会心理学
十二、心理测量与个别差异
第七章 教学方法(上)
一、模仿与记忆
二、苏格拉底方法
三、修辞教学法
四、基督教与经院主义方法
五、讲课法
六、人文主义教学方法
七、讲解法
八、训导法规
九、形式训练教学方法
第八章 教学方法(下)
一、感觉唯实主义教学方法
二、浪漫主义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三、实物教学
四、导生制教学方法
五、赫尔巴特教学方法
六、自我活动教学方法
七、19世纪中期美国的教学方法
八、欧洲教育改革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九、问题教学法
十、设计教学法
十一、教学方法的折中主义
十二、教学技术的革新
第九章 课程(上)
一、“传统”课程的起源
二、基督教对课程的影响
三、古典人文课程的兴起
四、人文课程的衰落
五、科学在课程中的出现
六、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对抗
七、现代人文学科的兴起
八、体育的传播
九、劳作在课程中的角色
十、美术在课程中的地位
十一、课外活动的开展
第十章 课程(下)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对立
三、逻辑结构与心理结构的论争
四、文化时代论与复演论
五、相关课程与集中课程
六、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七、课程管理
第十一章 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
一、民俗性的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
二、批判性的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
三、基督教教义与教育
四、新教改革与教育
五、世俗主义教育的兴起
六、世俗性公立学校
七、主日学校运动
八、对世俗教育改革的反响
九、“宗教教育”运动
十、品德教育运动的兴起
十一、神学的反动
第十二章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一、从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转变
二、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价值比较
三、家庭教育的早期背景
四、美国的家庭教育
五、成人教育的发展
第十三章 初等教育
一、初等教育的早期模式
二、中世纪的方言学校
三、初等教育的宗教起源
四、慈善事业与慈善学校的出现
五、初等教育的国家和政治起源
六、初等学校课程的扩展
七、分年级初等学校的产生
八、升级方式的革新
九、缩短初等学校的教育年限
十、幼儿园的发展和改革
十一、保育学校的发展
十二、教学方法和教材的改进
十三、进步教育的年代
第十四章 中等教育
一、古典文法学校的起源
二、文法学校的衰弱
三、人文主义中等学校的兴起
四、人文主义中等学校改革的呼声
五、美国的拉丁文法学校
六、美国的阿卡德米
七、中学的兴起
八、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衔接
九、初级中学的产生
十、教育指导和职业指导
十一、综合中学的重新评价
第十五章 高等教育
一、古代的高等教育
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三、学院的起源
四、学院的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
五、高等教育机构的增加
六、女子高等教育的出现
七、自由教育的文雅传统
八、大学的民主化
九、初级学院的兴起
十、大学的现代化
十一、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和专业教育
第十六章 师范教育
一、古代教师的地位
二、中世纪大学提供的教师训练
三、正式师资训练的开始
四、普鲁士的师资训练
五、早期美国的教师地位和师资训练
六、师范学校的兴起
七、师范学校向师范学院的升格
八、学院和大学的师资训练
九、有关师范教育的大论战
十、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发
十一、教师的在职训练
十二、教育专业杂志的发行
十三、教育协会的成立
十四、妇女担任教育工作的趋势
十五、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第十七章 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
一、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的早期区别
二、软弱的国家和强大的教会对教育的支持
三、新教派注重公共教育的开始
四、家庭和学校作用的比较
五、法国革命与公立教育
六、英国的私立教育与放任政策
七、美国殖民地时期公立学校制度的先例
八、法国和英国自由主义对公立教育的影响
九、美国日益增长的公立教育需求
十、强迫入学的观念和实践
十一、私立学校的继续存在
十二、天主教教区学校制度的发展
十三、公共教育的独占性或多元性
第十八章 教育管理与教育视导
一、教育管理的最早形态
二、地方的教育管理组织
三、州的教育管理与视导
四、城市学校督学与教育董事会
五、主教辖区的教育管理与视导
六、校长的职责
七、教育视导的演进
八、学校建筑的改进
九、教育慈善事业的发展
十、公立学校的经费
第十九章 学校与社会进步
一、早期教育理论的选择
二、学校是社会制度的产物
三、学校是社会制度的创造者
四、学术自由的演进
五、教育的巨大进步
文献书目注释
人名与主题索引
译后记

章节摘录

  以上所举的事例体现着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对上层阶级教育的描述,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上层阶级是唯一掌握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的阶级,所以,他们才能接受以文字为基础的正规学校教育。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即社会下层阶级也在进行着一种非正式教育,虽然这种教育不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但也有它自身的目的。这种教育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培养英勇顽强的士兵、聪敏果敢的水手、技能熟练的手工业者、勤劳的农民和驯顺的奴隶。但是,似乎没有人明确提出这样的主张,认为这种类型的教育所蕴涵的目的比贵族教育目的更具有优越性。但是,一个普遍的主张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教育,即以培养智力为目的的教育应该是首要的教育,因为它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开启着人类所蕴涵的潜能。  到18世纪末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从被少数特权阶层垄断的状态逐步转变为由越来越多的民众所分享。早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这种转变就出现了端倪。两个世纪后,幻想成为了现实。美国和法国进行了民主政治革命,民众利益日益受到关切;而英国工业革命则向人们宣告,要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实现教育民主化的理想,保证所有的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种革命性的推动力量是现代浪漫的民族主义,它把民族力量和民族命运同各民族的启蒙力量结合在一起。  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些经典作家将宏大的社会运动转化为教育目的,并进行了明确的表述。其中,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1743-1794)最具有代表性,他发表有关人类精神文明和进步的论著。他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是:第一,“向人类社会的每个人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工具或手段,保障他们的福祉以及认识和实现自己的权利,了解和完成他们自己的义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教育问题史 PDF格式下载



想了解教育基本问题的来龙去脉,可读之。


我很喜欢,至今最中意的一本教育史教参,有个性、有分析、有智商,无论中外,教育史若是如此写下去,那就不必再惨淡经营了。


与众不同的教育史著作,按照特定的主题而不是历史分期来写的


书很厚,内容比较多。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对于学术研究有价值。我是出于个人兴趣学习的,所以偶只是翻看,了解下大概。


博士导师推荐的,这应该是第三个版本了,比较厚,写博士毕业论文之前必看的


书到的时候没有破损,挺好的,教育学专业必备的一本经典。


印刷效果挺好的,没什么油墨味,内容没的说!希望自己能够学会!正版!


简单看了看目录,内容很全面,是我要参考的,书的质量一般!


布鲁贝克的书,值得精读和珍藏


视角独特。让人收获颇丰!


好书。就是后面裂开了。


奔着布鲁贝克买的


可以一读 但没有他的《高等教育哲学》经典


装订有问题,撕开了


书的内容很好,但是装订实在太差,前后开胶!


就算当工具书来用了吧


这本也是朋友买的,他正在读,反应不错


装订有破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