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

宋道晔,张强 编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宋道晔,张强 编著  

页数:

343  

内容概要

  《“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探索学生习作从产生兴趣到感受乐趣,最终成为一种志趣的快乐作文教学路径,并构建与其相应的快乐作文教学体系。《“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习作表达与成功的快乐体验,更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及时指导与评价而获得的自我满足和快乐体验,这在快乐作文教学的研究中是具有新意的。  在该研究的情境线中,把看图作文训练当做情境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从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别创设“贴画作文”“多幅图作文”“单幅图作文”三个阶段层次的图画情境训练,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其中,小学低年级“贴画作文”训练研究,是该研究在看图作文训练研究中的创新之处。

作者简介

宋道晔,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首届齐鲁名师,现任滨城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曾荣获国家级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优秀教研员,滨州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科研先进个人,滨城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
1993年开始作文教学研究,先后编著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快乐作文的意蕴 第一节 快乐作文内涵解读 第二节 快乐作文实践原则 第三节 借鉴与创新第二章 快乐作文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教育学理论 第二节 愉快教育与乐学教学论 第三节 情境教学与活动教学理论第三章 快乐作文兴趣研究 第一节 快乐作文兴趣的探究 第二节 快乐作文兴趣的培养 第三节 小学生快乐作文案例第四章 快乐作文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第一节 低年级段教学方法与策略 第二节 中年级段教学方法与策略 第三节 高年级段教学方法与策略 第五章 快乐作文评价方法与策略研究 第一节 快乐作文评价策略 第二节 习作档案袋的运用第六章 情感因素对学生快乐习作的影响策略研究 第一节 教师情感因素对学生快乐习作的影响 第二节 学生习作情感的激发与应用 第三节 案例举例第七章 快乐作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第一节 快乐作文实施育人的策略研究  第二节 快乐作文促进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第三节 快乐作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策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附录 “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立项子课题

章节摘录

  一、从写作文的过程实施作文育人  (一)写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文如其人”,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们能看出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品德以及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认识o作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是极为重要的。在“三·三·九”式快乐作文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提升学生的认识,尽力使学生看到自我,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变化,并在认识中不断有新的、积极的发展。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一次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根据“下课后,三(1)班的王玲不小心碰倒了一张板凳,板凳上的一颗钉子把正在地上拣作业本的赵勇的手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顿时鲜血直流……”展开合理想象,以《赵勇的手划破了之后》为题把这段话写完整、写具体,歌颂同学间相互关心的高尚品质。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写出了同学间讲文明、讲礼貌,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班级新风。然而,也有一些同学在展开想象时,把两个同学如何对骂写得有声有色,甚至于一些脏话也露于文中。当然,从想象的合理性来说,事实可能如此。但是,这些同学只想到了事情的阴暗面,写出来的内容没有表现出人物的积极因素,完全背离了作文要求。如何解决呢?教师意识到了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于是组织学生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围绕两个问题进行讨论:1.赵勇的手划破了之后,两个同学互相对骂,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2.我们的作文该不该描述这样的情景?通过讨论,学生对这样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同时围绕该不该描述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两种意见。  师:生活中同学之间免不了发生矛盾,做错的同学应该主动承认错误,向同学道歉,受到伤害的同学也要学会宽容。这样做同学之间的友谊才会越来越深厚。现在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我们的作文该不该描述这样的现象?  生:不应该描写这些东西,因为这次作文的要求是歌颂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的高尚品质,这样写不符合写作的要求。  师:那么如果我们的要求改一下,不明确要求大家写同学们相互关心的优秀品质,可不可以这样写?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比较适用,虽然理论很多,但是觉得还是看得进去的,不会是很枯燥的那种


叶圣陶先生说:“要敢言天下真,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学写真话的冲动和激情,即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创造新形象的美好愿望。我一向要求学生说心里话,抒真情。
看到这本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有点枯燥。不过对我在阅读和作文教学方面有较大的启发。


作为家长看这本书感觉比较教条,不太适用,老师用应该合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