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华雨润异域
2011-3
山东教育出版社
施忠连
25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拨乱反正到恢复正常再到日渐升温至热潮的过程,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其中应运而生,起到了组织、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到了最近几年,似乎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局面:关于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日趋繁荣,硕果累累,而大众化的普及工作却没有跟上,不少人对孔子、儒学有隔膜,对儒家文化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有鉴于此,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坚持继续推动学术研究的同时,下决心抓一抓普及工作,除了借助电视、动漫、网络、讲座、《论语》普及工程、经典诵读工程等多种形式宣传孔子、普及儒学以外,还专门组织编写了这套“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目的在于向国内外读者介绍儒家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儒家文化是以儒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学与儒家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儒学主要是指儒家的思想、理论、学说,儒家文化则是儒学走向社会,化成天下、移风易俗而形成的包括制度、礼俗、观念等等在内的社会文化。儒学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家文化是儒学的浩瀚长流。儒学通常为知识分子所掌握,儒家文化则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儒家文化比儒学拥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广阔的覆盖面和更广大的人群。儒家文化在汉代逐步形成,两千多年来,一方面,儒家文化昂扬直上,远播海外,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在内的巨大的儒家文化圈;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又以其居于轴心的地位,宽容、平和、理性地对待其他形态的文化和异质的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融会创新,不但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气象,塑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崇教重文、守礼义、知廉耻的国民性格,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不了解儒家文化及其价值,就谈不上了解中国本土文化及其价值。由不了解而不珍惜,“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是近百年来一再发生的文化虚无主义偏向。今天,我们倡导儒家文化的研究与普及,固然是为了拓展新的学术与文化领域,更重要的是为了摸清我们的文化“家底”,认识“自家无尽藏”的价值,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广泛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综合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编撰“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播有关儒家文化知识,让读者对儒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儒家文化的优点和特点以及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为此,我们着眼于儒家文化几个大的方面拟出选题。“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关于儒家文化的普及性系列作品,要求作者是专家、大家:专家搞普及,大家写小书。我们通过向社会招标、专家推荐等形式在全国选出了9位作者,完成了9个选题: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郭齐家著)、儒家法文化(俞荣根著)、儒家生态文化(乔清举著)、儒家伦理文化(唐凯麟、陈仁仁著)、儒家孝悌文化(舒大刚著)、儒家政治文化(林存光、侯长安著)、儒家礼乐文化(丁鼎、郭善兵著)、儒商文化(戢斗勇著)、儒家文化与世界(施忠连著),这些著作都凝聚着作者在探索普及儒家文化方面花费的心思和功夫及其奉献精神。 编委会明确要求,“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通俗性、普及性的介绍之作,富有经典性、文学性、教育性。首先,作者对儒家文化有精深的研究,能够深人浅出地予以表达,对某一专业作全面系统、客观忠实的说明和介绍,重点写那些仍有现代价值的、有助于人们认识儒家文化的内容。其次,在素材选择、主题提炼以及运笔形式、行文风格上,都要融入现代意识,力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再次,要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化用自己的文字予以表述,使用大众语言,舍去一些艰深聱牙的言辞,不使用学术语言,多使用叙述性、描述性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活泼流畅,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其实,要写好一本大众普及读物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普及读物不仅要求文字浅显,可读性强,而且要求有学术含量,要体现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彰显了作者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年朱光潜先生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出版了美学佳作《谈美》。朱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晓畅的语言,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引人人胜,从而净化了读者的心灵,“引读者由艺术走人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该书先后重印三十多次,成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大家学者的风范告诉我们,一方面,大众读本不能写成艰深的学术著作,因为曲高和寡自然应者寥寥,普及变成空谈;另一方面,大众读本又不能没有学术含量,因为没有学术含量就失去了普及的意义。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仅能为国内外热爱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种对儒家文化的生动的、通俗的介绍,而且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儒家文化的有深度的认识,使读者在获得儒家文化的具体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在“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态文化、伦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礼乐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下娓娓道来。我们力求把对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转向当下日常生活,从生活中体认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飞人寻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发掘出来,提炼出来,把它讲清楚,注意发掘中国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变成每个中国人的自觉,还要把它变成世界性的东西。一本好的文化普及读物,应该在完成这个使命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 韩喜凯 2010年9月9日
“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通俗性、普及性的介绍之作,富有经典性、文学性、教育性。《儒家文化与世界:儒风华雨润异域》为该系列中的一本。 《儒家文化与世界:儒风华雨润异域》包括了儒家的世界眼光;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官学;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近代欧洲的文化大发现等内容。 。
施忠连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著有《文化的生物:人》 《现代新儒学在美国》
《灵犀与觉悟:心性的智慧》 《奇妙的精神境界:超越》
《传统中国商人的精神弘扬》等十部,主编《世界人生哲学金库》《四书五经鉴赏辞典》
《论语鉴赏辞典》等五部,译著有: 《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
《世界十大人性哲学》《幸福历史》等七部,发表各类文章二百余篇。
总序
导言
一、决定世界走向的文明
二、儒家文化生命体的成长
三、东亚崛起的精神基础
四、新儒家文化的特征
儒家的世界眼光
一、孔子对楚弓楚得说的评论
二、儒家的天下观
三、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四、儒学的兼收并蓄传统
五、儒家文化的传播方式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一、朝鲜文化的儒学精神导向
二?儒学参与塑造日本传统
三、越南文化发展的儒学动力
四、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价值要素
印度反照的儒家文化光彩
一、泰戈尔心目中的中国精神
二、辨喜赞扬孔子的人道主义
三、尼赫鲁对儒家文化的赞赏
四、拉达克里希南对孔学的评论
俄国知识界对儒家文化的欣赏
一、俄国学者对儒家经典的译介
二、给女沙皇上儒家大师的奏折
三、俄国政坛盛行的儒风
四、普希金对儒家文化的倾慕
五、托尔斯泰与儒家观念的共鸣
近代欧洲的文化大发现
儒学与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儒学与近代西方社会进步
儒家文化与西方文艺创作
儒家文代在现代世界
儒家文化生命体成长到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重要作用,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儒家的天下意识和世界眼光。它关注的不只是一国之事,而且还有普天下之人的根本利益,主张探求和遵行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正如孟子所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博大的人本主义精神和开放的思想系统,能够在同世界的互动中发展自身,影响世界。 春秋时期有个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丢失了二只十分精致的弓,随从都感到十分可惜.,要求派人去寻找。但是云梦泽很大,怎能找到它?所以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反正是丢在楚国,被楚国人拣去,也不算什么损失。显然,与其随从相比,这位楚王显得胸襟广大,他心中考虑的不完全是他吓人的得失,还能想到普通的楚国人。 但是,孔子听到这个故事后,觉得楚王心胸伊不够宽广,没有达到真正仁义的思想境界,认茭“人遗弓,人得之,何必楚也”。他提出要超越楚匡人的眼光,从天下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失弓的握人,得弓的也是人,天下无论谁得到它都是一梢的,至于是楚国人还是另外一个国家的人拾到它这无关紧要。 这个故事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孔子超越国家男限的世界意识和以天下人为怀的博爱思想。楚弓型得的故事最早见于《公孙龙子·迹府》,后见于《孑I子家语·好生》、刘向《说苑·至公》等书,可见螽迟到战国时期它就已经广为流传了。也就是说,与在先秦时期中国知识界已经认知并赞赏孔子的世舅意识了。 实际上,在记述孔子言行的《论语》和儒家其他早期经典中,世界意识一直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它集中地呈现于儒家的天下观念之中,这个概念在儒家经典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天下”就是普天之下的意思,是古代中国用以表示人类居住的整个世界的词语。它远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意义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是具有深厚的人文意义的哲学范畴。 孔子说“天下归仁”(《论语·颜渊》),孟子说“天下大悦”(《孟子·滕文公下》),可见这个词也表示天下之人,天下民心。在儒家思想家心目中,天下并不是所有各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总和。《论语》中有“一匡天下”(《宪问》)、“舜有天下”(《颜渊》)的说法。可见,天下是世界所有地区人民命运相关的一个共同体及其管理机构。《周易》说“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这表明天下的概念还同人类文明、世界文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而在《孟子·万章上》中“自任以天下之重”中的“天下”则包含了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共同关切和根本利益相关的一切。 儒家天下观中最伟大的思想可用王阳明《大学问》中的一句话来表述:“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这是一种博大的人道主义。根据张载《西铭》的理念,普天下之人不分种族、民族、阶级、贫富贵贱,都是同胞兄弟姐妹。由于儒家这种思想的存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是不会出现把数千万黑人当作牛马一样的奴隶制和从肉体上大规模消灭犹太人这样的种族灭绝惨剧的。 天下观构成了儒家政治哲学的基础。儒家大师的眼光不限于一国,他们从世界所有人的利益出发,去考虑、分析和解决政治、经济和一切社会问题。孟子在《离娄下》《万章上》中说圣人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有人陷于水深火热、饥饿贫苦之中都视为是自己没有尽责而造成的。他们的目标不是一国的富强,而是整个世界出现一种和谐的秩序,普天下所有的人都过上好日子。对于儒家来说,治理好一个国家只是次要的目标,是达到最高的政治目标、即“平天下”的手段,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天下大治”。这与西方的政治哲学从国家利益和个人权利的角度出发大相径庭。 天下观的一条根本原则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孟子首先提出天下不是天子私人的财产,天子无权把天下交给他属意的人。西汉末儒家学者、著名政治家谷永进一步提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汉书·谷永传》)。后世儒者从这个原则阐发出许多重要的意义。显然,这个原则意味着统治者只有得到天下人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其权力才具有合法性,才能够保持其统治地位;统治者必须施行仁政,因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天下之事应当由天下人来管理,要选拔天下之英才贤人来治国理政,而不可以实行家天下和裙带风;社会的重大抉择必须是天下所有人的选择,而不应当决定于某个统治者、某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P1-4
在“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态文化、伦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礼乐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下娓娓道来。 《儒风华雨润异域(儒家文化与世界)》(作者施忠连)为该系列中的一本,包括了儒家的世界眼光;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官学;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近代欧洲的文化大发现等内容。